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宏觀

文章

2024中國經濟麵臨三大挑戰

發稿時間:2024-01-26 14:05:15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劉元春

  2023年中國經濟頂住了來自國外複雜嚴(yan) 峻的風險挑戰和國內(nei) 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全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1260582億(yi) 元,按不變價(jia) 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新成效。

  展望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為(wei) 全年經濟工作定調,會(hui) 議要求經濟發展“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yu) 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ye) 的政策”。縱然中國經濟發展仍處於(yu) 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但經濟發展主流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伴隨著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社會(hui) 預期將逐步改善,預計經濟將進一步企穩回升。

  劉元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

  2023年中國經濟頂住了下行壓力

  從(cong)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2023年中國經濟取得的積極進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服務業(ye) 和消費的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凸顯。2023年,服務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6%,比上年提高1.2個(ge) 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比上年提高43.1個(ge) 百分點。餐飲市場收入突破5萬(wan) 億(yi) ,文娛旅遊、體(ti) 育賽事等消費熱點升溫,冰雪經濟等消費場景湧現,為(wei) 消費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超大規模市場的優(you) 勢依然明顯。

  二是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製造業(ye) 穩步推進高端化。2023年,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6.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ye) 快2.2個(ge) 百分點,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增長貢獻率接近五成,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為(wei) 33.6%。2023年中國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取得突破,特別是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紮實推進,全年工業(ye) 經濟總體(ti) 保持回升向好態勢。

  三是創新發展動能增強,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占比穩步提高。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以產(chan) 業(ye) 升級構築新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穩步提高。2023年,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chan) 投資高7.3個(ge) 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ge) 百分點。

  四是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小幅提升,外貿運行總體(ti) 平穩。2023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7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0.2%。一般貿易增速持續大於(yu) 加工貿易增速,出口品的國內(nei) 增加值含量持續提升。例如,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強勁,是拉動出口增速的重要動力。總體(ti) 而言,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好於(yu) 預期,實現了“促穩提質”目標。

  五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yu) 經濟增速,人均消費增加。2023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扣除價(jia) 格因素實際增長6.1%。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扣除價(jia) 格因素實際增長9.0%。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穩定增長,升級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這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六是物價(jia) 總體(ti) 保持溫和上漲,有效需求不足將逐步緩解。202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2%。價(jia) 格低位運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隨著一係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會(hui) 得到逐步緩解,居民消費價(jia) 格有望隨之企穩回升。

  然而,除了上述積極的方麵,也要看到2023年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一些需改進的地方:

  首先,消費複蘇不及預期,政府支出增速下滑。2023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商品零售和餐飲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8%和20.4%,相比2022年有所提升,但與(yu) 趨勢水平相比,居民消費增長的改善仍然不夠充分,主要原因在於(yu) 居民收入下降以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下降,導致居民需求持續走弱。此外,將總支出區分為(wei) 政府主導的支出、私人部門主導的支出和淨出口三個(ge) 部分來看,政府主導的支出增速明顯低於(yu) GDP增速,政府主導的支出增速下降對需求不足有重要影響。

  其次,企業(ye) 利潤下滑,信心不足。企業(ye) 利潤增速持續為(wei) 負,工業(ye) 企業(ye) 利潤總額連續12個(ge) 月呈負增長,顯示出企業(ye) 盈利能力較弱,企業(ye) 信心存在不足的突出問題。短期來看,企業(ye) 利潤的疲弱主要是由於(yu) 居民需求不足所致。長期來看,企業(ye) 利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正處於(yu) 新舊動能轉換期,傳(chuan) 統動能逐漸減弱,但以新能源為(wei) 代表的新經濟動能尚未能夠替代地產(chan) 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再次,貨幣政策效果不及預期。在當前麵臨(lin) 著企業(ye) 和居民部門經濟整體(ti) 循環不暢的情況下,盡管貨幣政策一直處於(yu) 寬鬆狀態,但寬鬆貨幣政策的激勵效果並未達到預期。盡管當前M2的增速相對較高,但並未刺激到經濟增長,M1的增速持續下降,社會(hui) 融資也呈現下行趨勢。雖然近期社會(hui) 融資規模有所回升,主要是政府債(zhai) 券起到了最主要的拉動作用,居民和企業(ye) 部門擴張負債(zhai) 的動力相對較弱,企業(ye) 中長期貸款主要以政府和國有平台為(wei) 主。居民端長期貸款偏弱的主要原因為(wei) 當前房價(jia) 還未看見上行趨勢,爛尾樓、房企負麵新聞也會(hui) 對居民的購房意願產(chan) 生影響,這就使得居民中長期貸款承壓。

