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
—— 毛澤東對“兩個結合”的探索
發稿時間:2024-01-02 16:56:3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石仲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誕辰130周年座談會(hui) 上強調:“毛澤東(dong) 同誌帶領人民開創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我們(men) 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深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不斷回答實踐遇到的嶄新課題,以理論創新引領實踐創新。”“兩(liang) 個(ge) 結合”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一個(ge) 偉(wei) 大理論創新,也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這“兩(liang) 個(ge) 結合”思想從(cong) 哪裏來的?毫無疑問,它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經驗的最新總結。若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追根溯源來看,應當說,它是建立在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偉(wei) 大開拓的基礎上。
“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偉(wei) 大力量,就在於(yu) 它是和各個(ge) 國家具體(ti) 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說來,就是要學會(hui)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理論應用於(yu) 中國的具體(ti) 的環境。”
毛澤東(dong) 其偉(wei) 大之處就在於(yu) ,他既是一個(ge)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同時又不把馬克思主義(yi) 當作僵化的理論體(ti) 係。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黨(dang) 內(nei) 存在把馬克思主義(yi) 教條化、把共產(chan) 國際決(jue) 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嚴(yan) 重錯誤傾(qing) 向時,他就提出“反對本本主義(yi) ”,已有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的雛形。
在1938年黨(dang) 的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毛澤東(dong) 批判過去中央領導的教條主義(yi) 使中國革命陷入絕境的危害時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偉(wei) 大力量,就在於(yu) 它是和各個(ge) 國家具體(ti) 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說來,就是要學會(hui)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理論應用於(yu) 中國的具體(ti) 的環境。”他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任務。隨後,在《〈共產(chan) 黨(dang) 人〉發刊詞》和《新民主主義(yi) 論》中又明確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必須將馬克思主義(yi) 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ti) 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這些論述進一步明確我們(men) 黨(dang) 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yi) 是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yi) 。
但是,這時有一個(ge) 重大原則問題沒有解決(jue) ,即領導中國革命,究竟是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還是從(cong) 共產(chan) 國際的決(jue) 議、指示出發?遵義(yi) 會(hui) 議後,經過紅軍(jun) 長征的勝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jue)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已經能夠獨立地按照中國實際情況來決(jue) 定自己的政治戰略。但在組織關(guan) 係上還要接受共產(chan) 國際的領導。為(wei) 了糾正黨(dang) 內(nei) 存在的“左”傾(qing) 右傾(qing) 錯誤,將全黨(dang) 思想統一到馬克思主義(yi) 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ti) 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政治路線上來,奪取全民族抗戰的偉(wei) 大勝利,黨(dang) 中央決(jue) 定開展整風運動。這就是當年進行整風的初心和根本出發點。經過4年整風運動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作為(wei) 整風運動理論結晶的黨(dang) 的第一個(ge) 曆史決(jue) 議《關(guan) 於(yu) 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指出:“黨(dang) 在奮鬥的過程中產(chan) 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dong) 同誌。”毛澤東(dong) 將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科學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yu) 中國,使黨(dang) 在革命鬥爭(zheng) 中取得勝利,“達到了今天這樣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空前的鞏固和統一,發展為(wei) 今天這樣強大的革命力量”,“形成為(wei) 全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事業(ye) 的偉(wei) 大的重心”。黨(dang) 的七大通過的黨(dang) 章明確規定,毛澤東(dong) 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理論與(yu) 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正式確立毛澤東(dong) 思想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ge) 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jue) 定於(yu) 理論滿足這個(ge) 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澤東(dong) 在延安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時曾感歎:“中國的鬥爭(zheng) 如此偉(wei) 大豐(feng) 富,卻不出理論家!”於(yu) 是,他深入總結中國革命經驗,寫(xie) 出《實踐論》《矛盾論》,將馬克思主義(yi) 認識論和辯證法的中國化水平大大提升。他在《中國社會(hui) 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開頭指出:“誰是我們(men) 的敵人?誰是我們(men) 的朋友?這個(ge) 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簡單明了之語將馬克思主義(yi) 階級鬥爭(zheng) 學說普及到老百姓的腦海裏。在《丟(diu) 掉幻想,準備鬥爭(zheng) 》一文中,他通過駁斥美國白皮書(shu) ,敘述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yi) 列強侵略和中國人民不斷鬥爭(zheng) 直至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曆史,總結出兩(liang) 條曆史發展的邏輯和定律。一是帝國主義(yi) 者的邏輯,即“搗亂(luan) ,失敗,再搗亂(luan) ,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yi) 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ye) 的邏輯,他們(men) 決(jue) 不會(hui) 違背這個(ge) 邏輯的。這是一條馬克思主義(yi) 的定律”。另一條是人民的邏輯,即“鬥爭(zheng) ,失敗,再鬥爭(zheng) ,再失敗,再鬥爭(zheng) ,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men) 也是決(jue) 不會(hui) 違背這個(ge) 邏輯的。這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又一條定律”。他作出結論指出:“階級鬥爭(zheng) ,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ge) 觀點解釋曆史的就叫做曆史的唯物主義(yi) ,站在這個(ge) 觀點的反麵的是曆史的唯心主義(yi) 。”這篇文章通過概述中國近代史講解曆史唯物主義(yi) 基本原理,將高深理論化成通俗白話,是“第一個(ge) 結合”的典範。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我們(men) 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you) 秀傳(chuan) 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dong) 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
毛澤東(dong) 所說的中國的具體(ti) 的環境,不僅(jin) 包括中國的革命環境、現實環境,也包括中國的曆史文化。
