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發稿時間:2023-05-15 15:06:59 作者:馮(feng) 瑾 王招
國家(區域)開放創新指的是一國(區域)充分結合國(區域)內(nei) 外的知識和資源,開拓國(區域)內(nei) 外市場,最終提升國家(區域)創新能力。現代科技創新就其實質而言都是開放式的,我國政府一直把創造開放創新的製度環境作為(wei) 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再次強調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wei) 中國和新加坡兩(liang) 國共同打造的國際知識創新平台,擔負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在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上下功夫”的殷切期待,承載著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的國家知識中心的重大使命,近年來積極探索開放創新新模式,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構建創新平台體(ti) 係、成果產(chan) 業(ye) 化體(ti) 係、知識產(chan) 權服務體(ti) 係以及政策支持體(ti) 係等方麵做出了諸多有益的嚐試,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
1、開放創新既是必然規律,又在新形勢下呈現新的特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技術、知識、信息、資本、人才等創新資源在全球加速流動,創新資源的配置趨向於(yu) 全球化。同時,科技創新競爭(zheng) 已成為(wei) 當前國家競爭(zheng) 的戰略重點,創新的國際合作受到製約和阻礙。開放創新麵臨(lin) 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形勢。
從(cong) 機遇上看,一方麵創新活動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科學技術是世界性、時代性的,無論是應對疫情疾病、氣候變化、環境汙染,還是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都有賴於(yu) 全球科學家們(men) 的共同攻關(guan) 。回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基於(yu) 本地與(yu) 跨國、跨地區經濟組織間相互依賴的日益增長趨勢,各國創新體(ti) 係的開放度不斷提高。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際科技合作為(wei) 基礎研究、臨(lin) 床試驗到疫苗製備等疫苗研發的各個(ge) 環節提供了“加速度”。這說明越是危難時機,世界各國越要抱團協作,聯手對抗公共衛生危機,創新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麵,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要求麵向全球擴大開放。“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wei) 解決(jue) 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問題,我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然而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並不是關(guan) 起門來搞創新,而是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向全球科學家、科技型企業(ye) 敞開大門,為(wei) 全球科技合作搭建平台、匯聚資源、成果共享。堅持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既與(yu)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一脈相承,又與(yu) 積極融入世界、開放共贏的曆史潮流同頻共振。也就是說,必須善於(yu) 獲取、整合並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才能有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從(cong) 挑戰上看,一方麵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科技創新競爭(zheng) 已成為(wei) 國家競爭(zheng) 的戰略重點,世界主要經濟體(ti) 將科技創新作為(wei) 推動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加大基礎研究的投資力度,重點布局科技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以搶占未來技術製高點。世界主要經濟體(ti) 創新平台建設、技術發展和行業(ye) 變革等方麵表現出明顯的趨同特征,所涉及領域交叉重疊現象明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先進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醫藥健康等前沿技術領域競爭(zheng) 激烈,試圖實現科技“突圍”,培育未來經濟增長新動能。另一方麵,美國對華科技封鎖仍在不斷升級。美國決(jue) 策者利用了既有的和新通過的法律、規則以及總統權力來對中國實行出口管製、投資限製、電信許可與(yu) 設備授權、簽證限製、進口限製、金融製裁、技術交易規則、聯邦政府采購限製、執法行動等“壓製性”脫鉤措施,到拜登時期又采用了更多“自強性”脫鉤措施,其目的是培育美國自身的技術能力,並以民主價(jia) 值觀的名義(yi) 聯合盟友和夥(huo) 伴國加強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借以維護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
2、開放創新需要構建4大體(ti) 係
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目標,中新廣州知識城持續發揮勇於(yu) 承擔國家戰略的先鋒作用,超前謀劃、高端定位、高位策動,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ti) 係,著力推動國際化的創新平台體(ti) 係、開放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體(ti) 係、知識產(chan) 權服務體(ti) 係以及創新政策支持體(ti) 係等4大體(ti) 係的構建和發展。
構建國際化的知識創新平台體(ti) 係。企業(ye) 、大學/研究機構等創新平台的知識流動共同反映了一國(區域)知識開放程度。中新廣州知識城緊密圍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定位,吸引了寶潔、思拓凡、卡爾蔡司、瑞士龍沙等世界一流企業(ye) 進駐,並揭牌成立了“世界500強企業(ye) 家俱樂(le) 部”;引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所國際一流高校,與(yu) 中國科學院、中國信通院、南洋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建40個(ge) 戰略新興(xing) 領域的科研機構及研發平台;與(yu) 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共建創新交流平台,形成知識創新國際交流常態化機製。啟動運營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ye) 基地。
