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精神是國際社會珍視的文明資產
發稿時間:2023-10-18 14:30:0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趙磊
2013年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ya) 時,先後提出共同建設“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彰顯出極強的戰略遠見、戰略定力,轉化為(wei) 有力的國際合作實踐,以務實合作改變了中國同世界的互動關(guan) 係,取得紮紮實實的成就,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一項事業(ye) 的偉(wei) 大之處不僅(jin) 在於(yu) 突出的成就,更在於(yu) 其所弘揚的崇高精神。精神有高度、溫度,行動必然有力度。2017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古絲(si) 綢之路綿亙(gen) 萬(wan) 裏,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wei) 核心的絲(si) 路精神。絲(si) 路精神不僅(jin) 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chan) ,也已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共同珍視的文明資產(chan) 。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唯有互聯互通、命運與(yu) 共才能幫助人類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擁抱美好未來。
和平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前提
從(cong) 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7次遠洋航海,再到中外旅行家的絲(si) 路印記。這些開拓事業(ye) 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wei) 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代“絲(si) 路人”架起了東(dong) 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古絲(si) 綢之路的形成不是靠軍(jun) 隊打出來的,是靠共建者一步步走出來的。
今天,“一帶一路”的拓展方式靠的不是殖民擴張、霸權輸出,靠的是彼此信任、真誠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人類社會(hui) 維持了70多年的總體(ti) 和平,但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積聚。歐亞(ya) 大陸戰火重燃,局勢持續緊張,熱點問題此起彼伏,軍(jun) 備競賽陰霾不散,核戰爭(zheng) 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世界麵臨(lin) 重新陷入對抗甚至戰爭(zheng) 的風險。戰亂(luan) 衝(chong) 突往往同民生問題、貧困問題加劇有關(guan) ,持續衝(chong) 突會(hui) 導致國力的劇烈耗竭以及敵意的螺旋上升。唯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經濟發展問題,解決(jue) 政治穩定問題。“一帶一路”致力於(yu) 通過和平合作方式解決(jue) 發展難點、治理痛點,尋求共同發展。10年間,中國與(yu) 共建國家形成3000多個(ge) 合作項目,拉動近萬(wan) 億(yi) 美元投資規模,幫助近4000萬(wan) 人擺脫貧困。以中老鐵路為(wei) 例,這一鐵路帶給兩(liang) 國的不僅(jin) 是經貿的增長、友誼的深耕,更種下了和平的種子。中老鐵路帶動了當地就業(ye) ,自從(cong) 鐵路開行以來,累計招聘老撾員工3500多人,在物流、交通、商貿、旅遊等行業(ye) 間接增加就業(ye) 崗位10萬(wan) 餘(yu) 個(ge) 。得益於(yu) 這條鐵路,越來越多老撾孩子得以走出大山,擁抱世界。
開放包容是“一帶一路”的顯著特征
古絲(si) 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lun) 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信眾(zhong) 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shu) 寫(xie) 相互尊重的壯麗(li) 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
開放包容意味著共建“一帶一路”不僅(jin) 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共建國家的合唱。這一倡議以自願為(wei) 基礎,以共識為(wei) 紐帶,堅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反對搞針對特定國家的陣營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一切坦坦蕩蕩,努力打造全球互聯互通夥(huo) 伴關(guan) 係。截至目前,中國與(yu) 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企業(ye) 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ti) ,中國企業(ye) 的國際化能力越強,“一帶一路”的開放包容水平以及塑造力就會(hui) 越強。對中國企業(ye) 而言,“一帶一路”不僅(jin) 要走出去、走進去,更要走上去;不僅(jin) 要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更要國際化。2023年,142家中國企業(ye) 上榜世界500強,美國有136家上榜。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ye) 數量自2019年起連續5年超過美國,中國企業(ye) 真正有實力以自身發展帶動共同發展。在產(chan) 品供給上,古絲(si) 綢之路賣出的是絲(si) 綢、茶葉、瓷器,這“老三樣”現在已經變成了兩(liang) 類“新三樣”。今天,“一帶一路”新鮮供給的第一類產(chan) 品是高鐵、核電、航天科技,第二類產(chan) 品是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中國企業(ye) 不僅(jin) 擁有廣闊的市場、先進的技術,更展現世界一流企業(ye) 的文化與(yu) 擔當。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歐亞(ya) 大陸真正連為(wei) 一體(ti) 。中歐班列有效地促進歐洲同亞(ya) 洲的貿易,原來靠海運,但時間漫長、成本很高,現在的中歐班列聯通太平洋和大西洋。10年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7萬(wan) 列,運送貨物731萬(wan) 標箱,貨值超3400億(yi) 美元,通達歐洲25個(ge) 國家和地區的217個(ge) 城市,成為(wei) 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橋梁,不少中東(dong) 歐國家成為(wei) 中國遊客的首選旅遊目的地,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的投資熱土。
