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融通契合

發稿時間:2023-08-24 13:57:37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陳曙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men)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馬克思主義(yi) 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華文明,賡續千年的中華文脈得以再度青春化;中華文明涵養(yang) 了馬克思主義(yi) 賴以紮根生長的文化沃土,來自異國他鄉(xiang) 的馬克思主義(yi) 得以在中國繁榮興(xing) 盛。

  在中華文明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y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建構了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的獨特精神世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源於(yu) 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園、共通的文化信仰,這種文化歸屬感、認同感是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中華文明擁有輝煌的曆史,塑造了獨步曆史幾千年的東(dong) 方古國,文淵文脈流淌至今生生不息。然而,近代以來飽受國運衰敗的拖累,中華文明的命運一度跌入穀底。鴉片戰爭(zheng) 以後,隨著西學東(dong) 漸,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開始鬆動,文化血脈開始稀釋,精神世界瀕臨(lin) 瓦解。中西兩(liang) 種異質文化激烈碰撞、衝(chong) 突,從(cong) 洋務運動時的體(ti) 用之辯,到維新變法時的新學舊學之爭(zheng) ,再到五四時期的孔家店與(yu) “德賽二先生”的對抗,科學與(yu) 玄學的辯論,幾十年間從(cong) 未間斷,中華文脈在西風西雨的衝(chong) 擊下麵臨(lin) 斷裂的危機。

  在中華文明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yi) ,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曆經幾千年創造的偉(wei) 大文明,中華文明的優(you) 質基因在馬克思主義(yi) 的改造下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賡續千年的中華文脈得以再度青春化。比如,“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剛健有為(wei)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民胞物與(yu) ,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仁者愛人”的治國理念,“以和為(wei) 貴,和而不同”的交往理性,“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道德境界,“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人類意識,“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yang)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追求,“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實踐精神,“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的改革邏輯,“過猶不及,執兩(liang) 用中”的辯證智慧,“尊祖宗重人倫(lun) ,崇道德尚禮儀(yi) ”的禮治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曆久彌新,不斷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相適應,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相協調,與(yu) 改革開放的時代邏輯相契合,煥發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中華文明賦予馬克思主義(yi) 以中華民族風骨、中國生命

  與(yu) 此同時,中華文明也以其豐(feng) 厚的思想財富滋養(yang) 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賦予了馬克思主義(yi) 以中華民族風骨、中國生命,來自西歐的馬克思主義(yi) 得以在中國煥發青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百年奮鬥中,始終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黨(dang) 的指導思想、執政理念深受中華文明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魂、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的思想體(ti) 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肯定了中華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及曆史貢獻,高度重視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人民為(wei) 中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全麵深化改革”“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一帶一路”等中國理念,無不脫胎於(yu) 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中蘊藏的“積極向上向善”的優(you) 質基因、“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思想精華、“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資源已經成為(wei)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的有機成分,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思想資源,成為(wei) 中國貢獻世界、造福人類、安邦濟世的珍貴財富。

  馬克思主義(yi) 不是封閉的思想體(ti) 係,中華文明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馬克思主義(yi) 以其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以其豐(feng) 厚思想財富滋養(yang) 了馬克思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文明融通契合的條件是什麽(me) ?內(nei) 在機理何在?我們(men) 認為(wei) ,從(cong) 融通的前提條件來看,不同的思想體(ti) 係必須同時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向對方敞開發展的空間,都不以排斥對方甚至消滅對方為(wei) 目的,這是不同文明融通的先決(jue) 條件。馬克思主義(yi) 不是封閉的思想體(ti) 係,中華文明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二者均不拒斥對方的優(you) 秀成分。如果任何一方的體(ti) 係是封閉的,融通的前提就不存在。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因為(wei) 都具有開放性特征,二者融通才是可能的。從(cong) 融通的必要條件來看,不同文明的文化精神和價(jia) 值觀具有可通約性,文化理想具有同構性,這是不同文明融通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也就是說,同為(wei) 開放包容的文明體(ti) 係,如果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價(jia) 值觀等完全對立,二者融通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因為(wei) 文化精神相通,文化基因匹配,價(jia) 值觀念契合,目標理想同構,二者融通才是現實的。