  最後,財政政策空間受地方政府債(zhai) 高企的約束。在財政支出層麵,財政受地方債(zhai) 務約束相對較大。2023年發行了約1.5萬(wan) 億(yi) 的特殊再融資債(zhai) 券來化解地方債(zhai) 務問題,而化債(zhai) 資金更多還是防風險層麵的支出。在穩增長層麵,10月份超預期增發的1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雖釋放穩增長信號,但當前經濟內(nei) 生動仍在緩慢修複中,且仍然麵臨(lin) 地產(chan) 拖累和持續低物價(jia) 指數的影響,經濟複蘇基礎並不牢固。

  2024年中國經濟形勢展望

  2024年中國經濟仍需麵對諸多挑戰,主要包括三個(ge) 方麵。

  挑戰一:全球經濟將延續疲軟態勢,外部形勢依然複雜嚴(yan) 峻。

  一是全球經濟活力不足的風險。全球貨幣過快收緊導致高利率對經濟活動的拖累加速顯現,前期支撐主要經濟體(ti) 複蘇的投資動力、超額儲(chu) 蓄帶來的消費動力都麵臨(lin) 後勁乏力問題,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總體(ti) 仍將延續疲軟態勢。發達經濟體(ti) 工業(ye) 生產(chan) 仍不夠活躍,服務業(ye) 消費對主要經濟體(ti) 的增長帶動作用略有弱化,地緣衝(chong) 突仍有上升風險,出口和投資對全球經濟帶動不足。新興(xing) 國家麵臨(lin) 利率上升、本幣疲軟、出口增長乏力等問題,可能使日益沉重的償(chang) 債(zhai) 負擔轉變為(wei) 真實的發展危機。

  二是資金外流風險。在地緣政治緊張和全球利率上升的背景下,海外企業(ye) 對進入中國市場存在一些顧慮,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麵遇到挑戰。

  三是外部打壓風險。目前中美關(guan) 係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美國“小院高牆”科技政策的全麵化和係統化特征日益凸顯,其在國際組織和規則方麵拆解傳(chuan) 統多邊貿易體(ti) 製政策等手段,也將對全球經貿的良性發展形成幹擾。此外,美國經濟仍然相對強勁,美國製造業(ye) 回流以及產(chan) 業(ye) 鏈向東(dong) 南亞(ya) 的轉移,也對中國的出口產(chan) 生了一定負麵影響。

  挑戰二: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領域風險仍須關(guan) 注。

  一是中小銀行風險依然存在。中小銀行存在“量多質弱”的特點,盈利能力和風險抵補能力普遍較弱。截至2023年,中國中小銀行機構數量占比約九成,但資產(chan) 占比不足三成,城商行、農(nong) 商行的不良貸款率遠高於(yu) 商業(ye) 銀行平均水平。

  二是要防範房地產(chan) 市場風險外溢。盡管當前多項政策調整有利於(yu) 房地產(chan) 市場,但部分開發企業(ye) 長期“高負債(zhai) 、高杠杆、高周轉”經營,流動性風險和資金鏈斷裂壓力不容忽視。

  三是地方政府債(zhai) 務違約風險較大。2023年、2024年是城投債(zhai) 到期高峰年,在債(zhai) 券到期規模增加、再融資難度加大、地方財政支持減弱等背景下,弱資質區域的尾部城投債(zhai) 違約風險仍需關(guan) 注。

  挑戰三:微觀主體(ti) 對當下經濟的信心不足,宏觀數據與(yu) 微觀主體(ti) 之間仍然存在“溫差”。

  一是在失業(ye) 率走高、房地產(chan) 出現絕對規模的萎縮、部分信托資產(chan) 爆雷、股票市場投資價(jia) 值嚴(yan) 重流失等多種因素疊加之下,家庭的現有財富嚴(yan) 重縮水,沒有充足的信心去消費,而是轉而增加儲(chu) 蓄以防範風險。

  二是收入、就業(ye) 等直接關(guan) 係個(ge) 人獲得感的指標依然有改善空間。出於(yu) 對未來需求不確定性的擔憂,企業(ye) 家沒有足夠的信心擴廠招員、加大研發投入,勞動力市場存在“求職難”與(yu) “招工難”並存的結構性問題,青年人群就業(ye) 情況依然嚴(yan) 峻。

