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提升資本治理效能 ——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下)
發稿時間:2022-08-10 13:53:36 來源:經濟日報
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黨(dang) 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今年以來,黨(dang) 中央的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和科學部署,瞄準的正是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會(hui) 議提出,穩妥推進並盡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紅燈”“綠燈”都要設置好,促進平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完成平台經濟專(zhuan) 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出台支持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具體(ti) 措施;5月31日,國務院印發《紮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明確,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前提下設立“紅綠燈”,維護市場競爭(zheng) 秩序,以公平競爭(zheng) 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
這再次表明,市場雖是自由的,但不能是無序的。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都是為(wei) 了讓資本健康發展。如何進一步完善資本行為(wei) 製度規則,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有效地規範和引導資本發展,事關(guan) 重大。
以發揮積極作用為(wei) 出發點落腳點
kaiyun官方地址開放40多年的曆程已經證明,對於(yu) 推動創新發展的資本,我國的監管原則一以貫之,是堅持包容審慎、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2012年至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ye) 數量從(cong) 1085.7萬(wan) 戶增長到4457.5萬(wan) 戶,10年間翻了兩(liang) 番,民營企業(ye) 在企業(ye) 總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如果現在還有人懷疑中國要不要資本,那麽(me) 答案顯而易見——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下,資本依然是帶動各類生產(chan) 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以更好發揮資本積極作用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監管部門需要全麵提升資本治理效能。尤其是對於(yu) 新業(ye) 態的監管,不能照搬傳(chuan) 統行業(ye) 的監管模式。在堅持包容審慎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把握資本的行為(wei) 規律,設定監管的目標和工具箱。
(一)從(cong) 目標設定看,監管要在市場失靈時介入,有效糾偏。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yu) 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戚聿東(dong) 認為(wei)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就是讓市場發揮高效組織生產(chan) 的功能;享受市場高效配置功能的同時,也要承受市場可能失靈的副作用,直到監管介入、撥回正軌,這中間有一個(ge) 時間差。那麽(me) ,監管應該何時介入、達到什麽(me) 效果?他提出一個(ge) 頗具形象性的觀點:監管應該“豎著耳朵聽警報”,當市場失靈,出現壟斷、公共安全、消費者權益受損等問題時,及時介入,也隻有此時才有必要介入,更好為(wei) 市場糾偏。
(二)從(cong) 監管過程看,既要留出靈活調整空間,又要一碗水端平。市場主體(ti) 和政府部門的活動均應以法律法規為(wei) 依據,但新興(xing) 業(ye) 態往往在法律的空白地帶生長,且發展迅速。調研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一位專(zhuan) 家表示,對創新業(ye) 態,過分強調監管,可能扼殺創新;過於(yu) 強調包容式監管,又可能流於(yu) 形式。因此,監管切忌忽左忽右。有效的監管應當是:暫時沒有法律的,及時啟動立法修法;現行法律尚未被修改的,注重對原有法律的解釋和適用,賦予執法機構和司法機構更多裁量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裁量權的前提是完善包含指南、解釋等在內(nei) 的配套規定,更多地導入經濟學分析、技術手段等有說服力的量化指標。這樣的靈活調整,必須一碗水端平。
(三)從(cong) 工具箱看,對資本的監管應當是事前引導、事中防範、事後監管相銜接的全鏈條治理體(ti) 係。我國近年來不斷優(you) 化“放管服”改革,強調簡政放權、應放盡放,政府的手盡量在“收”。最典型的,就是自2018年起全麵實施市場準入負麵清單製度。清單之外的行業(ye) 、領域、業(ye) 務等,各類市場主體(ti) 皆可依法平等自主選擇是否進入,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政府不得再隨意出台針對市場準入環節的審批措施,真正實現了“法無禁止即可為(wei) ”。但進入門檻降低,客觀上使參與(yu) 競爭(zheng) 的市場主體(ti) 質量參差不齊。保證這些市場主體(ti) 合規經營,尤其要提高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用好信用機製,用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和激勵懲戒機製織密織牢監管網。當然,監管工具箱也要多一些彈性,避免以罰代管。
