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第二個結合”及其思想解放意義

發稿時間:2023-08-14 10:53:50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作者:孫樂(le) 強

  從(cong) “一個(ge) 結合”到“兩(liang) 個(ge) 結合”和“六個(ge) 必須堅持”,再到“‘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係列重要論述為(wei) 持續推進黨(dang) 的理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理解“第二個(ge) 結合”的重大思想解放意義(yi) 、戰略意義(yi) 和實踐意義(yi) ,不斷深化對黨(dang) 的理論創新、文化建設和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以“兩(liang) 個(ge) 結合”為(wei) 指導,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賦予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曆史責任和文化使命。

  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這個(ge) 重大命題本身就決(jue) 定,我們(men) 決(jue) 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魂脈,決(jue) 不能拋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堅守好這個(ge) 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diu) 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於(yu) 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hui) 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中華民族讀著經史子集走過了幾千年,在農(nong) 耕生產(chan) 方式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演進格局中孕育出了燦爛輝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中華文明。“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ang) 中國人的文化土壤。”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根脈”。作為(wei) 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是中華各民族文化融合貫通的有機整體(ti) ,奠定了“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chuan) 統”,具有突出的統一性;與(yu) 西方宗教文化相比,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農(nong) 耕生產(chan) 方式的穩定性和共同體(ti) 的自給自足性鑄就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正是這五個(ge) 突出特性,使中華文明區別於(yu) 世界其他文明,在世界文明譜係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成為(wei) 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我們(men) 讀著馬克思列寧主義(yi) 走過了一百多年。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立黨(dang) 立國、興(xing) 黨(dang) 興(xing) 國之本,構成了我們(men) 的“魂脈”。如何正確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yi) ,是一個(ge) 關(guan) 涉馬克思主義(yi) 精髓的根本原則問題。曆史實踐證明,教條主義(yi) 和實用主義(yi) 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不僅(jin) 無法解決(jue) 中國問題,反而會(hui) 給中國革命和建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隻有將馬克思主義(yi) 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結合起來,以馬克思主義(yi) 世界觀方法論研究中國問題,才能把握中國作為(wei) “特殊對象的特殊邏輯”,進而將抽象的普遍性轉化為(wei) 中國的具體(ti) 性,才能真正解決(jue) 中國問題。這是用馬克思主義(yi) 來“化”中國的必然邏輯。反過來,一旦把握住了不同時期中國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及其本質規定性,也就賦予了馬克思主義(yi) 鮮活的中國內(nei) 容和民族形式,使其發展為(wei) 中國化的具體(ti) 形態。這是用中國來“化”馬克思主義(yi) 的必然要求。“我們(me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曆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夠領導人民完成中國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於(yu) 掌握了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並不斷結合新的實際推進理論創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yi) 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行。

  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men)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兩(liang) 個(ge) 結合”不僅(jin) 是理解新時代中國的一把鑰匙,也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雙慧眼。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cong)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為(wei) 什麽(me) 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因此,要把握中國道路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離不開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離不開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曆程,更離不開“兩(liang) 個(ge) 結合”。

  “第二個(ge) 結合”何以可能

  從(cong) 社會(hui) 曆史條件來看,馬克思主義(yi) 是工商業(ye) 文明和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的智慧結晶,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則是農(nong) 耕文明和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結果,兩(liang) 者是不同時代的產(chan) 物。從(cong) 地域來看,馬克思主義(yi) 產(chan) 生於(yu) 西方,屬於(yu) 外來文化;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屬於(yu) 本土文化。那麽(me) ,兩(liang) 者的結合何以可能呢?

  首先,從(cong) 曆史發生學來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首先是一個(ge) 存在論問題。兩(liang) 者的相遇,根源於(yu)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危機問題。傳(chuan) 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土壤即傳(chuan) 統農(nong) 耕生產(chan) 方式和以宗法式共同體(ti) 為(wei) 基礎的倫(lun) 理社會(hui) 中產(chan) 生的,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曾經璀璨輝煌的中華文化漸漸變得暗淡。麵對內(nei) 憂外患,中華民族該往何處走,這是一個(ge) 生死攸關(guan) 的問題。曆史實踐證明,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無力應對西方工業(ye) 文明帶來的巨大衝(chong) 擊,無法解決(jue) 中國的未來出路問題,反而麵臨(lin) 著同近代中國社會(hui) 一同走向沒落乃至斷流的危險。正是因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無法解決(jue) 中國的現代轉型和出路問題,馬克思主義(yi) 才傳(chuan) 入中國並在中國生根發芽。曆史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拯救了中國,挽救了中華民族;是馬克思主義(yi) 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改變和發展了中國,拯救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避免了中華文明的斷流,而且開辟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路。

