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發稿時間:2022-10-12 12:43:08   來源:人民日報  

 “泉在哪兒(er) ?”

  “在半山腰,兩(liang) 公裏遠。”

  仰角70多度的斜坡上,61歲的白海紅小心地走著。寬度僅(jin) 容一人的小路,因為(wei) 多年無人經過,已經覆上了一層青草。

 

  半小時後,白海紅停下腳步。眼前,石頭壘砌出一個(ge) 洞口,他蹲下身,探出手,摸到一汪泉水。

  曾經,白海紅幾乎每天清晨都要走1小時路,排1小時隊,來到這裏接上一擔水,挑給全家吃。

  白海紅所在的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三麵環山,村裏的百姓曾天天愁水。

  “一輩子也忘不了2013年2月3日,農(nong) 曆小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村裏。在老黨(dang) 員馬崗家,總書(shu) 記看到屋裏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嚐了嚐。”白海紅說。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關(guan) 懷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2014年底建成通水,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ge) 多世紀的夢想。自來水通進元古堆村那天,鄉(xiang) 親(qin) 們(men) 奔走相告。

  “山上通了水,種上了黨(dang) 參、黃芪、當歸,一年有5萬(wan) 多元的收入,我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白海紅笑著說。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優(you) 先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推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今日神州大地,脫貧地區處處呈現山鄉(xiang) 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ge) 角落

  獼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著一片,隨著山勢鋪開……走進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仿佛走進了百果園。村民梁立成正在獼猴桃園補充水肥。

  “獼猴桃出現壞果怎麽(me) 辦?”

  “順著果蔓,理出主幹,找到生病的那株藤,精準治療。”

  梁立成這番經驗,來之不易。早些年,他嚐試種獼猴桃,看到自家的地遠不及種植大戶家的產(chan) 量高,心裏很不是滋味。

  當年的菖蒲塘村,很多村民和梁立成一樣,發現病蟲害,找不到“藥方子”;摘了熟果子,尋不到好銷路。

  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在脫貧攻堅中,各地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製宜上做文章。

  “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製勝法寶。我們(men) 堅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著力補上技術、營銷等短板,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水果種植。”菖蒲塘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唐金生說。一聽到外地推出了獼猴桃、柚子的新品種、新技術,他們(men) 就想方設法派人學習(xi) ,引來試種。

  “我更換品種,改進管理,一畝(mu) 獼猴桃產(chan) 5000斤。今年雖有旱情,6畝(mu) 多地淨賺2萬(wan) 多元。”梁立成算了算賬。

  以發展壯大果業(ye) 為(wei) 依托,菖蒲塘村走上了一條農(nong) 村美、農(nong) 業(ye) 興(xing) 、農(nong) 民富的新路子。唐金生介紹,全村水果種植麵積從(cong) 2013年的1750畝(mu) 擴展到現在的6000多畝(mu) ,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3年的6121元增加到2021年的28538元,曾經的貧困山鄉(xiang) 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xiang) 。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2017年12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關(guan) 鍵是聚焦再聚焦、精準再精準,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舉(ju) 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瞄準特定貧困群眾(zhong) 精準幫扶。

  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ge) 精準”,實施發展生產(chan) 、易地搬遷、生態補償(chang) 、發展教育、社會(hui) 保障兜底“五個(ge) 一批”……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大石山區,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ge) 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元古堆村曾是貧中之貧——2012年,全村1917人,扶貧對象有1098人,人均年收入僅(jin) 1465.8元。

  如今,走進新的元古堆村,村口景觀牆下,擺著水缸、石磨、木輪軲轆3個(ge) 老物件,道出曾經的“窮根”——吃水難、出行難。

  “門口這條路,原來也叫水、泥路。水和泥中間有個(ge) 頓號。”元古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董建新笑言。

