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領導幹部為政之德
發稿時間:2023-08-03 09:49:20 來源:《中國黨(dang) 政幹部論壇》 作者:閆竑羽 張科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ge) 社會(hui) 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yan) 私德。”“德”作為(wei) 一種政治原則和治國理念,本仁以育萬(wan) 物,本義(yi) 以正萬(wan) 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政德建設,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為(wei) 政以德”思想的守正與(yu) 創新。在千年曆史長河中,諸多官吏在儒家思想的導引下,養(yang) 成終日孜孜、忠誠仁義(yi) 、節儉(jian) 清廉等品質。他們(men) 的精神品質逐漸內(nei) 化為(wei) 一種優(you) 秀官德文化。我們(men) 應當從(cong) 傳(chuan) 統政德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並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實現古代治理智慧與(yu) 現代政德建設的有機結合,以此提升領導幹部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領導幹部正心修身,堅守為(wei) 政之本。
一、以深明大德為(wei) 根本遵循
《資治通鑒》載:“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官員之“大德”,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之襟懷,兼“先難而後獲”之氣度。其中包含以身報國的政治決(jue) 心,又有胸懷天下的格局擔當。“大德”作為(wei) 政德的首要內(nei) 涵也是其中層次最高的,在新時代包括四層含義(yi) :忠於(yu) 黨(dang) 、忠於(yu) 國家、忠於(yu) 人民、忠於(yu) 法律。領導幹部須將“明大德、行大道”作為(wei) 政德之魂,牢記在心目中,落實在行動上。
築牢政治堅定、對黨(dang) 忠誠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黨(dang) 員領導幹部的政治靈魂,是幹事創業(ye) 的力量源泉,更是為(wei) 政以德的精神支柱。《左傳(chuan) 》中載:“公家之利,知無不為(wei) ,忠也。”在中國曆史上,許多官吏畢其一生主動擔當作為(wei) ,造福一方百姓,無論是興(xing) 修水利、勸課農(nong) 桑,還是公正斷案、賑濟災民,他們(men) 都認真履行職責,興(xing) 利除弊,保證社會(hui) 穩定和百姓富足,所治之處眷屬乂安、公私和泰。這種政德彰顯著一種強烈的政治理想、一種深刻的社會(hui) 責任、一種崇高的曆史使命。新時代的領導幹部該如何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對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信仰,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廣大黨(dang) 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補足精神之鈣,錘煉堅強黨(dang) 性,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以“政治靈魂,赤子之心”的準則立身處世,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砥礪前行。
厚植天下為(wei) 公、公忠體(ti) 國的家國情懷。家國同構的情懷建立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忠孝一體(ti) 、經世濟民的共識基礎之上,以家族倫(lun) 理情感為(wei) 出發點,輻射至國家和整個(ge) 社會(hui) ,把對家庭的小愛推及到對國家的深厚情感。唐太宗曾說:“為(wei) 政莫若至公。”隋唐以後的官員大多科舉(ju) 出身,深受儒家思想教化,他們(men) 將家國之忠孝化為(wei) 以天下為(wei) 己任之大德。著眼今日,領導幹部應將自我融入家國之中,心懷修身律己的自我約束、家齊邦寧的社會(hui) 理想、我將無我的治國使命、天下大同的世界願景,恪盡興(xing) 國之責,書(shu) 寫(xie) 時代精魂。
