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這些地方有妙招

發稿時間:2024-03-11 14:27:48   來源:《半月談》  

  “熱心腸”湧出來

  半月談記者 李力可

  “素華大姐,你家裏的插座都老化了,我們(men) 給你換一個(ge) 新的插線板,平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用電。”冷玉華是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萬(wan) 春鎮和林村有名的熱心腸,作為(wei) 村裏鄉(xiang) 風文明協會(hui) 的負責人,每周她都要和協會(hui) 會(hui) 員一同到村裏的獨居高齡老人家中走訪。

  和林村是典型的郊區農(nong) 業(ye) 村,村裏年輕人在外工作、定居的較多,9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有6名。每次走訪,冷玉華都會(hui) 把老人們(men) 的需求寫(xie) 進“民情日記本”,為(wei) 他們(men) 解決(jue) 生活難題。“村裏的事能互相幫上一點,大家感情就深一分。”冷玉華說。

  “群眾(zhong) 對基層治理的參與(yu) 度和支持度,是影響治理成效的最大因素。”在和林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黃秀看來,通過情感聯係引導群眾(zhong) 參與(yu) 本村事務,是激發鄉(xiang) 村治理的有效途徑。

  從(cong) 2016年起,在和林村黨(dang) 委指導下,區人大代表幹昌蓉聯合3名黨(dang) 員,成立了以村裏婦女為(wei) 主要成員的“巾幗誌願者”團隊。“我們(men) 的初衷是通過房前屋後的一件件小事,引領鄉(xiang) 風轉變。”幹昌蓉說。

  圖片和林村誌願者清掃村內(nei) 枯枝落葉

  多年來,從(cong) 發動村民打掃庭院,到邀請物業(ye) 公司指導家庭整理收納,再到垃圾分類,幹昌蓉帶領58名成員,激發了村民參與(yu) 創建、爭(zheng) 相比拚的熱情,和林村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除了“巾幗誌願者”團隊,和林村村民還成立了以村裏老人為(wei) 主的鄉(xiang) 風文明協會(hui) ,通過“民情日記本”收集和反饋村民訴求、化解村民矛盾;以中青年男性村民為(wei) 主的利群服務隊則“包幹”了清掏水渠、疏導交通等村裏的“苦活”“累活”。

  “村裏3個(ge) 誌願者服務隊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合作。”利群服務隊隊長彭建根是一名電工,每到節假日,他都和隊員們(men) 一起回到村裏幫忙。“去年底,我們(men) 幫村裏殘疾村民王易平維修了房屋,排除了安全隱患,巾幗誌願者們(men) 則幫著買(mai) 了床單被套、收拾了屋子,讓他能過個(ge) 舒心年。”彭建根說。

  如何激發村民參與(yu) 誌願活動的熱情,推動文明鄉(xiang) 風建設?黃秀認為(wei) ,黨(dang) 組織是關(guan) 鍵。和林村黨(dang) 委發揮“一核多元”核心引領作用,發動院落自治管委會(hui)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誌願者服務隊、村級群團組織、駐村高校資源等共同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形成了多元共治模式。

  和林村還延伸劃分小微網格33個(ge) ,製定和林村村規民約21條,由老黨(dang) 員帶動離退休幹部、老體(ti) 協成員以每周“敲門行動”為(wei) 抓手,發揮成員經驗和威望優(you) 勢,入戶傾(qing) 聽群眾(zhong) 心聲,做好民情日記。

  “以黨(dang) 組織為(wei) 核心,以情感為(wei) 紐帶,和林村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和諧的氛圍,為(wei) 村莊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內(nei) 生動力。”萬(wan) 春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田平說。

  發展是鄉(xiang) 村的最大訴求。農(nong) 民有了收入,就會(hui) 更加堅定跟黨(dang) 走。和林村發動院落自治管委會(hui) ,由黨(dang) 員帶頭擔任院落長,協調全村訴求,實現統籌發展。鄉(xiang) 村建設上,和林村以綜合效益最大化為(wei) 導向,通過統規自建和連片租賃模式,實現農(nong) 用地、建設用地、閑置物業(ye) 等資源向村集體(ti) 組織集中,推動村級產(chan) 業(ye) 建設“支部主導、村民自治、社會(hui) 參與(yu) 、市場運作”。