  跟著董建新,過石牌坊。寬敞的水泥路隨著地勢,穿過流水小橋、電商中心、中心廣場,延伸至500畝(mu) 菊花田、梅花鹿養(yang) 殖園,鋪展到家家戶戶。

  路邊,一座農(nong) 家院正在裝修,籌備開辦民宿。院子的主人,叫苟懷文。

  2007年,苟懷文大學畢業(ye) ,一直不願回村。“小時候,出門要翻眼前的山。想一想,就怕。”

  2013年開始,村裏硬化13.5公裏村道、16.99公裏巷道。3年後,苟懷文回家結婚,“小汽車開到了家門口”。

  今年,村裏變化更大。規劃的入村集散區、綜合體(ti) 驗區,一個(ge) 個(ge) “走”下圖紙。戲台廣場、休閑驛站……文化活起來,市集鬧起來。

  今年春節,苟懷文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裝修民宿,手頭缺錢。政府協調,給他貸款15萬(wan) 元,5年期限,全部貼息。“置辦旅遊業(ye) 用具,能再貸15萬(wan) 。”田家河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陳進說。

  2018年,元古堆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等產(chan) 業(ye) ,整村脫貧。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2400多元。

  從(cong) 武陵山區到六盤山區,從(cong) 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一個(ge) 個(ge) 貧中之貧被攻克,一戶戶脫貧家庭命運改變,一個(ge) 個(ge) 脫貧山鄉(xiang) 滄桑巨變,書(shu) 寫(xie) 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答卷。

  2021年2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莊嚴(yan) 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麵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得到解決(jue) ,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ge) 彪炳史冊(ce) 的人間奇跡!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紅玫瑰、黃菊花、粉百合……來到貴州省銅仁市萬(wan) 山區旺家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的手工坊,滿眼姹紫嫣紅。

  “這些花,是社區姐妹們(men) 一針針繡出來的。”旺家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何英介紹。

  手工坊的建立,源於(yu) 今年3月何英的一次走訪。當時,見易地扶貧搬遷戶許平在織花,她不由讚歎:“真漂亮!”

  何英拍下針織花,把照片發在社交平台,引發了旺家社區促進搬遷群眾(zhong) 多渠道靈活就業(ye) 的一個(ge) “微創新”。

  旺家社區是萬(wan) 山區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居住約1.8萬(wan) 名集中安置群眾(zhong) 。如何讓搬遷群眾(zhong) 在城裏站穩腳跟?社區把加強黨(dang) 建引領作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重要內(nei) 容。在黨(dang) 組織推動下,社區勞動力全員參加技能培訓,並建設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搬遷“微工廠”產(chan) 業(ye) 園。

  許平2019年搬到旺家社區,一個(ge) 孩子上學,一個(ge) 孩子才1歲,婆婆長期生病,“到工廠上班要打卡,難以兼顧家裏。”如何創造更多靈活就業(ye) 機會(hui) ,幫助許平這樣的搬遷群眾(zhong) ?

  “針織花照片發到社交平台後,引來不少點讚和求購。”何英說,“我突然有了一個(ge) 想法。”社區黨(dang) 支部積極協調婦聯、企業(ye) 等,辦起編織培訓班。4月初,手工坊正式開業(ye) 。許平作為(wei) 牽頭人,設計樣式,分發模板。大家分頭製作,再統一組合。

  工作時間靈活,工資按件計算,手工坊吸引36名婦女加入,開發了30多種花束、掛件,通過直播賣貨,每人月工資2000多元。

  目前,貴州全省949個(ge) 集中安置點已實現黨(dang) 的基層組織全覆蓋。一個(ge) 個(ge) 基層黨(dang) 組織,就是一個(ge) 個(ge) 堅強戰鬥堡壘,帶領群眾(zhong) 攻堅克難,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41.45萬(wan) 戶、92.99萬(wan) 人,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ye) 。

  走進一個(ge) 個(ge) 脫貧山鄉(xiang) ,鮮紅的黨(dang) 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轉化為(wei) 脫貧一線超強的戰鬥力。

