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因地製宜把握重點

發稿時間:2022-08-15 15:22:4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吳越濤

  縣城位於(yu) “城尾鄉(xiang) 頭”,是我國城鎮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具有獨特作用。一方麵,縣城已成為(we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更多在省域內(nei) 流動,農(nong) 民在縣城購房安家、向縣城集聚的現象更加普遍,縣城及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已達2.5億(yi) 人、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縮小縣城與(yu) 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既能讓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以較低成本享受城鎮生活,也有利於(yu) 緩解超大特大城市人口過度集聚問題,促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另一方麵,縣城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紐帶。縣域是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的基本單元,增強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xiang) 村功能,有利於(yu) 暢通城鄉(xiang) 間生產(chan) 、流通、分配、消費的良性循環互動,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不斷注入資金、人才、技術等先進要素的“源頭活水”。同時,縣城建設還是培育強大國內(nei) 市場的潛力空間。在當前經濟情況下,推進縣城建設有利於(yu) 精準擴大有效投資,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結合點,是一項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重大決(jue) 策。

  目前,我國縣城的功能品質總體(ti) 上與(yu) 大中城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製約了縣城產(chan) 業(ye) 和人口集聚潛力的發揮。為(wei) 統籌生產(chan) 、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在工作中要把握重點任務,突出“一縣一策”,精準補齊短板弱項。

  培育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隻有產(chan) 業(ye) 持續壯大,縣城發展才能形成就業(ye) 增加、人口集聚、市場繁榮的良性循環。一是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做強主導產(chan) 業(ye) 。我國很多縣城在細分領域已形成了配套完善、協作緊密的主導產(chan) 業(ye) 。應瞄準鞏固和拓展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引導縣域產(chan) 業(ye) 集中集聚發展,健全通用基礎裝備等產(chan) 業(ye) 平台配套設施,積極培育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和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形成差異化優(you) 勢。二是依托本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以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載體(ti) 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水平,發展倉(cang) 儲(chu) 物流、電商營銷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支持農(nong) 業(ye) 品種培優(you) 、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把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的主體(ti) 留在縣域。三是適應縣城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優(you) 化消費環境。改造提升百貨商場、大型賣場、特色商業(ye) 街等,加強倉(cang) 儲(chu) 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讓縣城居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城市生活。

  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我國縣城的市政公用設施普遍底子薄、欠賬多,道路擁擠、管網老化、社區配套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jue) 。一是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提高縣城與(yu) 周邊大中城市互聯互通水平,提升公路客運站、公交場站服務功能,按需建設停車場及充換電設施。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增建口袋公園、文化體(ti) 育等配套設施,發展多樣化、嵌入式便民服務。推進縣城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將縣城建設成為(wei) 數字城鄉(xiang) 的重要樞紐。二是著力增強縣城發展韌性。健全防洪排澇設施,推進老化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完善供水、供電、通信等生命線備用設施,讓“麵子”靚麗(li) 起來的同時,使“裏子”更加堅強可靠。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我國縣城教育、醫療、養(yang) 老、托育等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yu) 中心城市,影響了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到縣城安家意願。一是打破按照行政等級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的思維慣性,強化縣城特別是人口流入較多縣城的設施建設投入。加強縣級醫院、疾控中心和婦幼保健院建設,推進義(yi) 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和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改善,增加公辦和普惠性幼兒(er) 園托位供給,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yang) 康養(yang) 相結合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二是通過體(ti) 製機製和技術創新提升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水平,強化省級和地級及以上城市三甲醫院對薄弱縣級醫院幫扶等。

  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既應補齊縣城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又應彰顯綠色人文風貌、推動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一是著力提升縣城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下大力氣完善老城區、城中村等重點區域的汙水收集管網,開展汙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因地製宜建設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統籌做好醫療廢棄物、危險廢棄物、大宗固體(ti) 廢棄物收集處理。推進生產(chan) 生活低碳化,塑造藍綠生態空間。二是厚植傳(chuan) 統文化底蘊。很多縣城擁有悠久曆史,留存了深厚的文脈記憶。應保護好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曆史文化街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各類地方元素融入縣城建設,形成獨具魅力的風貌印記。

  促進縣鄉(xiang) 村功能銜接互補。我國5億(yi) 多農(nong) 村人口多數居住在縣域內(nei) 的鄉(xiang) 村地區,需要縣城更好發揮輻射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平台作用。一是在有條件地區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xiang) 村延伸,探索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基礎設施管護運行機製。二是依托縣城推進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製度並軌,支持縣級醫院與(yu) 鄉(xiang) 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ti) ,發展城鄉(xiang) 教育聯合體(ti) 等。

  縣城建設任務點多麵廣,必須堅持曆史耐心、把握工作節奏,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在工作中應嚴(yan) 守5條底線,即嚴(yan) 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嚴(yan) 守曆史文化根脈,嚴(yan) 格控製撤縣建市設區,嚴(yan) 防“大拆大建”和炒作房地產(chan) ,嚴(yan) 防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有關(guan) 部門和各地方應統籌協調、加強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共同推動縣城建設行穩致遠,為(wei) 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