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父輩的榮耀》:林場人的小命運與生態文明的大時代
發稿時間:2023-09-22 15:50:28 來源:文匯報 作者:呂鵬
雖然說不同種類與(yu) 題材都是電視劇大花園中不可或缺的奇葩,但現實題材電視劇無疑是所有題材類型中最具時代特征、社會(hui) 特色和精神號召力、感染力的。它們(men) 在時代精神和時代品格上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似乎怎麽(me) 強調都不為(wei) 過。
好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會(hui) 發揮記錄時代、激勵並溫暖人心以及引導人們(men) 向善向上的功能和作用,剛剛收官的熱播劇《父輩的榮耀》就可謂這樣的一部劇集。
該劇以“三道溝”林業(ye) 工人顧長山“拚拚湊湊”的一家子的生活經曆為(wei) 主線,講述從(cong) 1997年開始的20餘(yu) 年間林場工人職業(ye) 職責與(yu) 生活境遇的變化,展現他們(men) 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le) ,折射生活和時代的變遷,呼應“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訴求,用真情實感感染著屏幕前的觀眾(zhong) ,凸顯了現實題材電視劇巨大的魅力,為(wei) 我們(men) 帶來不少製作上的啟示。
以戲劇真實書(shu) 寫(xie) 一代人的命運
《父輩的榮耀》聚焦了以往電視劇中甚少呈現的林場工人這一群體(ti) ,這是選題上很特別的一點。然而如何將其呈現在屏幕上,也頗具挑戰。更特別的是,該劇呈現林業(ye) 工人這一群體(ti) 的命運與(yu) 時代變遷的交織,但卻很少書(shu) 寫(xie) 刻畫這一職業(ye) 本身,而是通過顧長山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命運與(yu) 抉擇,在家的敘述中融入國的命題,形成了家國巧妙的合一同構。於(yu) 是在家庭成員的增與(yu) 減中,見國家對林場政策的轉與(yu) 變,在家庭成員的喜怒哀樂(le) 中,見我國林業(ye) 的變化發展,用一個(ge) 個(ge) 生活化的細節呈現了一代人的生活史。
1997年,第二代林業(ye) 工人顧長山與(yu) 那存花,他們(men) 的兒(er) 子兆喜,存花與(yu) 前夫所生的兒(er) 子兆成,還有顧長山一輩子未婚育的師父生活在一起。長山主外,存花主內(nei) ,兆成內(nei) 向懂事,兆喜外向淘氣,師父智慧善解人意,如果不是意外的發生,這一家人或者就按照正常生老病死的人生軌跡向前推進了。轉折發生在因為(wei) 要減少樹木砍伐、縮減上山工人數目的指令頒布之後,進山伐木的陳尚友被林木壓死,其妻小萍去南方闖蕩,獨自留下備戰高考的兒(er) 子陳興(xing) 傑成為(wei) 顧家第一個(ge) 養(yang) 子。顧家收養(yang) 的第二個(ge) 養(yang) 女梁鳳勤是長山的工友兼鄰居馬曉雲(yun) 和梁富寬的二女兒(er) ,第三個(ge) 養(yang) 子是“殺人犯”劉玉良的兒(er) 子劉自強。於(yu) 是一家五口變為(wei) 一家八口,隨著子女們(men) 的成長,子輩與(yu) 父輩間的故事,就隨著國家對於(yu) 林業(ye) 的改革、治理和建設中緩緩鋪陳開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父輩的榮耀》將曆史與(yu) 時代點滴涓細融於(yu) 細節的真實呈現。陳興(xing) 傑成為(wei) 養(yang) 子的直接因由,映射了林業(ye) 政策的調整和南方的大發展;而梁鳳勤成為(wei) 養(yang) 子的直接因由,則折射了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林場的改革中的停薪留職、下崗及再就業(ye) 等,都通過庸常生活平淡底色上帶有一些幽默色彩的故事,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
真實自然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必不可少的核心,然而戲劇的真實不是記錄的真實,這種脫離苦難敘事,在平淡平凡生活中呈現曆史和人物的命運變遷,卻讓觀眾(zhong) 收獲了難得的感動。
以真摯情感感染屏幕前的觀眾(zhong)
《父輩的榮耀》之所以能夠以平淡——可能還略顯平凡——的故事,收獲如此多的感動,除了故事的製作用心、場景與(yu) 曆史在還原與(yu) 呈現上的真實外,情感表達的動人是更為(wei) 重要的原因。成功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尤其是有一定時間跨度的年代劇,需要在創作中讓故事符合曆史和現實,而優(you) 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則能通過故事調動觀眾(zhong) 的情感體(ti) 驗,讓電視劇的情感表達和觀眾(zhong) 的情感接受同頻共振。