  總體(ti) 上,2024年中國經濟要進一步回穩向好仍需要解決(jue) 以下問題:

  一是如何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問題。政府部門可以推出消費補貼政策,一方麵補貼消費比補貼收入更能直接拉動經濟,另一方麵由於(yu) 提升的消費在中國獨有的稅收製度下會(hui) 帶來財政收入,整體(ti) 來看不會(hui) 顯著增加中央財政負擔。

  二是解決(jue) 民營經濟信心不足問題。首先強調民營經濟與(yu) 國有經濟具有同等地位,理論上竭力避免將發展民營經濟解讀為(wei) “權宜之計”,行動上盡快辦理更多實事,通過案例引導打破社會(hui) 各界對於(yu) 民營經濟發展抱有的負麵預期。

  三是解決(jue) 房地產(chan) 市場嚴(yan) 峻形勢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先立後破”的說法很可能重點在於(yu) 房地產(chan) 領域,要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chan) 風險,絕不能演變為(wei) 金融市場的恐慌和危機,2024年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有望出現進一步的優(you) 化和放鬆。

  四是如何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問題。中央應考慮增發國債(zhai) 置換部分地方債(zhai) ,通過成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投資公司、構建多維度、長周期的地方官員評價(jia) 體(ti) 係以及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等途徑,建立舉(ju) 債(zhai) 新機製,進而化解地方政府債(zhai) 務擴張風險。

  五是提高城鎮化率問題。2023年中國城鎮化率為(wei) 66.16%,顯著低於(yu) 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且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匹配,城鎮化潛力未能充分釋放,成為(wei) 了製約中國經濟需求能力釋放的重要原因。

  應對2024年中國經濟麵臨(lin) 的以上主要挑戰和問題,宏觀經濟政策需要有的放矢。國際上看,2024年全球大選年等可能引發更加激烈的地緣政治衝(chong) 突,外部環境依舊複雜嚴(yan) 峻;國內(nei) 來看,中小銀行風險、房地產(chan) 和地方財政仍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有必要以財政政策、提振預期和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為(wei) 核心促進經濟恢複。同時,政策要走在預期前麵、政策的節奏往前移,避免“輿論倒逼、政策被動響應”式和“平均用力”式的宏觀調控。

  第一,穩定社會(hui) 預期,提振經濟主體(ti) 信心。一方麵要把擴大消費擺在經濟發展的首位,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降低資本要素分配比重,提高勞動要素分配比重,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增加工資性收入來促進消費,進而釋放潛力巨大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麵要轉變發展思路,從(cong)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轉向加大對社保、醫療、教育等個(ge) 人更有幸福感的領域投資力度,創造這些領域更多工作機會(hui) 的同時,減輕子女教育、看病養(yang) 老等大頭家庭支出。

  第二,保持物價(jia) 穩定,預防通貨緊縮風險。要抓住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消費不足這一關(guan) 鍵,將保障民生與(yu) 擴大消費相結合,保持物價(jia) 總體(ti) 穩定。一是堅持底線思維,兜牢民生底線。穩物價(jia) 關(guan) 係到社會(hui) 的和諧穩定,要從(cong) 完善保供機製和價(jia) 格監測預警機製入手,下好穩物價(jia) “先手棋”。二是要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擴大消費,通過穩定消費來穩定物價(jia) 。

  第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一方麵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另一方麵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xi) 、旅遊的堵點,提高來華生活、旅遊和工作的更多便利,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第四,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產(chan) 、地方債(zhai) 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yan) 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chan) 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製房地產(chan) 企業(ye) 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liang) 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統籌好地方債(zhai) 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wei) 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第五,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產(chan) 業(ye) 全麵轉型升級。要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拓展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引領產(chan) 業(ye) 體(ti) 係優(you) 化升級,促進各行各業(ye) 的數字化轉型。同時,大力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全麵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創新發展定位,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加快培育形成中國產(chan) 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第六,落實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緩解就業(ye) 市場結構性矛盾。在“穩就業(ye) ”方麵,既要重視擴大就業(ye) 規模,更要著力解決(jue) 結構性失業(ye) 問題,提高勞動力市場匹配度和就業(ye) 質量。加大對企業(ye) 員工技能培訓支持力度,持續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提高“人崗”匹配度;拓寬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渠道,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e) 觀,鼓勵高校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和自主創業(ye)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