毛澤東(dong) 一生酷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他從(cong) 小就博覽群書(shu) ,酷愛古籍,但不拘泥古籍;既要求學習(xi) 曆史遺產(chan) ,又強調用馬克思主義(yi) 方法給以批判總結。1938年,毛澤東(dong) 在黨(dang) 的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說:“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這對於(yu) 指導當前的偉(wei) 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共產(chan) 國際為(wei) 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便於(yu) 各國共產(chan) 黨(dang) 根據各國實際情況決(jue) 定自己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於(yu) 1943年6月宣布解散。在《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共產(chan) 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chan) 國際的決(jue) 定》中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者。因為(wei) 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是科學,而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必將繼續根據自己的國情,靈活地運用和發揮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以服務於(yu) 我民族的抗戰建國事業(ye)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我們(men) 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you) 秀傳(chuan) 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dong) 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
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一直用馬克思主義(yi) 解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之為(wei) 革命事業(ye) 服務。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實事求是、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鮮明特征,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毛澤東(dong) 在《實踐論》中就把馬克思主義(yi) 表述為(wei) “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正是由於(yu)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yi) 進入中國沒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中國大地牢牢紮根,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同中國曆史傳(chuan) 統、社會(hui) 現實和思想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1941年5月,毛澤東(dong) 在《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中,將“實事求是”新解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的馬克思主義(yi) 思想路線的通俗表達,也是化古為(wei) 今之妙用,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毛澤東(dong) 既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倡導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締造者。他用馬克思主義(yi) “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目的,不是對中國舊傳(chuan) 統的複歸,而是要大力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他在1940年初發表《新民主主義(yi) 論》,為(wei) 締造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倡導的中華民族新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文章明確了新民主主義(yi) 文化的基本內(nei) 涵,指出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文化。所謂民族的,是反對帝國主義(yi) 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yan) 和獨立的、帶有我們(men) 民族特性的、革命的民族文化。所謂科學的,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文化。所謂大眾(zhong) 的,是民主的,為(wei) 廣大工農(nong) 勞苦民眾(zhong) 服務的,並逐漸成為(wei) 他們(men) 的文化。他認為(wei) :“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yi) 的內(nei) 容——這就是我們(men) 今天的新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zhong)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yi) 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但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創立了新文化理論,而且還提出正確對待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原則。最重要的有四個(ge) 方麵:一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極其豐(feng) 富,但這些文化有其階級的、曆史的局限性。毛澤東(dong) 指出,“中國曆史遺留給我們(men) 的東(dong) 西中有很多好東(dong) 西,這是千真萬(wan) 確的。我們(men) 必須把這些遺產(chan) 變成自己的東(dong) 西。然而我們(men) 中國有些人卻崇拜舊的過時的思想,這些思想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的中國不僅(jin) 不適用而且有害。這樣的東(dong) 西必須拋棄”,清理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二是批判改造,推陳出新。毛澤東(dong) 指出,“對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這也就是他講的“推陳出新”。三是厚今薄古,古為(wei) 今用。毛澤東(dong) 認為(wei) ,尊重曆史“不是頌古非今”,“向古人學習(xi) 是為(wei) 了現在的活人”,使之“變成革命的為(wei) 人民服務的東(dong) 西”,並提出了“古為(wei) 今用”。四是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毛澤東(dong) 提出“百花齊放”,旨在提倡藝術上應有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提出“百家爭(zheng) 鳴”,也是用以主張學術上的不同學派應當自由爭(zheng) 論。他強調:“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zheng) 鳴,我看應該成為(wei) 我們(men) 的方針。”“采取現在的方針,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會(hui) 繁榮發達,黨(dang) 會(hui) 經常保持活力,人民事業(ye) 會(hui) 欣欣向榮,中國會(hui) 變成一個(ge) 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qin) 。”
毛澤東(dong) 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方麵有許多獨特創造。在全民族抗戰初期,他就強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共產(chan) 主義(yi) 世界觀和社會(hui) 革命論的新思想,一定要通過民族形式來表現。這個(ge) 民族形式就是“新鮮活潑的、為(wei) 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le) 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致力於(yu) 創造為(wei) 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le) 見的新文風。他的文章高屋建瓴,氣勢恢宏;文野相濟,雅俗匯融;敘議畫龍,用典點睛;既能縱橫捭闔、辨析剝離,又能汪洋恣肆、磅礴“收官”;既能將深奧的學理化成婦孺易懂的大白話,又能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xie) 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dang) 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唐朝的韓愈寫(xie) 過《伯夷頌》”,“我們(men) 應當寫(xie) 聞一多頌、寫(xie) 朱自清頌,他們(men) 表現了我們(men) 民族的英雄氣概”,“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jue) 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鬆了一口氣了。過去三年的一關(guan) 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人民解放軍(jun) 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shou) 散”,沒有人去理睬司徒雷登美國大使老爺,“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麽(me) 事做了,隻好挾起皮包走路”。毛澤東(dong) 這樣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現代氣息,妙筆生花,達到出神入化境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毛澤東(dong) 同誌的一生是為(wei)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一生,他帶領人民開創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鍛造了偉(wei) 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創建了先進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締造了戰無不勝的新型人民軍(jun) 隊,為(wei) 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勳,作出了光耀千秋的曆史貢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征途上,我們(men) 要把毛澤東(dong) 同誌開創的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
(作者係原中央黨(dang) 史研究室副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