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賈康

文章

建設統一大市場需要製度改革

發稿時間:2023-08-31 15:37:22   來源:經濟研究參考   作者:賈康

  自改革開放以來,生產(chan) 力的解放促使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在全球化世界大舞台上的超常規發展,更令世人矚目,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貿易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製造業(ye) 在規模和產(chan) 能上領先所有的經濟體(ti) ,被稱為(wei) “世界工廠”。成長為(wei) 這樣的大規模經濟體(ti) 後,我國繼續通過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即確立的國際經濟大循環戰略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但又合乎發展邏輯地發生明顯的階段性變化: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運行告別年度兩(liang) 位數增長的高速特征,轉為(wei) “中高速”發展。2015年下半年後,出現了長達12個(ge) 季度、在6.7%-6.9%很窄的增速區間內(nei) 波動的平台狀態,其後本來很有希望乘勢確認所期待的“L”型轉換成功,但由於(yu) 2018年開始疊加了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因素,使原來引領新常態中已初具形態的中高速平台狀況未能得到穩固而經濟繼續下行。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又對經濟造成嚴(yan) 重衝(chong) 擊。

  應對挑戰,應在堅定不移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以製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思想觀念理論的四層次創新為(wei) 第一動力,在新舊動能機製轉換中依托於(yu) 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內(nei) 生機製,依托成長性、把握主動權,實現現代化新的“兩(liang) 步走”戰略實施中的高質量升級發展。

  在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進一步解放生產(chan) 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正確把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精神實質,至少應特別強調以下五個(ge) 方麵。

  第一,要形成對所有合法產(chan) 權一視同仁的保護製度。隻有形成對所有合法產(chan) 權一視同仁的保護,才稱為(wei) 統一市場,即要在統一大市場裏夯牢不可缺少的全麵依法治國這一追求長治久安的基石。現實中,有些企業(ye) 和社會(hui) 成員的產(chan) 權實際上受到了侵犯,沒有很好地在一些具體(ti) 案例裏真正貫徹全麵依法治國所要求的“法律麵前一律平等”這個(ge) 非常重要的維持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方針。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真正麵對問題、解決(jue) 問題。

  第二,要形成對生產(chan) 要素實現無壁壘流動或充分的低門檻準入的統一大市場。使要素盡可能無壁壘流動,從(cong) 而使供給側(ce) 要素的組合能夠充分發揮潛力、形成活力。當然,諸如環保要求的技術標準、技術經濟政策標準化,這些是有必要的,而且必須依法由政府管理部門利用公權來實施,但也不能借此一味地抬高門檻。消除不正當壟斷和過度壟斷首要的是消除舊體(ti) 製下存在明顯弊端的行政壟斷。

  第三,要形成與(yu) 全球化國際市場對接的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企業(ye) 應該麵對的是“負麵清單”,政府應該麵對的是“正麵清單”,這也是從(cong) 上海自貿區開始多輪推動中國本土自貿區發展中已明確的基本準則。要義(yi) 無反顧地擁抱經濟全球化,以開放促改革來進一步促進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構建,促使全球各方麵可調動的積極因素支持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第四,要實現城鄉(xiang) 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的統一大市場。讓所有的社會(hui) 成員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體(ti) 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升級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這個(ge) 問題一定要解決(jue) 。未來幾十年中,我國社會(hui) 成員流動的大趨勢是,差不多還要有4億(yi) 人會(hui) 從(cong) 農(nong) 村逐步轉入城市,成為(wei) 新市民,應該讓他們(men) 盡量便捷地取得市民的身份,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這是我們(men) 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同時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第五,要統一規範地實現有序競爭(zheng) 並且機製歸一的市場環境。這體(ti) 現出對所有市場主體(ti) 、社會(hui) 成員的公平正義(yi) 的一致性。真正的統一市場絕對不是停留於(yu) 質量標準或標準化這個(ge) 層次,而是在打造現代國家治理機製方麵實現全麵的法治化,在公平正義(yi) 取向上取得明顯的進步。

  為(wei) 此,提出三個(ge) 方麵的重點建議。第一,製度創新必須在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動真格。通過製度創新可使企業(ye) 真正進入一個(ge) 由法治充分保護產(chan) 權、維持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投資環境。應當明確地貫徹落實“企業(ye) 負麵清單”+“政府正麵清單和責任清單”,以製度機製的革命性變革,形成現代國家治理概念下的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以最充分地解放生產(chan) 力、發掘潛力、煥發活力。

  第二,製度創新要於(yu) 配套、呼應中充分打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空間。破解“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需以科研、教育、人才培養(yang) 的製度改革為(wei) “綱舉(ju) 目張”的“綱”,遵循科研規律開創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新局麵。

  第三,思想觀念和基礎理論的創新要突破藩籬與(yu) 時俱進。應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民營企業(ye) 發展受到融資等實務層麵歧視、錯誤思潮衝(chong) 擊等不利影響。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