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財經

文章

黃益平:金融如何助力新發展格局

發稿時間:2022-11-25 15:54:47   來源: 北大國發院  

  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當下又處在一個(ge) 非常關(guan) 鍵的轉折點——從(cong) 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邁進。

 
  與(yu) 改革開放早期的四十年相比,未來三十年的中國經濟還將有三大變化:
 
  第一,成本優(you) 勢不再。中國經濟發展曾經長時間得益於(yu) 低成本優(you) 勢,但成本如今已明顯上升。經濟增長模式將不得不從(cong) 過去的粗放式、要素投入型增長走向創新驅動型增長。
 
  第二,人口紅利消失。過去,中國得益於(yu) 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不斷提高,但如今已是老齡化社會(hui) ,勞動力人口開始下降,最終會(hui) 影響經濟增長格局。
 
  第三,“逆全球化”趨勢出現。全球化浪潮對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中國得以參與(yu) 全球勞動分工,出口大幅度增長,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提升了國內(nei) 經濟的活躍度。如今全球化正遭遇波動,中國經濟自身的體(ti) 量也明顯增加,增長動力不得不更多聚焦於(yu) 國內(nei) 。因此,中央提出以“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金融要給予實體(ti) 經濟更多支持
 
  在新發展格局下,金融如何作為(wei) ?
 
  過去四十年,金融對於(yu) 經濟增長功不可沒,有效支持了年均GDP增速超過9%,金融體(ti) 係也相對穩定。雖然很多學者認為(wei) 改革可以再深入一些,體(ti) 製中的扭曲可以再多消除一些,但總體(ti) 而言,中國這套金融體(ti) 係的確有效地支持了經濟高速且相對穩定的發展。
 
  最近幾年,針對金融行業(ye) 的抱怨增多,尤其是“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的力度在不斷減弱”。對此,最直觀的反映是“邊際資本產(chan) 出率”下降。所謂邊際資本產(chan) 出率,指增加一單位產(chan) 量時,需要增加的資本量。全球金融危機以前的2007年,我國邊際資本產(chan) 出率約為(wei) 3.5,但目前幾乎翻倍,說明我們(men) 的金融效率已經打折。如果金融效率持續下降,即便經濟建設中投入的金融資源不斷提升,但帶來的經濟產(chan) 出卻不高,甚至下降,最終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中國過去的金融體(ti) 係也相對穩定,但近幾年有多個(ge) 金融領域的風險開始冒頭。我們(men) 維持金融穩定有兩(liang) 大“法寶”,一是通過持續高增長化解風險;二是政府兜底,以保證投資者、消費者等市場多方的信心。但這兩(liang) 大法寶的效力明顯在下降,下一步必須花大力氣構建金融安全網絡,這一網絡既要具備市場化監管框架,又要央行和財政部門共同參與(yu) 建設。
 
  金融要更有力地支持實體(ti) 經濟,可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基於(yu) “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金融應該努力推動國內(nei) 大循環,在做法上可以從(cong) “供”與(yu) “求”兩(liang) 方麵聯動。
 
  我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受益於(yu) “兩(liang) 頭在外”——原材料、技術、資本從(cong) 國外引進,產(chan) 品在國內(nei) 生產(chan) 加工,然後又買(mai) 回國外。但這一模式未來日益困難。一方麵,中國經濟體(ti) 量越來越大,正如一些市場人士所言,中國企業(ye) 在國際市場上“買(mai) 什麽(me) ,什麽(me) 貴;賣什麽(me) ,什麽(me) 便宜”。另一方麵,體(ti) 量大也有明顯的好處,國內(nei) 市場未來就有可能不斷減輕“兩(liang) 頭在外”的壓力,“供”與(yu) “求”都在國內(nei) 市場解決(jue) 。所以關(guan) 鍵問題是,金融如何把“供”與(yu) “求”聯動起來支持經濟創新增長。
 
  供給側(ce) :金融要有力支持經濟創新
 
  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核心問題在於(yu) 轉變增長模式,讓創新成為(wei) 增長的主要動力,創新對於(yu) 提升我們(men) 經濟在國內(nei) 國際市場的競爭(zheng) 力越來越重要。雖然未來要以國內(nei) 市場為(wei) 主,但我們(men) 對國際市場仍然要保持開放,產(chan) 業(ye) 必須具備國際競爭(zheng) 力才可持續發展。
 
  我們(men) 的金融體(ti) 係過去有效地支持粗放式、要素投入型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模式下的經濟活動所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相對少,產(chan) 品在國外可能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曆史,我們(men) 在技術、市場、管理、營銷渠道等眾(zhong) 多環節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都很低,金融服務做起來也相對容易,尤其是風險管理壓力不大。
 
  金融未來要想有力地支持經濟創新,管理風險的難度就會(hui) 激增。因為(wei) 創新必定會(hui) 麵臨(lin) 諸多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必定會(hui) 增加對金融服務的要求。
 
  經濟增長模式要轉變,金融發展模式也必然要跟著轉變。金融要支持經濟創新,有兩(liang) 方麵工作要做,一是金融創新,二是市場化改革。
 
  金融創新包括三個(ge) 方麵:
 