這首先表現在情感敘事的真摯。《父輩的榮耀》給觀眾(zhong) 呈現的是一個(ge) 非典型的家,在這個(ge) 家中大多數人沒有血緣關(guan) 係,但卻有著勝似血緣關(guan) 係的濃濃親(qin) 情。這種樸實而單純的情感,難能可貴的同時,因為(wei) 稀缺又極度特別。為(wei) 讓這一特別的故事在敘事邏輯和情感上都更好地抵達觀眾(zhong) ,電視劇對每一個(ge) 情節的處理上都在故事和情感間尋到一個(ge) 平衡,既不拔高故事,又能體(ti) 現電視劇所要表達的父輩的精神氣質。比如顧家連續收養(yang) 了兩(liang) 個(ge) 孩子,當收養(yang) 第三個(ge) 孩子的時候,麵臨(lin) 生活的捉襟見肘,那存花的反對和抗議但最後又妥協的轉變過程,就使故事邏輯上更加通暢立體(ti) ,更加可信。
其次是情感表達的真實。《父輩的榮耀》可謂小人物的群像戲,難得的是劇中的每個(ge) 演員都用生活化可感可觸的表演,加持電視劇對觀眾(zhong) 情感的調動。那存花的扮演者劉琳和馬曉雲(yun) 的扮演者葛珊珊尤其值得稱道。那存花善良和付出很符合大眾(zhong) 對賢妻良母的認知,然而普羅的賢妻良母的塑造卻也容易陷入俗套,劉琳把那存花善良、堅韌、有主心骨但也有著小人物的局限性的一麵在表演中完美地進行了呈現。長山心髒患病需要10餘(yu) 萬(wan) 元換支架,在醫院見到從(cong) 外地趕回的興(xing) 傑,劉琳先是站起一聲哭訴,得到興(xing) 傑安慰,立即收聲,就把那存花對病人焦慮、對金錢焦急以及對問題可能解決(jue) 的安心的複雜情緒表現得恰到好處。而葛珊珊把馬曉雲(yun) 性格的潑辣、精明算計中又帶著粗糙的溫柔和善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貫穿在劇中幾乎每個(ge) 角色的出色表演,無疑極大地助力了故事的情感表達。
最後是情感認同的真切。符合邏輯的情感敘事與(yu) 真摯可感的演員表演,最終服務於(yu) 觀眾(zhong) 對劇中人物的情感認同,三者間是相輔相成、彼此遞進、互為(wei) 因果的關(guan) 係。而對於(yu) 現實主義(yi) 題材電視劇創作而言,達成觀眾(zhong) 對於(yu) 人物塑造情感上的認同乃至共情,則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前提,而這也基本可以作為(wei) 檢驗現實主義(yi) 題材電視劇成功與(yu) 否的標準。《父輩的榮耀》通過編劇的劇本、演員的表演和導演整體(ti) 的調動,使一眾(zhong) 小人物善良堅韌通透樸素以及他們(men) 的短板和缺陷,在林業(ye) 改革、整治和建設的大曆史背景中得以成立,並獲得觀眾(zhong) 的認同和認可,同時帶給觀眾(zhong) 向上向善的力量。
以現實力量提升電視劇的品格
刻畫現實,蘊藉社會(hui) 心靈,引領時代精神,應是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品格追求。《父輩的榮耀》從(cong) 劇情來看,並不是通過子代的視角與(yu) 追憶父輩,也不是通過子代與(yu) 父輩的對比,來凸顯或褒貶某一代,因為(wei)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這是曆史的命定也是社會(hui) 發展的必然。該劇通過刻畫和描寫(xie) 20多年間,曆史橫流中社會(hui) 和國家的滄桑巨變下父輩的生命史和生活史,來書(shu) 寫(xie) 一代林業(ye) 工人們(men) 榮耀的平民史詩。父輩雖然老去,但他們(men) 奉獻、善良、堅韌等的品格和精神遺產(chan) 應被子代承繼和發揚。電視劇通過溫暖人心的故事敘述和人物塑造,讓人信服這種精神傳(chuan) 承的可能及必然。
不過,該劇在現實主義(yi) 的創作和把握上也並非沒有缺憾。比如,在題材及曆史發掘的深度及深刻性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電視劇討巧地利用了東(dong) 北人特有的粗糲和幽默刻意地消解了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愁苦,以及改革過程中的陣痛。因而雖然林業(ye) 改革隻是一個(ge) 很小的橫切麵,但20多年的故事還是缺乏了東(dong) 北地區及中國發展的縱深,帶來的結果是感動和溫暖有餘(yu) ,反思與(yu) 反省不足。還比如,兩(liang) 代演員的演技及對角色的理解上還存在著差距。整體(ti) 而言,全劇演員的表演都值得肯定,尤其是父輩們(men) 和子代兒(er) 童期的表演尤其精彩到位。但如果要對比的話,子代們(men) 成年後的表演還是多少影響了劇集的觀感。陳興(xing) 傑的扮演者張晚意可能是為(wei) 了要表現人物性格中疏離自尊又有些敏感和機智的特征,從(cong) 頭到尾一直在臉上帶著似有似無的笑容,眼神缺乏靈動和感情,常常讓人出戲。鑒於(yu) 陳興(xing) 傑這個(ge) 角色在全劇中的分量,演員在表演上的不足尤其令人遺憾。再比如,和很多以代際為(wei) 跨度的劇集一樣,《父輩的榮耀》也出現了後半部分在藝術水準上明顯不如前半部分的情況,缺少細節和故事,流於(yu) 概念以至於(yu) 有匆匆收尾之感,因而說服力和現實的感染力都弱了許多。
然而瑕不掩瑜,《父輩的榮耀》生動地注解了國家政策的變遷以及對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探求。觀眾(zhong) 在被故事感動、在被人物溫暖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好地理解個(ge) 人、社會(hui) 與(yu) 國家的關(guan) 係,而這或者就是現實題材電視功之所在。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新聞所研究員,影視文化與(yu) 視聽傳(chuan) 播研究中心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