  其次,“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發展規律的全麵深化。中國本身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元結構之整體(ti) 。“第一個(ge) 結合”不僅(jin) 包括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經濟、政治、社會(hui) 等具體(ti) 情勢的結合,也包括與(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結合。因此,“第二個(ge) 結合”本身就暗含於(yu) “第一個(ge) 結合”之中。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所處的社會(hui) 發展階段不同,所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也存在重要差異。因此,“第一個(ge) 結合”始終是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原則存在的,而“第二個(ge) 結合”更多地是作為(wei) “第一個(ge) 結合”的內(nei) 在構成和具體(ti) 表現,因而未被上升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一個(ge) 根本原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任何一個(ge) 民族和國家若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就等於(yu) 沒有了靈魂,就不可能成為(wei) 真正的巨人。在此背景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第一個(ge) 結合”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第二個(ge) 結合”,並將其上升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一個(ge) 根本原則,充分反映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發展規律認識的全麵深化,以及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高度自覺和深刻把握。

  最後,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與(yu) 西歐社會(hui) 相比,中國社會(hui) 的演進遵循自己的客觀邏輯。我們(men) 沒有經曆過西方式的中世紀階段,也沒有經曆過西方意義(yi) 上的基督教世界,自然也就無法孕育出西方意義(yi) 上的市民社會(hui)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和傳(chuan) 統倫(lun) 理社會(hui) 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自然與(yu) 在基督教世界和市民社會(hui) 基礎上孕育出來的西方文化存在本質差異。而馬克思主義(yi) 本身就是在充分吸收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在深入揭示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運行機製和發展規律,批判揚棄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弊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liang) 者雖然形成的社會(hui) 條件、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存在重要差異,但它們(men) 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反對個(ge) 人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私有製等問題上,兩(liang) 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所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傳(chuan) 統中國倡導“天下為(wei) 公”,追求小康社會(hui) 和大同世界的社會(hui) 理想;馬克思主義(yi) 則要超越市民社會(hui) 和資本主義(yi) 階段,推動人類社會(hui) 向更高級的社會(hui) 形態即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發展演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倡導“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強調“民為(wei) 邦本”;馬克思主義(yi) 則充分肯定人民群眾(zhong) 的曆史主體(ti) 地位,強調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馬克思主義(yi) 則強調人是自然的產(chan) 物,追求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倡導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yi) 和國家主義(yi) ,主張以天下觀天下,追求協和萬(wan) 邦、天下太平;馬克思主義(yi) 則站在世界曆史的高度,強調無產(chan) 階級要“胸懷天下”,追求全人類的解放,致力於(yu) 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ti) 。這些都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第二個(ge) 結合”是一場“深刻的化學反應”

  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那麽(me) ,如何結合呢?馬克思主義(yi) 是“魂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根脈”,兩(liang) 者的結合既不是內(nei) 容的機械拚盤,也不是話語和範疇的簡單雜糅,更不是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導把馬克思主義(yi) 儒學化。相反,是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魂”和“根”的化學反應,“結合不是拚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

  首先,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wei) 軸心,不斷推進兩(liang) 者的內(nei) 在融合。就像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繼承什麽(me) 、揚棄什麽(me)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進行轉換和發展,這並不取決(jue)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本身,而是取決(jue) 於(yu) 當代中國的實踐。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可水往哪個(ge) 方向流,卻是與(yu) 現實的實踐需要和社會(hui) 製度密不可分的。”隻有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wei) 基礎,以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魂脈”為(wei) 指導,才能充分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you) 秀因子,更好地實現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nei) 涵,進而才能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煥發出經久不息的當代生命力。反過來,隻有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wei) 基礎,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精神和豐(feng) 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yi) ,真正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融合起來,才能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yi) 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形式,使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魂脈”深深紮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之中,深深植根於(yu) 本國本民族的曆史文化沃土之中,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根深葉茂。

  其次,“第二個(ge) 結合”的結果是相互成就,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一方麵,“第二個(ge) 結合”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過去的社會(hui) 基礎和社會(hui) 製度中解放出來,不斷成為(wei) 符合當今時代要求、順應當代實踐需要的現代文化;另一方麵,“第二個(ge) 結合”也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yi) 新的中國內(nei) 涵、中國特色和民族形式,使其成為(wei) 當代中國的。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然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內(nei) 涵發生新的化學反應和裂變,熔鑄成一個(ge) 全新的文化生命體(ti) ,使結合而成的新文化真正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譬如,中國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yi) 社會(hui) 理想與(yu) 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有機統一;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人民立場與(yu) 傳(chuan) 統民本思想的創造性融合;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jin) 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yi) 自然生態觀的繼承和創新發展,也實現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更是這一結合在當代中國的鮮活實踐。胸懷天下本身就是傳(chuan) 統天下體(ti) 係、協和萬(wan) 邦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人類求解放”的創造性結合,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就是這種創造性結合的集中體(ti) 現,等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從(cong) “第二個(ge) 結合”出發,我們(men) 就無法全麵理解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及其核心要義(yi) ,無法準確透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本質屬性、中國特色及其發展規律,自然也就無法真正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重任。

