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
發稿時間:2023-01-09 14:01:50 來源:中國流通經濟 作者:劉偉(wei)
摘 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第一,未來五年是黨(dang) 的中心任務的曆史性轉變期,黨(dang) 的中心任務轉變為(wei)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要緊緊抓住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期,認識並遵循“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第二,未來五年是戰略機遇與(yu) 風險挑戰並存的深刻變革期,隨著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深入、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演變、黨(dang) 的中心任務的曆史性轉變、國際力量對比的調整,我國發展的內(nei) 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必須合理應對。第三,未來五年是實現2035年總體(ti) 目標的關(guan) 鍵期,對達成“十四五”規劃目標、確立“十五五”規劃目標、實現2035年中國式現代化第一步總體(ti) 目標至關(guan) 重要,必須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鬥爭(zheng) 精神。第四,未來五年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要通過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一係列戰略舉(ju) 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第五,未來五年是國民經濟承受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風險和空前嚴(yan) 峻下行壓力的衝(chong) 擊期,為(wei) 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2035年總體(ti) 目標,必須化解不斷增大的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以及不斷加劇的潛在風險。要完成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持係統觀念,穩中求進,科學而有效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關(guan) 鍵詞:“十四五”;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穩中求進
引用格式:劉偉(wei) .未來五年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關(guan) 鍵時期[J].中國流通經濟,2022(12):3-8.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未來五年是黨(dang) 的中心任務的曆史性轉變期,是戰略機遇與(yu) 風險挑戰並存的深刻變革期,是實現2035年總體(ti) 目標的關(guan) 鍵期,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是國民經濟承受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風險和空前嚴(yan) 峻下行壓力的衝(chong) 擊期。實現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特別是經濟發展方麵的目標任務,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意義(yi) 。
一、未來五年是黨(dang) 的中心任務的曆史性轉變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cong) 現在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黨(dang) 的初心使命,在黨(dang) 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就被作為(wei) 基本綱領寫(xie) 入了黨(dang) 章。早在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黨(dang) 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毛澤東(dong) 同誌就明確把實現工業(ye) 化、農(nong) 業(ye) 近(現)代化作為(wei) 黨(dang) 的重要奮鬥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周恩來等領導同誌更是多次強調要努力實現四個(ge) 現代化。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誌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並從(cong) 現在起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在黨(dang) 一百多年來的曆史進程中,推動現代化並以此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始終是黨(dang) 的奮鬥目標。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黨(dang) 的主要曆史任務,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創造了根本社會(hui) 條件;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完成了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黨(dang) 的主要曆史任務,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和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改革開放完成了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推動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的黨(dang) 的主要曆史任務,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ti) 製保障和快速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曆史性成就,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更成熟穩定的製度基礎和更雄厚優(you) 越的物質條件,使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黨(dang) 的中心任務也隨之發生了曆史性演進。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從(cong) 五個(ge) 方麵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從(cong) 九個(ge) 方麵凝練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從(cong) 五個(ge) 方麵闡釋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ti) 目標和戰略安排。深入論述了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ti) 目標,係統部署了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可以說,黨(dang) 的二十大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進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y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是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行動綱領。
