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先生學術生平與對中國商業史學的貢獻
發稿時間:2022-11-22 17:14:44 來源:《中國經濟史研究》 作者:徐建生 徐衛國
吳慧(1926—2021),字天漢,著名經濟史學家。1926年12月出生於(yu) 江蘇吳江。1949年7月畢業(ye) 於(yu) 江蘇無錫教育學院農(nong) 教係農(nong) 經組。1950—1978年,在商業(ye) 部從(cong) 事計劃統計、編輯、政策研究等工作。1979年調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zhuan) 門致力於(yu) 經濟史研究。
一
吳慧先生對中國商業(ye) 史學的定義(yi) 、對象和方法等,有著係統、深入的思考。
先生認為(wei) ,中國商業(ye) 史是曆史學與(yu) 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從(cong) 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商業(ye) 史是以闡述商業(ye) 經濟的理論、範疇、規律為(wei) 己任的商業(ye) 經濟學的重要“夥(huo) 伴”。從(cong) 曆史學角度看,商業(ye) 史是中國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和專(zhuan) 深部分,著眼於(yu) 具體(ti) 的曆史現象、事件、人物和製度,運用的是曆史分析的方法。就研究對象而言,中國商業(ye) 史是運用曆史資料,去研究、闡明商品流通發展的具體(ti) 曆史過程和它的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其內(nei) 涵有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中國商業(ye) 史是以整個(ge) 商品流通的曆史現象為(wei) 研究範圍,而不僅(jin) 限於(yu) 對以從(cong) 事商品流通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商業(ye) 人員的買(mai) 賣行為(wei) 的研究;非商業(ye) 的商品交換——生產(chan) 者自己出售產(chan) 品,也包括在研究範圍之內(nei) 。農(nong) 民貿易,即使是生產(chan) 者之間或生產(chan) 者與(yu) 消費者之間的直接貿易,以及手工業(ye) 者的自銷,甚至土地、房屋的買(mai) 賣,也屬於(yu) 商業(ye) 史的研究對象。這是一種廣義(yi) 的商業(ye) 史,而不僅(jin) 僅(jin) 是商人(官、私商)史。其二,中國商業(ye) 史還包括對外貿易、生產(chan) 資料的貿易、對市場和商業(ye) 的管理,涉及整個(ge) 商品流通領域,這又是一種大商業(ye) 史,而不限於(yu) 對從(cong) 事消費品國內(nei) 貿易的商業(ye) 部門活動的研究。
先生把商業(ye) 史的研究對象分為(wei) 十個(ge) 部分:商業(ye) 通史、商業(ye) 史論、斷代商業(ye) 史、專(zhuan) 業(ye) 史、專(zhuan) 題史、民族貿易史、地方商業(ye) 史、商幫史、行業(ye) 史和商品史、企業(ye) 史。這十個(ge) 部分,還體(ti) 現在商業(ye) 發展史、商人史、商業(ye) 政策史和商業(ye) 思想史四個(ge) 層次上,先生自己的商業(ye) 史研究也是就此全麵展開的。
先生指出,研究商業(ye) 史還要注意與(yu) 其他學科的橫向聯係。首先,要聯係生產(chan) 力發展的曆史,不能狹隘地拘泥於(yu) 純流通範圍內(nei) 。一些商品的技術變化,甚至氣候因素,都會(hui) 影響商品流通。其次,要聯係各經濟部門的曆史,不能局限於(yu) 商業(ye) 圈子之內(nei) 。財政、賦稅、貨幣和金融與(yu) 商業(ye) 發展密切相關(guan) ,尤其是賦稅製度的演變,與(yu) 商品流通的進退呈現同步變化的趨勢。再次,研究商業(ye) 史中的經濟關(guan) 係要聯係上層建築,不能就經濟關(guan) 係談經濟關(guan) 係。最後,要聯係外國的曆史來研究中國的商業(ye) 史。
先生認為(wei) ,商業(ye) 史的研究方法,除了一般的曆史學方法,還要注意定性分析與(yu) 定量分析的結合。定性分析最基本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計量方法則可以避免曆史敘述停留在現象羅列,使研究精確化、具體(ti) 化。比較重要的計量研究有匡算市場流通中的商品總額、特別是糧食的商品量,土地和人口數量,度量衡製及其數據的變化等。
二
吳慧先生注重研究商人、古代理財家、經濟改革家。
