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焦裕祿如何調查研究
發稿時間:2023-05-06 12:25:34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朱佳
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傳(chuan) 家寶。縣委書(shu) 記的榜樣焦裕祿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典範,也為(wei) 我們(men) 進行調查研究提供了借鑒。
躬身入局、深入實際:“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焦裕祿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雖然直白樸實,卻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體(ti) 現了凡事探求就裏的求實作風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
為(wei) 徹底摸清蘭(lan) 考1080平方公裏土地的自然情況,焦裕祿帶領由120多名幹部、老農(nong) 和技術員組成的“三害”調查隊,展開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蘭(lan) 考“三害”中,風沙是每年最先降臨(lin) 的第一害。焦裕祿對“三害”的調查就是先從(cong) 調查風沙的危害開始的。每次大風起,焦裕祿就往外走,說“正是我們(men) 調查研究的好機會(hui) !”哪裏風沙最大,焦裕祿就帶著調查隊往哪裏去。一天又起風了,焦裕祿和調查隊的同誌前往沙丘最多的儀(yi) 封實地調研,他們(men) 迎著風沙走,車子騎不動了,隻好推著走。有時前行一步,又被風頂退兩(liang) 步。一行人在黃沙滾滾中艱難地上了黃河大堤。堤上有一個(ge) 高高的測量架,為(wei) 了察看風口,焦裕祿不顧大家的勸阻,登上了搖搖晃晃的測量架。他一邊觀察,一邊飛快地在筆記本上畫草圖,標明位置,探尋風向沙路的規律。
1963年夏季,蘭(lan) 考縣連降暴雨,全縣變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祿和其他縣委常委分頭帶隊冒雨觀察,查清洪水流勢,提出治理方案。隨同焦裕祿調研的一位同誌擔心他身體(ti) 吃不消,上前勸道:“焦書(shu) 記,你在家守著電話,我們(men) 三個(ge) 下去吧。”焦裕祿擺擺手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我要親(qin) 自探一探水路。”焦裕祿走在調查組的最前邊,一邊試探著水的深淺艱難前進,一邊對同去的同誌說:“你們(men) 看,這水正向東(dong) 邊流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走,咱們(men) 跟上它,找到它的老家。”他們(men) 順著水勢蹚水到了田莊、杜河莊、梁孫莊等,察看水情、詢問洪水排泄情況。調查結束時,焦裕祿拿出自己畫的洪水流向圖,同幹部一起商議察看的水路和應挖的河道。
在蘭(lan) 考工作的日日夜夜,焦裕祿就是這樣帶領“三害”調查隊,在風裏、雨裏、沙窩裏、激流裏奔波跋涉。正是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他才拿到了第一手資料,掌握了內(nei) 澇、風沙、鹽堿的規律,為(wei) 科學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礎。向焦裕祿學調研,就要“下高樓”“出深院”,離開辦公桌,親(qin) 自到田間地頭走一走,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實情、“解剖麻雀”,真正把調研做實、把情況摸透。
尊民為(wei) 師、依靠群眾(zhong) :“辦法還得到群眾(zhong) 中尋找”
好的調查研究,要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焦裕祿經常對幹部們(men) 說:“在困難當中成就一番革命事業(ye) ,必須首先聯係群眾(zhong) 、向群眾(zhong) 學習(xi) ”“辦法還得到群眾(zhong) 中尋找”。