秉持愛民恤物、推己及人的厚德仁心。中國古代深厚的民本思想,是傳(chuan) 統官德文化的精華所在。儒家學說中的“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等治世之言,成為(wei) 當今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思想的文化養(yang) 料。南宋陳傅良一貫推行民本主義(yi) ,他剖析宋王朝統治危機之成因,指出“民心離則天心不享,則其禍必及於(yu) 此”。由是在為(wei) 官施政的實踐中格外重視民眾(zhong) 利益,主張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教授百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多措並舉(ju) 扶助農(nong) 民脫貧。漢代劉向曾說:“善為(wei) 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wei) 之哀,見其勞苦為(wei) 之悲。”也就是說,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應該關(guan) 心百姓疾苦,體(ti) 察社會(hui) 民情,順應人民心意。新時代領導幹部應牢記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wei) 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行使黨(dang) 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認真“做事”而不“作秀”,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
彰顯奉法循理、揚清去濁的法治素養(yang)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各級黨(dang) 員領導幹部以身作則,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麵提升法治素養(yang) ,是新時代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的必然要求。古往今來,值得稱頌的官員都具有奉公守法、公正無私的共性品質。首先,在處理公務過程中,不偏私不舞弊,依據事實作出公正判斷;其次,堅定職業(ye) 操守,麵對賄賂不為(wei) 所動,清廉如一;最後,堅持原則底線,麵對權勢豪強的威脅,仍然剛正不阿,秉公執法。所謂“論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公正無私、忠於(yu) 法律是新時代政德文化的應有之義(yi) ,領導幹部若心中無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則會(hui) 成為(wei) 法治建設的大敵。領導幹部必須嚴(yan) 格在憲法法律範圍內(nei) 活動,自覺按法定權限、規則、程序辦事,堅決(jue) 抵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二、以謹守公德為(wei) 有力保障
現代漢語中的“公德”是指公共品德。“公”作公眾(zhong) 、公共講,具有普遍意義(yi) 。官德中所強調的“公德”,與(yu) 前述稍有不同。“公”意為(wei) 公事、國事,與(yu) “私”相對,是“肅肅宵征,夙夜在公”中的“公”。易言之,領導幹部應守的公德,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e) 道德,是作為(wei) 官員所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其包含的內(nei) 容也比社會(hui) 公德更加廣泛,不僅(jin) 要帶頭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模範遵守公序良俗,更要有新時代領導幹部所應該具備的職業(ye) 精神、職業(ye) 理念、職業(ye) 素質和職業(ye) 內(nei) 涵。
凝聚剛直坦率、仗義(yi) 執言的浩蕩正氣。2022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hui) 上指出:“要營造環境、創造條件,鼓勵基層幹部群眾(zhong) 講真話、講實話、講心裏話。”敢於(yu) 進諍言、反映真實情況,需要一往無前的勇氣與(yu) 魄力。明朝海瑞生性剛直,不懼強權,他深知社會(hui) 積弊日久,群臣諱莫如深,而他決(jue) 定做“吐真言”的先鋒,甚至提前準備棺槨、交代後事,以慷慨赴死之覺悟上疏,直言諍諫,用詞犀利,深切時弊。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顯著製度優(you) 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下,領導幹部更要以裝聾作啞的“明哲保身”之舉(ju) 為(wei) 恥,做到肝膽磊落,直言不諱,不畏禍否,不回避失誤,不掩蓋矛盾。這是優(you) 秀幹部應有的品質,亦是擔當精神的具體(ti) 體(ti) 現。
