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常紀文

文章

加強區域間協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發稿時間:2022-10-18 13:29:44   來源:新京報   作者:常紀文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10月16日開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hui) 向大會(hui) 作報告。

  報告共分為(wei) 15個(ge) 部分,其中第10部分為(wei)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提出四方麵要求,包括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表示,綠色轉型是我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必須開展的一項工作。這是涉及生產(chan) 和生活係統性變革的一項重大工程。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任重道遠,應結合實際把握節奏,穩中求進。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建議加強區域間協作,例如通過經濟發展大省和新能源發展大省“結對子”的方式實現共同發展。

  綠色轉型是我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必須開展的一項工作,應把握節奏穩中求進

  報告提出:“我們(men) 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麵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對此,常紀文表示,綠色轉型是我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必須開展的一項工作,過去幾年成績巨大,但目前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一是一些地方轉型的能力不足。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差、特色產(chan) 業(ye) 和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缺乏、技術和人才儲(chu) 備不足導致整體(ti) 競爭(zheng) 力不強的一些地區,有的仍然在依靠或者希望依靠房地產(chan) 拉動經濟,這些地區開展綠色轉型還存在一些困難。還有一些地區長期依靠旅遊業(ye) 發展經濟,這幾年經濟發展壓力大,發展綠色的、低碳的新型工業(ye) 基礎差,能力不足。

  二是“先立後破”方麵有一些薄弱環節。具體(ti) 來看又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是經濟產(chan) 業(ye) 的“先立後破”,有的地方基礎薄弱,新的產(chan) 業(ye) 還沒發展起來,又急於(yu) 關(guan) 停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出現產(chan) 業(ye) 發展“青黃不接”的現象。目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大,我國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重化工業(ye) 城市如何可持續轉型,產(chan) 業(ye) 的先立後破問題尤其引人關(guan) 注。其二是能源的“先立後破”,我們(men) 要開展綠色轉型,必須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的新能源。新能源的發展空間巨大,但是風力發電站、光伏發電站、儲(chu) 能設施、電網等相關(guan) 基礎設施的建設工程浩大,需要一個(ge) 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實現的,因此需要對照碳達峰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穩中求進,不斷推進。在這個(ge) 長期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要繼續發揮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能源保供作用,不搞“一刀切”,也不搞齊步走。

  “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任重道遠。”常紀文提到,本次報告指出,“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他表示,要通過發展即做加法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社會(hui) 和生活的全麵綠色轉型。這種方式可實現各方的共贏,能夠為(wei) 各方所接受。這個(ge) 轉型方向,中央已經明確,但是轉型的節奏必須結合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nei) 形勢不斷作出科學調整,總體(ti) 上要一錘接著一錘敲,穩中求進地推進。

  他進一步稱,與(yu) 十年前相比,企業(ye) 和公眾(zhong) 對綠色低碳轉型的認知已大幅提升,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經濟轉型壓力下,認知度還需有所提升,特別是要堅守“房住不炒”“綠色發展”等規則。對企業(ye) 來說,過去十年有些不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規律和要求的企業(ye) 倒下了,而有些企業(ye) 因為(wei) 適應這個(ge) 規律和要求就發展壯大了。總體(ti) 來看,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發展應該把握大勢,抓住規律,在規律中創新和發展。

  雙碳目標提出兩(liang) 年多來成果突出,建議加強區域間協作

  報告還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對此,常紀文表示,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兩(liang) 年多來,成績突出,包括中央已經製定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很多地方也製定了相關(guan) 政策體(ti) 係;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取得很大進展,風電、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等發展有目共睹,國際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據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相關(guan) 負責人此前介紹,這十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yi) 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穩居世界第一。

  不過在推進雙碳目標過程中目前還需要彌補一些不足。常紀文表示,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例如我國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區生產(chan) 的綠電比較多,在雙碳背景下,一些高附加值但是耗費能源的工業(ye) 產(chan) 業(ye) 近幾年由東(dong) 部地區轉到了西部地區,有利於(yu) 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才培育,也有利於(yu) 推動工業(ye) 產(chan) 業(ye) 布局在全國範圍內(nei) 的低碳優(you) 化。不過,西部地區綠色能源豐(feng) 富的地區仍麵臨(lin) 人才儲(chu) 備、資金投入能力不足的問題,需要國家在重點地區開展重點政策扶持。

  二是在二十大以後,建議加強區域間的協作,經濟發展大省和新能源發展大省可結對子,促進新能源的投資和共享,比如東(dong) 部經濟體(ti) 量大的省市與(yu) 西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省市簽約,前者出錢出技術幫助後者大力發展新能源,反過來後者為(wei) 前者輸送所需要的綠電,通過這種共贏的方式實現共同發展。這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能夠保障實現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