  “我們(men) 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台一係列超常規政策舉(ju) 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ti) 係、工作體(ti) 係、製度體(ti) 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我們(men) 在脫貧攻堅中形成的重要經驗和認識概括為(wei) “七個(ge) 堅持”,其中第一個(ge) 就是“堅持黨(dang) 的領導,為(wei) 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

  深入脫貧山鄉(xiang) ,深切體(ti) 悟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的製勝之道,一個(ge) 深刻的感受油然而生:隻有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才能把脫貧攻堅這件大事辦好;隻有依靠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才能創造這樣世所罕見的脫貧奇跡。

  行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這一感受更加深刻。

  賀蘭(lan) 山下,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種上蜜瓜,一個(ge) 大棚年收入可達10萬(wan) 元。好效益靠啥?‘科特派’。”在閩寧鎮園藝村,種植大戶馬雅鈴指了指大棚門口的標牌,上麵寫(xie) 著“廈門市科技特派員、閩寧協作服務基地”。

  過門道,進大棚。藤蔓掛在繩上,圓滾滾的蜜瓜垂在半空。馬雅鈴在綠葉中穿梭,忽見一條藤蔓葉子發黃,隨即打電話求助。

  5分鍾後,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出現在大棚。隻見她伸手從(cong) 口袋拿出修剪刀,邊剪邊講:“阻斷病源,防止傳(chuan) 染,最為(wei) 關(guan) 鍵。”

  “這位‘科特派’大姐,天天在大棚裏轉。哪些瓜果開花了,哪個(ge) 棚裏果子熟了,她都知道。”馬雅鈴所稱的“‘科特派’大姐”,名叫賴瑞雲(yun) ,福建省亞(ya) 熱帶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是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寧工作隊隊員。

  早在1996年5月,福建、寧夏“千裏結親(qin)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擔任幫扶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這一年,馬雅鈴14歲,全家從(cong) 寧夏西吉縣一個(ge) 貧困山村,搬到永寧縣這片待開發的荒地。第二年,這裏被命名為(wei) 閩寧村,後來發展成閩寧鎮。

  2020年,寧夏利用閩寧協作資金,加上地方籌資,在園藝村建起設施大棚園區。馬雅鈴承包了6個(ge) 大棚。從(cong) 選種優(you) 質蜜瓜,到製作有機肥,再到防治病蟲害,賴瑞雲(yun) 手把手地教,馬雅鈴實打實地學。

  “賴大姐從(cong) 福建引來番石榴、蓮霧試種。將來,這些水果行情好,價(jia) 格高,賺錢多。”馬雅鈴讓弟弟加入,一個(ge) 種,一個(ge) 賣,生意越做越大。

  26年來,福建派出200多名援寧幹部,更有數千名教師、醫生和科技人員接力幫扶。閩寧鎮先後使用東(dong) 西部協作資金2.46億(yi) 元,安排實施項目57個(ge) 。“十四五”期間,閩寧協作進一步走深走實:明確閩寧鎮打造東(dong) 西部協作示範鎮、移民致富提升示範鎮、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鎮,推進10個(ge) 閩寧產(chan) 業(ye) 園轉型升級,鞏固提升100個(ge) 左右閩寧示範村……這場跨越時空的“山海情”,不斷續寫(xie) 新篇。

  “組織東(dong) 部地區支援西部地區,而且大規模長時間開展這項工作,在世界上隻有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能夠做到,這就是我們(men) 的政治優(you) 勢和製度優(you) 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論斷擲地有聲。

  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前廳賣電動車,後堂開修理店,陝西省平利縣長安鎮上一家店鋪特別光鮮,與(yu) “返貧”似乎不沾邊。

  2010年,淩均年在鎮上買(mai) 下兩(liang) 層樓,憑著誠信經營,小日子過得滋潤。

  5年前,病魔從(cong) 天而降。淩均年突然吐血、腹痛,到醫院一查,患上了肝硬化。“起初兩(liang) 年,每年治病花銷1萬(wan) 多元。”