  “近年來,和林村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黃秀說,2023年和林村獲評第三批“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2萬(wan) 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yu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李君:鄉(xiang) 村隻有實現有效治理,才能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和規劃建設搭建堅實基礎。要發揮好基層黨(dang) 組織的作用,調動全體(ti) 村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主觀能動性。從(cong) 和林村的案例來看,無論是誌願服務還是產(chan) 業(ye) 發展,都離不開村民的積極參與(yu) 。鎮村幹部應積極搭建平台,充分發動群眾(zhong) ,把農(nong) 村的鄉(xiang) 情紐帶升級為(wei) 治理機製,轉化為(wei) 治理實效。

  小糾紛,不出村

  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臨(lin) 近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借助優(you) 越區位優(you) 勢,村莊大力發展石斛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特色民宿與(yu) 餐飲業(ye) ,農(nong) 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展。

  與(yu) 此同時,因城市建設和征地帶來的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多。原先種莊稼不掙錢,不少土地撂荒,長期不耕作連界限都變得模糊。土地升值後,撂荒地成了“香饃饃”,不少村民想多占一點,由此造成的矛盾糾紛接連不斷。

  怎麽(me) 辦?施茶村黨(dang) 委推行黨(dang) 員包戶製度,全村102名黨(dang) 員對接856戶村民,每名黨(dang) 員對接8至10戶家庭,定期上門談心交流,收集村民意見、建議和訴求。

  施茶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洪義(yi) 乾介紹,2019年以來,施茶村在上級黨(dang) 委政府指導下,成立村務協商會(hui) 、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鄉(xiang) 賢說事團”,調動群眾(zhong) 有序參與(yu) 基層治理,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圖片施茶村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在調解糾紛

  半月談記者在村委會(hui) 二樓調解室的人民調解口頭協議登記本上看到,2023年發生了37項糾紛,大多與(yu) 土地相關(guan) ,包括宅基地界限糾紛、承包地界限糾紛、侵占土地糾紛等。

  2023年3月,村民王承謙與(yu) 鄰居發生土地確權糾紛,村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介入後順利解決(jue) 。王承謙說:“調解員王建平一遍又一遍找村裏老人和幹部調查,花了很大功夫,解決(jue) 了我們(men) 的煩心事。”

  洪義(yi) 乾說,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都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知民情曉民意,由他們(men) 出麵,容易將矛盾雙方請到一張桌子上來,再對他們(men)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之以法,通常都能達成令人信服的調解結果。

  據了解,村民不滿專(zhuan) 職調解員調解的,還可以更換村裏其他調解員。經多次調解仍達不成共識的,人民調解員可現場引導村民進入其他申訴化解渠道。

  過去4年,人民調解製度為(wei) 施茶村解決(jue) 了上百項矛盾糾紛,村莊獲評“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施茶村的人民調解工作隻是海口市秀英區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水平的一個(ge) 縮影。為(wei) 把非訴訟糾紛解決(jue) 機製挺在前麵,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調解格局,2019年,秀英區司法局聘請了近百名由村級組織舉(ju) 薦的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王建平就是這時候走馬上任的。

  王建平介紹,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在鎮司法所指導下,經常性接受法律法規培訓,包括如何收集證據,如何與(yu) 糾紛雙方打交道等。日常則走村串戶,排查矛盾糾紛,宣傳(chuan) 法律和禁毒知識等。

  2021年以來,石山司法所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共開展矛盾糾紛排查9965次,受理調處矛盾糾紛502件,成功調處492件,調處成功率98%。200多件征地糾紛案件調解成功。

  2023年7月,海口市又在村居人民調解機製基礎上,建立“四所一庭”機製,將轄區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派出法庭等非訴訟糾紛化解工作職能整合到一個(ge) 平台上。

  “每個(ge) 矛盾糾紛從(cong) 發生起,四所一庭就能同時在共享平台上獲取信息,避免各自為(wei) 戰。”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司法所所長顏毅說,所有民事糾紛案件先進入調解程序,多次調解不成的法庭受理;調解協議書(shu) 可作為(wei) 法院判決(jue) 依據,節省了舉(ju) 證、調查時間,節約了司法審判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海口市市長丁暉:一些鄰裏糾紛看上去是小事,但若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則影響鄉(xiang) 村和諧穩定,阻礙村莊發展,絕不可以輕視。近年來,秀英區加強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建立“四所一庭”機製,積極調動群眾(zhong) 有序參與(yu) ,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jue) 在萌芽狀態。相關(guan) 探索實踐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讓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安置點上開起村民協商會(hui)

  半月談記者 王紫軒 胡偉(wei) 傑

  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dong) 鄉(xiang) 族撒拉族自治縣發生6.2級地震。新春時節,積石山災後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開。為(wei) 了讓重建規劃切合群眾(zhong) 所急所盼,一場場村民協商會(hui) 在安置點上開辦起來。在石塬鎮宋家溝村,半月談記者現場聆聽了一場問與(yu) 答。

