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文章

黃漢權:深刻領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

發稿時間:2024-06-03 13:55:22   來源:《求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的重大創新,是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生產(chan) 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用新的生產(chan) 力理論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刻理解新質生產(chan) 力的科學內(nei) 涵和基本特征

  “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係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本內(nei) 涵、本質特征、核心標誌、核心要素、形成規律以及實現路徑等重要問題,是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

  從(cong) 曆史邏輯看,新質生產(chan) 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每次出現大的躍升,都對應著新技術對舊技術的“創造性毀滅”。從(cong) 第一次工業(ye) 革命的蒸汽機發明到第二次工業(ye) 革命的電機發明和電氣應用,再到第三次工業(ye) 革命的信息技術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於(yu) 劃時代的顛覆性技術創新,都帶來生產(chan) 力的飛躍和經濟社會(hui) 的重大變革,人類社會(hui) 由此從(cong)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遞次步入工業(ye) 化、電氣化、信息化時代。從(cong) 曆史經驗看,曆次產(chan) 業(ye) 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有新的科學理論作基礎,二是有相應的新生產(chan) 工具出現,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ye) 崗位,四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調整並形成新的規模化經濟效應,五是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變革。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積累和成熟中。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與(yu) 前三次工業(ye) 革命不同的是,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以數據等新型生產(chan) 要素的產(chan) 生和應用為(wei) 重要標誌,以包括算力、算法、網絡通信在內(nei) 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為(wei) 底層技術和核心技術,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wei) 方向,具有多領域技術群體(ti) 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術迭代加快、創新周期縮短等特征。伴隨群體(ti) 性技術的整體(ti) 性突破,勢必引起生產(chan) 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變化,給產(chan) 業(ye) 形態、產(chan) 業(ye) 結構、產(chan) 業(ye) 組織方式帶來深刻影響,進而推動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通過“技術—要素—產(chan) 業(ye) ”鏈條傳(chuan) 導,最終形成新的生產(chan) 力質態。

  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斷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與(yu) 發展。2024年5月24日,以“釋放數據要素價(jia) 值,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主題的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在福建福州開幕。圖為(wei) 當日峰會(hui) 現場體(ti) 驗區的超仿生人形機器人“小柒”在向觀眾(zhong) 致意。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

  從(cong) 理論邏輯看,新質生產(chan) 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為(wei) 基本內(nei) 涵。生產(chan) 力是馬克思主義(yi) 的一個(ge) 基本範疇,一般認為(wei)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生產(chan) 力的構成要素。根據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科學技術通過滲透到生產(chan) 力的構成要素之中,引起它們(men) 變化,從(cong) 而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在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中,科學技術推動社會(hui) 生產(chan) 的作用日益增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的分析框架,同時又賦予其新的內(nei) 涵,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從(cong) 勞動者看,人是生產(chan) 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沒有創新型人才、戰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現代技術的新型勞動者,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也就是一句空話。從(cong) 勞動資料看,由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生產(chan) 工具變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標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中,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斷湧現,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了動力源泉。從(cong) 勞動對象看,數字資源、虛擬空間、生物基因、微觀粒子等都成為(wei) 人類勞動的對象,大大拓展了生產(chan) 新邊界,創造了生產(chan) 新空間。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呈現源頭創新、跨界融合、多點突破的新趨勢,對生產(chan) 資源的配置模式、創新要素的流通機製、技術研發的組織構架、創新主體(ti) 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需要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在新技術賦能和催化下,實現優(you) 化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進而為(wei) 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供必要條件。

  從(cong) 實踐邏輯看,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需要我們(men) 進一步深化認識並大力推動生產(chan) 力迭代發展和質的躍升。科學隻有轉化為(wei) 技術並應用於(yu) 生產(chan) ,才能成為(wei) 現實的生產(chan) 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ye) 迅速發展,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進入並行、領跑階段,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技術新突破方麵,我們(men) 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圍繞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要素新組合方麵,在我國,技術、資金、人才、勞動力、數據、土地、管理等一係列重要的生產(chan) 要素日益實現便捷化流動、網絡化共享、係統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特別是數據作為(wei) 新的生產(chan) 要素被引入生產(chan) 函數,極大拓展了生產(chan) 可能性邊界,深度賦能實體(ti) 經濟轉型升級。在產(chan) 業(ye) 新形態方麵,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具有時代標誌和時代特點的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勞動者方麵,我們(men) 致力於(yu)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優(you) 化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努力培養(yang) 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二、全麵看待我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優(you) 勢和條件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與(yu)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曆史性交匯,其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產(chan) 業(ye) 組織形式和產(chan) 業(ye) 鏈條更具壟斷性。“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出台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zhuan) 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zheng) 奪。我國推動科技事業(ye) 快速發展,取得舉(ju) 世矚目成就,根本就在於(yu) 我們(men) 擁有獨特的優(you) 勢和寶貴的經驗,能夠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更具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社會(hui) 環境。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可靠保障。我們(men) 顯著的優(you) 勢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men) 成就事業(ye) 的重要法寶。正是依靠這一優(you) 勢,我們(men) 一次次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的突破,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ye) 化道路。當前,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和高效協同攻關(guan) ,亟須有效整合科技資源,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引領作用。近年來,黨(dang) 中央不斷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有力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的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顯著提升了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不斷提升的科技能力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注入強大動能。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創新條件不斷改善,2023年全社會(hui)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過3.3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提升到2.64%,超過經濟與(yu) 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國家大科學裝置在建和運行57個(ge) ,納入新序列管理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7個(ge) ,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1798家,國家級科技企業(ye) 孵化器1606家,國家備案眾(zhong) 創空間2376家。科技創新在眾(zhong) 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等深空探測項目成功實施,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創成果,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領域實現換道超車,5G網絡運用全球領先。

