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體(ti) 製

文章

葉小文:中華傳統文化正當其時,可堪大用

發稿時間:2023-06-05 17:42:27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確有“亙(gen) 古亙(gen) 新”之特色,在“其命維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

  席卷世界的現代化浪潮,至近代以降直逼當代,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其中經曆了一個(ge) 否定之否定的曆程,幾經衰落,重又振興(xing) ,與(yu) 時俱進,與(yu) 時俱豐(feng) ,正當其時,可堪大用。

  現代化,一場跨越數百年、關(guan) 涉五大洲的全球社會(hui) 大轉型,貫穿卷入其中之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hui) 、科技、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給世界帶來巨變。中國,無疑也是這曆史進程中的一部分。經過百年奮鬥,中國的現代化蔚然成潮,從(cong) 落伍、遲到者到奮起、領跑者。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應當也正在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gen) 古亙(gen) 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確有“亙(gen) 古亙(gen) 新”之特色,在“其命維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在現代化浪潮中因應時代、推陳出新。毋庸諱言,在近代世界現代化的浪潮中,隨著中國的一度一蹶不振,乃至積貧積弱、任人宰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幾乎陷入“有古而無今”之境。“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曆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le) 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wei) 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wei) 待死之民。”如此老大衰落、岌岌顧影的待死之國,何以重新振作,重現“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還有何用,去了哪裏?

  從(cong) 鴉片戰爭(zheng) 前後以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為(wei) 代表的經世致用派,到洋務運動時期的馮(feng) 桂芬、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陳幟、鄭觀應、何啟等早期維新派;從(cong) 戊戌變法時期以康有為(wei) 、梁啟超、譚嗣同、嚴(yan) 複為(wei) 代表的維新派,到辛亥革命時期以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鄒容為(wei) 代表的革命派;從(cong) 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為(wei) 代表的新文化派,到五四運動以後以毛澤東(dong) 為(wei) 代表的年輕一代共產(chan) 主義(yi) 者,一代接一代思想者前仆後繼、殫精竭慮、艱苦探索。“為(wei) 什麽(me) 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hui) 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麽(me) 會(hui) 產(chan) 生這樣的轉變呢?”李約瑟的“世紀之問”振聾發聵,日本近代的“脫亞(ya) 入歐”及對中國的侵略蹂躪則更激憤了中國。現狀觸目驚心,傳(chuan) 統也就不堪回目。魯迅喊出了“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chuan) 丸散、秘製膏丹,全都踏倒他”的憤激之語。近代中國由於(yu) 一度大大落後於(yu) 現代化浪潮,而落後就要挨打受欺淩甚至任人宰割,中國強烈要求趕上現代化,而現代化似乎就是反傳(chuan) 統,反傳(chuan) 統難免就要把傳(chuan) 統文化當作包袱和羈絆而摒棄。在“海內(nei) 誌士,發憤搤捥”之中,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的抗爭(zheng) 何等激烈,“於(yu) 是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於(yu) 一。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wei) 瘉,而恢詭傾(qing) 危亂(luan) 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zhong) 心。”這是何等無奈的文化迷茫、文化焦慮。

  但眾(zhong) 心雖蕩,民心不死。而民心不死,則“文心”猶存,恰因為(wei) 文化傳(chuan) 統中所蘊含的“那一種無形的教育理想與(yu) 教育精神”之不死。正如錢穆所言:“否世可以轉泰,剝運可以轉複。其主要的樞紐,即在那一種無形的教育理想與(yu) 教育精神上。此可以把中國全部曆史為(wei) 證。遠從(cong) 周公以來三千年,遠從(cong) 孔子以來兩(liang) 千五百年,其間曆經不少衰世亂(luan) 世,中國民族屢仆屢起,隻是這一個(ge) 傳(chuan) 統直到於(yu) 今,還將賴這一個(ge) 傳(chuan) 統複興(xing) 於(yu) 後。”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百折不撓、艱難探索、浴血奮鬥,終於(yu) 於(yu) “漏舟之中”走向站起來,於(yu) “瀕臨(lin) 崩潰邊緣”走向富起來,於(yu) “滾石上山”走向強起來。新中國一開國,毛澤東(dong) 就宣布,“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ge) 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wei) 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men) 將以一個(ge) 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yu) 世界。”新中國七十餘(yu) 年的發展,讓一個(ge) 東(dong) 方古國從(cong) 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強盛,創造了中華民族從(cong) 沉淪而奮起、由苦難而輝煌的命運轉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yan) 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發布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宣言。中國文化,亙(gen) 古亙(gen) 新,因時因勢,文化必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果然是“屢仆屢起,隻是這一個(ge) 傳(chuan) 統直到於(yu) 今,還將賴這一個(ge) 傳(chuan) 統複興(xing) 於(yu) 後”,中華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已埋藏於(yu) 記憶深處,要重新找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度被摒棄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立於(yu) 世界現代化浪潮潮頭的中國,又“盛世重光”了。我們(men) 要“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在中國式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道路上,以文化支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厚積薄發之底氣