上任第4天,焦裕祿就到災情最重的老韓陵公社和大隊搞調研,他挨家挨戶到群眾(zhong) 家串門,問吃得咋樣,看屋裏有多少糧食,有棉衣被子沒有?來到飼養(yang) 員肖位芬老人的牛屋,焦裕祿虛心向這位有實踐經驗的老人請教改變蘭(lan) 考麵貌的辦法,在促膝長談中,老人打開話匣子,把他幾十年在風沙中積累的經驗都說了出來:挖窮根種花生,要想富種桐樹。此後幾天,焦裕祿一直帶隊在老韓陵公社調查研究。通過調研,焦裕祿和群眾(zhong) 一起製定出發展生產(chan) 、戰勝災害的規劃:一是發展畜牧,二是多種花生,三是種植泡桐,實實在在地為(wei) 蘭(lan) 考以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wei) 了治理肆虐的風沙,焦裕祿帶領調查隊騎著自行車、迎著風沙,走訪求教許多有經驗的基層幹部和老農(nong) ,到群眾(zhong) 中找尋治理沙丘的好辦法。當聽說張莊附近有座墳,不知道用了什麽(me) 辦法封固,幾年來一直沒讓風沙搬走時,焦裕祿眼前一亮,立馬前往張莊向堆墳的老莊稼戶魏鐸彬請教。經了解,魏鐸彬母親(qin) 的墳每年冬春都被狂風掀開,他就嚐試著挖出地下淤泥,把墳蓋住,這樣風再大也刮不開了。按照老莊稼戶的經驗,焦裕祿率領幹部、群眾(zhong) 進行小麵積翻淤固沙、封閉沙丘試驗。試驗取得成功後,又以點帶麵,全麵鋪開。經過一個(ge) 冬春的奮戰,蘭(lan) 考群眾(zhong) 用這種“貼膏藥”的辦法把全縣危害最大的一些沙丘,全部用淤土封閉。
焦裕祿在調查研究中,始終帶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尊人民為(wei) 師,不懂就問,從(cong) 來不搞“坐著車子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的虛招,最終探索出“貼膏藥”、“紮針”、種植泡桐等治理“三害”的有效辦法,以苦幹實幹把沙丘變成了沃野。
找準問題、有的放矢:“要改變蘭(lan) 考的麵貌,幹部是關(guan) 鍵”
開展調查研究,就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做到有的放矢。焦裕祿搞調查研究,不是為(wei) 了“出鏡”、走秀,而是以解決(jue) 問題為(wei) 根本目的。
焦裕祿初到蘭(lan) 考時,為(wei) 了盡快摸清情況,他先後找了縣委十幾位同誌談話,了解到一些幹部被嚴(yan) 重災害壓得喘不過氣,對改變蘭(lan) 考麵貌缺乏信心,少數人甚至不願意留在災區工作。這個(ge) 調研結果讓焦裕祿敏銳而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蘭(lan) 考的麵貌,幹部是關(guan) 鍵,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經過深思熟慮,1963年1月一個(ge) 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到火車站開現場會(hui) 。看著外出逃荒的災民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瑟瑟發抖地蜷縮在車站的角角落落,縣委委員們(men) 深受觸動,紛紛表示要齊心協力,帶領群眾(zhong) 同“三害”作鬥爭(zheng) ,徹底改變蘭(lan) 考的麵貌。
在蘭(lan) 考的475天,焦裕祿對全縣149個(ge) 生產(chan) 大隊中的120多個(ge) 進行調查走訪,獲得了大量真實的一手資料,也發現了不少黨(dang) 員幹部中存在的作風問題。有一次,焦裕祿收到群眾(zhong) 來信,反映城關(guan) 區盆窯公社個(ge) 別幹部的問題。他親(qin) 自去盆窯公社開展調查研究,與(yu) 群眾(zhong) 同坐一條凳拉家常、問近況、說心裏話,讓群眾(zhong) 放下戒心、擱置顧慮,吐露真言實情。通過調研走訪,焦裕祿發現一些幹部不嚴(yan) 格執行縣委關(guan) 於(yu) 按勞分配的政策,有的為(wei) 一己私利貪汙多占,甚至放高利貸,損害集體(ti) 利益,嚴(yan) 重挫傷(shang) 了群眾(zhong) 的勞動積極性,群眾(zhong) 意見很大。他立即會(hui) 同有關(guan) 人員認真做了處理。第二天,向全縣發出通報,公開進行嚴(yan) 厲批評。
正是因為(wei) 焦裕祿在工作中牢固樹立問題意識,把堅持問題導向貫穿調查研究始終,在深入調研中觀察發現問題、思考分析問題,才能找到症結,針對蘭(lan) 考的幹部問題開出良方。向焦裕祿學調研,就要以解決(jue) 問題為(wei) 根本目的,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在解決(jue) 問題中推動進步、實現發展。
作者:朱佳(河南省委黨(dang) 史和地方史誌研究室)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