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黨(dang) 建設

文章

研究總結我們黨加強基層治理的探索與經驗

發稿時間:2023-12-11 14:22:4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李 強

  基層是社會(hui) 的細胞,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我們(men) 黨(dang) 始終重視基層建設,不斷加強基層治理。研究總結我們(men) 黨(dang) 加強基層治理的探索與(yu) 經驗,有助於(yu) 在新征程上加強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wei) 續寫(xie) 社會(hui) 長期穩定奇跡新篇章提供學理支撐。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對新型基層治理的實踐探索

  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的基層治理,需要了解傳(chuan) 統中國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方麵的特點。我國自秦漢開始推行郡縣製,中央政府可以一直管理到全國各個(ge) 縣。縣以下的基層社會(hui) 主要由建立在家庭和擴大家庭基礎上的共同體(ti) 所組成,大都實行自治,鄉(xiang) 紳、年長者等在管理當地公共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紐帶、建立在家族或宗族基礎上的治理方式,有利於(yu) 村民共同參與(yu) 管理公共事務。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zhuan) 製製度,傳(chuan) 統中國的基層治理方式也隨之瓦解。麵對當時“一盤散沙”的狀況,無數仁人誌士嚐試了各種方案,但都未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在於(yu) 這些方案都脫離了人民群眾(zhong) ,不能將中國廣大的基層社會(hui) 與(yu) 整個(ge) 國家連成一體(ti) ,也未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符合現代社會(hui) 發展方向的新型基層治理體(ti) 係。

  我們(men) 黨(dang) 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基層建設和基層治理。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毛澤東(dong) 同誌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對部隊進行改編,將黨(dang) 的支部建在連上,推動黨(dang) 的組織向基層、向一線紮根,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隨著革命深入開展,我們(men) 黨(dang) 開辟了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革命根據地的廣大農(nong) 村基層,建立黨(dang) 支部和基層組織體(ti) 係,廣泛聯係農(nong) 村、農(nong) 民,在根據地實現了政權建設與(yu) 基層社會(hui) 的緊密聯結,有效解決(jue) 了“一盤散沙”的治理難題。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起全新的基層治理體(ti) 係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不斷加強基層建設,為(wei) 鞏固新生政權、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農(nong) 村,我們(men) 黨(dang) 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製,把土地分配給農(nong) 民,提高了農(nong) 民的經濟地位、社會(hui) 地位,同時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和村莊組織建設。1950年,政務院通過《鄉(xiang) (行政村)人民代表會(hui) 議組織通則》和《鄉(xiang) (行政村)人民政府組織通則》,規定鄉(xiang) 和行政村並存,確立了農(nong) 民在鄉(xiang) 村事務中的主體(ti) 地位。在城市,我們(men) 黨(dang) 推動建立居民委員會(hui) 。195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通過《城市居民委員會(hui) 組織條例》,明確居民委員會(hui) 是群眾(zhong) 自治性的居民組織,主要任務包括動員居民響應政府號召並遵守法律、領導群眾(zhong) 性的治安保衛工作、調解居民間的糾紛等。

  這樣一來,我們(men) 黨(dang) 在全國範圍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基層治理體(ti) 係,主要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即在農(nong) 村和城市基層社區建立黨(dang) 小組或黨(dang) 支部;二是城鄉(xiang) 居民自治組織建設,即村(居)民委員會(hui) 。村民委員會(hui) 在上級黨(dang) 組織領導下聯係村裏每一戶家庭;居民委員會(hui) 接受上級黨(dang) 組織領導,聯係社區內(nei) 每一戶家庭和居住者。這一基層治理體(ti) 係將黨(dang) 的領導與(yu) 居民自治有機結合,將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直接地傳(chuan) 遞給每一個(ge) 居民,為(wei) 現代國家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層治理基礎。

  在中國這樣一個(ge) 人口規模巨大的社會(hui) ,這一基層治理體(ti) 係極大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國家建設的積極性,有利於(yu) 實現動員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目標。比如,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就充分檢驗了這一基層治理體(ti) 係的動員性和高效性。通過基層治理體(ti) 係,組織動員人民群眾(zhong) 清除垃圾、疏通溝渠、填平窪地、改善飲水、合理處理糞便、捕鼠、滅蠅等;大力進行衛生宣傳(chuan) 教育,普遍提倡勤洗衣、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菜生肉、不隨地吐痰便溺等良好的個(ge) 人衛生習(xi) 慣;等等。這些措施廣泛宣傳(chuan) 了衛生知識,糾正了不衛生、不文明行為(wei) ,有效控製了傳(chuan) 染病流行,大大降低了我國初生嬰兒(er) 死亡率,提高了人均預期壽命。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楓橋幹部群眾(zhong) 創造了依靠群眾(zhong) 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成為(wei) 我國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金字招牌”。