  一大早,石塬鎮宋家溝村震後安置點外擠滿村民。石塬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自蛟簡單開場:“重建就要啟動了,今天,我向大夥(huo) 講方案,大夥(huo) 向我提意見。”

  “各家房屋受損情況不一樣,重建不能搞一刀切。”人群中,72歲的何正龍率先發言,說出大多數村民的擔憂。

  “這個(ge) 放心。”李自蛟娓娓道來,“重建規劃大體(ti) 分集中安置和原址重建。家裏房子在滑坡隱患點上的要集中安置,全縣初步遴選了13個(ge) 大的集中安置點和34個(ge) 小的集中安置點,公布後選好上報就行。”

  “我家不在滑坡點上,能不搬嗎?”老人名叫石尕四輩,家裏耕地多,搬遷意願不高。

  “可以選擇原址重建,政府補貼一部分錢,自己建或者政府幫你建。”李自蛟說,“維修加固的資金沒有重建的多,會(hui) 安排一部分補助,要和村裏盡早提出來。”目前,一些補助細則還未定下來,李自蛟等鄉(xiang) 鎮和村組幹部根據國家現有標準予以解答,方便大家統籌考慮。

  “大家有問題盡管提。”李自蛟知道,幫群眾(zhong) 理順心結,是協商會(hui) 的重頭戲。一時間,人們(men) 紛紛舉(ju) 手。村民石相才犯難地說:“我家得搬遷,但我除了打工還要種地,不想搬太遠。”在宋家溝,多數人以種地、養(yang) 牛羊為(wei) 生,他們(men) 有著同樣的顧慮。

  李自蛟說:“為(wei) 了方便大家生產(chan) 生活,集中安置分大規模安置和小規模安置,前者設施齊全、交通方便,學校、衛生院、汙水廠有配套;後者離原來的村子近,種地、養(yang) 殖方便,大家要自己斟酌。”

  麵對大家故土難離的情緒,李自蛟勸道:“咱們(men) 這兒(er) 山大溝深,搬到更發達的地方,生活不愁;大安置點會(hui) 有產(chan) 業(ye) 配套,就業(ye) 不愁;子孫能享受更便捷的教育、醫療資源,未來不愁,大家要算好這三筆賬。”

  在李自蛟看來,協商大會(hui) 有天然優(you) 勢,本村人聚在一起,能更好地敞開心扉,在短時間內(nei) 集中反映真實訴求。“協商也是溝通,幹群關(guan) 係更親(qin) 密了,村民各抒己見、參與(yu) 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李自蛟說,1月中旬以來,石塬鎮陸續舉(ju) 行9場協商議事會(hui) ,疑惑一排解,重建家園的熱情就燃起來了。

  石塬鎮宋家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積福說,“全村開大會(hui) ”是當地老傳(chuan) 統,脫貧攻堅以來,運行機製更加成熟。現在每季度至少召開一兩(liang) 次大會(hui) ,既宣講政策,也與(yu) 村民溝通修路、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等事宜。

  “每次開會(hui) ,家家都積極派代表參與(yu) 。”宋家溝村村民王居明告訴半月談記者,“現在村子發展快了,大家都想了解新政策、新風向,盡力養(yang) 好牛羊、種好地;同時也想借著開會(hui) ,給村裏招商引資、基礎建設、環境整治等方麵的工作提提建議。”

  積石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楊玉峰說,村民協商會(hui) 作為(wei) 群眾(zhong) 說事議事的重要陣地,以村、安置點或村民小組為(wei) 單位適時召開。基層幹部在會(hui) 上宣講事關(guan) 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政策,回答群眾(zhong) 疑問,聽取群眾(zhong) 意見建議,為(wei) 推動各項工作凝聚起強大合力。這無疑是一種值得總結推廣的鄉(xiang) 村治理機製。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臨(lin) 夏開放大學副校長董彩雲(yun) :村民協商會(hui) 是發展農(nong) 村基層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村幹部與(yu) 村民常聚在村頭嘮家常,不僅(jin) 使村民自由表達意願和訴求的權利得到充分尊重,也緊密了幹群關(guan) 係。村民還在群策群力參與(yu) 村級事務的過程中,樹立起主人翁意識。未來,基層工作者可以進一步探索因地製宜、樸實高效的協商模式,在凝聚村民共識中,推進鄉(xiang) 村治理工作提質增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