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孫冶方的治學之道:學術研究要“求異存同”
發稿時間:2023-07-27 09:38:52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餘(yu) 麗(li) 平 何兵兵
學人小傳(chuan)
孫冶方(1908—1983年),中國經濟學家。原名薛萼果,江蘇無錫人。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1924年初轉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1937年9月後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hui) 書(shu) 記。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hui) 委員。為(wei) 宣傳(chuan) 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經濟學不懈努力,對中國經濟建設和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著有《孫冶方全集》。
孫冶方自20世紀30年代起從(cong) 事經濟理論研究,對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係列獨創見解,推動了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為(wei) 中國傳(chuan) 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經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使理論能為(wei) 實踐服務”
作為(wei) 經濟學研究工作者,孫冶方非常注重基本功。他認為(wei) ,經濟研究的基本功應包括讀書(shu) 和調查研究兩(liang) 個(ge) 方麵,二者不可偏廢。隻有將二者緊密結合,理論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方麵,孫冶方非常重視理論學習(xi) ,他說:“研究政治經濟學,不摳概念是不行的,概念不清,會(hui) 誤入歧途。”還強調摳概念就要係統地讀文獻,不僅(jin) 要讀經典著作,而且要讀資產(chan) 階級、修正主義(yi) 著作,讀現代作者的著作。孫冶方在《也談理論聯係實際和百家爭(zheng) 鳴問題》一文中指出:“要推進經濟科學的發展,還是要提倡讀馬列主義(yi) 的經典著作,特別要提倡讀《資本論》,不但對青年,就是對老年,都要提倡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地讀《資本論》,讀馬列原著。”但孫冶方從(cong) 不迷信書(shu) 本上的“條條”,而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判斷各種經濟理論的正確與(yu) 否,敢於(yu) 從(cong) “俄文版的馬克思主義(yi) ”中剔出“假貨”,剔出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條條”,按中國國情去檢驗“舶來品”的真偽(wei) 和適用性,在批判和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經濟思想體(ti) 係。孫冶方強調:“我們(men) 不能把馬克思的著作(包括《資本論》在內(nei) )生搬硬套……我們(men) 既反對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yi) ,也反對離開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就事論事的經驗主義(yi) 或實用主義(yi) 。”
另一方麵,孫冶方非常重視實踐。他主張經濟理論工作者要深入農(nong) 村、工廠、商店,同農(nong) 民、工人、店員,特別是同做財務會(hui) 計工作、計劃統計工作的同誌交朋友,體(ti) 驗實際生活,做些典型調查。1955年,孫冶方被調到統計局擔任主管綜合平衡、勞動工資和農(nong) 村統計的副局長。第一手的統計資料為(wei) 孫冶方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養(yang) 分。孫冶方指出:“到統計部門,雖然時間很短,不過兩(liang) 年多,但對我學習(xi) 經濟學來說卻是得益非常之多。因為(wei) 在這裏不僅(jin) 接觸到一般的實際,而且接觸到綜合的資料……從(cong) 許多方麵來說,統計部門是學習(xi) 經濟學的好地方。”
“符合真理的觀點一個(ge) 也不放棄”
堅持真理、不怕犧牲是孫冶方身上寶貴的品質。在一次關(guan) 於(yu) 政治經濟學理論問題的討論中,孫冶方強調要重視價(jia) 值和價(jia) 值規律在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當場有人問他:“那麽(me) ,你認為(wei)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依據的是什麽(me) 規律?”孫冶方脫口而出:“千規律,萬(wan) 規律,價(jia) 值規律第一條。”
在經濟理論問題上,隻要是經過反複研究、深思熟慮,孫冶方認為(wei) 是正確的觀點,他都敢於(yu) 堅持。他說:“我長期堅持的政治經濟學觀點成了我堅強的精神支柱,幫助我戰勝了一切困難。”孫冶方強調自己“一不改誌,二不改行,三不改觀點”,他還說:“理論上的是非一定要弄清楚,符合真理的觀點一個(ge) 也不放棄!”
孫冶方認為(wei) 摸風向、探氣候的學術風氣是不可取的。在《〈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的若幹理論問題〉續集》一書(shu) 中,他批評這種現象:“我也討厭那種聞風而倒的‘風派’人物,這些同誌並不是不懂馬克思主義(yi) 的常識,而是有私心。因而,東(dong) 風來了唱‘東(dong) 調’,西風來了唱‘西調’,經常變換臉譜。”孫冶方強調,研究經濟學不是為(wei) 了自己發財,而是為(wei) 了富國裕民,是用經濟學來為(wei) 人民服務。
“允許批判,也允許反批判”
“雙百”方針是黨(dang) 和國家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孫冶方也深知學術自由的寶貴,他一向主張“搞理論,搞學術研究不能采取‘求同存異’的辦法,而要采取‘求異存同’的辦法”,提倡同別人進行指名道姓的爭(zheng) 論。
在學術討論中,孫冶方虛懷若穀,注重平等待人。對於(yu) 學術界晚輩、年輕人的登門拜訪,無論識與(yu) 不識,孫冶方都盡可能竭誠接待、聽取意見,盡管花費許多精力,但他樂(le) 此不疲。對於(yu) 青年人所寫(xie) 的文章,其主張隻要有三分新意,便要盡量提供發表機會(hui) 。他提倡學術民主,從(cong) 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yu) 人,而是真心誠意歡迎別人對他的觀點提出各方麵的批評和商榷意見,公開檢討並放棄那些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或自己認為(wei) 應該補正的學術觀點。例如,他曾一度否定獎金的作用,但當他認識到這個(ge) 觀點不正確的時候,就公開作了修正。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經濟學界新人,為(wei) 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貢獻。
孫冶方主張在學術問題上要提倡點名的批評和反批評,認為(wei) 要提高整個(ge) 經濟學界的科學水平,就應該來個(ge) 大點名、大批評、大反批評。他強調:“有不同意見互相點名批評,經濟學園地也就熱鬧了,站得住腳的觀點不怕別人點名批判,站不住腳的觀點,別人點名越早,對你的幫助越大。”正如馬克思所說,“真理是由爭(zheng) 論確立的,曆史的事實是由矛盾的陳述中清理出來的”,隻有在爭(zheng) 論中才能使人們(men) 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真理並不害怕批判,它隻會(hui) 越辯越明。在《價(jia) 值規律的內(nei) 因論和外因論——兼論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一文中,孫冶方指出:“求同存異,這是外交和統一戰線中所應采取的一條原則。但是,如果在科學研究中也講求同存異,那就沒有什麽(me) 問題可以研究和討論了,科學也就不會(hui) 前進了。我主張科學研究應該是存同求異,互相找差異,正確地開展爭(zheng) 論。這樣才能把科學水平漸漸提高起來。”1981年,經濟學家巫寶三給孫冶方寫(xie) 了一封信,以筆談的形式對其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勞動問題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孫冶方看到批評意見後非常高興(xing) ,鼓勵對方寫(xie) 文章刊發,並將來信發表在《科研簡報》上。直到臨(lin) 終前,孫冶方還表示希望後人對他的經濟學觀點進行評論,在遺言中寫(xie) 道:“對於(yu) 大家認為(wei) 正確的觀點,希望廣為(wei) 宣傳(chuan) ;但同時對於(yu) 那些片麵的,以致錯誤的觀點,也希望不客氣地加以批判,以免貽誤社會(hui) 。”孫冶方這種開放求是、吸納灼見的治學態度,求異存同、寬厚包容的博大胸懷,是我國經濟科學發展的寶貴財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