互學互鑒是“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
古絲(si) 綢之路不僅(jin) 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si) 綢之路,中國將絲(si) 綢、瓷器、漆器、鐵器傳(chuan) 到西方,也為(wei) 中國帶來了胡椒、亞(ya) 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si) 綢之路,佛教、伊斯蘭(lan) 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chuan) 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yang) 蠶技術也由此傳(chuan) 向世界。更為(wei) 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
“一帶一路”不僅(jin) 是沙與(yu) 海的地理奏鳴曲,也是知識與(yu) 學識的文明交響曲。人類社會(hui) 進步不僅(jin) 需要豐(feng) 裕的物質力量,也需要澎湃的精神力量。互學互鑒的本質是主體(ti) 間性的精神交往,是尊重文明多樣性、道路多樣化和發展水平不平衡,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相互學習(xi) 、相互借鑒,構建相互欣賞和理解的人文格局。
2021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hui) 上強調,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wei) 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wei) 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wei) 重要基礎。在國內(nei)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區域國別學等諸多一級學科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hui) 等開放型交流合作機製先後設立。在國際上,既要做好“一帶一路”的事情,也要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要切實提升國際傳(chuan) 播效能。
魯班工坊作為(wei) 職業(ye) 教育國際知名品牌,以“大國工匠”為(wei) 依托,助推先進產(chan) 能合作,是“軟聯通”+“心聯通”的優(you) 秀案例。2016年3月,第一個(ge) 魯班工坊在泰國建成。此後,塔吉克斯坦、英國、葡萄牙、吉布提、埃及等魯班工坊相繼落地,迄今為(wei) 止已在20個(ge) 國家建成20多個(ge) 魯班工坊,涉及亞(ya) 洲、歐洲和非洲。魯班工坊這一平台在海外開展學曆教育和技術培訓,與(yu) 世界分享中國職業(ye) 教育的教學資源、專(zhuan) 業(ye) 標準、技術裝備,以“技術反哺”打開世界市場。
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的崇高目標
古絲(si) 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於(yu) 道,商旅不絕於(yu) 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chan) 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享。古絲(si) 綢之路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今天,全球經濟複蘇乏力,單邊主義(yi) 、霸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肆虐,一些國家構築“小院高牆”、強推“脫鉤斷鏈”、鼓噪供應鏈“去風險”,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吞噬全球發展成果,南北差距、發展斷層、技術鴻溝等問題更加突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2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強調,超過90%的國家在2020年或2021年的人類發展指數得分下降,超過40%的國家連續兩(liang) 年下降。
發展是解決(jue) 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guan) 鍵,共同發展是解決(jue) 全球治理問題的總鑰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大多數屬於(yu) 發展中國家,相對而言,基礎設施落後、產(chan) 業(ye) 發展滯後、工業(ye) 化程度低、技術和資金缺乏、人才儲(chu) 備不足。對此,中國積極向相關(guan) 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成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舉(ju) 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等,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推動新型全球化。
互利共贏不是“你輸我贏”,是大家添磚加瓦共同營造共贏新生態,不僅(jin) 要共享成果,也要共擔風險。目前,健康絲(si) 綢之路、綠色絲(si) 綢之路、數字絲(si) 綢之路、創新絲(si) 綢之路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際合作空間更加廣闊。據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有效增強了互聯互通,可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1%至2.2%,為(wei) 全球貿易便利化和經濟增長作出紮實貢獻;到2030年,將使參與(yu) 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yu) 中國,但成果屬於(yu) 世界。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絲(si) 路精神同西方中心主義(yi) 、文明衝(chong) 突論、二元對立思維等有本質不同,它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yi) ,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彰顯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共建“一帶一路”不是道路、橋梁、隧道、園區、港口等項目的集成,而是致力於(yu) 讓全人類共克時艱、共同進步的偉(wei) 大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實踐。
作者係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