那麽(me) ,如何認識未來五年的關(guan) 鍵意義(yi) ,如何認識未來五年中國式現代化麵臨(lin) 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認識未來五年需要踐行並達成的目標任務,怎樣才能切實把握好未來五年中國式現代化開局起步這一關(guan) 鍵時期,特別是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而言,未來五年具有怎樣的意義(yi) 和特殊性?對這些問題需要從(cong) 多方麵加以探索,需要從(cong) 長期發展實踐中總結規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從(cong) 領導核心、前進道路、精神風貌、發展理念、重要保障五個(ge) 方麵總結概括了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必須堅持的五條“必由之路”。這既是我們(men) 從(cong) 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性認識,也是“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的客觀要求。對經濟發展而言,極其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把握好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五年具有極為(wei) 重要和特殊的時代意義(yi) 。
二、未來五年是戰略機遇與(yu) 風險挑戰並存的深刻變革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牢牢把握機遇,勇敢麵對挑戰,推動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在20世紀的後20年,按照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國抓住國際國內(nei) 各方麵深刻變化所形成的曆史機遇,超額實現GDP總量翻兩(liang) 番目標,進入初步小康階段。在21世紀的前20年,我國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黨(dang) 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人均GDP翻兩(liang) 番目標,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達成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該目標已如期實現。在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後,我國是否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一個(ge) 需要作出明確判斷的重大問題。習(xi) 近平同誌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未來五年恰是我們(men) 認識、適應進而把握戰略機遇的關(guan) 鍵五年。
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在為(wei) 我國經濟的動能變革、結構變革、質量變革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形成更為(wei) 嚴(yan) 峻的競爭(zheng) 態勢和發展的不確定性。科技創新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確定性,未來五年是我國技術進步動能轉換的關(guan) 鍵時期。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已經從(cong) 以往低水平發展階段的“模仿”逐步轉變為(wei) 現階段的“創新”,正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未來五年我國能否高效實現創新轉型,切實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2035年我國能否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
二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後,隨著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深刻演變和黨(dang) 的中心任務的曆史性轉變,隨著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目標的日益接近,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各種矛盾更加尖銳複雜。未來五年,我國將麵臨(lin) 一係列前所未遇的新的發展性難題,特別是一係列結構性矛盾。其中比較值得關(guan) 注的一個(ge) 問題是,未來五年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隻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能穩健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為(wei) 實現“穩健”跨越,考慮到經濟全球性波動以及匯率變化等因素,實際水平一般需要高出起點線20%~30%,如此才能為(wei) 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經濟發展基礎。
三是未來五年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大國博弈不斷加劇、國際關(guan) 係複雜變化的時期。一方麵,從(cong) 全球化進程看,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為(wei) 我國發展創造了更多新的戰略機遇;從(cong) 世界經濟結構看,亞(ya) 太地區與(yu) 發展中國家重要性的提升為(wei) 我國發展帶來了更多戰略合作空間;從(cong) 國際權力格局看,美國霸權的日漸衰退在客觀上約束了其對我國發展構成的外部戰略壓力;從(cong) 全球治理體(ti) 係看,發展議題與(yu) 發展中國家訴求被納入世界主流治理邏輯,增加了我國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戰略話語權;從(cong) 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潮流看,新技術革命在帶來不確定性的同時,也為(wei) 我國動能轉換、彎道超車帶來新的戰略重構機遇。另一方麵,正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所分析的:“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明顯上升,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局部衝(chong) 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習(xi) 近平同誌指出:“過去我們(men) 是順勢而上,機遇比較好把握;現在要頂風而上,把握機遇的難度就不一樣了。過去大環境相對平穩,風險挑戰比較容易看清楚;現在世界形勢動蕩複雜,地緣政治挑戰風高浪急,暗礁和潛流又多,對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我們(men) 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men) 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zheng) 性就多起來了。”