  改革開放後,基層治理創新不斷激發社會(hui) 活力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實現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建立和完善,極大激發了經濟發展與(yu) 社會(hui) 進步的活力,社會(hui) 流動規模擴大、速度加快,社會(hui) 群體(ti) 日益多元、利益訴求更加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建設的機會(hui) 更加豐(feng) 富、自治的積極性日益提高。適應這一變化,我們(men) 黨(dang) 與(yu) 時俱進推動基層治理體(ti) 製機製改革與(yu) 創新。1993年,黨(dang) 的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加強政府的社會(hui) 管理職能,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良好的社會(hui) 秩序”;2004年,黨(dang) 的十六屆四中全會(hui) 提出“加強社會(hui) 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hui) 管理體(ti) 製創新”“建立健全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的社會(hui) 管理格局”;2006年,黨(dang) 的十六屆六中全會(hui) 作出《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要求“完善社會(hui) 管理、增強社會(hui) 創造活力”……這為(wei) 加強和改進基層治理指明了正確方向。製定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hui) 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hui) 組織法》等,為(wei) 基層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黨(dang)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wei) 重點的社會(hui) 建設,不斷推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促進社會(hui) 和諧穩定。

  新時代以來,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了全麵深化改革、係統整體(ti) 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確保社會(hui) 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從(cong) 社會(hui) 管理到社會(hui) 治理,一字之別,反映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社會(hui) 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認識的深化。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hui) 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提高基層治理社會(hui) 化、法治化、智能化、專(zhuan) 業(ye) 化水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等部署要求。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基層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基層治理體(ti) 係日益完善,基層治理能力不斷增強,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呈現出以下特征。

  加強黨(dang) 的基層組織建設。辦好中國的事情,關(guan) 鍵在黨(dang)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hui) 長期穩定,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我們(men) 黨(dang) 在基層社會(hui) 都成立了基層黨(dang) 組織。基層黨(dang) 組織是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的“最後一公裏”。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有利於(yu) 把黨(dang) 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傳(chuan) 達和落實到最基層,將整個(ge) 國家和社會(hui) 聯結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有利於(yu) 在麵對可能出現的利益分歧時,協調各方關(guan) 係、優(you) 化資源配置、有效處理危機,發揮黨(dang) 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共建,即共同參與(yu) 社會(hui) 建設,建立起黨(dang) 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ti) 係。共治,即共同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鼓勵人民群眾(zhong) 大膽探索、勇於(yu) 創新,充分發揮群眾(zhong) 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ti) 作用。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讓基層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在就業(ye) 、教育、社保、醫療、養(yang) 老、托幼、住房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我們(men) 黨(dang) 尊重人民群眾(zhong) 主體(ti) 地位的生動體(ti) 現。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zhong) 中的創造偉(wei) 力,就有了應對風險挑戰、不斷開創事業(ye) 發展新局麵的不竭智慧和力量源泉。

  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基層是社會(hui) 的細胞,是由千千萬(wan) 萬(wan) 人民群眾(zhong) 組成的。推動社會(hui) 治理重心下移,有利於(yu) 黨(dang) 和政府隨時聯係人民群眾(zhong) 、了解人民群眾(zhong) 、服務人民群眾(zhong) ,切實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辦實事。新時代以來,各地根據自身實際,通過下沉社會(hui) 資源、管理權限、民生服務等,更好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社區建設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完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使社區成為(wei) 多種便民服務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的平台,能夠有效滿足社區居民的差異化需要。

  重視基層治理創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稟賦不同,曆史文化和發展狀況不一,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不能“一刀切”,必須尊重當地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新時代以來,各地在基層治理方麵湧現出許多創新創造。比如,建立一站式辦事大廳,建立社區長者食堂、公共圖書(shu) 館、日間照料中心,等等。各地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治理與(yu) 服務、治理與(yu) 建設結合起來,因地製宜進行創新和探索,湧現出一批基層治理創新的優(you) 秀案例,基層治理展現新麵貌、新氣象。

  新征程上加強基層治理,要從(cong) 我們(men) 黨(dang) 百餘(yu) 年來的基層治理實踐中汲取智慧,在理論上圍繞完善黨(dang) 全麵領導基層治理製度、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基層治理中的體(ti) 現、健全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推進基層法治和德治建設、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等加強研究與(yu) 探索,在實踐中加強對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治理創新的梳理、總結和提煉,為(wei) 加強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提供智力支持和學理支撐。

  (作者為(wei) 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