  中華民族近代一百多年來曆經磨難,現在終於(yu) 離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越來越近,距離已可丈量。但也正因為(wei) 越來越近,再往下走,每一步都是驚險一跳,都是從(cong) 量變到質變的巨大飛躍。這一階段內(nei) 外挑戰嚴(yan) 峻,機遇不容丟(diu) 失。曆史上,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功虧(kui) 一簣、積重難返的教訓不少。從(cong) 曆史興(xing) 衰規律來看,一個(ge) 國家往往在兩(liang) 個(ge) 時期麵臨(lin) 的壓力最大,一個(ge) 是積貧積弱之時,一個(ge) 是發展振興(xing) 之時。今天的中國,正處於(yu) 由大到強的關(guan) 鍵階段,麵臨(lin) 的內(nei) 外壓力越來越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dang) 必須準備付出更為(wei) 艱巨、更為(wei) 艱苦的努力。”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支撐就空前之重要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建設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不僅(jin) 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在當代世界現代化的浪潮中,在中國式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道路上,要以文化自信作為(wei) 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支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厚積薄發之底氣。

  中國為(wei) 現代化摒棄傳(chuan) 統文化,又為(wei) 現代化找回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因應時代發展變化、隨著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與(yu) 時俱進,與(yu) 時俱豐(feng) 。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ge) 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在不斷的挫折和磨礪中,鍛造屬於(yu) 自己的價(jia) 值理念與(yu) 精神圖景。這是“亙(gen) 古亙(gen) 新”的否定之否定,也是“其命維新”的轉化與(yu) 創新。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提出了第二個(ge) “相結合”:不僅(jin) 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還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因為(wei) 第一個(ge) 結合,中國走出了自己的路。因為(wei) 第二個(ge) 結合,中國將走出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於(yu) 世界的路。隨著民族起死回生,文化必然起死回生;實現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文化必然為(wei) 其支撐。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雙創”,源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定力與(yu) 文化活力。中華民族將在文化建設的高潮中複興(xing) ,中華文化也必在民族複興(xing) 的進程中輝煌。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何以能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何以竟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得到統一,並碰撞、聚合、裂變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從(cong) 曆史長河來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積澱、形成、磨練和傳(chuan) 承,也是一個(ge) 不斷創造和創新的過程,其內(nei) 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底色,“以和為(wei) 貴”的天下大道,“以心為(wei) 要”的常青之路,都來自儒釋道三家的相融相通。儒釋道可謂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學以“禮”和“仁”為(wei) 核心,重點解決(jue) 人和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問題。道學以“道”和“德”為(wei) 核心,重點解決(jue) 人和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佛學則以“心性”為(wei) 核心,重點解決(jue) 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佛學以“治心”之說豐(feng) 富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於(yu) 是,便有“儒以治國,佛以治心,道以治身”之說。以三根支柱為(wei) 基礎,孕育化生出兩(liang) 幢文化大廈:一為(wei) “和”字號大廈,一為(wei) “心”字號大廈。“和”字號大廈,管著“天下大道”——“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心”字號大廈,指明“常青之路”——“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三根支柱已屬過去,其孕育化生的兩(liang) 幢文化大廈卻向著未來。三根支柱專(zhuan) 屬中國文化,其孕育化生的兩(liang) 幢文化大廈卻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三根支柱中難免含有當“推陳”之糟粕,兩(liang) 幢文化大廈中則必孕育可“出新”之精華。物競天而擇,“文”應“時勢”而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由此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更競其優(you) 。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沿著“和”字號大廈揭示之“天下大道”,緊扣“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個(ge) 中國在世界和平崛起的關(guan) 鍵問題;沿著“心”字號大廈揭示的“常青之路”,緊扣“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立黨(dang) 為(wei) 公、堅守初心使命、具有強大定力這個(ge) 關(guan) 鍵問題,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作者為(wei) 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史文化和學習(xi) 委員會(hui) 副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