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交出優秀答卷後,新一輪“藍天保衛戰”怎麽打?

發稿時間:2022-12-06 09:34:08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記者 周懌 北夢原

  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為(wei) 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鞏固治理成果,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新一輪“藍天保衛戰”三大戰役已謀定方案。
 
  近日,亞(ya) 洲清潔空氣中心在2022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發布了最新報告《大氣中國2022: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我國339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87.5%。
 
  “到2025年,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達到87.5%。”這是2021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guan) 於(yu)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的主要目標之一。根據報告,這一目標已提前實現。同時,168個(ge) 重點城市的6項標準汙染物也首次實現整體(ti) 年評價(jia) 濃度全部達標。
 
  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重點地區空氣質量顯著改善,藍天白雲(yun) 逐漸成為(wei) 常態。在此背景下,如何鞏固治理成果、總結經驗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如何打好新一輪“藍天保衛戰”等,成為(wei) 各界關(guan) 注的焦點。
 
  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大氣中國2022: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特別篇稱,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報告橫向對比了全球20個(ge) 國家在清潔空氣與(yu) 氣候變化領域的進展與(yu) 成績,結果顯示,中國在過去10年間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多項排放控製標準已處於(yu) 世界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進展成效,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中國7年內(nei) 減少的空氣汙染與(yu) 美國30年內(nei) 減少的一樣多。”日前,芝加哥大學發布的研究成果,也從(cong) 側(ce) 麵印證了中國大氣汙染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對全球環境治理作出的突出貢獻。
 
  “這得益於(yu) 一係列政策的出台。”亞(ya) 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項目總監萬(wan) 薇表示,進入“十四五”,我國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推動源頭治理,減少重點領域的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ti) 排放,在結構調整和優(you) 化方麵政策力度大,協同控製成效初顯。
 
  進入供暖季以來,北京市民發現,藍天白雲(yun) 依舊常伴。去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288天,優(you) 良天數比率提高到78.9%,“北京藍”成為(wei) 常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價(jia) 為(wei) “北京奇跡”。
 
  2021年,北京的PM2.5平均濃度為(wei) 33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汙染天數也從(cong) 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截至9月,重汙染天氣隻有兩(liang) 天。
 
  北京的變化是中國空氣質量變化的一個(ge) 縮影。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空氣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改善。近10年來,全國74個(ge) 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也超過一半,重汙染天數減少了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汙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了51%。
 
  十年“藍天保衛戰”,四個(ge) “主戰場”
 
  2012年被認為(wei) 是這一切變化的起點。當年,原環保部(現生態環境部)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隨後,國務院先後頒布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氣汙染宣戰,開啟了大氣汙染防治的“黃金十年”。
 
  回顧10年來這場“藍天保衛戰”,3個(ge) 結構調整和重點地區防治是其中重要的“戰場”。
 
  在結構調整方麵,我國將大氣汙染治理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chan) 能,促進行業(ye) 高質量發展。以鋼鐵行業(ye) 為(wei) 例,2013年至2021年,全國粗鋼產(chan) 量增加27%,而企業(ye) 數量減少20%,平均規模提升56%。
 
  同時,我國持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較2013年增長26%,而煤炭消費量基本持平,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67.4%降至56%。清潔能源占比上升到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穩居世界第一。
 
  此外,運輸結構調整也在持續進行。近年來,我國連續實施重型車國四至國六排放標準,新生產(chan) 重型車汙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淘汰老舊及高排放機動車超過3000萬(wan) 輛,新能源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wan) 輛,位居世界第一。
 
  在重點地區防治方麵,我國圓滿完成“大氣重汙染成因與(yu) 治理攻關(guan) 項目”,組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guan) 聯合中心。經過3年的努力,在成因機理、影響評估、精準治理等方麵實現了一批關(guan) 鍵技術重大突破,基本弄清了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組織專(zhuan) 家團隊深入“2+26”城市和汾渭平原開展“一市一策”技術幫扶。
 
  新一輪“藍天保衛戰”聚焦三大戰役
 
  在空氣質量快速提升的同時,經濟持續保持增長。與(yu) 2013年相比,2021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加64%,汽車保有量增加132%,經濟發展與(yu) 空氣質量改善實現了“雙贏”。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表示,目前中國正全麵邁向“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的新征程,任重而道遠。“伴隨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的溫室氣體(ti) 排放總量還會(hui) 持續上升。而中國承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於(yu) 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繼續書(shu) 寫(xie) 中國傳(chuan) 奇。”
 
  空氣汙染治理向深水區前行,新一輪“藍天保衛戰”怎麽(me) 打?
 
  近日,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ge) 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重汙染天氣消除、臭氧汙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部署下階段“藍天保衛戰”三大標誌性戰役,推動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其中,《重汙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聚焦細顆粒物(PM2.5)汙染,提出針對性攻堅措施,同時強化區域協作機製,精準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方案設定了明確的治理目標——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氣。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張世秋表示,過去10年,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帶來的效益是治理成本的1.5倍,意味著我們(men) 過去做出了值得的選擇。未來,中國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依然會(hui) 帶來巨大的效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