  誕生於(yu) 西歐的馬克思主義(yi) ,何以在今天的西方變為(wei) 邊緣性的社會(hui) 思潮,卻在文化精神迥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中華土地深深紮根、繁榮興(xing) 盛?這不得不提醒我們(men)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各國各民族實際相結合,在異國他鄉(xiang) 生存發展,成功實現民族化、本土化,萬(wan) 不可忽略文化精神的維度。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外來事物,傳(chuan) 入各民族必先圖存活、再圖發展,存活的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契入各民族的傳(chuan) 統之中,與(yu) 民族文化相融通;發展的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解決(jue) 各民族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特別是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產(chan) 生於(yu) 西歐的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繁榮興(xing) 盛,固然同人類曆史進入世界曆史相關(guan) ,與(yu) 20世紀世界與(yu) 中國的現實形勢相關(guan) ,但也與(yu) 中國是一個(ge) 擁有悠久曆史、豐(feng) 厚文化遺產(chan) 的文明古國息息相關(guan) 。須知,再好的種苗在貧瘠的土壤中也難以長成參天大樹。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提供了肥沃土壤。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不僅(jin) 沒有產(chan) 生排異反應,反而“活”出了新高度,究其根源,恰是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精神與(yu)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存在某種同構性。李約瑟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wei) ,“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所以會(hui) 共同接受共產(chan) 主義(yi) 的思想,其中一個(ge) 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wei) 新儒學家和辯證唯物主義(yi) 在思想上是密切連係的”。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內(nei) 在的一致性

  中國獨一無二的傳(chuan) 統文化沃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yi) 紮根中國的首要因素,構成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成功結合的首要前提。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畢竟塑造了我們(men) 國人的“中國性”。我們(men) 終究是作為(wei) “中國人”去接受並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因此,“儒學的‘過時’,並不妨礙它依舊構成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並日益中國化的最重要的解釋學背景”,構成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活’起來的不可無視的絕對前提”。

  比如,在價(jia) 值觀上,馬克思主義(yi) 主張集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觀,反對原子個(ge) 體(ti) 主義(yi) ,反對極端個(ge) 人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不否認個(ge) 人利益,而是把個(ge) 人利益和集體(ti) 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反對將個(ge) 人置於(yu) 國家和社會(hui) 之上,認為(wei) 每個(ge) 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個(ge) 人發展不能成為(wei) 他人自由的桎梏,“必須使個(ge) 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於(yu) 全人類的利益”“隻有在集體(ti) 中才可能有個(ge) 人自由”,反對淩駕於(yu) 集體(ti) 之上的自由主義(y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具有集體(ti) 主義(yi) 的傳(chuan) 統,崇尚天下為(wei) 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主張家國一體(ti) 、先國後家,推崇舍生取義(yi) 、精忠報國。盡管這種集體(ti) 主義(yi) 屬於(yu) 宗法集體(ti) 主義(yi) ,本質是為(wei) 專(zhuan) 製政治、封建皇權和家長製服務的,但在高揚社會(hui) 責任感、國家使命感這一點上,與(yu) 馬克思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觀是契合的。

  再比如,在救世方略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家文化均強調“實踐”具有絕對至上性,“此岸”具有絕對優(you) 先性。馬克思主義(yi) 反對專(zhuan) 注於(yu) 解釋世界的思辨哲學傳(chuan) 統,從(cong) 不訴諸詞句的革命解決(jue) 現實的問題,更是反對彼岸世界的真理,強調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強調實踐第一,主張通過生產(chan) 方式變革、階級鬥爭(zheng) 、暴力革命、實踐改造消滅資本主義(yi) 舊社會(hui)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新社會(hui) ,追求現世的幸福。馬克思主義(yi) 從(cong) 不承諾虛無縹緲的極樂(le) 世界,從(cong) 不將現實生活的苦難歸咎於(yu) 原罪,從(cong) 不主張將贖罪作為(wei) 每個(ge) 人通往極樂(le) 世界、開啟幸福之門的捷徑。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總體(ti) 上屬於(yu) 入世的文化,經世致用是中國哲學、中國史學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注重“現世”“此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倡導“躬行”“踐履”,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崇尚積極進取、求真務實,中國傳(chuan) 統的經世致用、經國濟民精神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性品格是融通契合的。

  可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內(nei) 在的一致性,融通結合具備先天優(you) 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一語道破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華文明之間的內(nei) 在邏輯。當然,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根本立足點,“結合”的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

  作者:陳曙光(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