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有多大?
發稿時間:2023-09-04 14:16:36 來源: 中國新聞社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ge) 奇跡:1978年至2022年,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平均年增速高達9.1%。但如果將觀察側(ce) 重點放到近期中國經濟形勢正在經曆的重大轉變,可以發現,自2015年GDP增速“破7”之後,5%至6%的增長日益成為(wei) 中國經濟常態。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率到底是多少?在房地產(chan) 和大基建的投資周期接近尾聲、人口和勞動力紅利消退、中國製造成本優(you) 勢降低,傳(chuan) 統經濟增長動能逐漸式微之際,引領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引擎又是什麽(me) ?
中國工業(ye) 化的故事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伴隨著工業(ye) 化進程的推進,資本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率都保持非常高的水平,合在一起解釋了中國長達40多年GDP年均9%以上的增速。
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因為(wei) 工業(ye) 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TFP)保持了很高增速。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個(ge) 十年,中國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速表現出色,一直保持在4%左右,其高速增長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不難理解,1980年至2009年,中國實現了雙位數的經濟增長,至2010年基本完成工業(ye) 化進程。
其中,“政府+市場”的增長範式值得關(guan) 注。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成功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在於(yu) 有為(wei) 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緊密結合。
政府通過五年規劃、產(chan) 業(ye) 政策、金融資源配置等,聚焦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節點行業(ye) (nodal industry)。發生在節點行業(ye) 的技術變革和衝(chong) 擊,通過生產(chan) 網絡傳(chuan) 遞和放大,形成溢出效應,帶動了上、下遊大量市場主體(ti) 的出現,對總體(ti) 經濟產(chan) 生倍數效應。梳理過去40多年的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ge) 成果就是1.7億(yi) 個(ge) 市場主體(ti) 的出現。
作為(wei) 一種增長模式,“政府+市場”的增長範式在中國獲得極大成功有其原因。
首先,中國工業(ye) 化進程中,政府引領的重點投資領域,很多屬於(yu) 完成工業(ye) 化必須投資的基礎領域,例如,鐵路、公路、產(chan) 業(ye) 園區、通信網絡等。這類投資的社會(hui) 回報一般遠大於(yu) 資本回報,如果完全由競爭(zheng) 性的市場主導,可能會(hui) 麵臨(lin) 投資不足。
第二,改革開放極大激發了中國經濟自下向上的活力,中國工業(ye) 化進程中湧現出大量市場主體(ti) ,企業(ye) 和企業(ye) 家精神為(wei) 中國經濟運行注入了活力,市場也逐漸成為(wei) 資源配置最重要的機製。政府和市場聯合發力,大量資源配置到重點投資領域及其上、下遊領域,內(nei) 生推動了國民經濟生產(chan) 網絡的演進,催生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係列節點行業(ye) 。製造業(ye) 、高速公路、通信、高鐵以及1998年開啟房改後的房地產(chan) 行業(ye) 等,先後成為(wei) 中國經濟中的節點行業(ye) 。這些支撐國民經濟的節點行業(ye) 或節點領域,不僅(jin) 保持了投資強度,使全要素生產(chan) 率保持較高增速,還帶動了上、下遊大量投資機會(hui) 的出現,形成了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
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秘密”
改革開放的前三個(ge) 十年,中國強力推進工業(ye) 化進程,推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因素——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增速一直保持在4%左右,而這一增速同期貢獻了近40%的GDP增長。然而,在中國製造業(ye) 總產(chan) 值和附加值於(yu) 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製造業(ye) 大國後,中國的工業(ye) 化進程進入尾聲,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速開始下降:從(cong) 工業(ye) 化階段的年均4%逐漸下降至2%以下;同期中國的GDP增速也從(cong) 改革開放最初30年的雙位數下滑到新冠疫情前的6%左右。
西方的現代化過程中,還沒有任何一個(ge) 國家/經濟體(ti) 在完成工業(ye) 化之後能保持2.5%左右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年均增速。傳(chuan) 統觀點認為(wei) ,在全要素生產(chan) 率下降至2%以內(nei) 後,長期增長率約隻在3%至4%之間,中國將麵臨(lin) 與(yu) 西方國家一樣的生產(chan) 率增長挑戰。
那麽(me) ,中國是否能實現一種新的可能性:工業(ye) 化進程結束後,依然能找到一係列驅動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的結構性因素,在未來十幾年保持2.5%或以上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速,從(cong) 而實現5%左右的中長期GDP增速,至2035年實現GDP總量和人均GDP的翻番(相較於(yu) 2020年水平)。
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速下降,是在工業(ye) 化進程結束後,一個(ge) 經濟體(ti) 從(cong) 資本密集型製造業(ye) 向勞動密集型服務業(ye) 轉型必然發生的一個(ge) 規律。完成工業(ye) 化之後,世界主要工業(ye) 化國家概無例外都經曆了這一階段。統計數據顯示,近40年美國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年均增速已下降至1%左右,近10年甚至不到0.7%。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做最終驅動。因此,目前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在於(yu) 如何在高速增長階段(工業(ye) 化進程)結束後保持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增速。
五大動能依然存在
分析後可以得出,推動中國生產(chan) 率持續增長的動能實實在在存在。
首先,中國仍然擁有“再工業(ye) 化”所帶來的巨大生產(chan) 率增長空間。中國敘事裏的“再工業(ye) 化”與(yu) 美國解決(jue) 生產(chan) 率增長不足所采取的“再工業(ye) 化”不同: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再工業(ye) 化”的核心是恢複和發展高端製造業(ye) ,彌補美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去工業(ye) 化大潮”所帶來的經濟“空心化”、失業(ye) 率上升等問題;而中國的“再工業(ye) 化”,更多指的是“產(chan) 業(ye) 的數智化轉型”,通過5G/6G、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驅動產(chan) 業(ye) 變革,帶來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投資,即實現再工業(ye) 化和改善民生所需的基礎設施。“再工業(ye) 化”的“新”基建,涉及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以及產(chan) 業(ye) 互聯網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數據中心、雲(yun) 計算設備等。除此之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急需繼續投資與(yu) 民生密切相關(guan) 的基礎設施,如舊城改造、租賃住房、城市公共設施等。這些領域不僅(jin) 投資規模可觀,且如能通過市場化吸引民營資本,可以進一步提升投資效率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
第三,大國工業(ye) 。中國已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ye) 門類,製造業(ye) 的GDP占比達27%,遠超美國的11%。未來中國製造業(ye) 的GDP占比需維持在23%左右。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將為(wei) 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帶來開闊空間。
第四,改革開放和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建設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徹底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開放”,能形成一個(ge) 龐大的製度紅利空間,並帶來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巨大空間,從(cong) 而推動生產(chan) 率進一步增長。
第五,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如果將全球實現碳中和所需的131萬(wan) 億(yi) 美元投資等比例分配,中國實現碳中和需要的投資規模約在270萬(wan) 億(yi) 元至300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之間,相當於(yu) 未來30年每年投資8%左右的GDP。這樣的投資強度不僅(jin) 可以抵消傳(chuan) 統節點行業(ye) (如房地產(chan) )投資下滑對經濟帶來的負麵影響,還將通過產(chan) 業(ye) 和技術變革帶來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速提升的巨大空間。一個(ge) 經濟增長動能和增長模式劇烈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lin)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