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王立勝: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演進與理論創新

發稿時間:2022-11-16 16:15:45   來源:《大眾(zhong) 日報》   作者:王立勝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men) 黨(dang) 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曆史過程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方麵充分發揚曆史主動精神的實踐探索過程,一方麵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行理論總結和理論創新的過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關(guan) 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斷表明,正是這種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互動過程,正是我們(men) 黨(dang) 這種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上的不斷發展和理論上的不斷完善。

  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的探索與(yu) 四個(ge) 現代化理論的提出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從(cong) 現代化建設伊始就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方向。在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立足於(yu) 把中國建設成一個(ge) 偉(wei) 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深刻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本質上必定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是根本不同於(yu) 西方剝削壓迫、侵略擴張的現代化。

  早在黨(dang) 的七屆二中全會(hui) 上,毛澤東(dong) 就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nong) 業(ye) 國轉變為(wei) 工業(ye) 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ge) 偉(wei) 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麵對西方封鎖,中國選擇了蘇聯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順利完成了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現代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隨著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深入,毛澤東(dong) 敏銳地意識到蘇聯模式存在著嚴(yan) 重弊端,先見性地提出要以蘇為(wei) 鑒走自己的路,提倡自力更生為(wei) 主,爭(zheng) 取外援為(wei) 輔”“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毛澤東(dong) 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必須適應中國國情,他在黨(dang) 的八大的開幕詞中指出我們(men) 要把一個(ge) 落後的農(nong) 業(ye) 的中國改變成為(wei) 一個(ge) 先進的工業(ye) 化的中國,這種現代化道路既是在發展方式上由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工業(ye) 的轉變,也是在發展目標上由少數人的富裕向多數人共同富裕的轉變。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上明確提出了實現四個(ge) 現代化的曆史性任務,指出要在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現代農(nong) 業(ye) 、現代工業(ye) 、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在如何實現四個(ge) 現代化的問題上,周恩來提出分兩(liang) 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步,建立一個(ge)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第二步,全麵實現農(nong) 業(ye) 、工業(ye) 、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走自己的路,順利完成對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和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的改造,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接著進行了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獨立完整的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為(wei) 以後成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行了一係列先見性、原創性、自主性的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dong) 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又通過實踐檢驗和發展理論,在東(dong) 方社會(hui) 探索和創造出一條區別於(yu) 西方模式和蘇聯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道路,並對中國的現代化規律進行了初步總結,提出了四個(ge) 現代化的理論,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在哲學思維方法層麵上確立了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實踐與(yu) 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的提出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快車道。鄧小平從(cong) 世界主題、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以及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高度來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問題,申明了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等新的觀念,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小康社會(hui) 、共同富裕、市場經濟等新的內(nei) 涵,明確了發展的標準以及與(yu) 執政興(xing) 國的關(guan) 係問題,徹底否定了貧窮落後的、固定僵化的現代化發展路徑,為(wei) 成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掃清了思想障礙。

  這一時期,鄧小平最早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這些概念和術語變化的背後,是實踐和理論的不斷深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dang) 的第二代領導集體(ti) 越發認識到後發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必須走自己的路。19793月,鄧小平會(hui) 見外賓時說:我們(men) 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ge) 現代化。我們(men) 的概念與(yu) 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ge) 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ge) 現代化。隨後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上,鄧小平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他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dong) 同誌開辟的農(nong) 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7912月,鄧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國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ge) 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麽(me) 時指出:我們(men) 要實現的四個(ge) 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ge) 現代化;我們(men) 的四個(ge) 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men) 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黨(dang) 的十二大確定了到20世紀末力爭(zheng) 使全國工農(nong) 業(ye) 年總產(chan) 值翻兩(liang) 番,使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此後,黨(dang) 的曆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都圍繞現代化小康社會(hui) 來闡述國家發展的目標。

  在這個(ge) 階段,我們(men) 黨(dang) 用改革開放的方法推進現代化建設,改革反映了黨(dang) 對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對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我們(men) 黨(dang) 在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前提下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決(jue) 心;開放反映了黨(dang) 和國家主動融入世界、學習(xi) 國外先進經驗的積極心態,表明我們(men) 黨(dang) 主張向先進國家學習(xi) ,學習(xi) 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同時,鄧小平也強調我們(men) 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yi) 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men) 有益的東(dong) 西,但是我們(men) 決(jue) 不學習(xi) 和引進資本主義(yi) 製度,決(jue) 不學習(xi) 和引進各種醜(chou) 惡頹廢的東(dong) 西。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努力,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解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ti) 係,並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中國式現代化在道路和製度體(ti) 製機製的各個(ge) 方麵確立了明確的思路,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ti) 係的建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

  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緊緊圍繞如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這一重大課題,相繼提出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我們(men) 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的同時,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ge) 環節、各個(ge) 方麵協調發展等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蘊含了豐(feng) 富而深刻的科學化、體(ti) 係化思想理論,極大地深化了黨(dang) 對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豐(feng) 富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nei) 涵。

  在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方麵特征: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繼續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黨(dang) 的中心任務、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進而引領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邁出更為(wei) 堅實的步伐。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cong) 現在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同時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liang) 步走:從(cong) 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從(cong) 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並提出了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大重大原則,即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鬥爭(zheng) 精神。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經過百年探索,終於(yu) 走出了一條與(yu) 西方現代化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是一條帶有自身鮮明民族特色的、符合本國國情的、著眼於(yu) 中國與(yu) 世界共同進步發展道路,也是迄今為(wei) 止由後發國家獨立探索的、以自身文化為(wei) 根基的、不依附於(yu) 西方文明的唯一成功的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局限性,打破了西方某些政客和學者高唱的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唯我獨尊的教條主義(yi) 的思維定式。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言:我國14億(yi) 人口要整體(ti) 邁入現代化社會(hui) ,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xie) 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一方麵豐(feng) 富、發展、升級了現代化的標準,另一方麵探索出了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係統論述,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全麵形成和完善,也意味著中國自主的現代化知識體(ti) 係的形成。

  中國式現代化順應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一係列創新突破,為(wei) 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理論指引、注入了強勁動力,深刻影響世界現代化進程,展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光明前景。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