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古代思想中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

發稿時間:2023-10-16 15:59:30   來源:《國家治理》   作者:楊朝明 羅慕赫

  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談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特性時,列舉(ju) 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首先說到了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社會(hui) 理想。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出自孔子之口,見於(yu) 《孔子家語》和《禮記》中的《禮運》篇。孔子回望曆史,認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現實,形成了他的這一社會(hui) 理想。在《孔子家語》的記載中,孔子對弟子子遊說:“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ang) 。貨惡其棄於(yu) 地,不必藏於(yu) 己;力惡其不出於(yu) 身,不必為(wei) 人。是以奸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

  孔子時代,天下無道,禮崩樂(le) 壞。他認為(wei) 堯、舜、禹、湯、文、武時代是一個(ge) “有道”之世,那時,人們(men) 以天下為(wei) 公。所謂“背私為(wei) 公”,“公”可理解為(wei) “共”,指人們(men) 的公共意識、公共道德。天下為(wei) 公,是人們(men) 都修為(wei) 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們(men) 應休戚與(yu) 共,協同一致,強調要有明確的“社會(hui) 性”意識,努力做一個(ge) “成人”,做“大人”“君子”。所以孔子主張扶危濟困,互相關(guan) 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害人,弱肉強食。

  中國文化以孝悌為(wei) 根本,強調仁愛精神與(yu) 敬畏觀念。中國哲學可視為(wei) 關(guan) 於(yu) “家”的哲學,以家為(wei) 本位,由家而國,由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孔子主張由孝、悌培養(yang) 愛、敬,把孝與(yu) 悌看成“人之本”,把愛與(yu) 敬看成“政之本”。人們(men) 由家庭走向社會(hui) ,中國思想便打通了家庭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政治倫(lun) 理,把父母對於(yu) 子女的自然情感進行社會(hui) 化應用與(yu) 理解,產(chan) 生了家國一體(ti) 的觀念。這是中國“天下大同”“天下為(wei) 公”理想追求的認知基礎。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孔子還簡潔表述為(wei)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整理的《尚書(shu) 》中就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說法,諸子百家也大都重視公義(yi) ,早期典籍有諸如“公者明”“無私者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類的表述。孔子的這一社會(hui) 理想影響很大,曆史上這樣的類似表述不勝枚舉(ju) 。孟子的“民貴君輕”學說,以及後來“公天下”的主張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說“心苟至公,人將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異,這樣才能涵攝去取、中和位育。

  宋明理學發展到明代中晚期,王陽明創立的心學體(ti) 係逐漸風靡社會(hui) 。王陽明也對天下為(wei) 公做過論述。《大學》開篇揭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此謂《大學》三條目。王陽明就是從(cong) 這裏展開了對天下為(wei) 公的論述。王陽明將“大學”定義(yi) 為(wei) “大人之學”,既然有大人,就有相對應的小人。兩(liang) 者之別在何處?他說:“大人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能夠認識到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天下一家的人是為(wei) 大人,而迷惑於(yu) 外表上的不同而分別你我的人是為(wei) 小人。

  將天地萬(wan) 物聯係在一起、融化為(wei) 一體(ti) 的是人的良知,即仁。人是有良知的,不論人的具體(ti) 差別有多麽(me) 大,良知潛藏在人心中,你看到有小孩子誤跌入井中,必生出惻隱之心,你聽見鳥獸(shou) 發出哀鳴,必有不忍之心。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但或露或隱,大人能夠體(ti) 會(hui) 到萬(wan) 物一體(ti) 、天下一家,是因為(wei) 能去其私欲,而小人則為(wei) 私欲蒙蔽,倘若能夠扼製私欲,也能成為(wei) 大人。因此王陽明倡導要“致良知”,要“明明德”,要持之以恒為(wei) 善去惡。天地萬(wan) 物本為(wei) 一體(ti) ,都具有良知、具有仁心,將此仁心落實,則進入到“親(qin) 民”的層次,由一己之仁推及家人,由家人之仁推及社會(hui) ,由社會(hui) 之仁推及天下萬(wan) 物,也就實現了萬(wan) 物一體(ti) 、天下大同的宏偉(wei) 理想,臻於(yu) 至善的境界。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是中華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脈,是社會(hui) 公德的最高原則。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對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貫之,由此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曆史的進程,鋪染了無數中華兒(er) 女的生命底色。明末思想家說“天下非一家之私”,把“天下為(wei) 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個(ge) 人道德要求,激勵著無數誌士仁人。近代,麵對內(nei) 憂外患的民族危機,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為(wei) 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孫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yi) ”,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錢穆曾說:“世界大同、天下太平,這是中國古人理想中的一種人類社會(hui) 。所謂‘凡有血氣,莫不尊親(qin) ’,這就是中國文化所希望達到的理想了。因此我們(men) 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人類主義(yi) ’即‘人文主義(yi) ’的,亦即‘世界主義(yi) ’的。”

  雖然不同時代的思想家對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有不同的詮釋,但其包含的仁愛精神、和平精神、平等精神卻是不變的,曆久而彌新。

 楊朝明: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