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弈論看社會合作
發稿時間:2023-02-21 12:17:34 來源:辛莊課堂 作者:張維迎
社會(hui) 的兩(liang) 大問題:協調與(yu) 合作
自20世紀中期以來,整個(ge) 社會(hui) 科學領域最傑出的成就也許就是博弈論的發展。博弈論研究理性人如何在互動的環境下決(jue) 策。博弈論的全稱是“非合作博弈理論”(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這樣的名字容易在非專(zhuan) 業(ye) 人士中產(chan) 生誤解,以為(wei) 它是教導人們(men) 如何不合作的。這真是一件遺憾的事。事實上,博弈論真正關(guan) 注的是個(ge) 體(ti) 的獨立決(jue) 策是否可以導致社會(hui) 合作結果的出現。
從(cong) 博弈論的角度來看,社會(hui) 最基本的問題有兩(liang) 個(ge) :第一個(ge) 是協調(coordination)問題,第二個(ge) 是合作(cooperation)問題。由於(yu) 大量的現實問題經常是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攪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致人們(men) 經常認為(wei) 這是同一個(ge) 問題。實際上,協調問題和合作問題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理論上把二者區別開來是非常重要的。
協調問題的一個(ge) 例子是,當你在開車的時候如果遇到逆向駛來的車時,你應該如何靠左行還是靠右行?諸如兩(liang) 人交流時用什麽(me) 語言,兩(liang) 個(ge) 人進門時誰先走誰後走,國際貿易中用什麽(me) 樣的貨幣,5G通訊用什麽(me) 樣的標準,分配一個(ge) 固定量的蛋糕時每個(ge) 人各得多少,國際交往中應該遵守什麽(me) 樣的規則和價(jia) 值觀念,等等,都屬於(yu) 協調問題。
協調問題的核心是人們(men) 如何預測他人的行為(wei) 。解決(jue) 預測最為(wei) 直接的辦法就是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比如,如果行人甲和乙出行的方式是步行,這樣,他們(men) 相遇時,通過語言或手勢來進行溝通,協調各自的行動。溝通是人與(yu) 人之間的信息和知識的交流。為(wei) 了做出正確的預測,當事人需要掌握相關(guan) 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對行為(wei) 規範的認識,對對方特性的認識,甚至還要掌握對方如何看待己方的認識等高階知識(他如何看待我是如何看待他的)。
一般來說,對於(yu) 為(wei) 做出正確的預測所需要的各方麵的知識,我們(men) 往往是所知甚少(too little knowledge),甚至是沒有可以利用的知識。比如,我們(men) 身處陌生之地時,就會(hui) 發現我們(men) 很難全部掌握該地之風俗禮節。我們(men) 和朋友的日常交往中,也常常發現自以為(wei) 很熟悉的朋友會(hui) 有驚訝之舉(ju) 。這表明有關(guan) 朋友的全部特性,我們(men) 並沒有完全掌握。當然,有時候我們(men) 也會(hui) 知道的太多(too much knowledge),以致超出我們(men) 大腦的加工和處理能力,使我們(men) 茫然不知所措。導致我們(men) 不能形成正確預測的還有一種情形是,我們(men) 有時缺乏正確運用知識的能力(fail to use the knowledge)。在現實生活中,我們(men) 經常發現自己知道某些知識,但是在進行決(jue) 策的時候,由於(yu) 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遺忘在內(nei) ,我們(men) 沒有正確地利用這些知識,以致事後追悔不已。
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hui) 科學家用“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來描述人類合作麵臨(lin) 的困難。“囚徒困境”指的是,每個(ge) 人選擇對自己最好的行動,但結果是所有人得到最悲慘的結果。這又被稱為(wei) 個(ge) 體(ti) 理性和集體(ti) 理性的衝(chong) 突:集體(ti) 理性意味著我們(men) 應該相互合作,但個(ge) 體(ti) 理性導致每個(ge) 人選擇不合作。比如,“誠實”是對雙方都有利,但每個(ge) 人出於(yu) 自己的私利可能選擇“欺騙”,結果雙方都受損。囚徒困境的存在給我們(men) 提出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個(ge) 社會(hui) 存在合作紅利,我們(men) 如何來獲得它?或者說,如果集體(ti) 理性是我們(men) 所希望達到的,那麽(me) ,我們(men) 如何通過個(ge) 人的理性選擇來實現?