構建開放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體(ti) 係。科技創新成果隻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cong) 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的價(jia) 值。中新廣州知識城注重開放創新成果的轉化,麵向全球招引了王曉東(dong) 、施一公等全球頂尖生物醫藥人才,聚焦腫瘤防治、基因檢測、高性能醫療設備的研發製造、智慧醫療產(chan) 業(ye) 開發等前沿技術,推動一批集研發、製造於(yu) 一體(ti) 的重大生物醫藥項目完成產(chan) 業(ye) 化。融合國內(nei) 外人才、技術與(yu) 資本的全鏈條集成電路項目形成量產(chan) 。推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個(ge) 開放創新項目產(chan) 業(ye) 化發展。
構建全鏈條知識產(chan) 權服務體(ti) 係。知識產(chan) 權既可以引領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又能夠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是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知識產(chan) 權綜改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先後引進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專(zhuan) 利局專(zhuan) 利審查協作廣東(dong) 中心、中國(廣東(dong) )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等一批知識產(chan) 權保護機構,設立知識產(chan) 權服務中心廣東(dong) 分中心,建設企業(ye) 海外知識產(chan) 權維權援助服務平台,提供知識產(chan) 權金融全鏈條服務,包括知識產(chan) 權運營基金、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發行純專(zhuan) 利證券化產(chan) 品、落地海外侵權責任保險、建設知識產(chan) 權交易商城等。
構建開放創新的政策支持體(ti) 係。人才政策方麵,重磅推出“海外尖端人才八條”“國際人才自由港十條”等。招商方麵,聚焦重大項目、創新突破、模引領、特質環境、金融支撐、匯聚英才、頂尖研發、集群品牌等,製定了“黃金10條”“風投10條”“知識產(chan) 權10條”“生物醫藥10條”等。營商環境方麵,依托北上廣深首個(ge) 營商環境改革局的作用,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立法保障方麵,製定《廣東(dong) 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
3、推動開放創新生態繼續優(you) 化和完善
中新廣州知識城通過構建4大體(ti) 係推進開放創新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超過100名戰略科學家、1300名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粵芯、康方生物等一批突破關(guan) 鍵技術的龍頭企業(ye) 紮根黃埔,僅(jin) 在2021年,完成竣工投試產(chan) 項目89個(ge) ,達產(chan) 產(chan) 值超過1700億(yi) 元,為(wei) 實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目標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下一步中新廣州知識城要爭(zheng) 取包括美國在內(nei) 等更多國家更多領域的科研合作,需要繼續優(you) 化和完善開放創新生態,從(cong) 人才、技術(知識產(chan) 權)、資本和創新環境等4個(ge) 方麵重點發力。
重點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ye) 基地。人才作為(wei) 全球化時代知識流動的載體(ti) ,對促進科技創新和社會(hui) 進步具有極其關(guan) 鍵的作用。美國長期以來對於(yu) 全球人才的高水平開放為(wei) 其科技創新能力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中新廣州知識城要立足國際人才自由港定位,加強與(yu) 中國科協的合作,重點支持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ye) 基地建設。第一,建立“1+N”協同機製。依托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ye) 基地,加強其與(yu) 中新聯合研究院、中新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知識城)等廣州開發區其他創新創業(ye) 載體(ti) 合作,建立一批離岸基地合作中心和海外站點,延伸全球離岸創新資源網絡,拓寬項目資源渠道,探索海外預孵化機製,推動最新科技成果和人才項目落地中新廣州知識城。第二,優(you) 化和健全離岸創新創業(ye) 服務體(ti) 係。依托科研院所為(wei) 海外人才提供就業(ye) 崗位和技術合作,開展技術成果對接、專(zhuan) 業(ye) 學術論壇雙創活動。立足海外人才項目需求,建立健全孵化場地、創業(ye) 輔導、市場推廣、管理谘詢、投融資、知識產(chan) 權、人才引進等專(zhuan) 業(ye) 服務。加快完善國際化知識社區建設,解決(jue) 海外人才安家樂(le) 業(ye) 的後顧之憂。第三,發揮與(yu) 自貿區聯動發展的優(you) 勢,探索離岸科創製度創新。探索境內(nei) 外一個(ge) 團隊、一個(ge) 標準、一個(ge) 政策體(ti) 係的共建、共管模式,優(you) 先選擇與(yu) 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的區域科技合作,其次是德國、荷蘭(lan) 、芬蘭(lan) 等對美國技術依賴較低的國家,探索試行國家科技計劃相互開放機製,共同探索技術標準互認、認證製度互認、檢驗製度互認,降低離岸基地企業(ye) 產(chan) 品、服務出口壁壘。圍繞智能科技和生物醫藥等高研發投入的企業(ye) ,建設保稅研發平台,探索電子圍網的離岸研發模式,對離岸基地企業(ye) 所需的研發設備、研發材料實行保稅,根據實際研發耗用核銷,降低企業(ye) 研發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吸引更多研發企業(ye) 集聚。建立外籍高端人才綠色通道,對於(yu) 外籍人才急需短期來訪,來不及辦理入境簽證的,可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向市公安機關(guan) 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口岸簽證入境。放寬外籍人才年齡條件,支持外籍留學生在離岸基地創新創業(ye) 。進一步優(you) 化“海外尖端人才8條”政策。