先生認為(wei) ,商人是商業(ye) 史中僅(jin) 次於(yu) 商業(ye) 發展史的重要研究對象。要弄清商業(ye) 的發展曆史,必須認識商人,解剖商人。他具體(ti) 分析了古代新興(xing) 自由商人及其代表人物、富商大賈和中小商人的分化及其矛盾、明清時期商業(ye) 集團(商幫)的形成和新型商人的興(xing) 起。認為(wei) 西周後期已出現“工商食官”之外的私商,到戰國時私營商業(ye) 在流通領域已居主要地位;自由商人的隊伍不斷擴大,並出現分化。“役財驕溢”的富商大賈往往與(yu) 土地買(mai) 賣、高利貸結合,並與(yu) 官府緊密聯係,而中小商人淪為(wei) 被統治者,也成為(wei) “市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商業(ye) 資本積累空前巨大,各地商人形成地區性商幫,構成古代的商業(ye) 集團;一部分商人趨於(yu) 特權化(如鹽商),另一部分商人開始與(yu) 生產(chan) 結合,出現包買(mai) 主製、雇主製,以及手工業(ye) 工場、自由雇傭(yong) 勞動,孕育了資本主義(yi) 萌芽,為(wei) 商業(ye) 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先生研究了中國古代理財家、經濟改革家——管仲、商鞅、桑弘羊、劉晏、王安石、張居正,結集出版《中國古代六大經濟改革家》一書(shu) 。20世紀80年代,正值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積極推進的時期,弄清曆史上的改革家的成敗得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六人分別處在封建社會(hui) 的前期、中後期和末期,書(shu) 中對他們(men) 實行改革的時代背景、改革內(nei) 容和所起作用進行評述,呈現他們(men) 一生經曆和各自思想風貌,特別指出這些改革的局限性和前後相比改革作用趨於(yu) 減弱的規律。
先生將商業(ye) 政策史作為(wei) 商業(ye) 史研究的重要對象,並認為(wei) 商業(ye) 政策史是以各個(ge) 時期的商業(ye) 政策、製度、措施為(wei) 特定的研究對象,對其做曆史的、具體(ti) 的、辯證的分析,指出實行這些政策措施的背景、目的、作用和影響,明其是非,究其利害,判其功過,從(cong) 而“通古今之變”。同時,研究商業(ye) 政策還要聯係商業(ye) 思想進行分析。先生在商業(ye) 政策史、古代改革家以及商業(ye) 通史的研究中,對不同時期的政府、不同政治家和理財家的商業(ye) 政策加以分析。
在先生看來,商業(ye) 政策以及與(yu) 之聯係的商業(ye) 思想,已進入文化的範疇,構成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組成部分。《中國商業(ye) 政策史》就先秦時期的官商、私商和商業(ye) 發展,兩(liang) 漢的貿易自由與(yu) 商業(ye) 官營之爭(zheng) ,唐代的商業(ye) 政策和商人階層,宋代商業(ye) 政策的變化和官府與(yu) 商人之間的關(guan) 係,明代的商業(ye) 政策及其對商品經濟的影響,清前期的商業(ye) 政策和商人資本,清後期的商業(ye) 政策,一一展開論述。書(shu) 中分析了貨幣製度、賦役製度、礦業(ye) 和手工業(ye) 政策對商業(ye) 的影響。特別對學界矚目的“重農(nong) 抑商”政策,就其由來和發展做了深入剖析,指出其在封建社會(hui) 初建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後來抑商政策實際能行之者甚少,其抑製兼並、保護農(nong) 民、調節經濟是有意義(yi) 的;但在封建社會(hui) 後期,官商共利、官商合流,抑商政策實已廢弛,很難說中國曆史上存在一以貫之的抑商政策、以至阻滯了中國社會(hui) 的進步。
三
吳慧先生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廣泛涉及中國古代井田製和社會(hui) 性質問題、曆代糧食畝(mu) 產(chan) 問題、度量衡問題、經濟史中諸問題的計量研究等,留下了經典傳(chuan) 世之作。