以曆史、發展、辯證眼光消除市場誤讀
近兩(liang) 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係列監管舉(ju) 措,在平台經濟領域處罰了一批違規企業(ye) 。針對圍繞平台經濟的處罰,大部分社會(hui) 公眾(zhong) 認為(wei) 監管重拳出擊很有必要。然而,有些人特別是有些利益相關(guan) 方對這些案件的處罰表示不理解、不適應,懷疑監管“風向變了”,從(cong) 包容審慎變成了煩苛管製。誤讀的產(chan) 生,在於(yu) 缺乏曆史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
首先就是對行業(ye) 發展階段認識的滯後。以平台經濟為(wei) 例。10多年前,互聯網經濟屬於(yu) 新興(xing) 行業(ye) ,騰訊、阿裏、美團還被稱為(wei) 互聯網企業(ye) 。但發展到今天,平台經濟成為(wei) 資本熱捧的對象,投資並購最為(wei) 活躍,幾家“互聯網企業(ye) ”也已發展成“平台巨頭”。總體(ti) 來看,平台企業(ye) 在經濟、社會(hui) 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但也要看到,部分平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壟斷行為(wei) ,嚴(yan) 重損害消費者利益,限製企業(ye) 發展空間,不利於(yu) 激發市場活力,不利於(yu) 創新發展與(yu) 效率提高。以平台經濟和行業(ye) 巨頭今時今日的體(ti) 量,如果市場裏缺少糾偏的力量,那麽(me) 由此引發的市場失靈、無序擴張若得不到及時監管與(yu) 糾正,造成的各種問題將會(hui) 影響更深、波及麵更廣。
調研中發現,對於(yu) 監管出手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大多數企業(ye) 表示認可;相關(guan) 企業(ye) 和專(zhuan) 家更想探討監管方式是否是最優(you) 選擇。這也提醒我們(men) ,監管需要在實踐中盡快完善成熟,使政策效果合情合理合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yu) 價(jia) 格研究所研究員臧躍茹認為(wei) ,伴隨產(chan) 業(ye) 的發展,政府監管要隨之調整,視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狀況及對國民經濟影響而定。金融資本有著上百年的發展曆史,全球主要經濟體(ti) 也已建成相對成熟的監管體(ti) 係,相比之下,如何監管以平台經濟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資本,是個(ge) 嶄新課題。當前,由於(yu) 平台經濟市場集中度不斷上升及壟斷行為(wei) 濫用,全球主要經濟體(ti) 對平台經濟的監管都處在一個(ge) 推進過程中。
在這一過程中,監管所依托的法律法規要升級完善。比如,有些法律法規暫時跟不上實踐的步伐,有些政策執行的效果未必符合政策的初衷,這都意味著監管部門逐步提升治理能力是必要且迫切的。
現階段,我國存在國有資本、集體(ti) 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混合資本等各種形態資本,資本的有序運行是現代市場體(ti) 係規範化法製化建設的應有之義(yi) 。平台經濟資本僅(jin) 僅(jin) 是龐大資本體(ti) 量中的一部分,絕不能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理解為(wei) 針對平台經濟發展的限製,圍繞平台經濟的監管也隻是針對其壟斷行為(wei) 等市場失靈問題進行的規範。對於(yu) 資本在其他領域的無序擴張,比如過去幾年出現過的“蒜你狠”“薑你軍(jun) ”以及部分大宗商品的瘋狂暴漲,監管部門也是堅決(jue) 予以遏製。
部分專(zhuan) 家還提到誤讀在社會(hui) 蔓延的另一原因——有些媒體(ti) 和自媒體(ti) 或由於(yu) 對政策把握不準、了解不夠,或出於(yu) 流量考慮,過度解讀和誤讀了監管初衷。
2021年至今,市場監管總局查處壟斷相關(guan) 案件超過200起。從(cong) 市場主體(ti) 性質看,既有國企,也有外企,還有行業(ye) 協會(hui) ;從(cong) 案件涉及領域看,既有新興(xing) 的互聯網業(ye) 務,也有物流、零售、製造業(ye) 、醫藥、公共服務等傳(chuan) 統行業(ye) 。但部分媒體(ti) 尤其是自媒體(ti) ,將原本一視同仁的監管,誤導集中到個(ge) 別行業(ye) 、個(ge) 別企業(ye) ,甚至把企業(ye) 因為(wei) 經濟形勢或自身決(jue) 策導致的經營壓力歸結於(yu) “監管風暴”,而智能推薦和流量法則又讓這些聲音越來越強、越傳(chuan) 越廣。可想而知,當社會(hui) 頻繁接受這些信息,很難不將資本野蠻生長、反壟斷與(yu) 平台經濟劃等號。有財經學者撰文建議,政府在出台相關(guan) 政策時,要更加清晰地說明目的是什麽(me) 、不是什麽(me) ;政策出台前要進一步加強與(yu) 利益相關(guan) 方的溝通;企業(ye) 家也要仔細去讀文件全文、原文,不要在社交媒體(ti) 上聽風就是雨,自己嚇自己。
一定要看到,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發展邏輯沒變,我國充分尊重資本及其所有者權益的製度框架沒變,資本及其合法權益的保障也不會(hui) 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認為(wei) ,資本和監管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共同促進經濟社會(hui) 良性發展。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相信誤讀同樣是階段性的,資本與(yu) 監管需要度過磨合期。
明確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監管規則
