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貢獻

發稿時間:2023-05-10 16:05:25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作者:於(yu) 沛

  馬克思主義(yi) 文明理論

  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發展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密拉波、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最早使用了“文明”這一概念,主要是指人、社會(hui) 和國家的進步狀態。在馬克思主義(yi) 學說中,“文明”與(yu) 人類的物質生產(chan) 、精神生產(chan) 相聯係,以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為(wei) 標誌,是標示社會(hui) 開化、社會(hui) 進步的概念,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的全部成果。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新時代中國文明觀”。近些年,習(xi) 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對其有深刻論述:

  ——2014年3月,習(xi) 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以曆史的、發展的和辯證的眼光,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他提出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迅即被國際輿論稱為(wei) “新文明觀”。

  ——2019年5月,習(xi) 近平主席在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進一步提出,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ya) 洲命運共同體(t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人文基礎。

  ——2020年11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hui) 第二十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主席明確提出要構建人文共同體(ti) ,即在“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的指導下,不同文明特色的成員國實現平等交流、合作共贏。

  ——2022年7月,“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習(xi) 近平主席在向展覽開幕式致賀信時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

  ——2022年歲末,習(xi) 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hui) 開幕式上發表主旨講話指出,“中阿文明相互欣賞,書(shu) 寫(xie) 互學互鑒的曆史佳話”。中阿雙方要“加強文明交流,增進理解信任”,“樹立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的典範”。

  ——2023年2月,習(xi) 近平主席複信希臘學者:曆史充分證明,隻要堅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當今世界正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化解人類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物質的手段攻堅克難,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

  2023年3月15日,習(xi) 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高層對話會(hui) 的主旨講話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指出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chuan) 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四個(ge) 共同倡導”,是新時代中國文明觀的最新表達。中國文明觀,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明理論,強調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交流是文明存在、發展的基本方法和特征。文明互鑒表現為(wei) 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相互借鑒與(yu) 融合,是一個(ge) 持續的曆史過程。一部人類的曆史,就是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曆史。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cong) 茹毛飲血到田園農(nong) 耕,從(cong) 工業(ye) 革命到信息社會(hui) ,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shu) 寫(xie) 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文明是平等的,“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yu) 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jia) 值。人類隻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ou) 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理論根基和精神力量。

  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

  “全球文明倡議”關(guan) 注全人類共同福祉,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強調不將自己的價(jia) 值觀和發展模式強加於(yu) 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這是世界各國進行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遵循。

  長期以來,西方在全球極力推行霸權主義(yi) 、強權政治,將西方文明剪裁的價(jia) 值理念說成是“普世價(jia) 值”,聲稱抽象的、絕對化的“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治、人權”等價(jia) 值理念是永恒不變的“普世價(jia) 值”;宣揚人類社會(hui) 發展和人類文明隻有一種模式、一條道路,即在所謂“普世價(jia) 值”旗號下的“西化”道路,企圖建立起西方大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統天下。然而,用“普世價(jia) 值”代替“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隻是一廂情願。雖然世界各國曆史、文化、製度、發展水平、發展道路不盡相同,但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寄托著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是各國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共同追求,這是相通的。“普世價(jia) 值”與(yu) 之相悖,風馬牛不相及。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習(xi) 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並闡釋其基本內(nei) 涵,明確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jia) 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此後在許多重要雙多邊場合,習(xi) 近平主席圍繞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主張。2021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進一步強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yi) 和強權政治,推動曆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2023年3月,習(xi) 近平主席順應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時代潮流,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從(cong) 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jia) 值出發,以深邃睿智的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深刻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國理解不同文明對價(jia) 值內(nei) 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選擇,將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事實表明,中國是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堅定倡導者和積極踐行者。中國為(wei) 世界盡責、為(wei) 人類擔當,矢誌不渝促進人類和平與(yu) 發展事業(ye) ,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讚同。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是對當今世界各國人民普遍願望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的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共性,不是某個(ge) 國家或民族特殊價(jia) 值的人為(wei) 凸顯或膨脹。當今世界,應以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價(jia) 值底色,這對於(yu) 深化全球治理、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guan) 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yi) 。正是“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徹底擺脫了西方傳(chuan) 統的國際關(guan) 係理念,切實回答了世界追求和平、和諧、公正發展這一時代主題。

  全球化和多極化迅猛發展,但是,全球治理體(ti) 係遠遠不能適應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ti) 係中的核心內(nei) 容是國際秩序(政治秩序、經濟秩序)。舊的國際秩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落後國家處於(yu) 無權地位的情況下,由帝國主義(yi) 國家按照自己的意誌和利益建立起來的。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把為(wei) 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遵循開放、透明原則,體(ti) 現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所維係的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訴求。2021年7月,習(xi) 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領導人峰會(hui) 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倡導各國擴大共同利益、合力應對挑戰,共護和平、共促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生動體(ti) 現。中國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和建設的基本理念與(yu) 主張,正為(wei) 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當前,一個(ge) 多層麵、多維度、多領域的全球治理體(ti) 係正在逐步形成,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人類文明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愈來愈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價(jia) 值追求的正確的理念指引。