  產(chan) 業(ye) 體(ti) 係配套完整的供給優(you) 勢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重要載體(ti) 。產(chan) 業(y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重要載體(t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前瞻布局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強的新產(chan) 業(ye) 持續壯大。2023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從(cong) 2012年的5%提高到13%以上。同時,我國工業(ye) 特別是製造業(ye) 體(ti) 係完整,既為(wei) 孕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提供了良好條件,也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配套支撐。比如,圍繞鋰離子蓄電池,從(cong) 上遊的原材料,到中遊的電解液、隔膜、電芯,再到下遊的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和儲(chu) 能電站應用,上中下遊集群共生、聯動發展,規模經濟效應充分彰顯,也正是憑借完整的製造業(ye) 體(ti) 係優(you) 勢,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才更具競爭(zheng) 力。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勇爭(zheng) 先、出實招,大力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圖為(wei) 2024年5月11日,內(nei) 蒙古包頭市一家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產(chan) 車間作業(ye) 。 新華社記者 李誌鵬/攝

  海量數據的資源優(you) 勢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要素支撐。數據作為(wei) 新型生產(chan) 要素,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資源,對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我國人口數量眾(zhong) 多,人們(men) 每日的生產(chan) 生活消費活動都會(hui) 產(chan) 生大量數據,消費電子、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的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且仍處於(yu) 快速增長階段,直接催生社交媒體(ti) 、移動出行、數字醫療等產(chan) 業(ye) 爆發式增長。我國製造業(ye) 規模世界第一,機器設備台(套)數存量也是世界第一,工業(ye) 機器人保有量占世界1/3,有力支撐了工業(ye) 互聯網的快速興(xing) 起。2023年我國數據生產(chan) 總量超32ZB。這些場景形成的海量數據資源,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了豐(feng) 富的“原料”供給。

  超大規模的市場優(you) 勢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拓展需求空間。我國擁有超過14億(yi) 人口,中等收入群體(ti) 超過4億(yi) 人,經營主體(ti) 超過1.8億(yi) 戶,2023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wan) 億(yi) 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近年來,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為(wei) 代表的“新三樣”產(chan) 品在技術創新、生產(chan) 製造、市場銷售上形成良性互動,龐大國內(nei) 市場成為(wei) “新三樣”技術迭代、產(chan) 品升級、走向國際的關(guan) 鍵支撐,2023年“新三樣”產(chan) 品出口值合計超過萬(wan) 億(yi) 元。同時,中國巨量市場需求持續吸引全球的新技術新產(chan) 品,成為(wei) 吸引外商投資的強大引力場。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是依托龐大的中國市場,快速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有效降低成本,加速技術迭代,成為(wei) 其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廠。

  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ye) 家的人才優(you) 勢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了人才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you) 良、結構不斷優(you) 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最活躍、最具主動性的因素。2022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提高到635萬(wan) 人年,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cong) 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yi) 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每年理工科畢業(ye) 生超過發達國家理工科畢業(ye) 生總和。2023年世界500強中國企業(ye) 上榜數量位居全球首位,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眼光和創新思維的企業(ye) 家人才隊伍。這些豐(feng) 富的人力資源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三、積極探索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現路徑

  新質生產(chan) 力是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對生產(chan) 資源的配置模式、創新要素的流通機製、技術研發的組織構架、創新主體(ti) 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從(cong) 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堅實保障。

  大力推動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來源。要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資源協同攻關(guan) ,瞄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電路、生物製造、腦科學、深空深海等前沿領域,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促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速湧現。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統籌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有序布局,實現新技術從(cong) “實驗室”向“生產(chan) 線”的跨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布局產(chan) 業(ye) 鏈,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近年來,一些地方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推動產(chan) 業(ye) 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圖為(wei) 2024年4月12日,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特種玻璃企業(ye) 的工人在展示一款用於(yu) 航天領域的玻璃產(chan) 品。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遵循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基礎條件和發展水平各異,要根據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種模式。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同樣蘊含新質生產(chan) 力,各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能忽視、拋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注重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達地區的科研機構密集、人才數量多、科技實力雄厚,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大力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原創性、顛覆性技術供給能力。其他地區要突出優(you) 勢特色,把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點放在應用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上,使之脫胎換骨,煥發新活力。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生產(chan) 力。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破解綠色發展難題,關(guan) 鍵靠科技。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製造業(ye) ,發展綠色服務業(ye) ,壯大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和供應鏈,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chan) 業(ye) 集群,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健全有利於(yu) 綠色轉型的體(ti) 製機製,持續優(you) 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同時,在全社會(hui) 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形成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是發展的命題,也是改革的命題。如何加快形成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是當前各地各部門在發展實踐中遇到的一個(ge) 現實問題。要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創新生產(chan) 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以製度型開放為(wei) 重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加快培育新型勞動者隊伍。要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持續強化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夠創造新質生產(chan) 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chan) 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模式,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急需人才。深入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規律、有效滿足國家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科技創新體(ti) 製。健全要素參與(yu) 收入分配機製,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chan) 要素活力,更好體(ti) 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jia) 值。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人才引進使用機製,增強對世界優(you) 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