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毛澤東同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

發稿時間:2023-12-29 10:45:41   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閆誌民

 2023年是毛澤東(dong) 同誌誕辰130周年。毛澤東(dong) 同誌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偉(wei) 大開拓者。在革命鬥爭(zheng) 中,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開辟了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為(wei) 奪取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在毛澤東(dong) 思想指導下,黨(dang) 領導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一個(ge) 獨立自主、蒸蒸日上的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dong) 方。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勝利與(yu) 失敗中切身感受到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後,就投身於(yu)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經曆了北伐戰爭(zheng) 和土地革命戰爭(zheng) 的嚴(yan) 峻考驗。當時,黨(dang) 內(nei) 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yi) 和俄國革命經驗問題上出現了兩(liang) 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機械照搬的教條主義(yi) 態度,一種是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

  毛澤東(dong) 同誌十分重視對中國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堅持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指導革命鬥爭(zheng) 。早在“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dang) 務案”發生以前,毛澤東(dong) 同誌就完成了《中國社會(hui) 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明確指出誰是我們(men) 的敵人、誰是我們(men) 的朋友,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他對中國資產(chan) 階級進行了精辟分折,指出它是一個(ge) 動搖的階級,在革命高潮時要發生分化,其右翼將要跑到帝國主義(yi) 方麵去,成為(wei) 革命的敵人。在“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dang) 務案”發生以後,革命處於(yu) 嚴(yan) 重危急的關(guan) 頭,他到湖南考察了22天,撰寫(xie) 了《湖南農(nong) 民運動考察報告》,指出很短時間內(nei) ,將有幾萬(wan) 萬(wan) 農(nong) 民從(cong) 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麽(me) 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men) 將衝(chong) 決(jue) 一切束縛他們(men) 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但是共產(chan) 國際代表和陳獨秀等人不願意接受毛澤東(dong) 同誌的意見,為(wei) 了遷就國民黨(dang) ,他們(men) 不敢支持已經起來和正在起來的偉(wei) 大農(nong) 民運動,致使工人階級在資產(chan) 階級右派的反革命進攻麵前孤立無援。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yi) 的方針,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yi) 、秋收起義(yi) 和廣州起義(yi) 等。在秋收起義(yi) 後,毛澤東(dong) 同誌率領紅軍(jun) 在湘贛邊界創立了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在領導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zheng) 中,毛澤東(dong) 同誌十分注重研究中國國情,經常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撰寫(xie) 了大量農(nong) 村調查報告,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wei) 什麽(me) 能夠存在?》《井岡(gang) 山的鬥爭(zheng)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yi) 》等著作,成功地開辟了一條實行工農(nong) 武裝割據、以農(nong) 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然而也就在這個(ge) 時期,黨(dang) 內(nei) 先後發生了以李立三為(wei) 代表和以王明為(wei) 代表的“左”傾(qing) 錯誤,他們(men) 以教條主義(yi) 態度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機械照搬蘇聯經驗指導中國革命,提出通過舉(ju) 行中心城市的武裝起義(yi) ,奪取一省或者數省革命的首先勝利。由於(yu) 這種主張嚴(yan) 重脫離當時中國的實際,而且在中央占據了統治地位,給革命事業(ye) 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黨(dang) 所領導的根據地和紅軍(jun) 損失了百分之九十,白區工作損失了將近百分之百,中國革命幾乎陷於(yu) 絕境。

  正是有了北伐戰爭(zheng) 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zheng) 時期這些深刻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才從(cong) 勝利與(yu) 失敗的鮮明對比中,切身感受到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毛澤東(dong) 同誌曾對此進行了深刻總結,他說:“從(cong) 黨(dang) 的建立到抗日時期,中間有北伐戰爭(zheng) 和十年土地革命戰爭(zheng) 。我們(men) 經過了兩(liang) 次勝利,兩(liang) 次失敗。北伐戰爭(zheng) 勝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敗。土地革命戰爭(zheng) 曾經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紅軍(jun) 發展到三十萬(wan) 人,後來又遭到挫折,經過長征,這三十萬(wan) 人縮小到兩(liang) 萬(wan) 多人……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liang) 次比較,我們(men) 才認識了中國這個(ge) 客觀世界。在抗日戰爭(zheng) 前夜和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我寫(xie) 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yi) 論》、《〈共產(chan) 黨(dang) 人〉發刊詞》,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guan) 於(yu) 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那些論文和文件,隻有在那個(ge) 時候才能產(chan) 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wei) 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liang) 次勝利和兩(liang) 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與(yu) 毛澤東(dong) 思想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是從(cong) 1935年開始的。這和當年發生的兩(liang) 個(ge) 重大事件密切相關(guan) 。第一件事是遵義(yi) 會(hui) 議。1935年1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貴州遵義(yi) 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hui) 議,結束了以王明為(wei) 代表的“左”傾(qing) 錯誤路線在黨(dang) 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yi) 正確路線在黨(dang) 中央的領導地位,在黨(dang) 生死攸關(guan) 的危急時刻挽救了黨(dang) ,挽救了紅軍(jun) ,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hui) 議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獨立自主地解決(jue) 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hui) 議,它表明我們(men) 黨(dang) 經過兩(liang) 次國內(nei) 戰爭(zheng) 的鍛煉,已經由幼年走向成熟,能夠獨立自主地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解決(jue) 自己的問題,為(wei) 全麵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提供了必要的主觀條件。