近期,多個(ge) 部門密集釋放了“穩”的信號,市場信心正在回暖。但是,市場主體(ti) 更關(guan) 注政策執行。在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下如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這個(ge) 問題並沒有現成的答案。
調研中,一些專(zhuan) 家坦言,“資本怎麽(me) 管”是個(ge) 新課題。中央多次強調支持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為(wei) 資本的未來定了調;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資本活動要依法進行,又為(wei) 監管明晰了方向。中國作為(wei) 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資本的使用和監管絕不能照搬照抄,搞“拿來主義(yi) ”和“本本主義(yi) ”行不通。立足當下,亟需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wei) 資本設置“紅綠燈”,抓緊明確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監管規則。
市場化,要求妥善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監管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該放的堅決(jue) 放,該管的堅決(jue) 管好。要進一步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要相信市場、依靠市場,平衡好各方利益,注重實現監管效能最大化,在調節發展失序時應更多使用市場化手段。
法治化,要求堅持依法監管的原則。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資本活動要依法進行,資本治理要依法監管。遏製資本無序擴張,不是不要資本,而是要資本有序發展。相關(guan) 法律法規不健全的要抓緊完善,已有法律法規的要嚴(yan) 格執法監管。提倡什麽(me) 、禁止什麽(me) ,用法律法規的形式把規則確定下來,從(cong) 而讓市場主體(ti) 有法可依。法律和製度的生命力在於(yu) 執行,要嚴(yan) 格規範監管行為(wei) ,公開執法標準,優(you) 化工作流程。
國際化,要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相關(guan) 領域改革創新。要參考國際成功經驗,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眼全球產(chan) 業(ye) 前沿,在標準、體(ti) 製等方麵創造有利於(yu) 市場主體(ti) 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大環境,通過國際市場的更深度融合,來發揮資本的生產(chan) 要素的積極作用。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監管原則通過什麽(me) 體(ti) 現?就是黨(dang) 中央多次提到的“紅綠燈”。設想一下,行駛在繁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車輛依靠紅綠燈的指揮才能有序通行。當資本行駛在追逐利潤的車道上時,也要習(xi) 慣於(yu) 抬頭觀察“紅綠燈”、解讀其中釋放的信號,這個(ge) “紅綠燈”就是對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的具體(ti) 呈現。“紅綠燈”的實質,是強化法治思維,明確資本邊界,糾正社會(hui) 資源配置上的扭曲,促進高質量發展與(yu) 分配公平正義(yi) 。通過事先規則設定,重點劃分哪些領域禁止資本進入,哪些領域鼓勵資本大展拳腳,更好積極引導資本進入“應作為(wei) ”的領域,釋放市場活力,充分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
亮“綠燈”,關(guan) 鍵是一視同仁。理論和實證研究均表明,政府很難代替資本判斷什麽(me) 行業(ye) 值得投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yu) 價(jia) 格研究所研究員曾錚認為(wei) ,如果把“綠燈”視為(wei) 市場準入條件,那麽(me) 必須明確規則,讓資本知道自己該不該參與(yu) 。“綠燈”管理還應該是過程式的治理,要對企業(ye) 的經營過程進行合規管理,不能事後以罰代管,對一部分重點企業(ye) 可建立名單製,進行常態監測和定期監督。
亮“紅燈”,則需要明確底線。這些規則和底線應當通過法律法規、負麵清單的形式來體(ti) 現。有專(zhuan) 家建議,在教育、醫療、文化、公共體(ti) 育、養(yang) 老等公共服務領域,應逐步建立負麵清單,明確禁止進入和有條件進入的範圍。
不管“紅綠燈”如何設置,其最終效果是要讓市場主體(ti) 擁有更加穩定的預期,讓資本知道哪裏能去、哪裏不能去,避免超速、軋車道等違規行為(wei) 。
資本像流水,不眠不休。對資本來說,中國是一片蘊含著無限可能的沃土。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圖景,將繼續對全球資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當前,在推出一係列監管新規之後,還要注重解決(jue) 製約市場競爭(zheng) 的各種障礙,以刺激社會(hui) 資本創新活力和生產(chan) 率增長。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wei) 各類資本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各類資本持續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而一個(ge) 發展壯大的中國市場又將為(wei) 資本提供發展和創造利潤的新空間。資本與(yu) 監管之間的這一良性互動的關(guan) 係,值得期待。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 牛 瑾 佘 穎 陳果靜 郭子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