合作問題實質上是一個(ge) 激勵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men) 希望經由個(ge) 體(ti) 理性選擇來實現集體(ti) 理性,獲取合作紅利,就需要對個(ge) 人的行為(wei) 進行激勵和誘導。這種激勵和誘導經常采用物質手段進行。比如,對於(yu) 合作行為(wei) 給予獎金,或者是對於(yu) 不合作行為(wei) 予以罰金。這樣,就會(hui) 使得不合作行為(wei) 帶來的回報低於(yu) 合作行為(wei) 所得到的回報,從(cong) 而激勵個(ge) 人選擇合作行為(wei) 。但對合作行為(wei) 進行激勵往往也需要借助非物質手段。實際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在很多國家的主流價(jia) 值觀中,都對合作行為(wei) 做出價(jia) 值上的肯定。即使在一些亞(ya) 文化中,如黑社會(hui) 的文化中,也對自我犧牲行為(wei) 予以推崇。在這種價(jia) 值觀的影響下,人們(men) 從(cong) 合作行為(wei) 中,不僅(jin) 會(hui) 獲得物質利益上的回報,還會(hui) 有精神上的獎勵;同樣,不合作的行為(wei) 會(hui) 使得當事人心生愧疚,從(cong) 而降低了物質回報的誘惑。精神獎勵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wei) 人類有對榮譽的追求。在個(ge) 人追求榮譽的情況下,通過文化的熏陶、價(jia) 值觀的塑造,可以形成人們(men) 內(nei) 在的精神力量,通過內(nei) 省的機製,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監督從(cong) 而節約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較為(wei) 低廉地促進了合作的實現。
協調要求預期的一致性,合作要求個(ge) 人利益和集體(ti) 利益的一致性。如果這兩(liang) 種一致性同時滿足,就會(hui) 出現理想的結果。比如,如果每個(ge) 人都預期別人會(hui) 誠實守信,不誠實守信的行為(wei) 會(hui) 受到懲罰,社會(hui) 就會(hui) 有高度的信任,每個(ge) 人都得到合作的好處。但是,現實中的許多情形往往是難以同時滿足這兩(liang) 個(ge) 一致性要求。比如,如果背信棄義(yi) 行為(wei) 受不到懲罰,你就不會(hui) 預期人們(men) 會(hui) 誠實守信,結果是誰也得不到合作的好處。
解決(jue) 協調與(yu) 合作問題,主要靠製度性手段
解決(jue) 協調和合作這兩(liang) 個(ge) 社會(hui) 的基本問題,我們(men) 需要依賴很多的技術手段。比如,鍾表就是一個(ge) 協調我們(men) 行動的重要手段,微信也讓人與(yu) 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方便。
但是,解決(jue) 協調和合作這兩(liang) 個(ge) 社會(hui) 的基本問題,人類主要依賴的是製度性手段(包括文化、習(xi) 慣等)。在社會(hui) 生活中,我們(men) 人類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製度,這些製度可以分為(wei) 正式的製度和非正式的製度。大致來說,前者如法律、各類規章製度,後者指一些不成文的行為(wei) 規則,包括地方習(xi) 俗、社會(hui) 規範等。幾乎每一個(ge) 組織都有自己的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文化實際上可以看成一些相關(guan) 的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的集合。正式的製度一般需要依賴第三方的權威來實施,比如,執法機構和司法機構的存在就是為(wei) 了執行法律,解決(jue) 當事人之間的衝(chong) 突。但由於(yu) 涉及信息的搜集等因素,依賴第三方權威來實施也需要較高的成本。所以,我們(men) 往往借助非正式製度作為(wei) 補充。比如交通中,如果兩(liang) 輛車在一個(ge) 狹窄的小橋相遇,誰先通過?在正式的交通法規中並沒有加以規定,但是當事人會(hui) 依照習(xi) 慣協調他們(men) 的行動,如最靠近小橋的車先通過。“尊老愛幼”也是類似的規則。當然,像社會(hui) 規範這樣的非正式製度通常也需要第三方執行,但這個(ge) 第三方是社會(hui) 成員本身,而不是集中化的權力機構。與(yu) 法律等正式製度相比,非正式製度的執行成本相對較低。