  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

  習(xi) 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yu) 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feng) 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為(wei) 此,他借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國等資本主義(yi) 國家用近300年,使10億(yi) 左右人口進入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的實質,是以資本邏輯引導社會(hui) 發展,按照資產(chan) 階級的意誌改造世界。現代化醞釀和肇始於(yu) 西歐,在歐美得到發展,繼而在全球擴散。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大國,以自己的標準作為(wei) 衡量非歐美國家“現代化”的標尺。在他們(men) 看來,“現代化”不僅(jin) 要全盤引進歐美的社會(hui) 發展模式和現代科學技術,也要全盤複製歐美的社會(hui) 製度和價(jia) 值觀。他們(men) 認為(wei) ,“西方化”是衡量“現代化”的唯一標準,否認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通往現代化的道路的可選擇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版圖重新改寫(xie) ,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新科技革命加快重塑世界,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加速推進,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成為(wei) 不可遏製的曆史潮流。“現代化”即“西方化”等謬說,已被曆史的車輪碾得粉碎,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摒棄。

  世界現代化與(yu) 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是同一個(ge) 重合的曆史過程,二者相互交織在一起。馬克思對“世界曆史”的經典表述是:“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wei) 世界史的曆史是結果”。這一“結果”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因生產(chan) 力革命、科技革命和交往革命而生成。曆史最初向世界曆史轉變,大體(ti) 始於(yu) 16世紀,現代化是世界曆史進程中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ye) 。在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賦予各國現代化鮮明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又從(cong) 不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各種文明璀璨輝煌、相互借鑒,不斷豐(feng) 富著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世界文明百花園,共同為(wei) 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今天,現代化已經被普遍認為(wei) 是通過多種途徑和多種模式向現代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運動。它是一個(ge) 世界曆史性的連續的變革過程,而不是“西化”的過程。在邁向現代化的道路上,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可以更好地彌合分歧,在國際關(guan) 係中營造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良好氛圍。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全國人民從(cong) 基本國情出發,堅持獨立自主,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不同於(yu) 西方的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和生態文明“五個(ge) 文明”構成的有機整體(ti) ,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hui) 公正、生態良好的社會(hui) 局麵。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光輝前景,徹底打破了隻有遵循資本主義(yi) 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為(wei) 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貢獻。

  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放眼世界,我們(men) 麵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以來的世界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針對人類社會(hui) 共同麵對的時代難題,習(xi) 近平主席十年前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致力於(yu) 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yi) 、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這反映了人類的共同訴求,聚合了人類的共同理想,在國際社會(hui) 得到廣泛讚同。全球文明倡議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一道,進一步豐(feng) 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內(nei) 涵,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推動世界和平注入強大正能量。

  近代以來,世界進入了文明“多元化”與(yu) “一元化”兩(liang) 種主張的激烈博弈時代,20世紀末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使這一博弈日益凸顯。文化帝國主義(yi) 、文化殖民主義(yi) 極力要建立自己在全球的文化霸權。然而,曆史是最好的老師,漫長的世界曆史告訴人們(men) ,正是各民族多元文明發展、交流、交融,才使“曆史”成為(wei) “世界曆史”。1922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寫(xie) 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裏程碑。希臘學習(xi) 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多元化是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是各種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正是由於(yu) 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這些文明在自身的發展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ang)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明確提出,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chan)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順應時代潮流,尊重各國對於(yu) 社會(hui) 製度和發展道路的選擇,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目標不斷邁進,讓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

  全球文明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側(ce) 重於(yu) 從(cong) 文明維度出發,通過文明對話解決(jue) 全人類共同關(guan) 注的重要時代命題,使世界各國人民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大道上闊步前行。這些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奠定了堅實的時代基礎和思想文化基礎。世界各個(ge) 國家雖在曆史發展、意識形態、法律基礎、社會(hui) 製度、發展水平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麵存在差異,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倡導順應人類的共同利益,求同存異、包容發展。其基本內(nei) 涵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凝聚共識,努力建設“以天下為(wei) 一家”的美麗(li) 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要建立在文化多樣性的理念之上,需要以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為(wei) 其堅實基礎,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途徑。

  2020年9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men) 生活在一個(ge) 互聯互通、休戚與(yu) 共的地球村裏。各國緊密相連,人類命運與(yu) 共。任何國家都不能從(cong) 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cong) 他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如果以鄰為(wei) 壑、隔岸觀火,別國的威脅遲早會(hui) 變成自己的挑戰。我們(men) 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意識,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贏理念,摒棄意識形態爭(zheng) 論,跨越文明衝(chong) 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讓世界多樣性成為(wei) 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態。習(xi) 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不是以一種製度代替另一種製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hui) 製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曆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尊重世界各國的曆史、國情和發展道路,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中國不僅(jin) 積極倡導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更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和引領者。我國已與(yu) 100多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友好合作文件,日漸產(chan) 生廣泛的國際影響。在加強文明對話,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中,中國與(yu) 世界各國人民將更加緊密地攜手並進,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