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 黨的二十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關注點

發稿時間:2022-11-23 14:26:00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董戰峰 宋禕川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總基調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報告在充分肯定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從(cong) 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元角度,全麵係統闡述了我國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路與(yu) 方法,並對未來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係列新觀點、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部署。

 
  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這是立足我國進入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新發展階段的戰略選擇,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深化結構調整與(yu) 實施全麵節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ti) ”高度,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轉型越來越受到重視,著力推進解決(jue) 結構性、根源性問題,成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在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you) 化”,意味著在今後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要持續推進在結構調整上深下功夫,進一步調整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和生態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同時,堅決(jue) 把好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關(guan) 口,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chan) 能和化解過剩產(chan) 能,不斷壯大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推進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升級,提供綠色低碳服務等。“實施全麵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的新要求,具體(ti) 到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層麵,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必須持續全麵推行循環經濟理念,踐行節約優(you) 先、節約就是環保理念,積極推動資源節約與(yu) 集約高效利用,構建形成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ti) 係。
 
  強化激勵調節與(yu) 規範引導。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jia) 格政策和標準體(ti) 係”,這是進一步強調運用好市場經濟政策的激勵功能,以及標準手段的引導作用,通過完善體(ti) 係,實施綜合治理,充分發揮兩(liang) 者在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ti) 係中的功能作用。
 
  加強技術驅動與(yu) 消費轉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精細化,促進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加快壯大發展,需要更加充分發揮科技賦能功能。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同時,綠色低碳生活和消費方式轉型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隻有全社會(hui) 都積極主動踐行綠色低碳行為(wei) ,才會(hui) 形成大生態環境治理格局。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之所以提出“倡導綠色消費”觀念,充分說明壯大綠色消費需求是根本導向,通過創新綠色消費模式,加快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
 
  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工作新要求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不僅(jin) 對我國過去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行了總結,也指明了未來持續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的新思路。
 
  堅決(jue) 打好藍天保衛戰。隨著大氣汙染物濃度的持續下降,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藍天保衛戰取得的顯著成績充分說明,在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強化汙染物協同控製,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的同時,深入開展重點地區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持續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的協同控製,有效遏製臭氧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在未來打好藍天保衛戰中仍須蓄力前行。在持續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方麵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因地製宜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業(ye) 窯爐治理、非電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同時,建立完善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製,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強化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ti) 。水環境關(guan) 係國計民生,事關(guan) 千萬(wan) 家庭的福祉,需要圍繞構建完善水汙染防治流域協同機製方麵進行實質性的創新。一方麵,持續加強重點流域、重點湖泊、城市水體(ti) 和近岸海域汙染綜合治理,推進美麗(li) 河湖保護與(yu) 建設,基本消除劣Ⅴ類國控斷麵。同時,加快補齊城鎮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不斷強化生態用水保障,加快推進城市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加強農(nong) 村水源地保護,滿足重要水體(ti) 的生態用水底線需求。另一方麵,在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加強重點跨界水體(ti) 共保聯治,強化船舶和港口汙染聯防聯控聯治,統籌好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城市和鄉(xiang) 村,係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同時,持續深入推進入海河流斷麵水質改善、沿岸直排海汙染源整治、海水養(yang) 殖環境治理,加強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汙染防治。
 
  持續打好淨土保衛戰。土壤是維係人類生存繁衍的必要條件,事關(guan)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事關(guan) 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土壤汙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汙染物治理。這對土壤汙染源頭如何防治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方麵,需要持續深入推進農(nong) 用地土壤汙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強化土壤汙染源頭管控,摸清土壤汙染底數。同時,加快建立農(nong) 業(ye) 綠色生產(chan) 方式,依法推行農(nong) 用地分類管理製度,強化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實施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行動和農(nong) 膜回收行動。另一方麵,要嚴(yan) 格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複名錄內(nei) 地塊的準入管理,推進受汙染耕地和建設用地管控修複,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加強塑料汙染全鏈條防治。同時,加快工業(ye) 固體(ti) 廢物回收和綜合利用,健全“無廢城市”建設相關(guan) 的製度、技術、市場、監管體(ti) 係,推進城市固體(ti) 廢物精細化管理。
 
