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實質性縮小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找到改善收入分配的關鍵領域

發稿時間:2024-04-22 14:20:44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蔡昉

  人口轉變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所以,對於(yu) 由此產(chan) 生的削弱消費的作用力,總體(ti) 上無法做出人為(wei) 的改變。然而,除了來自人口因素的直接效應,還有一些與(yu) 人口間接相關(guan) 的因素,以及與(yu) 之關(guan) 聯度較低的因素,也對消費增長具有負麵影響。從(cong) 這些因素著眼打破需求製約,盡可能降低其負麵影響,相關(guan) 政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一個(ge) 受到人口間接影響的消費製約因素是所謂的增長效應或收入效應,其中包括收入分配效應。隨著人口負增長時代的來臨(lin) ,中國經濟將在更大的基數和更高的質量上,以相對慢的速度增長。這個(ge) 經濟增長的減速,會(hui) 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產(chan) 生降低居民收入增速的效應。一方麵,經濟增量的相對減少,直接限製了可以轉化為(wei) 居民收入的“蛋糕”規模。另一方麵,較慢的勞動生產(chan) 率增長速度,也製約著普通勞動者工資的上漲幅度。這時,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政策優(you) 先地位。

  經濟理論和實際經驗都表明,處在不同收入分組的群體(ti) ,通常具有大不相同的邊際消費傾(qing) 向。由於(yu) 低收入人群有著尚未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因此,他們(men) 在收入增加的情況下,通常會(hui) 把較大的比例用於(yu) 消費,即具有較高的消費傾(qing) 向。由於(yu) 高收入人群已經難有未予滿足的普通消費需求,他們(men) 隻會(hui) 將收入增長的較小比例用於(yu) 消費,即具有較低的消費傾(qing) 向。由此可以推論,過大的收入差距也具有抑製消費的效應。因此,任何在收入提高的基礎上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都可以產(chan) 生擴大消費需求的效果。

  不難發現其中的政策含義(yi) :在無法通過逆轉人口變化方向以遏止消費下行趨勢的情況下,從(cong) 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入手,實施一係列改革和政策調整,實質性縮小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仍然可以取得穩定乃至擴大消費的效果。觀察中國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狀況,有助於(yu) 找到改善收入分配的關(guan) 鍵領域、有效政策措施和實施路徑。

  全國、城鎮和農(nong) 村三種分類的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反映了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從(cong) 中可以得出幾個(ge) 結論。首先,2010年以來收入分配總體(ti) 得到改善,同時,近年來這個(ge) 改善的效果呈現徘徊趨勢,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比如把基尼係數降到0.4以下,必須靠更大的再分配力度。其次,全國基尼係數分別超過城鎮和農(nong) 村的基尼係數,在統計意義(yi) 上說明城鄉(xiang) 收入差距仍是導致整體(ti) 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應作為(wei) 政策進一步施力的突破口。最後,城鎮基尼係數有回升的趨勢,同時城鎮收入不平等主要源於(yu) 高收入群體(ti) 收入過高,以及人口中較大部分處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的較低端。

  可見,通過目標明確的頂層設計,創造機會(hui) 均等的公平競爭(zheng) 環境,借助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實施再分配,促進社會(hui) 流動和培育中等收入群體(ti) ,是現代化途中不可回避的製度建設任務。與(yu) 這一長期製度建設相銜接,當前亟待滿足低收入群體(ti) 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加快將其培育為(wei) 中等收入群體(ti) ,可以顯著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的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