三、未來五年是實現2035年總體(ti) 目標的關(guan) 鍵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ti) 目標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民生、生態環境、國家安全等多個(ge) 方麵。未來五年,我國將完成“十四五”規劃,確定和開啟“十五五”規劃。“十四五”規劃規劃各項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的達成和“十五五”各項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的確定,對實現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ti) 目標具有開局起步的重要意義(y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從(cong) 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ti) 目標和進程的角度,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經濟方麵的目標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取得重大進展。”也就是說,要為(wei) 2035年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打下經濟增長基礎,實現邁向高收入發展階段所需的經濟成長,為(wei) 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科技自強自主基礎,為(wei) 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四化”創造階段性發展條件。體(ti) 製機製方麵的目標任務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更加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基本形成。”也就是說,要為(wei) 2035年建成市場機製有效、微觀主體(ti) 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經濟體(ti) 製作出實質性貢獻。民生方麵的目標任務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feng) 富”;“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yu) 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更加健全;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li) 中國建設成效顯著”。也就是說,要與(yu) 2035年應達到的民生目標保持一致。
顯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目標任務是與(yu) 2035年總體(ti) 目標特別是其中的經濟發展目標相互銜接的,也是極其艱巨的。為(wei) 如期完成未來五年的目標任務,必須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把握好五個(ge) 方麵的重大原則。一是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推動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所要遵循的客觀規律,應對空前複雜風險挑戰、集聚強大力量所要把握的重要原則。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基本方略。三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源泉。四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更好地轉化為(wei) 國家治理效能,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和活力。五是堅持發揚鬥爭(zheng) 精神,以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的精神狀態麵對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四、未來五年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
我國是一個(ge) 發展中大國,當前仍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要真正推動現代化取得新進展,必須大力發展和解放生產(chan) 力,夯實物質和技術基礎。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能否取得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對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本實現新型“四化”目標,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也就是說,要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這一黨(dang) 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以需求與(yu) 供給高水平良性互動為(wei) 基礎的均衡發展,是作為(wei) 基礎的強勁而可靠的國內(nei) 大循環與(yu) 高質量高水平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開放型發展,是以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為(wei) 保障、以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和生產(chan) 再生產(chan) 暢通為(wei) 特點、以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為(wei) 主要動能的安全高效發展,是以補齊城鄉(xiang) 二元經濟與(yu) 區域布局不合理短板為(wei) 重要任務的協調發展,是國民經濟各方麵量的指標合理增長與(yu) 經濟結構等質的指標有效提升有機統一的合理發展。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采取一係列久久為(wei) 功的戰略舉(ju) 措。
一要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堅持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ye) 製度,提升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健全宏觀治理體(ti) 係,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機製。總之,要構建市場機製有效、微觀主體(ti) 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經濟體(ti) 製,為(wei) 高質量發展打好製度體(ti) 製基礎。二要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進新型工業(ye) 化,著力壯大實體(ti) 經濟,鞏固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先地位,加快補齊短板,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you) 質高效的服務業(ye) 新體(ti) 係,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這是因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基礎性決(jue) 定性意義(yi) 。三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堅持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優(you) 先發展,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經營製度等多方麵改革,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從(cong) 根本上改變城鄉(xiang) 二元結構特征。這是因為(wei) ,對現階段我國這樣一個(ge) 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而言,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四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這是因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生產(chan) 力區域布局和區域性戰略發展極的培育,對我國這個(ge) 區域稟賦差異顯著的發展中大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既有特殊意義(yi) 也是客觀要求。五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國內(nei) 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聯動,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you) 化區域開放布局,擴大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與(yu) 合作等。這是因為(wei) ,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nei) 大循是大國實現現代化所必須具備的發展自主性、主動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提高對國際經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形成高質量的國內(nei) 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顯然,完成上述戰略性任務需要麵對嚴(yan) 峻的挑戰,未來五年作為(wei) 開局起步階段,是克服各種困難應對各方麵挑戰的攻堅期。
