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
發稿時間:2023-08-07 14:40:3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蒙曼
江流九派,百川歸海。千百年來,各民族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為(wei) 中華文明發展增添無盡的生命力。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曆史發展有其規律。曆史取向表現為(wei) 一種經過實踐反複驗證、為(wei) 曆史主體(ti) 所主動選擇的正確方向。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不斷進行的曆史事實,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認可的一種價(jia) 值取向。
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的古文化有如滿天星鬥,交相輝映。距今約3800年至3500年,晉南豫西形成更具包容力和影響力的二裏頭文化。學術界認為(wei) ,二裏頭遺址應該就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地。夏之後,出身東(dong) 夷的殷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加恢宏博大的殷商文化。源自西北而又與(yu) 羌、戎部族有著密切關(guan) 係的周人繼之而起,發展了影響深遠的禮樂(le) 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曆史上極為(wei) 重要也極為(wei) 輝煌的時代。三代的曆史,也正是各部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這段曆史,不僅(jin) 奠定了早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也早早地確立起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
秦統一中國,建立起書(shu) 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lun) 的大一統政權,不僅(jin) 有效鞏固了春秋戰國五方之民互融互鑒的曆史成果,也為(wei) 中華各民族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更為(wei) 廣闊的曆史舞台和更為(wei) 有力的製度保障。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luan) 頻仍和社會(hui) 動蕩是曆史的一麵,而另一麵則是既廣且深的民族融合。經過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匈奴、鮮卑等一批古代民族融入中原,他們(men) 的民族文化也匯入了中華文化的洪流。正是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匯的基礎上,一個(ge) 國土廣袤、典章煥然、精神振拔的大唐盛世屹立於(yu) 世。不僅(jin) 僅(jin) 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上各個(ge) 時期不斷有新的民族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有新的生產(chan) 技術得到發明和運用,不斷有新的文化融入中華文明血脈,中華民族也因此日益發展壯大。
在中華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東(dong) 奔西走、南來北往,走出了中國曆史上幾條著名的走廊,如河西走廊、遼西走廊等。這些走廊既是民族遷徙交流的通道,也是經濟文化交往交融的通道。它們(men) 猶如一條條粗壯的血管,把中國的山山水水連在了一起,也讓中華各民族的心跳在了一起、血流在了一起。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共融共通的價(jia) 值取向。中華文化不提倡固步自封,而是講究兼收並蓄,堅持有容乃大。先秦儒家經典《論語》開篇有雲(yun) :“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這深刻反映出中華民族熱愛學習(xi) 、善於(yu) 交往、樂(le) 於(yu) 共享的文明底色。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傳(chuan) 為(wei) 佳話,同樣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也被視為(wei) 雄才大略的“聖人之道”。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親(qin) ,給青藏高原帶去了穀物種植技術、漢文典籍以及佛教造像。唐代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感慨道:“自從(cong) 貴主和親(qin) 後,一半胡風似漢家。”與(yu) 此同時,藏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原,白居易詩雲(yun) :“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麵狀。”長安仕女的時髦妝容就源自對吐蕃婦女的效仿。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流落海南,向黎族人民學習(xi) 紡織技術,進而在長三角地區推廣傳(chuan) 播,這是交流促成創新的生動例證。正是在這種長期而頻繁的交往交流中,各民族血脈交融,逐步形成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曆史、燦爛的中華文化。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wei) 一體(ti) ,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qin) 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nei) 生動力。”我國長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文明不斷創新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突出優(you) 勢。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不僅(jin)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也形成了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正因為(wei) 如此,在近代以後遭遇重大挫折的時候,各民族才能緊密團結、相互支援,共同築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們(men) 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團結融合,著眼於(yu)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曆史觀,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強大合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