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如何發力?
發稿時間:2024-03-11 14:42: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措並舉(ju) 穩就業(ye) 促增收”,並製定“城鎮新增就業(ye) 1200萬(wan) 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ye) 率5.5%左右”等主要預期目標。
對於(yu) 今年就業(ye) 形勢怎麽(me) 看?如何穩就業(ye)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代表委員和專(zhuan) 家表示,對保持就業(ye) 局勢持續穩定有信心、有底氣,但就業(ye) 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仍待破解,穩就業(ye) 還需付出更多努力。代表委員建議,可從(cong) 強化促進青年就業(ye) 政策舉(ju) 措、拓展就業(ye) 新增長點、加強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保障等多方麵入手,穩就業(ye) 促增收。
“1200萬(wan) 人以上”凸顯力度決(jue) 心
談及就業(ye) 預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日前在國新辦吹風會(hui) 上表示,今年將城鎮新增就業(ye) 預期目標設定為(wei) “1200萬(wan) 人以上”,而去年是“1200萬(wan) 人左右”。這一變化體(ti) 現了黨(dang) 和政府做好就業(ye) 工作的力度、決(jue) 心和鮮明的政策導向。
回顧過去一年,我國就業(ye) 局勢持續改善,保持總體(ti) 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ye) 1244萬(wan) 人,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為(wei) 5.2%,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300萬(wan) ,實現了預期目標,為(wei) 增進民生福祉、穩定社會(hui) 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cong) 今年的情況看,就業(ye) 市場開局良好,企業(ye) 開工複產(chan) 、農(nong) 民工返崗流動平穩有序,求職招聘活躍度上升。”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王曉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民生主題記者會(hui) 上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做好就業(ye) 工作具有許多有利條件,我們(men) 對保持就業(ye) 局勢持續穩定有信心、有底氣。與(yu) 此同時,就業(ye) 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仍待破解,穩就業(ye) 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從(cong) 就業(ye) 結構來看,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寧夏區委會(hui) 主委王春秀認為(wei) ,“招工難”“就業(ye) 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仍存在供需匹配不均衡問題。“國民經濟恢複向好態勢明顯,但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國內(nei) 需求較弱,疊加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市場需求持續波動,穩就業(ye) 的任務更為(wei) 艱巨。”王春秀委員說。
供需兩(liang) 端發力促青年就業(ye)
就業(ye) 工作怎麽(me) 幹?今年計劃報告提出“完善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支持體(ti) 係”“實施好促進青年就業(ye) 三年行動”等舉(ju) 措。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ye) 生超過1170萬(wan) 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ye) 政策舉(ju) 措,優(you) 化就業(ye) 創業(ye) 指導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雲(yun) 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表示,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機製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ge) 老大難問題。
計劃報告提出,“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結構,促進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人才實際需求更加匹配”。
“高校要在深化產(chan) 學研融合的基礎上,推動產(chan) 學研與(yu) 就業(ye) 的協調聯動,推動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走深走實。”王春秀委員說,要將課堂搬到企業(ye) ,將企業(ye) 專(zhuan) 家請進校園,通過聯合培養(yang) 等方式,推動用人單位深度參與(yu) 學校人才培養(yang) 改革,培養(yang) 更多實用型、複合型和緊缺型人才,從(cong) 根本上促進青年就業(ye) 。
促進青年就業(ye) ,一方麵要從(cong) 就業(ye) 市場供給端入手,另一方麵也要從(cong) 需求端入手,開辟吸納就業(ye) 尤其是青年就業(ye) 的新空間。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傳(chuan) 統行業(ye) 數字化轉型、數字平台生態係統、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等正在成為(wei) 就業(ye) 新增長點,將為(wei) 青年提供大量就業(ye) 機會(hui) ,是拓展青年就業(ye) 渠道的新途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ye) 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
全國人大代表、華陽集團(山西)纖維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童明全也認為(wei) ,新材料等新產(chan) 業(ye) 領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將為(wei) 就業(ye) 提供更多吸納空間。
王曉萍表示,今年將加強對就業(ye) 容量大的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ye) 等各類經營主體(ti) 的支持,大力培育數字經濟、銀發經濟、綠色經濟等就業(ye) 新的增長點。
撐起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保障傘(san) ”
當前,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經濟形態快速發展,催生出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等新就業(ye) 形態,發揮出就業(ye) “蓄水池”和“穩定器”的作用。如何加強配套政策建設、保障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權益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202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正式啟動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工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
“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保障了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的職業(ye) 權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平洋保險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表示,不過目前仍存在不同地區之間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業(ye) 之間保障尚不平衡的問題,應加快推進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擴麵。
對此,周燕芳代表建議,出台關(guan) 於(yu) 做好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開展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則、籌資機製、保障內(nei) 容、承辦方式、監督管理、工作要求等。
李孝軒委員說,下一步,應堅持推動經濟轉型和就業(ye) 轉型相互促進,規範勞動用工管理,完善勞動標準,理清勞動關(guan) 係,支持規範新就業(ye) 形態健康發展。記者 張莫 陳涵暘 楊穩璽 李紫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