  第一,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中國金融體(ti) 係的顯著特征是銀行主導。金融體(ti) 係中最大的市場參與(yu) 者是商業(ye) 銀行。商業(ye) 銀行之前為(wei) 大規模的製造業(ye) 擴張提供資金,有效地支持了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而言,資本市場在支持創新時具有先天優(you) 勢,比如在識別風險、耐心陪伴創業(ye) 者成長等方麵更擅長。因此,金融創新的首要任務是要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cong) 國際經驗來看,美國、英國等國領先的金融體(ti) 係都以資本市場為(wei) 主導。我們(men) 目前也已經在做此類工作,將來還需要持續且加大力度。
 
  第二,創新商業(ye) 銀行的業(ye) 務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商業(ye) 銀行仍是我們(men) 最主要的金融渠道,因此需要創新商業(ye) 銀行的業(ye) 務模式,以便承擔支持經濟創新的任務。銀行主導的金融體(ti) 係創新在國際上也不乏成功先例,德國、日本都是銀行主導的金融體(ti) 係,都有效地幫助企業(ye) 掌握了國際前沿的經濟技術。當前,中國的銀行業(ye) 務模式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第三,發展數字金融。借力數字技術,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務於(yu) 中小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尤其是“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的融資需求。針對這些企業(ye) ,傳(chuan) 統金融機構通常缺乏有效的風控手段,但現在大數據可以幫助解決(jue) 部分問題。目前比較成功的例子是一些新型互聯網銀行——微眾(zhong) 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等,這些機構做風控主要看數據,而非抵押品,能成功地把平均不良率控製在較低水平。如果把這套方法普及到傳(chuan) 統銀行,幫助他們(men) 對上市公司直接融資做風險分析,意味著我們(men) 在這方麵有可能探索出一條新路。實際上,我國利用大數據做信用風險管理已經處於(yu) 國際前沿水平。
 
  除了金融創新,金融支持經濟創新還離不開市場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市場化風險定價(jia) 。
 
  中國政府已經花很大力氣降低中小企業(ye) 的融資成本,但風險和成本終究要匹配方可持續。支持中小企業(ye) 融資,幫助他們(men) 獲得貸款很重要,但同時也要注重基於(yu) 市場化的風險定價(jia) 。唯有此,商業(ye) 銀行才能持續開展業(ye) 務。
 
  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隻有進行一係列的改革,金融才有可能更好地支持經濟創新。
 
  需求側(ce) :金融要有力支持消費
 
  從(cong) 需求側(ce) 來看,所謂“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投資和出口一直很強勁,消費相對較疲軟。全球金融危機以後,消費有所回升,但目前仍在拖後腿,尤其是疫情期間的經濟複蘇不力,關(guan) 鍵消費起不來,對於(yu) 國內(nei) 大循環構成嚴(yan) 重製約。
 
  消費不振,即便投資很多也容易變成產(chan) 能過剩。同時,消費萎靡也與(yu) 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相違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yu)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隻有讓老百姓的消費得以增長才能達標。
 
  目前,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大概為(wei) 55%,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約低20個(ge) 百分點,比英國、美國低25-30個(ge) 百分點。
 
  消費為(wei) 什麽(me) 不振或者不及預期?原因有三:
 
  首先,我們(men)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老百姓過於(yu) 依賴勞動收入,缺少資產(chan) 性收入;
 
  其次,社會(hui)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較高,有錢人的消費傾(qing) 向較低,該買(mai) 的大多買(mai) 過;窮人的消費傾(qing) 向較高,但沒錢消費。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對社會(hui) 消費總需求構成壓製;
 
  最後,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需進一步完善。如果缺少社會(hui) 保障,居民對未來的信心不足,大家有錢也不敢多消費。
 
  如果這些問題得以解決(jue) ,中國未來的消費依然可期。中國目前的社會(hui) 零售總額從(cong) 全球來看非常可觀,今後如果能進一步釋放14億(yi) 人口的消費潛力,同時保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中國有望成為(wei) 全世界最令人向往的消費大市場。
 
  當前,消費方麵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需要政府改善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保體(ti) 係等必要的改革,金融同樣也有巨大的空間可為(wei) 。比如,金融體(ti) 係可以提高效率,進而提高社會(hui) 總收入,讓老百姓獲得除勞動工資以外的資產(chan) 性收入,從(cong) 而有更多錢可用於(yu) 消費;再比如,我們(men) 可以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處於(yu) 弱勢地位的中小微企業(ye) 、低收入家庭和務農(nong) 務工人員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讓整個(ge) 社會(hui) 的收入分配變得更加平等;還有,我們(men) 可以發展金融業(ye) 尤其是保險業(ye) ,讓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更完善。
 
  綜上所述,無論從(cong) 供給側(ce) 還是需要側(ce) ,金融對於(yu) 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對於(yu) 支持創新型增長,對於(yu) 支持消費升級和美好生活都大有可為(wei) 。隻要我們(men) 很好地把握金融發力的方向,提升金融體(ti) 係的效率,並成功地控製風險,金融對於(yu)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從(cong) 而助力我們(men) 第二個(ge) 百年目標的順利實現。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