五、未來五年是國民經濟承受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風險和空前嚴(yan) 峻下行壓力的衝(chong) 擊期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麵臨(lin) 的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特別是2022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反複、俄烏(wu) 衝(chong) 突等超預期因素疊加影響,前三季度 GDP 增長率僅(jin) 為(wei) 3.0%。盡管第三季度經濟開始回暖,GDP增長率從(cong) 上半年的2.5%反彈至3.9%,但仍然是在低水平基礎上的企穩回升,完成年初預定的5.5%的增長率目標麵臨(lin) 極大困難,要求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必須強力大幅反彈(至少達到10%以上)。預計2022年實際增長率可能在4%左右,甚至更低,這種嚴(yan) 重偏離合理增長趨勢線的狀況,需要及時予以扭轉。從(cong) “十四五”規劃各項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和2035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目標看,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需要保持在年均5%以上。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麵臨(lin) 的壓力甚至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發時還要大。從(cong) 微觀基礎、市場預期、循環速度等到外部環境、政策空間等均較2020年發生了新的不利變化,麵臨(lin) 的挑戰更加嚴(yan) 峻。同時,當前經濟麵臨(lin) 的新風險不斷加劇。其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反複多點發生的可能,會(hui) 對經濟產(chan) 生更為(wei) 深刻的衝(chong) 擊;其二,美聯儲(chu) 、歐洲央行加息超預期,可能引發全球新的金融動蕩,加大世界經濟進一步衰退的風險;其三,俄烏(wu) 衝(chong) 突可能產(chan) 生強烈外溢效應,增大世界經濟複蘇的不確定性;其四,房地產(chan) 政策調整短期內(nei) 難以扭轉下滑趨勢,存在三角債(zhai) 集中爆發的風險;其五,出口同比高速增長可能難以持續,麵臨(lin) 一係列不利和不確定因素;其六,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存在“外移內(nei) 縮”風險;其七,地方政府債(zhai) 務問題有可能集中爆發,形成係統性風險;其八,非金融企業(ye) 信用風險演變,可能引發地產(chan) 、城市建設投資、高碳行業(ye) 、中小金融機構變異風險,同時在全球金融市場異動下,我國資本市場也存在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可能。
從(cong) 總需求狀況看,當前推動經濟增長的兩(liang) 大因素 — —出口增長和基建投資增長,均麵臨(lin) 潛在風險。出口增長主要受全球經濟進一步衰退衝(chong) 擊,西方國家的“製造業(ye) 回流”、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的產(chan) 業(ye) 鏈修複等也可能影響我國出口增長。基建投資增長麵臨(lin) 的潛在問題主要是市場主體(ti) 信心不足,民營經濟投資不振,政府投資受財政赤字和地方政府債(zhai) 務約束,對衝(chong) 能力有限。當前拖累經濟增長的兩(liang) 大因素 — —消費需求疲軟和房地產(chan) 需求急劇下滑,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2022年上半年消費需求增長同比為(wei) 負值,第三季度盡管環比穩中有升,但增速不快。在三重壓力衝(chong) 擊下,相比於(yu) 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衰退更為(wei) 嚴(yan) 重。消費需求的恢複主要來自居民對未來就業(ye) 和收入預期的提升,但從(cong) 央行的調查數據看,相關(guan) 情況並不樂(le) 觀。房地產(chan) 需求下滑,既是因為(wei) 處於(yu) 需求端的消費者信心不足、購買(mai) 行為(wei) 趨於(yu) 保守等,也是因為(wei) 處於(yu) 供給端的房地產(chan) 企業(ye) 在融資環節出現問題,短期內(nei) 急劇調整融資結構和融資方式,其融資能力受到嚴(yan) 重衝(chong) 擊。
2022年和2023年作為(wei) 未來五年的開局之年和麵對前所未有困難與(yu) 挑戰、攻堅克難的起步之年,其宏觀經濟指標及相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指標的確定和達成,對實現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具有重要意義(yi) 。要認真落實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明確當前經濟工作重點,有效應對三重下行壓力,使經濟增長及時回歸合理區間(5%以上),為(wei) 未來五年實現預定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為(wei) 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經濟增長的必要基礎。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有效地推動高質量發展。一要牢記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所重申的,我們(men) 仍是發展中國家,仍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必須堅持黨(dang) 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定不移地推動踐行高質量發展。二要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堅持係統觀念,對宏觀、微觀、結構、改革、科技、區域、民生七大政策作好協調,避免相互脫節與(yu) 合成謬誤,對疫情防控與(yu) 經濟發展、發展與(yu) 安全、發展與(yu) “雙碳”、國內(nei) 與(yu) 國際、供給與(yu) 需求、總量與(yu) 結構等作好統籌。三要貫徹習(xi) 近平同誌反複強調的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穩”,首先是經濟增長要穩,防止大起大落。當前最為(wei) 重要而艱巨的一項任務就是遏製經濟下行趨勢,穩住經濟,使經濟增長回歸長期合理趨勢範圍,與(yu) 未來五年目標任務和“兩(liang) 步走”戰略安排實現有效銜接,使經濟增長與(yu) 失業(ye) 率控製、通脹控製、國際收支均衡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形成合理的結構。“進”,主要是改革要深化,深入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現代經濟體(ti) 製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構建等。以“穩”為(wei) “進”創造時間窗口;以“進”為(wei) “穩”奠定發展基礎。正如習(xi) 近平同誌所提出的, “穩”也好, “改”也好,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 4 ] 。在工作中要認真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所要求的:“始終從(cong) 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jue) 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曆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