井田製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中的一個(ge) 重大疑難問題。先生早在1981年即發表《對井田製若幹具體(ti) 問題的探討》(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hui) 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第2集,中國社會(hui) 出版社1981年版)一文,條分縷析,證明井田製確實存在;後出版《井田製考索》,論述井田製的形製區別、井田製所反映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等。先生認為(wei) ,在西周前期,井田製是一種保留著家族公社土地製度遺跡的奴隸製土地國有製,血緣性父係大家族公社是其基層組織形式,集體(ti) 奴隸合耦共耕是主要耕作方式;至西周中後期和春秋前期,基層組織演變為(wei) 帶有地域性的農(nong) 村公社,主要耕作方式也變為(wei) 以家庭為(wei) 單位各自耕種井田的份地,背後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是封建領主對份地農(nong) 奴的剝削。井田製的崩潰,形式上表現為(wei) 方塊田製被突破,內(nei) 容上表現為(wei) 由封建領主土地所有製變為(wei) 封建國家授田下的自耕農(nong) 小塊土地占有製以及封建地主的土地私人占有製。基於(yu) 此,先生發表《試論春秋時期的社會(hui) 性質問題》(山西省社會(hui) 科學研究所編:《中國社會(hui) 經濟史論叢(cong) 》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文,主張“東(dong) 周封建論”,提出在西周末期封建製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已有相當發展,春秋初期處於(yu) 封建領主製階段,春秋後期轉化為(wei) 封建地主製。
先生對中國曆代糧食畝(mu) 產(chan) 的研究,在學術界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糧食畝(mu) 產(chan) 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重要課題,20世紀30年代起經濟史學者開始關(guan) 注,估算的數字眾(zhong) 說紛紜。先生以戰國秦漢作為(wei) 起點,先算清戰國秦漢的賬,再以此為(wei) 基礎數字,比較各個(ge) 曆史時期糧食畝(mu) 產(chan) 的變化。先生從(cong) 文獻和考古資料中考證出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口糧數量,再從(cong) 以後各時期的材料來驗證戰國秦漢的人均用糧數量,然後進一步測算戰國秦漢的糧食畝(mu) 產(chan) 量以及漢代以後各代糧食畝(mu) 產(chan) 量。先生早在1980年即寫(xie) 出《中國曆代糧食畝(mu) 產(chan) 研究》初稿,後經過三年間的四次修改、增補,才得以定稿,先生自認為(wei) 這是其在運用計量方法研究經濟史上“最下功夫”的著作。
在經濟史、商業(ye) 史的研究中運用計量方法,先生早先以《宋會(hui) 要輯稿》中的商稅資料為(wei) 依據研究北宋商品經濟,糾正中國封建社會(hui) 商品經濟“晚出論”。後來陸續發表了以計量方法研究漢代區田產(chan) 量和黃金諸問題、曆史上糧食商品率商品量估測、古代的商業(ye) 利潤率、北宋購買(mai) 力計算、明清財政結構性變化的計量分析、清代獲鹿地權分配資料的統計處理、清代棉織品和絲(si) 織品的流通額、清代商品流通總值等的論文(均收錄於(yu) 《中國經濟史若幹問題的計量研究》一書(shu) )。先生認為(wei) 度量衡與(yu) 計量密不可分,並出版專(zhuan) 著《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論述各朝各代出台的度量衡法規、使用的標準器具、所采取的行政監督措施,還舉(ju) 例說明了社會(hui) 變革對度量衡變化的影響。
吳慧先生學貫文史、博古通今。先生業(ye) 餘(yu) 時間雅好吟詠,有《翰苑一室——天漢詩詞存稿》十卷問世(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後有增訂本十一卷,線裝書(shu) 局2013年版)。詩學方麵的研究所得,《李商隱詩要注新箋》(方誌出版社2010年版)是他平生得意之作;《李商隱研究論集》(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更是這方麵的集大成者。其詩學研究與(yu) 社會(hui) 經濟史研究也相輔相成。
2021年11月21日,著名馬克思主義(yi) 經濟史學家吳慧先生在北京寓所仙逝,享年95歲。先生勤奮睿智、淡泊謙遜,生活儉(jian) 樸、仁者長壽;提攜後學不遺餘(yu) 力、惠及學界無以計數;先生學術不朽、風範長存。
吳慧先生千古!
作者簡介:徐建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衛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