  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ti) 係。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ge) 鮮明特色,就是注重發揮製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強化製度執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提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能力高度重視,提出“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ti) 係”。在今後具體(ti) 實施層麵,持續構建由城市向建製鎮和鄉(xiang) 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以及集汙水、垃圾、固體(ti) 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於(yu) 一體(ti) 的環境基礎設施體(ti) 係,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xiang) 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此外,在提升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效能時,要全麵推行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強化排汙單位監管執法體(ti) 係和自行監測監管機製。加快完善健全生態環境風險預警與(yu) 防控體(ti) 係,加強危險廢物與(yu) 危險化學品管理,提升嚴(yan) 密防控環境風險能力。同時,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
 
  指明生態保護修複與(yu) 生態文明建設新方向
 
  生態保護修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任務,“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需要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優(you) 化國土生態安全格局。我國陸基國土空間格局,涉緯度與(yu) 大氣圈的三大自然區、涉海拔與(yu) 岩石圈的三大地形階梯,雄踞亞(ya) 洲、獨處世界,規模極為(wei) 宏大,國土的非均衡性一覽無餘(yu)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在第四部分指出,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這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與(yu) 應有之義(yi) 。“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wei) 重點”,為(wei)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持續開展重點區域自然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明確了重點任務領域。“推進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進一步明確了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方向,需要繼續推進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保護範圍及功能分區,加快整合歸並優(you) 化各類保護地,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也進一步要求推動各類自然保護地科學設置,健全自然生態係統保護的新體(ti) 製、新機製、新模式,推進提升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
 
  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在結合我國生態建設重大需求基礎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從(cong) 這個(ge) 層麵來看,這是強調發揮重大工程實施對生態保護能力建設的重要推動提升作用,要在全國一盤棋層麵統籌考量。一方麵,加快推進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和東(dong) 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生態屏障建設。另一方麵,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著力加強三北等防護林體(ti) 係工程建設,持續推進防治荒漠化工程等實施生效。
 
  深入落實生態保護政策。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yu) 生態環保的關(guan) 係,堅定不移走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路。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等政策製度創新。在此背景下,一方麵,盡快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評價(jia) 機製,健全生態產(chan) 品經營開發機製。同時,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水係源頭地區、自然保護地轉移支付力度,鼓勵受益地區和保護地區、流域上下遊通過資金補償(chang) 、產(chan) 業(ye) 扶持等多種形式開展橫向生態補償(chang) 。另一方麵,不斷健全以生態環境要素為(wei) 實施對象的分類補償(chang) 製度,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chang) ,鼓勵各類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生態保護修複。同時,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
 
  持續積極穩妥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因此,以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為(wei) 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wei) 關(guan) 鍵,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立破並舉(ju) 原則,在推動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雙碳”目標實現的推進路徑。
 
  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ti) 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製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這是說,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不僅(jin) 要在能源供應端抓住科技創新,推動清潔能源自身發展,同時也要進行消費側(ce) 變革,以綠色消費倒逼能源體(ti) 係轉型升級。此外,加快在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持續推進清潔低碳轉型。其中,在能源安全的重點領域,要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chu) 上產(chan) 力度,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推進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持續加強能源產(chan) 供儲(chu) 銷體(ti) 係建設等。
 
  健全碳減排關(guan) 鍵製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實現“雙碳”目標的關(guan) 鍵製度支撐予以明確,提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製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製度”。碳排放統計核算製度是深入推進“雙碳”工作的基礎性製度,需要推進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ti) 係,加快完善地區、行業(ye) 、企業(ye) 、產(chan) 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報告標準,製定重點行業(ye) 和產(chan) 品溫室氣體(ti) 排放標準。一方麵,加強二氧化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與(yu) 計量能力等。另一方麵,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製度需要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豐(feng) 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額分配管理。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ti) 現碳匯價(jia) 值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完善用能權有償(chang) 使用和交易製度,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
 
  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ye) ,事關(guan) 人類的生存與(yu) 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這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輻射影響力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國內(nei) ,而且對我國提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與(yu) 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經與(yu) 38個(ge) 發展中國家簽署了43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通過援助氣象衛星、光伏發電係統、新能源汽車等應對氣候變化相關(guan) 物資,幫助有關(guan) 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因此,持續深化與(yu) 各國在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的交流與(yu) 合作,積極推動我國新能源等綠色低碳技術和產(chan) 品走出去,讓綠色低碳成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同時,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建設性參與(yu) 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作者分別係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管理與(yu) 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