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談四十年工作感悟:理解市場與本色做人
發稿時間:2023-02-03 10:39:22 來源:《上海證券報》
本色做人,向光而行
時光飛逝,忽然而已。
時間的腳步來到2023年,我突然間意識到,大學畢業(ye) 已有整整40年了,著實令人感喟。算上大學4年,以及讀大學前作為(wei) 知青下鄉(xiang) 的1年多,我工作後的歲月可以說完整經曆了改革開放的過程。
40多年的改革開放曆程是時代之烙印,尤為(wei) 我們(men) 這代人所珍視。畢竟,如果拋開個(ge) 人遭遇與(yu) 得失來看,我們(men) 這代人年輕時激情懷揣的“為(wei) 振興(xing) 中華而讀書(shu) 、為(wei) 實現四個(ge) 現代化而奮鬥”的人生理想,大體(ti) 是實現了。
不過,時間過去了,就追不回了。所謂珍惜,並不意在回憶,而是誌在未來。這段曆程,對於(yu) 個(ge) 體(ti) 而言,除了製度層麵的革新,更重要的意義(yi) 在於(yu) 觀念的不斷革新與(yu) 變化——40多年改革開放曆程,恰是一個(ge) 全社會(hui) 對市場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
我也想從(cong) 觀念轉變的重要性、不同市場的差異,以及企業(ye) 和銀行的關(guan) 係這三個(ge) 維度,試圖還原我作為(wei) 一個(ge) 個(ge) 體(ti) 所經曆的社會(hui) 切麵,與(yu) 時代變化。
“理解市場、認識市場”、“堅持本色做人,向光而行”。在數十年的工作經曆中,這兩(liang) 點感悟時常相隨。
最艱難的是觀念的改變
改革開放,並不是一夜之間改變了一切,實則是一個(ge) 艱難的推進過程。每一項改革,都不是一紙文件一步到位的。最艱難的是觀念的改變,而觀念又會(hui) 影響深層次的體(ti) 製機製的改革。
舉(ju) 個(ge) 例子。實行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後,農(nong) 村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給銀行信貸工作帶來了很大困惑。在解決(jue) 了承包戶的貸款難題後,又出現了個(ge) 體(ti) 工商戶貸款問題。
首先麵臨(lin) 的就是個(ge) 體(ti) 工商戶是資本主義(yi) 性質的還是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不僅(jin) 專(zhuan) 家學者在研究,銀行基層工作人員也在研究。比如運輸戶,貸款買(mai) 拖拉機跑運輸,能算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嗎?大家到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尋找片言隻語,以證明在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依然存在個(ge) 體(ti) 經濟。也有人證明運輸戶、跑買(mai) 賣的,他們(men) 的勞動時間同樣為(wei) 商品增添了價(jia) 值,因而他們(men) 的收入是勞動所得。
個(ge) 體(ti) 戶貸款問題解決(jue) 了,很快又遇到更大的問題,私人辦企業(ye) 能不能申請銀行貸款。大家憑直覺認為(wei) ,私人辦企業(ye) 是今後的方向,應該給予貸款支持。於(yu) 是又有人在原著中找到根據,雇工多少人以下不算剝削,因此給這樣規模的私人企業(ye) 貸款是沒有問題的。
撕開這樣的口子,慢慢地給更大規模的私營企業(ye) 貸款就順理成章了。
摸著石頭過河,是真需要勇氣和膽略的。幾十年後回顧當時的一些理論探索,不免覺得可笑。以今天的眼光看,這些問題根本算不上理論問題,隻是一些具體(ti) 工作問題,但思想觀念對人的行為(wei) 的影響是決(jue) 定性的,沒有當時農(nong) 行、信用社基層員工大規模思想觀念上的自我突破,沒有大規模信貸的主動支持,農(nong) 村改革取得震驚世界的成果是不可能的。特別是鄉(xiang) 鎮企業(ye) 、私營企業(ye) 、農(nong) 村市場的發展等等,沒有信貸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現在,信貸支持中小企業(ye) ,再不需要去分辨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還是資本主義(yi) 的。現在信貸支持中小企業(ye) 是天經地義(yi) 的,我們(men) 更多的討論集中在怎麽(me) 在遵循風險邏輯的前提下,創新支持方式和產(chan) 品。
對人的管理是很微妙的事情
我總結自己的銀行經曆是:做過研究,做過業(ye) 務;做過本幣業(ye) 務,做過外幣業(ye) 務;做過境內(nei) 業(ye) 務,做過境外業(ye) 務;在支行、省分行經營部門(相當於(yu) 市分行)、省分行、總行等各層級都工作過。
我1983年進入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浙江省分行工作。第一個(ge) 崗位是農(nong) 村金融研究所編輯。研究所雖不是具體(ti) 業(ye) 務部門,但在這段經曆中,我更多地關(guan) 注宏觀理論和重大理論問題,能夠從(cong) 全局來看待具體(ti) 的業(ye) 務問題,避免就業(ye) 務談業(ye) 務的局限性。同時,不受具體(ti) 業(ye) 務分工的局限,可以全麵地了解和研究所有銀行業(ye) 務存在的問題。
