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怎樣發展科學技術
發稿時間:2022-12-21 12:08:54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王思林
陝甘寧邊區地處西北邊陲,人煙稀少、交通阻滯、文化落後,抗戰的自然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十分薄弱。黨(dang) 中央和毛主席高瞻遠矚,戰略戰術上重視通過發展科技來促進生產(chan) 力的發展,改善民生,厚植持久抗戰的物質基礎。
高度重視,對科學技術具有廣泛共識
1940年2月,毛澤東(dong) 在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hui) 的講話中專(zhuan) 門指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dong) 西,它能解決(jue) 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ge) 人都要讚成它,每一個(ge) 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他強調機關(guan) 幹部要學習(xi) 自然科學知識,並親(qin) 自在幹部和部隊中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劉少奇1944年5月20日在陝甘寧邊區工人代表會(hui) 議的講話中強調:“要中國強盛起來,也必須使中國變成工業(ye) 國,他們(men) 將來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國由農(nong) 業(ye) 國變成工業(ye) 國。”
周恩來抗戰時期專(zhuan) 門撰文《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他從(cong) 國防科技力量對抗戰重要性的角度指出:“要打敗日本帝國主義(yi) ,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工業(ye) ,以便生產(chan) 現代化的軍(jun) 事裝備。”並利用工作便利,為(wei) 邊區征集了大量科技人才。
朱德熱情讚揚:“自然科學,這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力量。”任弼時在七大發言稿中指出:“建設需要經驗,需要科學知識。要善於(yu) 爭(zheng) 取和利用舊的技術幹部,如工程師、技師、教員等,加以優(you) 待和改造。同時,也要從(cong) 工人青年和農(nong) 民青年中培養(yang) 可靠的技術幹部作中堅骨幹。”陳雲(yun) 更是提出“搶奪知識分子”的口號。中央領導集體(ti) 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廣泛共識,為(wei) 陝甘寧邊區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獎勵自由研究,優(you) 待知識分子
具有準憲法性質的“五一綱領”明文規定:“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yu) 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中央軍(jun) 委關(guan) 於(yu) 軍(jun) 隊中吸收和對待專(zhuan) 門家的政策指示》強調:“各項人才,一律依照中央指示,物質上給以特別優(you) 待,物質優(you) 待的標準依照其能力學識的程度規定之,要使他們(men) 及其家屬能無生活顧慮,專(zhuan) 心工作,對於(yu) 特殊的人才,不惜重金延聘。要盡可能購置他們(men) 所需要的科學設備,在戰時要盡力保證他們(men) 的安全。”“非黨(dang) 員的專(zhuan) 門人才要求入黨(dang) 時,應樂(le) 於(yu) 吸收他們(men) 入黨(dang) ,不做苛刻限製。”
為(wei) 了解決(jue) 知識分子的後顧之憂,邊區《文化技術幹部待遇條例》規定:文化技術幹部按照工作能力、現任職務、服務年限分為(wei) 甲乙丙三類。其中,甲類人才每月發給津貼費15-30元,夥(huo) 食標準按小灶供應,住宿獨住一個(ge) 宿舍,每年發給特製棉衣、單衣各一套,勤務員及馬匹以盡量便利工作為(wei) 原則,並盡量給予聽報告的機會(hui) 。
寬鬆優(you) 厚、禮遇有加的知識分子政策吸引各方麵人才不遠千裏來到延安。截至1940年,先後來到延安的著名科學家有沈鴻、錢誌道、趙一峰、陳康白、屈伯傳(chuan) 、徐馳、聶春榮、吳衡、武可久、李強、惲子強、樂(le) 天宇、陳淩風、唐川等上百人。
興(xing) 辦科學研究機構,重視發展自然科學
1940年8月,延安自然科學院正式成立,地址選在延安城南杜甫川的山坡上。這是我們(men) 黨(dang) 創辦的第一所培養(yang) 科學技術人才的理工科大學。時任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的徐特立飽含熱情地指出:“前進的政黨(dang) 必然把握著前進的科學。前進的國家與(yu) 前進的政黨(dang) 不獨應該把握著全國的政治方針,還應該把握著全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方針。”