  第二件事是共產(chan) 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hui) 。20世紀30年代中期,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嚴(yan) 重威脅人類和平與(yu) 安全。麵對嚴(yan) 峻的世界局勢,共產(chan) 國際進行了重大政策調整,1935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hui) ,強調為(wei) 了戰勝法西斯必須在資本主義(yi) 國家建立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建立反對帝國主義(yi) 的民族統一戰線,並批評了這個(ge) 問題上的“左”傾(qing) 關(guan) 門主義(yi) 。大會(hui) 通過的相關(guan) 決(jue) 議要求把實際工作的領導權集中於(yu) 各國黨(dang) ,在局勢發生變化的關(guan) 鍵時刻各國黨(dang) 可以依據共產(chan) 國際決(jue) 議的精神,結合本國情況獨立自主地提出政治任務和製定必要的鬥爭(zheng) 策略。大會(hui) 宣布,共產(chan) 國際以後一般不再直接幹預各國黨(dang) 內(nei) 部的組織事宜。根據這一決(jue) 議,七大停止召開執委會(hui) 全會(hui) ,撤消了地區書(shu) 記處和地區局,把派遣國際代表的製度改為(wei) 由執委會(hui) 同各國黨(dang) 最高領導人直接聯係。共產(chan) 國際領導體(ti) 製和領導方式的這種變化,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遵義(yi) 會(hui) 議之後,根據中國情況獨立自主地解決(jue) 問題,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提供了較為(wei) 寬鬆的外部條件。

  但事情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zheng) 全麵爆發,共產(chan) 國際領導人擔心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能適應國共合作的新環境和新任務,認為(wei) 必須要派出一些新生力量,一些熟悉國際形勢的人去幫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央委員會(hui) 。同年11月,一向受共產(chan) 國際器重的王明被派回國,並在12月舉(ju) 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上對洛川會(hui) 議以來中央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提出批評。會(hui) 後,王明等去武漢中共代表團和長江局工作,又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右傾(qing) 錯誤主張。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決(jue) 定派任弼時去莫斯科,向共產(chan) 國際說明中國抗戰和國共兩(liang) 黨(dang) 情況,以及中共所采取的方針。任弼時向共產(chan) 國際提交了書(shu) 麵報告大綱,又作了口頭說明和補充。這對於(yu) 共產(chan) 國際正確認識中國實際情況和中共主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年6月11日,共產(chan) 國際執委會(hui) 主席團作出決(jue) 定,充分肯定“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明確表示,“共產(chan) 國際執委會(hui) 主席團聲明完全同意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治路線”。7月初,共產(chan) 國際總書(shu) 記季米特洛夫在接見即將離任回國的中共駐共產(chan) 國際代表王稼祥時,明確表示在中共中央內(nei) 部應支持毛澤東(dong) 同誌的領導地位,王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不應爭(zheng) 當領袖。王稼祥回到延安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上傳(chuan) 達了共產(chan) 國際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見。9月29日至11月6日,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hui) 在延安召開,全會(hui) 基本上克服了以王明為(wei) 代表的右傾(qing) 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毛澤東(dong) 同誌在黨(dang) 內(nei) 的領導地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全麵推進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在這次中央擴大會(hui) 議上,毛澤東(dong) 同誌代表中央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首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概念。在黨(dang) 的六屆六中全會(hui) 前後,毛澤東(dong) 同誌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撰寫(xie) 了一係列研究中國問題的重要著作,創造性地回答了當時中國革命所麵臨(lin) 的各種重大問題,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著作主要有《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新民主主義(yi) 論》《〈共產(chan) 黨(dang) 人〉發刊詞》《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整頓黨(dang) 的作風》《反對黨(dang) 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等,這些著作和後來在黨(dang) 的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是這個(ge) 時期毛澤東(dong) 同誌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代表性成果。除了毛澤東(dong) 同誌以外,當時黨(dang) 的領導人張聞天、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以及學術界的艾思奇等同誌都為(wei)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yu) 毛澤東(dong) 同誌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作出的貢獻最大,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主要代表,所以這個(ge) 時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成果便自然地與(yu) 毛澤東(dong) 同誌的名字聯係在一起,中間曾經有過毛澤東(dong) 同誌的思想、毛澤東(dong) 的理論和策略的體(ti) 係、毛澤東(dong) 同誌的思想體(ti) 係、毛澤東(dong) 主義(yi) 、毛澤東(dong) 同誌的學說等多種提法。經過選擇,最後統一起來,稱為(wei) 毛澤東(dong) 思想。

