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等:靈活就業群體麵臨的困難和政策建議
發稿時間:2023-01-13 14:14:31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劉世錦 王子豪 薑淑佳
靈活就業(ye) 成為(wei) 當前應對就業(ye) 壓力和解決(jue) 就業(ye) 難題的重要渠道,但行業(ye) 間的結構性分化特征較為(wei) 突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6-11月,全國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ye) 率持續下降,由高點的19.9%下降至17.1%,但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ye) 率呈先降後升趨勢,由低點的4.3%上升至5.0%。雖然青年人失業(ye) 率連續下降,但青年群體(ti) 的失業(ye) 問題仍突出。對此,建議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生產(chan) 生活的影響,進一步落實、做細各項穩就業(ye) 舉(ju) 措,將救助政策、社保政策與(yu) 就業(ye) 政策銜接起來,加強對靈活就業(ye) 群體(ti) 和失業(ye) 群體(ti) 的動態監測預警機製和民生兜底保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當前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現狀和麵臨(lin) 的問題
2022年6月末,課題組通過支付寶線上平台定向發放專(zhuan) 題調研問卷,定期監測和分析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回收的2.6萬(wan) 份有效問卷中,有工作的占比為(wei) 79.3%,沒有工作正在找工作的比例為(wei) 14.1%,沒有工作也不找工作的比例為(wei) 6.6%。這三類群體(ti) 分別對應的是就業(ye) 群體(ti) 、失業(ye) 群體(ti) 和非勞動力供給群體(ti) 。
靈活就業(ye) 群體(ti) 占全部就業(ye) 樣本的比例接近三成,其中多數從(cong) 事傳(chuan) 統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樣本靈活就業(ye) 人員以製造業(ye) 、建築業(ye) 和生活性服務業(ye) 等勞動密集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為(wei) 主,近年來,新經濟、新業(ye) 態的發展帶動了平台從(cong) 業(ye) 者(如外賣騎手和網約車司機)等新型靈活就業(ye) 群體(ti) 規模快速增長。傳(chuan) 統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平均年齡相對較高,直播和在線客服等新興(xing) 行業(ye) 則更為(wei) 年輕化。
靈活就業(ye) 群體(ti) 受教育水平偏低,工作時間偏長。與(yu) 全職工作者相比,靈活就業(ye) 群體(ti) 大部分學曆水平在高中/中專(zhuan) /職高及以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僅(jin) 有19.9%,低於(yu) 全職工作的52.3%。靈活就業(ye) 的特點之一就是工作地點和時間選擇的靈活性,但該群體(ti) 工作時長要顯著高於(yu) 全職工作者。38.9%的靈活就業(ye) 人員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尤為(wei) 明顯的是接單提成模式的平台從(cong) 業(ye) 者。
超過六成的靈活就業(ye) 人員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普遍存在就業(ye) 不穩和社保不足的問題。由於(yu) 靈活化的就業(ye) 模式和非固定的勞動關(guan) 係等特點,該群體(ti) 缺乏穩定保障,受疫情衝(chong) 擊更容易陷入困境。在未來預期方麵,靈活就業(ye) 群體(ti) 普遍希望在子女教育、父母贍養(yang) 和醫療保障等方麵得到改善。
靈活就業(ye) 群體(ti) 就業(ye) 、
收入和消費景氣指數變化分析
課題組基於(yu) 調研問卷數據,參照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的編製方法,構造了反映靈活就業(ye) 群體(ti) 就業(ye) 、收入和消費現狀及預期的係列景氣指數。指數以50%為(wei) 榮枯分水線,數值越高代表有更多的靈活就業(ye) 人員認為(wei) 其所處行業(ye) 的就業(ye) 景氣度在變好、收入狀況在改善或消費支出在增加。
作為(wei) 對經濟波動邊際感受更為(wei) 敏感的人群,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的就業(ye) 狀況在經濟見底回升的過程中改善更加明顯。大家普遍認為(wei) ,“疫情衝(chong) 擊影響減弱”是就業(ye) 形勢和收入狀況好轉的主要原因,而消費支出增加更多是由於(yu) “物價(jia) 上漲”。
分行業(ye) 看,靈活就業(ye) 群體(ti) 中,采礦業(ye) 和建築業(ye) 人員的就業(ye) 、收入和消費景氣程度均處於(yu) 較高水平,相比之下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仍處在恢複階段,指數擴張程度較弱。不同職業(ye) 間存在一定分化,企業(ye) 管理人員、建築工人、生產(chan) 製造工人和平台從(cong) 業(ye) 者的景氣程度更高,銷售人員、財務人員和物流運輸人員的景氣程度相對較低。
當然,疫情所帶來的一係列不確定性仍然對消費者預期產(chan) 生較強抑製作用。
加強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的政策建議
短期內(nei) ,應擴大失業(ye) 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hui) 保障項目的給付麵,提高社會(hui) 保險可得性和領取方式的知情度。要把救助政策、社保政策與(yu) 就業(ye) 政策銜接起來,在保障和救助上該擴圍的擴圍,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中長期內(nei) ,要加快推進教育、醫療、社會(hui) 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逐步將職業(ye) 教育培訓作為(wei) 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加以提供。繼續推進並擴展義(yi) 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隨人員流動可攜帶的政策,打通農(nong) 村社保、醫保和城鎮社保、醫保的銜接。全麵加強職業(ye) 教育培訓,適應市場需求,促進勞動力市場供求有序銜接。鼓勵各類技工院校、職業(ye) 學校、就業(ye) 訓練中心等參與(yu) 職業(ye) 技能培訓,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鼓勵企業(ye) 對員工開展職業(ye) 技能培訓,並在財稅、信貸等方麵有必要的激勵措施。
此外,應充分利用數字化平台和數字技術的優(you) 勢,建立重點關(guan) 注人群監測分析、崗位匹配、技能培訓、電子認證等線上就業(ye) 輔助機製。一是加強對靈活就業(ye) 人群和失業(ye) 人群的定期監測和預警分析,二是增加就業(ye) 信息獲取的廣度和就業(ye) 崗位匹配度,三是通過線上方式更為(wei) 靈活和精準地開展技能培訓,四是通過電子手段完整記錄靈活就業(ye) 人員碎片化的工作經曆和工作技能。
(作者單位:劉世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hui) ;王子豪,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薑淑佳,北京騰景大數據應用科技研究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