培養(yang) 不為(wei) 功名、甘於(yu) 奉獻的淡泊情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是舍小我、為(wei) 大我的集體(ti) 觀。誠然,有無政績是評價(jia) 領導幹部好壞的重要標準,但若一味急功近利,企圖將自己所有付出都置於(yu) “明麵”,乃至寸功未建便希冀以“麵子工程”來粉飾乾坤、鼓吹政績,則會(hui) 因小失大,為(wei) 黨(dang) 和人民所不恥。“年壽有時而盡,榮樂(le) 止乎其身”,清代循吏繆燧行將就木,交辦後事時,隻字不提家事,隻是用盡了全身力氣,反複叮囑要把縣誌修好,把義(yi) 學辦好,把堤壩修好。這些事業(ye) 功成之時,他早已化作一抔黃土、陰陽兩(liang) 隔,而正如其臨(lin) 終之言“心無累子孫”,隻願造福子孫後世。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當誌在為(wei) 千秋偉(wei) 業(ye) 夯基固本,而非一己之功名。“顯績”固然重要,“潛績”更加可貴,要有久久為(wei) 功、利在長遠的耐心與(yu) 定力,盡“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譽。
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xing) 邦的優(you) 良作風。古語雲(yun) :“一語不能踐,萬(wan) 卷徒空虛。”千言萬(wan) 語描繪的美好幻想終究是鏡花水月,隻有將工作落在實處,才能真正解決(jue) 問題。曹魏時期的鄧艾患口吃之症,飽受嘲笑,不受重用。他在地方負責屯田之事時,走訪各地,針對不同地形因地製宜規劃農(nong) 桑。功不唐捐,最終得遇伯樂(le) ,並把數年來實地考察所總結的經驗方法運用到實際中,修複芍陂,開河渠,引水灌田,使草茂糧豐(feng) ,人丁興(xing) 旺,所治之處不再受水害困擾。元朝時期,寧夏的河渠因戰亂(luan) 早已廢壞淤淺,郭守敬親(qin) 自到故跡尋訪,現場勘驗,修複河渠數十條,溉田9萬(wan) 餘(yu) 頃,使寧夏平原成為(wei) “塞外江南”。此皆證明,麵對困難隻有勇於(yu) 擔當、迎難而上,才是真正的實幹。實幹是為(wei) 政之要,是成就事業(ye) 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餘(yu) 年傳(chuan) 承下來的優(you) 良作風。新時代領導幹部絕不能坐而論道、誇誇其談、光說不練,必須拿出實際行動,提振精神,以身作則,奮楫篤行,真抓實幹,把實幹精神貫穿工作的全過程,在困難麵前多想辦法、多找“方子”,埋頭苦幹、實幹、巧幹,在新征程上做出無負時代、無負曆史、無負人民的業(ye) 績。
發揚勤勉擔當、夙夜在公的敬業(ye) 精神。勤政乃為(wei) 官之本分。中國傳(chuan) 統官德無不強調勤勉之於(yu) 為(wei) 政的重要性。孔子認為(wei) ,要用“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標準約束和要求官員。對官員來說,懶政怠政是為(wei) 官大忌。身在其位,就必須勤謀其政,勤勉勿懈,甘於(yu) 吃苦,如此方得政通人和,社會(hui) 安定。蜀漢丞相諸葛亮是“鞠躬盡瘁”的典型代表,他事必躬親(qin) ,“罰二十以上,皆親(qin) 覽焉”,治理“科教嚴(yan) 明,賞罰必信”,百姓無不信服,社會(hui) 風化肅然。曾國藩將為(wei) 官之勤分為(wei) “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五個(ge) 方麵,告誡後人需知行合一,辦事認真,守道勤政。領導幹部要秉持良好的職業(ye) 操守和道德標準,熱愛自己的事業(ye) ,忠於(yu) 自己的職守,將勤勉敬業(ye) 精神貫穿治理始終,為(wei) 官以勤,事無留滯,真正造福於(yu) 民,無愧本心。
三、以嚴(yan) 立私德為(wei) 核心動力
私德,即個(ge) 人道德,屬於(yu) 廣義(yi) 的道德範疇,是一個(ge) 人內(nei) 心價(jia) 值的外在體(ti) 現。人作為(wei) 社會(hui) 成員,就必須受到社會(hui) 的核心價(jia) 值觀的約束和評判。曆史上的官吏於(yu) 民而言,是手擁權力的管理者,但他們(men) 依舊是社會(hui) 意義(yi) 上的“人”,隻不過因身份地位與(yu) 百姓存在差異,他們(men) 的一言一行、一舉(ju) 一動都備受關(guan) 注,如若“其身不正”,以致“雖令不從(cong) ”,恐怕難逃失職之罪。對領導幹部而言,私德名為(wei) “私”,本質依然在“公”,不僅(jin) 是品性修養(yang) 、價(jia) 值追求在個(ge) 人生活領域的具體(ti) 體(ti) 現,更直接影響黨(dang) 員幹部履職用權,關(guan) 係黨(dang) 在人民群眾(zhong) 中的形象和威信。實踐證明,私德不立,公德難守,大德難彰。
錘煉博古通今、明經知禮的深厚學識。北宋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wei) 先,立學以讀書(shu) 為(wei) 本。”從(cong) 科舉(ju) 考試開始實行後,許多官員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一朝中舉(ju) 揚名,得以施展抱負,將讀書(shu) 學習(xi) 積累的才學,用到社會(hui) 的治理和百姓的教化中。唐朝柳宗元博學洽聞,在柳州任職期間,不滿於(yu) 當地買(mai) 賣人口的陋俗,將自己的滿腹經綸與(yu) 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一方麵革除鄉(xiang) 法,解放奴婢;另一方麵興(xing) 辦學堂,破除落後觀念,提升百姓整體(ti) 素質。