  最後,“第二個(ge) 結合”必然鑄就一種嶄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不論是“根脈”還是“魂脈”都包含著不同於(yu) 或超越西方資本主義(yi) 的文明基因,它們(men) 的結合注定會(hui) 造就出一個(ge) 全新的文化生命體(ti) ,創造出一種不同於(yu) 西方資本主義(yi) 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和平主義(yi) 對對外擴張道路的超越、以人民為(wei) 中心對以資本為(wei) 中心的揚棄、共同富裕對兩(liang) 極分化的超越、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對物質主義(yi) 的揚棄、從(cong) 人與(yu) 自然的緊張對立到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從(cong) 以民族國家為(wei) 軸心的弱肉強食的國際舊秩序到以胸懷天下為(wei) 基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從(cong) 霸權主義(yi) 的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贏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從(cong) 形式民主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從(cong) 競爭(zheng) 性的文明觀到“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存理念,等等。這些都已經遠遠溢出了西方資本主義(yi) 文明的整體(ti) 框架,在世界觀、價(jia) 值觀、方法論等方麵彰顯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圖景,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因而也必將在世界文明譜係中散發出前所未有的時代魅力和燦爛光芒。

  “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們(men) 的思想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就是要求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衝(chong) 破落後觀念、習(xi) 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jue) 新問題。麵對早期黨(dang) 內(nei) 的教條主義(yi) ,毛澤東(dong) 指出:“使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具體(ti) 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wei) 全黨(dang) 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和“第一個(ge) 結合”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它極大地解放了全黨(dang) 和廣大黨(dang) 員幹部的思想,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wei) 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提供了科學指導。1978年,麵對“左”的錯誤思潮,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展開了一場關(guan) 於(yu) 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滾滾大潮,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路線,為(wei) 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作了重要的思想先導和理論準備。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時,這充分說明了“第二個(ge) 結合”所具有的重大意義(yi) 。

  首先,就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而言,“第二個(ge) 結合”實現了重大思想解放。在一定時期內(nei) ,學界和社會(hui) 上曾流傳(chuan) 著這樣一種認識,即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時代背景、社會(hui) 基礎和思想來源均有所不同,因而不承認兩(liang) 者契合、融合的可能性和現實性,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極端趨向,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抽象地對立起來:要麽(me) 用馬克思主義(yi) 來否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向曆史虛無主義(yi) 和文化虛無主義(yi) ;要麽(me) 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來否定馬克思主義(yi) ,陷入文化複古主義(yi) 的窠臼之中。而“第二個(ge) 結合”全麵闡述了“魂脈”和“根脈”的辯證關(guan) 係,闡明了兩(liang) 者結合的可能性、現實性和必然性,指出了兩(liang) 者結合的科學方法、具體(ti) 路徑及其現代文明意義(yi) ,澄清了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關(guan) 係認識上的種種誤區和錯誤,因而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其次,就傳(chuan) 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關(guan) 係而言,“第二個(ge) 結合”推動了認識解放。過去存在著這樣一種形而上學偏見,即認為(wei) 傳(chuan) 統就是過時的、落後的、陳腐的,要建設現代文明就必須拋棄傳(chuan) 統,進而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文明僵硬地對立起來。而“第二個(ge) 結合”在這方麵實現了重大解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cong) 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chan) 物。”形而上學思維過分強化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間的斷裂,忽視了二者的連續性。而“第二個(ge) 結合”主張將中國視為(wei) 一個(ge) 連續發展的整體(ti) ,強調從(cong) 大曆史觀和連續性的維度來理解從(cong) “宅茲(zi) 中國”到“何以中國”的發展演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樣就全麵澄清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關(guan) 係,進一步拓展和築牢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yu) 中華文明的內(nei) 在關(guan) 係,闡明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yu) 傳(chuan) 統文明之間的傳(chuan) 承發展關(guan) 係。

  最後,就傳(chuan) 統智慧與(yu) 整體(ti) 創新而言,“第二個(ge) 結合”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有機統一的整體(ti) 。過去我們(men) 往往集中於(yu) 某些領域或某些方麵來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而“第二個(ge) 結合”則突破了這種局部認識,從(cong) 整體(ti) 高度闡明了“四個(ge) 自信”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間的傳(chuan) 承發展關(guan) 係。“第二個(ge) 結合”進一步築牢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文化根基,進一步鞏固了文化主體(ti) 性,讓我們(men) 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第二個(ge) 結合”進一步打開了創新空間,不僅(jin) 讓我們(men) 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文化基礎,也“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因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黨(dang) 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政治協商製度,與(yu) 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chuan) 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guan) 聯。我們(men) 沒有搞聯邦製、邦聯製,確立了單一製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就是順應向內(nei) 凝聚、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chuan) 統。”從(cong) 文化自信來看,“第二個(ge) 結合”為(wei) 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就此而言,“第二個(ge) 結合”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道路、理論、製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因而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作者係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基地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