  抗日戰爭(zheng) 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於(yu)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這次大會(hui) 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是把毛澤東(dong) 思想確定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並寫(xie) 入黨(dang) 章。在這次大會(hui) 上,劉少奇同誌代表黨(dang) 中央所作的《關(guan) 於(yu) 修改黨(dang) 章的報告》,對毛澤東(dong) 思想給予了科學的界定,對毛澤東(dong) 思想的基本內(nei) 容作了係統的概括,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艱巨性以及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什麽(me) 能夠成功地進行這項事業(ye) 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初次完成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性總結。這次大會(hui) 把毛澤東(dong) 思想確立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標誌著毛澤東(dong) 思想不但已經成熟並且被全黨(dang) 公認為(wei) 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所產(chan) 生的理論成果。對於(yu) 從(cong) 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團結全黨(dang) ,共同奪取革命勝利發揮了決(jue) 定性作用。

  在毛澤東(dong) 思想的指導下,黨(dang) 的事業(ye) 在黨(dang) 的七大以後蓬勃發展,取得了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思想不僅(jin)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指導思想,而且成為(wei) 整個(ge) 國家的指導思想,指引我們(men) 取得了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偉(wei) 大勝利。在這個(ge) 過程中,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繼續向前推進,毛澤東(dong) 思想在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等,都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創造性發展。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實行的穩步向前推進和對民族資產(chan) 階級的和平贖買(mai) 政策等,都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的偉(wei) 大成果。

  以蘇為(wei) 鑒探索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繼續向前推進

  1956年,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生產(chan) 資料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開始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成為(wei) 必須回答的主要問題。根據先前經驗和初步實踐,機械照搬蘇聯和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是難以取得成功的。隻有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從(cong) 中國的具體(ti) 情況出發,才能找到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正確道路。正是出於(yu) 這種考慮,毛澤東(dong) 同誌和黨(dang) 中央由調查研究入手,開始探索解決(jue) 中國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問題。從(cong) 這年2月14日開始,到4月24日結束,毛澤東(dong) 同誌共聽取了國務院34個(ge) 部門的工作匯報,還有國家計委關(guan) 於(yu) 第二個(ge) 五年計劃的匯報,邊調查邊研究思考,提出了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係列問題。毛澤東(dong) 同誌的這次調查同蘇共二十大正巧是同一天開始的,蘇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斯大林錯誤,對毛澤東(dong) 同誌思考中國問題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他說:“最近蘇聯方麵暴露了他們(men) 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men) 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men) 就是鑒於(yu) 他們(men) 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wei) 戒。”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dong) 同誌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hui) 議上作《論十大關(guan) 係》報告,圍繞以蘇為(wei) 鑒、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走自己的路這一基本思想,論述了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十大關(guan) 係問題,標誌著毛澤東(dong) 同誌對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的探索開始形成一個(ge) 初步的然而又是一個(ge) 比較係統的思路。

  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dong) 同誌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結合新的實際豐(feng) 富和發展毛澤東(dong) 思想,提出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一係列重要思想,包括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是一個(ge) 很長的曆史階段,嚴(yan) 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nei) 部矛盾,正確處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十大關(guan) 係,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ye) 化道路,尊重價(jia) 值規律,在黨(dang) 與(yu) 民主黨(dang) 派的關(guan) 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方針等。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yi) 。

  梳理毛澤東(dong) 同誌領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過程,我們(men)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毛澤東(dong) 同誌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偉(wei) 大開拓者。他從(cong) 中國革命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是黨(dang) 內(nei) 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主要代表,在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上第一個(ge) 提出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概念和任務。第二,毛澤東(dong) 同誌創造性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他提出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yi) 解決(jue) 中國問題,是用馬克思主義(yi) 之矢去射中國革命之的;提出用馬克思主義(yi) 解決(jue) 中國問題必須一切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特別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強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的基本國情是我們(men) 確定中國革命任務、對象、動力等的基本依據;提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根本方法是實事求是,也就是通過對中國實際的研究,找出事物的內(nei) 部聯係和規律,用以指導我們(men) 的行動;提出堅決(jue) 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yi) 的教條主義(yi) 和經驗主義(yi) ,反對簡單照搬外國的經驗和做法,反對宗派主義(yi) 和形式主義(yi) ;提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應當是新鮮活潑的,具有為(wei) 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le) 見的中國作風與(yu) 中國氣派;等等。這些理論和方法,奠定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基礎。第三,毛澤東(dong) 同誌領導全黨(dang) 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革命的具體(ti) 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後,毛澤東(dong) 同誌又及時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蘇為(wei) 鑒、探索解決(jue) 中國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問題。這次探索雖然出現了嚴(yan) 重曲折,但仍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理論成果。第四,在毛澤東(dong) 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偉(wei) 大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基本完成了對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和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等等。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閆誌民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