這為(wei) 我以後做業(ye) 務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在此之後,我從(cong) 研究所編輯崗位直接到基層行擔任領導工作,隨後參與(yu) 籌備農(nong) 行浙江省分行國際業(ye) 務部、獨立籌備農(nong) 行浙江省分行營業(ye) 部,此後還擔任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總行國際業(ye) 務部副總經理……
這些角色跨度大,很多工作亦是從(cong) 平地起、由零摸索。不得不說,初入職場的研究所錘煉對於(yu) 自己隨後工作生涯中的全局視野形成了很好的奠基。
我也曾在中國香港工作一段時間。1999年到2004年和2010年到2014年,我分別擔任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香港分行副總經理和總經理。這兩(liang) 個(ge) 階段,都是香港比較特殊的困難時期,對於(yu) 農(nong) 行香港分行而言,前一階段是由虧(kui) 損走向盈利,後一階段是大發展成為(wei) 香港的十大銀行之一。
總有朋友問我,在內(nei) 地和香港工作有什麽(me) 不同感受。我常說,我在香港工作,當我麵對內(nei) 地的領導、同事、客戶時,我需要按內(nei) 地的語言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與(yu) 他們(men) 打交道,反之亦然。兩(liang) 個(ge) 頻道的切換不能亂(luan) ,否則我很可能會(hui) 把農(nong) 行香港分行辦成一家內(nei) 地分行。
銀行經營管理亦有差異。我一直認為(wei) ,管理沒有最好的方式,也沒有永恒的法則。優(you) 秀的管理是對於(yu) 某一個(ge) 時間段內(nei) ,各種因素的權衡,它要關(guan) 注人性,永遠是切合於(yu) 當下的,需要應時、因地而變的。再換一個(ge) 角度說,管理是一項不斷打破舊平衡,尋求新平衡的藝術。
以香港員工為(wei) 例,他們(men) 與(yu) 企業(ye) 並沒有所謂的歸屬感,他們(men) 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能力的市場價(jia) 格是多少。他們(men) 也很清楚一個(ge) 公司中各個(ge) 崗位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
有一個(ge) 後台員工曾跟我說:“前台客戶經理拿得多,是應該的。因為(wei) 公司有沒有生意,有沒有利潤,關(guan) 鍵要看他們(men) 的。我拿多拿少,是我的問題,隻要老板給我的薪水和花紅合適就行,其他人拿多少跟我沒關(guan) 係。再說了,如果公司生意不好,沒有利潤,我們(men) 大家可能都沒有花紅,甚至要凍薪減員。”
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素質吧,或者說,是一種算賬的格局。市場、法治,不僅(jin) 體(ti) 現在製度文本中,更需要浸潤到每個(ge) 人的意識和行為(wei) 中。
對人的管理是很微妙的事情。人事管理,銀行經營管理,並非一個(ge) 套路通吃。許多製度、辦法、原則,也可以不斷創新。而作為(wei) 管理者,要有情懷,要有激情,要有能力。管理者的情懷、激情、能力,會(hui) 形成其人格魅力,凝聚力量。但管理者一定不能有幻想,以為(wei) 你的人格魅力就一定能讓員工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那是你的自私想法。
企業(ye) 和銀行應該建立一種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
銀行立足本業(ye) ,支持實體(ti) 經濟,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應該是盲目的。
2014年8月,我在浙商銀行工作,一天在報紙上看到新聞,浙江溫嶺一家海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麵臨(lin) 資金鏈斷裂、即將倒閉的風險。根據報道,原因是企業(ye) 為(wei) 其他企業(ye) 貸款提供保證擔保,貸款企業(ye) 因經營不善無法償(chang) 還貸款,銀行向提供擔保的企業(ye) 追償(chang) 。
這家海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一方麵要履行承諾,另一方麵也考慮到自身流動性充裕,代償(chang) 這筆擔保貸款不影響自身正常經營,於(yu) 是及時歸還了這筆貸款。但意外發生了,這家企業(ye) 的所有貸款銀行因為(wei) 這件事都停止了對它的新的授信,同時設法收回存量貸款。
在對新聞內(nei) 容進行分析後,我認為(wei) 這個(ge) 企業(ye) 老板是一個(ge) 講信譽的人,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應該比較正常,可以考慮救它一下,於(yu) 是我讓當地支行立即派人去該企業(ye) 調查。我要求的調查內(nei) 容是:1、企業(ye) 產(chan) 品是否適銷對路;2、企業(ye) 經營管理是否正常;3、企業(ye) 各項財務指標是否正常;4、除了已經代償(chang) 的擔保貸款外,是否還有其他對外擔保;5、除了銀行貸款外,企業(ye) 是否積欠民間借貸;6、企業(ye) 老板個(ge) 人品行和管理能力如何?有無不良嗜好等;7、企業(ye) 需要多少資金才可確保度過這次難關(guan) ?