柳宗元在任期間,柳州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治安良好,口碑載道。他用切身經曆告誡後代為(wei) 官之人,唯有自身具備高超的理論素養(yang) 和龐大的知識儲(chu) 備,才能更好地服務百姓,造福人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多個(ge) 場合、麵向不同群體(ti) ,多次強調要加強讀書(shu) 學習(xi) ,主動分享自己的讀書(shu) 學習(xi) 經驗,形成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讀書(shu) 學習(xi) 的重要論述。領導幹部應在工作和實踐中加強學習(xi) 、增強本領,將所學所悟轉化到為(wei) 人民服務的實踐中。
塑造樸素節儉(jian) 、不貪不腐的清廉品格。“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為(wei) 官之人手握權力,很容易遭受投機鑽營之人的“圍獵”。要想成為(wei) 一名清官,一方麵要在經濟上廉潔,在生活中儉(jian) 樸。漢朝王彥超位列國公,卻仍“居處服用,鹹遵儉(jian) 約”;宋朝包拯“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另一方麵當抵製誘惑,“臨(lin) 財毋苟得”,建立抵製貪欲的牢固防線。南朝顧協的一個(ge) 門生“知其廉潔,不敢厚餉,止送錢二千”,顧協大怒並嚴(yan) 厲懲罰了他。曆史上的清官們(men) 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麵對誘惑也能不為(wei) 所動,給後世官員留下了修身潔白、居官無私、清正廉潔的寶貴文化財富。新時代領導幹部隻有保持清正廉潔本色築牢拒腐防變底線,煉就“金剛不壞之身”不搞特權、不謀私利、不徇私情,才能把腰板挺直贏得群眾(zhong) 的信賴。
加強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的慎獨修養(yang) 。“君子必慎其獨也。”在大庭廣眾(zhong) 之下自覺檢點言行大概是人之本能,而在幽隱細微處仍能恪守原則、臨(lin) 淵履冰,卻少有人做到。因此在獨處時也表裏如一、篤行正道的人才能被稱為(wei) “端方君子”。清代葉存仁即是這樣的君子,其離任時,部屬感其恩德,在更深夜靜時送來許多禮物,葉存仁卻隻感慨賦得“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之句,將禮物全部送還。所謂誠心正己,懷德自重,就是心中始終有一根防線,將自己不論何時何地的言行舉(ju) 止都緊緊約束在防線的範圍內(nei) 。領導幹部要謹記“危亡起於(yu) 細微”,心不動於(yu) 微利之誘、目不眩於(yu) 五色之惑,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一名清清白白的好幹部。
弘揚以德立身、以學立世的優(you) 良家風。家庭風氣不僅(jin) 對個(ge) 人價(jia) 值觀的養(yang) 成尤為(wei) 重要,也會(hui) 影響社會(hui) 風氣的塑造。中國古代先賢曆來看重門楣家風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並將其擺在極為(wei) 突出的位置。“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約束家人、整頓家風是履職盡責的前提。南宋陸遊告誡家人應“寬厚恭謹,勿令與(yu) 浮薄者遊處”;晉代琅琊王氏的“信、德、孝、悌、讓”之家訓世代相傳(chuan) ,從(cong) 價(jia) 值理念、行為(wei) 模式上注塑了代代英才。作為(wei) “關(guan) 鍵少數”的領導幹部,其家風家教不僅(jin) 關(guan) 係一己之進退、一家之榮辱,而且影響一地一域的黨(dang) 風政風、社風民風。領導幹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管好親(qin) 屬,當好表率;教導家屬遵法守紀,杜絕特權現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zhong) ,是領導幹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領導幹部都應該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這個(ge) “總開關(guan) ”,做到心中有黨(dang) 、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堅持明大德、守公德、嚴(yan) 私德,心懷“國之大者”,樹立為(wei)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建功立業(ye) 的遠大理想,涵養(yang) 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奮鬥終生的堅定信念,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奮勇前行、砥礪拚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