  2020年,淩均年的病情加重,除了在本地治療,還要經常去西安的大醫院治療。醫療費、交通費、食宿費開銷大,積蓄很快要花完。

  “單看淩均年的住院支出,近3年就有14.9萬(wan) 元。”縣、鎮兩(liang) 級馬上登門核實,把淩均年納入防返貧監測對象。

  2021年底,淩均年的醫保報銷比例上調。今年,他在縣醫院住了兩(liang) 次院,隻掏了不到1000元。此外,他申請到大病醫療救助,獲得6000元臨(lin) 時救助。妻子還當上了公益保潔員。

  “控製了病情,降低了花銷,防止了因病返貧。”淩均年重新開門營業(ye) ,趕上鎮裏發展夜間經濟,在屋後長廊賣起飲料、小吃。

  在平利縣,18.9萬(wan) 名農(nong) 村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動態監測範圍。到目前,像淩均年一樣,被納入防返貧監測對象的有4900多人。今年4月,縣裏出台防止因病返貧專(zhuan) 項救助辦法,專(zhuan) 門幫扶患病後負擔較重的農(nong) 村人口。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men) 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zhong) 生活更上一層樓”。

  諄諄叮囑,化成真抓實幹的堅決(jue) 行動。

  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晏河村,脫貧戶周福蓉靠著電商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自己脫了貧,還帶動鄉(xiang) 親(qin) 致富。

  周福蓉跟電商結緣,最初是賣苗木。2014年,她種苗木賠了本,成了貧困戶。2016年,她到縣裏開辦的電商培訓班學習(xi) ,將苗木賣到網上,全家脫貧。2017年,僅(jin) 代銷土特產(chan) ,月收入已達7000多元。

  周福蓉沒有止步於(yu) 此。光山縣組織的一次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會(hui) ,讓她開了眼:“各式各樣的菜擺在麵前,種菜是個(ge) 好路子。”這回,她被微商吸引,嚐試“視頻攢人氣,引流到微信,用‘互聯網+本地化’的模式賣菜。”

  2019年,周福蓉籌資承包占地100多畝(mu) 的農(nong) 場,建設30座蔬菜大棚,飼養(yang) 2000多隻土雞。種菜,她不用化肥,不打農(nong) 藥,蔬菜供不應求。

  14個(ge) 微信群、4776位微信好友,周福蓉特別珍惜。她不僅(jin) 在群裏賣菜,還教大家種菜、做菜,去年賺了50多萬(wan) 元。她還幫周邊村民賣土特產(chan) ,僅(jin) 大米一年就銷了10萬(wan) 多斤。

  “數字成為(wei) 新農(nong) 資,手機成為(wei) 新農(nong) 具,直播成為(wei) 新農(nong) 活。”近年來,光山縣實施“電商+產(chan) 業(ye) +服務”戰略,免費培訓近萬(wan) 農(nong) 民;上線100多款信陽地區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打造以“光山十寶、信陽十特、河南十優(you) ”為(wei) 代表的優(you) 質農(nong) 特產(chan) 品體(ti) 係;2022年,建立直播基地,打造網紅團隊,一周銷售茶葉300多萬(wan) 元,一周銷售馬畈鮮桃100多萬(wan) 元……

  2014年,河南省被確定為(wei) 首批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省份之一,光山縣等7個(ge) 縣被確定為(wei) 首批示範縣。目前,全省認定電商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縣99個(ge) ,實現對53個(ge) 脫貧縣全覆蓋。今年上半年,全省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達753.9億(yi) 元。

  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ya) 於(yu) 脫貧攻堅。十八洞村梨子寨石碑上,“精準扶貧”四個(ge) 大字依然催人奮進;四川昭覺縣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入雲(yun) 的天梯見證生產(chan) 生活巨變……鄉(xiang) 村振興(xing) 足音鏗鏘,響徹萬(wan) 千阡陌。(人民日報 記者 馬躍峰 孫超 程煥 本報記者高炳、王錦濤、秦瑞傑參與(yu) 采寫(xie)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