自然科學院的教育方針是“以培養(yang) 抗戰建國的技術幹部和專(zhuan) 門的技術人才為(wei) 目的。”課程設置和教學上,一是以專(zhuan) 業(ye) 基礎課為(wei) 主,紮實學好普通物理、普通化學、高等數學、工程製圖和外國語。各類課程的比例是:專(zhuan) 業(ye) 課占50%,文化課占30%,政治課占20%;二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取啟發的、研究的、實驗的方式。在此鼓勵下,中國醫科大學、邊區農(nong) 業(ye) 學校、工業(ye) 學校、職業(ye) 學校、白求恩護士學校等科技學校紛紛成立,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40年2月5日,在毛澤東(dong) 等領導同誌的發起和資助下,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hui) 在延安大禮堂召開成立大會(hui) ,千餘(yu) 名科技代表齊聚一堂,毛主席到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說:“自然科學是人們(men) 爭(zheng) 取自由的一種武器。人們(men) 為(wei) 著在自然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和改造自然。雖然邊區經濟落後,隻要努力,一定能改造好。”此後,邊區又先後成立了土木工程、農(nong) 業(ye) 、生物、醫藥、地質礦冶、機電、化學、數理、航空等學會(hui) 。到1941年底,自然科學研究會(hui) 的總人數達到300多人。各種科學研究活動在學會(hui) 的推動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開展起來。
統籌抗戰全局,支持改善民生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發展科學技術的條件受到很大限製,也就意味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能四麵出擊,更不能盲目發展。統籌抗戰全局、支持民生改善是其發展的兩(liang) 個(ge) 重要方向。朱德在《把科學與(yu) 抗戰結合起來》的報告中強調:“現在中華民族正處在偉(wei) 大的抗戰建國過程中,不論是要取得抗戰勝利,或者建國的成功,都有賴於(yu) 科學,有賴於(yu) 社會(hui) 科學,也有賴於(yu) 自然科學。一切科學,一切科學家,要為(wei) 抗戰建國而服務,而努力,才有利於(yu) 戰勝日本法西斯強盜,才有利於(yu) 建立一個(ge) 三民主義(yi) 民主共和國。”
為(wei) 了粉碎國民黨(dang) 頑固派對邊區的技術封鎖,1944年5月,中央西北局頒布了《關(guan) 於(yu) 爭(zheng) 取工業(ye) 品完全自給的決(jue) 定》。決(jue) 定指出,為(wei) 在二三年內(nei) 完成工業(ye) 產(chan) 品全部自給的任務,要求:(1)各工業(ye) 管理部門要努力發展工業(ye) 生產(chan) ,提倡群眾(zhong) 使用邊區工業(ye) 產(chan) 品;(2)有計劃地發展合作社和民營紡織、造紙、煤礦、瓷器等工業(ye) ;(3)提高工業(ye) 品質量;(4)重視技術、尊重技術人員。為(wei) 了實現該項目標,在實際的科學研究活動中,邊區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革命-生產(chan) -科學與(yu) 技術”三位一體(ti) 的科研組織體(ti) 係,即革命(包括戰爭(zheng) 和建設)向生產(chan) 部門提出要求,生產(chan) 部門又向科研部門尋求科學技術支持,實現科學技術與(yu) 生產(chan) 實踐相結合,共同為(wei) 抗戰建國服務的組織係統。
在黨(dang) 中央的領導下,經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抗日戰爭(zheng) 勝利前夕,“過去幾乎沒有什麽(me) 工業(ye) 基礎的邊區,現在已經建立了紡織、造紙、兵工、機器製造、煉鐵、製革、被服、火柴、肥皂、玻璃、製鞋及基本化學工業(ye) 等八十餘(yu) 個(ge) 大小公營工廠”。到1944年,絕大部分工業(ye) 產(chan) 品實現自給,有力地支持了抗戰勝利和衝(chong) 破國民黨(dang) 頑固派的技術封鎖。同時,農(nong) 業(ye) 、畜牧業(ye) 、造紙業(ye) 、紡織業(ye) 、醫療衛生事業(ye) 等與(yu) 邊區百姓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民生產(chan) 業(ye) 得到很大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作者為(wei) 浙江省委黨(dang) 校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研究中心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