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堂:深刻認識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
發稿時間:2024-04-25 14:10:27 來源:經濟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這為(wei) 我們(men) 牢牢抓住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變革、體(ti) 製改革等關(guan) 鍵環節,因地製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產(chan) 業(ye) 變革均取得重要進展。包括科技在內(nei) ,我國國家實力實現整體(ti) 躍升。麵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加速期的戰略全局,我們(men) 要以科技創新為(wei) 本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科技創新能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其包含科學發現、技術(產(chan) 品)創新和產(chan) 業(ye) 變革三個(ge) 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相互激發的環節。科學發現是科學家通過學習(xi) 、觀察、實驗和推理等方式,揭示自然界和人類未知事物的過程,是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基礎。技術創新是新的科技和知識創新應用於(yu) 新技術、新工藝、新產(chan) 品的過程,是科學發現和知識創新的應用。產(chan) 業(ye) 變革則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穩定可持續地應用於(yu) 各種產(chan) 業(ye) ,並培育和創造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的過程。
發揮科技創新與(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本源作用,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遵循科學規律,鼓勵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加快重組和建構國家科研戰略力量,大力培養(yang) 科技領軍(jun) 人才,加快科研活動協同創新,擴大開放合作。優(you) 化基礎研究布局,圍繞國家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部署重大科學問題。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並將轉化成果不斷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要鼓勵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將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究結合起來,以需求引領科學研究,以科技成果應用帶動科學研究深化。還要通過連續創新和優(you) 化,提高產(chan) 品良率,降低成本,提高競爭(zheng) 力,逐步實現新產(chan) 品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實現重大產(chan) 業(ye) 變革,形成具有一流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集群。
消除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的堵點,應以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為(wei) 抓手。切實調動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積極性和使命感,在全社會(hui) 真正形成尊重科學、知識、人才的氛圍。健全知識、技術要素參與(yu) 收入分配的體(ti) 製機製,更好體(ti) 現科學、知識、技術、人才的價(jia) 值,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
改革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既支持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基於(yu) 科學規律的自由探索,也鼓勵他們(men)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己任、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盡可能把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究相結合,將科技成果與(yu) 經濟建設相結合,防止簡單地為(wei) 評職稱、發論文而開展研究。
完善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體(ti) 製機製。依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中的貢獻,合理確定其在科技成果中的產(chan) 權份額,允許其依據科技貢獻分享科技成果轉讓的收益,並予以一定稅收優(you) 惠,打消科技工作者在分享成果時的各種顧慮。
宜昌作為(wei) 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電之都、國家知識產(chan) 權示範城市,人文曆史悠久,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綠色能源、綠色化工、先進裝備、生物醫藥等產(chan) 業(ye) 在湖北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地位。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大力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新型產(chan) 業(ye) ,謀劃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不斷躍升。
(作者係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