加快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國際合作體(ti) 係。知識產(chan) 權作為(wei) 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zheng) 力核心要素作用更加凸顯。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知識產(chan) 權綜改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需要繼續深化改革,積極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國際合作,為(wei) 開放創新保駕護航。第一,探索知識產(chan) 權國際互認製度。深化中新合作,積極爭(zheng) 取國家支持,探索與(yu) 新加坡建立知識產(chan) 權快速互認製度。依托我國與(yu) “一帶一路”國家知識產(chan) 權合作基礎,深度參與(yu) 金磚國家、中美歐日韓、中日韓、中國—東(dong) 盟等小多邊知識產(chan) 權合作,加強與(yu) 各方政策和業(ye) 務規則交流,支持企業(ye) 積極參與(yu) 相關(guan) 合作機製,探索建立雙邊、多邊的國際知識產(chan) 權快速互認製度。第二,探索建立知識產(chan) 權跨境交易中心。依托現有的知識產(chan) 權交易商城基礎,繼續承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chan) 權交易博覽會(hui) ,加大宣傳(chuan) ,吸引全球更多知識產(chan) 權成果在知識城參展、交易,不斷探索建立知識產(chan) 權跨境交易中心,探索開展技術價(jia) 值評估、場內(nei) 外交易等綜合技術跨境交易服務,研究符合國際標準的跨境技術交易體(ti) 係。第三,探索海外知識產(chan) 權服務機製。強化知識產(chan) 權審查業(ye) 務合作,拓展“專(zhuan) 利審查高速路”國際合作網絡。引導創新主體(ti) 合理利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全球服務體(ti) 係等渠道,提高海外知識產(chan) 權布局效率。建立健全國際知識產(chan) 權風險預警和應急機製,建設知識產(chan) 權涉外風險防控體(ti) 係。提升海外知識產(chan) 權信息服務能力,鼓勵保險機構加大拓展知識產(chan) 權海外侵權保險業(ye) 務。
麵向全球資本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發展。金融是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企業(ye) 關(guan) 鍵技術研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發展壯大的重要一環,也是開放創新必不可少的保障。中新廣州知識城需要立足短板加強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發展。第一,探索加大金融開放,打造國際化金融創新資源聚集地。探索進一步放寬金融外資準入限製,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包括香港)金融機構在知識城內(nei) 設立銀行、證券、保險、金融租賃、財務公司、汽車金融、消費金融公司等外資金融機構。第二,支持企業(ye) 赴新加坡上市,拓寬創新型企業(ye) 直接融資渠道。發揮“創新+金融”模雙向促進作用,圍繞金融鏈完善創新鏈,積極運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市場化手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強與(yu)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ye) 股份轉讓係統的戰略合作,鼓勵與(yu) 新加坡交易所加強合作,支持中新廣州知識城內(nei) 企業(ye) 在新加坡上市。第三,探索設立創新特殊基金,構建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機製。麵向全球,探索設立知識城創新特殊基金、科學研究基金等,建立基礎研究投入長效機製,突出“從(cong) 0到1”的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瞻部署,大力推動變革性技術關(guan) 鍵科學問題研究。鼓勵社會(hui) 資本設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和投資基金,支持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創業(ye) 投資管理機構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內(nei) 發起、管理人民幣股權投資和創業(ye) 投資基金。有序推進與(yu) 香港、新加坡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和特色金融合作,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加強金融科技載體(ti) 建設,擴大跨境投資空間,豐(feng) 富投資產(chan) 品類別和投資渠道。
深化改革營造激勵開放創新的環境氛圍。中新廣州知識城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營造激勵創新、鼓勵合作、寬容失敗的開放環境。第一,創新科技項目組織模式。聚焦底層基礎技術、基礎材料、基礎軟件、高端芯片、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創新科技項目組織方式,積極落實“揭榜掛帥”製度、“賽馬製”、首席科學家製等方式,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製,明確激勵機製和獎勵機製,簡政放權,建立服務於(yu) 目標實現的管理方式和資金使用製度,明確目標責任、強化問責考核,體(ti) 現“獎優(you) 罰劣”、“問責問效”,建立責權統一、激勵和約束並重的管理機製,麵向全球科研機構、企業(ye) 以及科學家開放,通過“一技一策”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第二,優(you) 化科技成果配置管理機製。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製和政府引導機製,加強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促進企業(ye) 成為(wei) 技術創新決(jue) 策、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體(ti) 。支持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將試點經驗推廣到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ye) 。支持相關(guan) 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創新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方式。支持將職務科技成果通過許可方式授權中小微企業(ye) 使用。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容錯糾錯機製。(作者單位: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研究會(hui)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