當地支行連夜派人前去調查,很快把情況報來:企業(ye) 產(chan) 品在北方非常暢銷,貨款回籠正常及時;經營管理正常;財務指標健康;沒有其他對外擔保,也沒有參與(yu) 民間借貸;老板在當地口碑很好,沒有不良嗜好;這次需要500萬(wan) 資金渡過難關(guan) 。但該企業(ye) 當時不是浙商銀行的客戶。我當即要求支行與(yu) 當地政府和監管部門溝通,要求其他銀行不再抽貸,浙商銀行提供500萬(wan) 元貸款幫助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也為(wei) 當地解決(jue) 擔保鏈風險提供一個(ge) 方案。
貸款發放後,企業(ye) 救活了,也使其他貸款銀行的幾千萬(wan) 貸款避免成為(wei) 不良資產(chan) ,同時一些原來已經抽貸的銀行又回過頭來給企業(ye) 貸款了。更重要的是,當時各地擔保鏈危機正在蔓延,這筆貸款為(wei) 當地解決(jue) 擔保鏈困境提供了一個(ge) 典範,受到了政府和監管部門的高度肯定。
銀行立足本業(ye) ,支持實體(ti) 經濟,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應該是盲目的。支持實體(ti) 經濟,首先必須對市場風險、企業(ye) 風險等有深刻的認識,有風險管理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在確保銀行自身安全和盈利的前提下支持實體(ti) 經濟。銀行風險管理的過程,也是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過程。
由這筆貸款,也提出了一個(ge) 問題——在多元化融資渠道的條件下,企業(ye) 和銀行應該建立一種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
所謂關(guan) 係,是相互的,不是單向的。我們(men) 要建立法治化的市場體(ti) 係,就是要建立市場主體(ti) 間的信任關(guan) 係。
這需要企業(ye) 及企業(ye) 家深刻認知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的運作規律,認識不同融資渠道的特點和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對管理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的影響。企業(ye) ,無論什麽(me) 所有製,必須贏得市場的信任。我們(men) 說企業(ye) 家有冒險精神,是應該建立在信譽基礎上的冒險,而不是拿自己的市場信譽做賭注。
從(cong) 以上三個(ge) 不同角度的回顧,是想說明,40多年改革開放的曆程是一個(ge) 全社會(hui) 對市場的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進一步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雖然困難重重,但隻要不斷提高對市場的認識,尊重市場、發揮好市場的作用,就能克服各種困難,取得成功。
還記得剛工作不久,一次去臨(lin) 海出差,當地支行一位老同誌陪同我下鄉(xiang) 調研。最後一天分別時,老同誌很認真地感慨:我沒有想到,你沒有城裏人、省分行人員的那種架子,很隨和;也沒想到一路過來你這麽(me) 吃得起苦,每天走那麽(me) 多路,坐拖拉機,甚至坐牛車,你也不皺眉頭。特別是那天住村裏祠堂,借來農(nong) 民的棉被,地上鋪了稻草,你就睡了。我那天沒睡好,擔心你不習(xi) 慣,結果你睡得很好。
你的一言一行,別人是在看著的。以後的經曆更證實了這一點。也因為(wei) 這段話,幾十年來,我始終堅持本色做人,向光而行,盡可能愉快輕鬆地處事待人。
當年吳淞碼頭一聲汽笛,開啟了我的知青生活。迷惘之際,我內(nei) 心依然充滿對廣闊天地大有作為(wei) 的憧憬。這是年輕的好處,無論眼前多麽(me) 黑暗,總是向往著未來的光。我們(men) 的改革開放事業(ye) 依然年輕。我們(men) 每個(ge) 人將崇高理想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向光而行,理想終會(hui) 實現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