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劉守英

文章

大灣區融合發展要解決半城市化問題

發稿時間:2024-02-26 13:59:16   來源:南方農(nong) 村報   作者:劉守英

  粵港澳大灣區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仍麵臨(lin) 城市核心區聚集度不夠高、城鄉(xiang) 差距大、都市圈內(nei) 部經濟發展不均衡和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產(chan) 業(ye) 結構失衡、半城市化問題、“人-地-業(ye) -村”係統失衡等困境。

  其一是城市核心區存在聚集度不高,人口集聚未提升經濟效率。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三大世界級灣區之間存在較大發展差距,人均 GDP 和單位土地麵積創造的 GDP 都相對偏低。從(cong) 經濟總量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與(yu) 紐約灣區大體(ti) 相當,但人均GDP和地均GDP均僅(jin) 為(wei) 後者的1/3。

  其二是城鄉(xiang) 差距。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9市城鄉(xiang) 收入比由2.35降至2.10,低於(yu) 全國和廣東(dong) 省平均水平。但是,相較而言,東(dong) 亞(ya) 主要經濟體(ti) 近年來城鄉(xiang) 收入比約為(wei) 1.4。

  其三是都市圈內(nei) 部經濟發展差距大、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2021年,香港人均GDP為(wei) 廣州、深圳、珠海的約2倍,是肇慶的5倍。香港的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明顯高於(yu) 其他城市,給市民提供了更優(you) 質全麵的公共服務。

  其四是產(chan) 業(ye) 結構失衡。一方麵,服務業(ye) 發展不足。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不足70%,其他三大灣區均超過80%。雖然深圳、香港等個(ge) 別城市已經具備創新經濟和服務經濟的特征,但是區內(nei) 大多數城市仍然處在由製造業(ye) 向高端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另一方麵,在鄉(xiang) 村就業(ye) 人員中,從(cong) 事第一產(chan) 業(ye) 的占比較高,鄉(xiang) 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就業(ye) 多元化發展不足。2021年,大灣區內(nei) 地9市第一產(chan) 業(ye) 就業(ye) 人員占鄉(xiang) 村就業(ye) 人數的40.02%,佛山市高達81.84%。

  其五是半城市化問題,城市化率和半城市化率“雙高”。具體(ti) 體(ti) 現在人口與(yu) 土地資源錯配,中心城市房價(jia) 高企;廣深佛莞四市城中村人口均超300萬(wan) ,占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中村總人口近三成。

  其六是村莊結構轉型帶來的“人-地-業(ye) -村”係統失衡。農(nong) 業(ye) 發展單一、回報低,年輕人越不搞農(nong) 業(ye) ,外來要素越不會(hui) 進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民自身積累的資本則主要用於(yu) 農(nong) 村蓋房。農(nong) 村沒有人氣、沒有競爭(zheng) 力的業(ye) ,隻有利用效率低下的地,最終就形成了沒有發展的村。

  破解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的城鄉(xiang) 融合困境,要以城鄉(xiang) 融合思維推進都市圈建設,完善都市圈結構下的城市體(ti) 係,將縣鎮村融入都市圈發展。

  灣區經濟體(ti) 的本質是都市圈,城鄉(xiang) 融合則是都市圈的基本形態。根據國際發展經驗,城市化率達到70%以後,城鄉(xiang) 之間形成從(cong) 城到鎮到村的連接體(ti) ,即都市圈、大城市郊區與(yu) 城市區、縣城及其延伸區這三個(ge) 空間實現融合,這是現代化的基本規律。

  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經處於(yu) 城鄉(xiang) 融合的發展階段,要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不能走以大城市為(wei) 主導來推進城市化的模式,而是要繼續增加城鄉(xiang) 連續體(ti) 係的融合度、可連接性和要素流動,將縣鎮村融入都市圈的發展體(ti) 係中。

  首先要實現要素的雙向流動,確保要素在大城市和縣鎮村之間的互動和流通,而不是單純地將縣鎮村的人力、資本、公共設施、財政、金融等資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其次,發展空間不能僅(jin) 限於(yu) 大城市,在規劃、金融和公共資源投入等方麵,要實現縣鎮村與(yu) 大城市之間的相對平衡。第三,建設一體(ti) 化的城鄉(xiang) 融合體(ti) 係,要將縣村鎮納入都市圈統一規劃體(ti) 係,包括土地利用體(ti) 係和公共設施投入體(ti) 係等,以實現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

  讓進城農(nong) 民真正在其就業(ye) 地、工作地實現市民化,實現平等就業(ye) 和平等分享公共服務,包括住房、教育、醫療、養(yang) 老、社保等。讓“農(nong) 二代”真正融入城市,讓他們(men) 有成為(wei) 城裏人的權利。

  要將強縣、強鎮和強村“三強”作為(wei) “百千萬(wan) 工程”的抓手。首先是強村。應該以強村為(wei) 主導,將鄉(xiang) 村作為(wei) 發展空間和主體(ti) ,例如通過股份製改造進一步增強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實力,通過村級工業(ye) 園的改造升級,形成工業(ye) 發展的重要能級。

  其次是強鎮。從(cong) 珠三角的發展情況來看,鄉(xiang) 鎮一級實際上是廣東(dong) 經濟發展的脊梁和最大的優(you) 勢之一,也是工業(ye) 化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很多專(zhuan) 業(ye) 市場和區域產(chan) 業(ye) 主要集中在鎮一級,所以鎮一級的發展還是要進行產(chan) 業(ye) 升級,包括智能化、數字化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的提升,進而形成一些世界級的製造業(ye) 產(chan) 品基地。

  再者是強縣。廣東(dong) 縣城帶動整個(ge) 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仍不夠。因此,縣城應成為(wei) 帶動城鄉(xiang) 融合的樞紐,包括人口的集聚,公共資源、公共產(chan) 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同時,縣城還能解決(jue) 農(nong) 民市民化問題。

  因此,村是發展主體(ti) 、鎮是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的陣地、縣城是城鄉(xiang) 融合樞紐,這樣就形成了城鄉(xiang) 融合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本框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