正式製度的一個(ge) 典型例子是企業(ye) 的所有權安排。在多人組成的團隊生產(chan) 中,如果吃“大鍋飯”,每個(ge) 人都有偷懶的積極性,結果就是囚徒困境。但如果其中某個(ge) 成員獲得所有權,承擔風險,他不僅(jin) 自己有了努力工作的積極性,而且有激勵監督其他團隊成員,企業(ye) 就可以走出囚徒困境。這就是私有企業(ye) 製度的來源。
無論是正式的製度還是非正式的製度,之所以有助於(yu) 解決(jue) 協調和合作兩(liang) 個(ge) 社會(hui) 的基本問題,是因為(wei) 它們(men) 都會(hui) 對人們(men) 的行為(wei) 施加約束,幫助人們(men) 形成預期,甚至影響人們(men) 的偏好。施加約束實際上改變了當事人選擇每一種行為(wei) 所得到的回報。顯然,這對於(yu) 解決(jue) 合作問題至關(guan) 重要,因為(wei) 我們(men) 可以通過改變合作行為(wei) 的回報來激勵當事人選擇合作行為(wei) 。
法律是人類走出囚徒困境的一個(ge) 自我約定,如果沒有這樣的約定,人與(yu) 人之間就會(hui) 相互傷(shang) 害。但每個(ge) 人在遵循這個(ge) 約束時,又各自心懷鬼胎,相互防備。對此,德國哲學家康德有段精彩的描述:
“一群有理性的生物為(wei) 了保存自己而在一起要求普遍的法律,但是他們(men) 每個(ge) 人又秘密地傾(qing) 向於(yu) 把自己除外;他們(men) 應該是這樣地安排並建立他們(men) 的製度,以致於(yu) 盡管他們(men) 自己私下的心願是彼此相反的,卻又如此之彼此相互防範這一點,從(cong) 而在他們(men) 的公開行動中其結果又恰好正像他們(men) 並沒有任何這類惡劣的心願一樣。”
經濟學家區別了價(jia) 格製度和非價(jia) 格製度,這一分類與(yu) 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的分類相關(guan) 但並不相同。價(jia) 格製度,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貨幣價(jia) 格實現的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交換。而許多互惠的交換行為(wei) ,並不以貨幣形態表現。比如,家庭裏的相互關(guan) 照和愛護,我們(men) 很少看到丈夫需要花錢讓妻子為(wei) 自己做菜做飯。我們(men) 可以將這類非貨幣交換的互惠行為(wei) 看成是非價(jia) 格製度。傳(chuan) 統上,經濟學家主要研究價(jia) 格製度,對非價(jia) 格製度注意不夠。但無論價(jia) 格製度還是非價(jia) 格製度,都是市場經濟中人們(men) 協調預期和促進合作的手段。傳(chuan) 統上人們(men) 把價(jia) 格製度理解為(wei) 市場機製,把非價(jia) 格製度排斥在市場機製之外,這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導致了對市場經濟本身的誤解。事實上,市場經濟中,價(jia) 格隻是市場運作的形式之一,市場經濟中的大部分非價(jia) 格製度(如聲譽機製)都是市場有效運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市場最本質的特征是自由選擇和自由簽約權,而不是價(jia) 格。反過來,在計劃經濟下,即使價(jia) 格也隻是政府控製經濟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市場機製,因為(wei) 價(jia) 格不是自由形成的。
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以及價(jia) 格製度和非價(jia) 格製度都是社會(hui) 的遊戲規則,它們(men) 協調預期,促進合作。但有必要指出的是,無論什麽(me) 製度,正式的也好非正式的也好,價(jia) 格的還是非價(jia) 格的,都是人創造的,也是由人執行的,其中,“企業(ye) 家”是創造製度和執行製度中最重要的非政府力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