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

發稿時間:2023-05-19 15:39:35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徐偉(wei) 新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曆經千辛萬(wan) 苦、付出巨大代價(jia) 取得的重大成果。它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麵對這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ye) ,我們(men) 黨(dang) 何以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其中更為(wei) 深層的底蘊是什麽(m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這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從(cong) 而獲得經久不息的動力支持。其中,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是其本體(ti) 性規定;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性規定;吸收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時代性與(yu) 空間性規定,這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氣質。

  回望曆史,一條文化江河水闊潮湧、奔騰而來。以中華文明5000多年曆史為(wei) 依托,以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謀求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近200年曆史、特別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和實踐的百年奮鬥曆史為(wei) 依托,在漫長曆史中吐故納新、革故鼎新,積澱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前行。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文化底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體(ti) 性規定

  中華民族是偉(wei) 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孕育形成特有的民風民俗習(xi) 慣信仰,形成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hui) 、看待人生的獨特價(jia) 值體(ti) 係。中國曆史上經曆了數十個(ge) 朝代,縱使王朝更迭交替,也始終保持文明主體(ti) 的穩定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ei) 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

  5000多年文明內(nei) 在地從(cong) 本體(ti) 論上規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才能行穩致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中華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這是古代中國人最基本的哲學概念。“天人合一”是宇宙本體(ti) 論、是世界觀,統攝著中國人的社會(hui) 觀、倫(lun) 理觀、生態觀、國家治理觀,無論君臣百姓,都要遵從(cong) 天命、踐行天道。在古代中國,這種文化機製不僅(jin) 對於(yu) 統治者和權力產(chan) 生一定程度的約束,而且形成一種社會(hui) 製衡作用。再如,“天下大同”是古代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社會(hui) 的理想,在大同社會(hui) ,財產(chan) 公有、天下一家、有衣同穿、有飯同食、合理分工、選賢與(yu) 能、安詳和諧。大同世界的理念穿風越雨,直至今天仍是中國人心中不變的追求。此外,“民為(wei) 邦本”“仁者愛人”“中庸之道”“知行合一”等理念主張深入人心,沉澱並構築了國家的製度體(ti) 係,發揮了建構社會(hui) 、穩定社會(hui) 、校正社會(hui) 的重要作用,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數千年的根本力量。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路走來,在百年風雲(yun) 中麵對的社會(hui) 矛盾不同,發展的社會(hui) 條件不同,擔負的曆史任務不同,但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走向何方。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從(cong) “民貴君輕、政在養(yang) 民”到“以人為(wei) 本、人民至上”,從(cong)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cong) “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我們(men) 今天講的中國特色,是以中華文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脈的。

  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jue) 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chuan) 承了幾千年的優(you) 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念融通的。在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思想旗幟下,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等思想價(jia) 值觀念被賦予了新的內(nei) 涵、煥發了新的生命。在民族危難之際,在中國人血液裏流淌的“修齊治平”“以天下為(wei) 己任”等價(jia) 值追求瞬間被激活,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wei) 救國救民的使命擔當,轉化為(wei)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放異彩、再鑄輝煌。可以說,一方麵,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現代化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麵,中國式現代化激活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基因,使其現代價(jia) 值得以彰顯。

  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性規定

  1840年以來,中華文明遭遇西方文明的挑戰。中國逐步淪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wei) 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誌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yi) 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台,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以其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美好社會(hui) 藍圖吸引了中國知識分子與(yu) 勞苦大眾(zhong) ,為(wei) 古老中國走向光明開啟了希望之門。在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應運而生。從(cong) 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zheng) 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開始從(cong) 精神上由被動轉為(wei) 主動。

  馬克思主義(yi) 能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根本途徑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從(cong) 而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創新,鍛造並鑄就中國式現代化與(yu) 時俱進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yi) 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實踐的曆史進程中,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100餘(yu) 年來,篳路藍縷,風雨滄桑,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既堅持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必須以道不變、誌不改的堅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jue) 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背誦和重複其具體(ti) 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yi) 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黨(dang) 的創新理論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深刻汲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自覺傳(chuan) 承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展現了我們(men) 黨(dang) 的科學理論和理想追求、為(wei) 民情懷和革命擔當、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鬥爭(zheng) 精神,把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精髓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特質融會(hui) 貫通起來,及時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引領我們(men) 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樹立起中華民族立足現實、麵向未來的精神主心骨。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yi) 回答並解決(jue) 中國問題的過程中,由中國人民自己創造的現代化新模式。

  吸收人類文明優(you) 秀成果,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獲得時代性與(yu) 空間性規定

  當中國人邁開走向現代化的步伐時,整個(ge) 世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時間上,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ye) 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在空間上,全球化將各個(ge) 國家和地區連接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深刻揭示了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的趨勢:“各個(ge) 相互影響的活動範圍在這個(ge) 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yu) 日益完善的生產(chan) 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曆史也就越是成為(wei) 世界曆史。”特別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生活在同一個(ge) 地球村裏,越來越成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沒有哪個(ge) 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ge) 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放眼五洲四海,整個(ge) 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影響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的大變革、大調整、大轉折,正在經曆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hui) 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個(ge) 突出的特點就是一批新興(xing) 經濟體(ti) 和發展中國家群體(ti) 性崛起,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這是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曆史性的重大變化,也是世界曆史500多年來最大最重要的全球權力轉移;從(cong) 更宏大的視野來看,則是人類文明、文化的體(ti) 係性變動、係統性轉折。時空意義(yi) 在文化上的沉澱,喚醒中華民族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各國、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成果,汲取了營養(yang) 、煥發了活力,在與(yu) 世界的會(hui) 通中獲得新的發展空間,激發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的創造力。

  新時代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既重視學習(xi) 借鑒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又始終強調要“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倡導“我們(men) 要虛心學習(xi) 借鑒人類社會(hui) 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應該從(cong) 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ang) ,為(wei) 人們(men) 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jue) 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當前,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men) 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麵對“文明衝(chong) 突論”“文明優(you) 越論”沉渣泛起,文明隔閡、文明衝(chong) 突風險上升,倡導和而不同、包容互鑒的中華文明為(wei) 人類文明寶庫增添新的成果,為(wei) 世界文明打上鮮明的中國烙印。中國式現代化極大豐(feng) 富了世界文明的內(nei) 涵,指明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

  由上可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匯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及黨(dang) 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並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成果,擁有獨特的文化標識與(yu) 精神特質,不斷以新的思想內(nei) 涵、時代內(nei) 涵和文明內(nei) 涵回應人類實踐的大邏輯,從(cong) 而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把握時代和塑造時代注入精神動力。

  (作者係原中央黨(dang) 校副校長,浙江紅船幹部學院特聘專(zhuan) 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