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背景下的大食物觀
發稿時間:2022-07-22 17:00:50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胡冰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22年3 月6日參加政協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聯組會(hui) 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其實, 在2017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men) 轉變觀念,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由於(yu) 自然約束和生活習(xi) 慣的原因,不同地域居民的食物來源盡管並不相似,但是飲食習(xi) 慣和食物結構卻是相對穩定和單一的。例如,農(nong) 耕民族多以穀物為(wei) 主要食物,遊牧民族則多以肉類為(wei) 主要食物,海洋民族多以魚類為(wei) 主要食物。
以現代食物營養(yang) 標準進行衡量,當食物來源穩定和單一的時候,其營養(yang) 素往往是不均衡的。對農(nong) 耕民族來說可能是脂肪、蛋白質攝入不足,對遊牧和海洋民族來說往往是微量元素不足,簡而言之就是營養(yang) 不良。至今,在全球範圍內(nei) 仍然能找到很多典型的地方病, 病因與(yu) 食物結構密切相關(guan) ,例如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的碘缺乏病、克山病等。實際上,在食物結構單一的情況下,總量也是匱乏的,食不果腹是常態。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1960年全球人均預期壽命為(wei) 53歲,同樣可以印證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隻有35歲。食物營養(yang) 是人類壽命的必要條件,更充足的食物供應,更多元的食物結構將更有益於(yu) 人類發展。
食物獲取的曆史脈絡
自從(cong) 人類社會(hui) 形成以來, 食物獲取方式大致經曆了三個(ge) 過程:一是直接從(cong) 自然界中采集和漁獵;二是農(nong) 作物種植與(yu) 動物豢養(yang) ;三是基於(yu) 財富生產(chan) 的物質交換。
在早期人類生活中, 所有食物都源於(yu) 自然的采集和漁獵,那麽(me) 食物構成完全取決(jue) 於(yu) 人類活動範圍。今天盧旺達、布隆迪、烏(wu) 幹達等國仍然以香蕉為(wei) 主食。這一階段,即便在自然資源豐(feng) 沛地區,食物結構是相對單一的,食物的獲取也是十分不穩定的。例如溫帶地區無法獲得熱帶食物,而且在溫帶冬春季節甚至無法獲得食物。
正是因為(wei) 食物獲取帶來的生存危機,人類社會(hui) 就很快發展到馴化動植物,通過作物種植與(yu) 動物豢養(yang) 來獲取食物的階段。這一階段,食物獲取的穩定性大幅度提高,盡管作物種植和動物豢養(yang) 帶來了定居生活,但是穩定的食物來源促進了社會(hui) 分工,使得更遠距離的物質交換成為(wei) 可能。例如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si) 綢之路, 從(cong) 而將葡萄、石榴等作物帶回中原地區;再如地理大發現以後,新大陸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在世界範圍內(nei) 傳(chuan) 播,極大地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學界有觀點認為(wei) 清代人口增長與(yu) 新大陸作物引進有關(guan) 。這也意味著,在食物獲取穩定性提高的同時, 食物來源也獲得了擴展。
工業(ye) 革命以來, 工業(ye) 化國家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盡管仍在持續增長,但是相對比例卻持續下降。工業(ye) 化的結果是促進了社會(hui) 分工和城市發展,這也使得更多的人群不必依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就可以獲得食物供應,無論是農(nong) 作物種植還是畜禽養(yang) 殖,都越來越專(zhuan) 業(ye) 。與(yu) 農(nong) 耕文明相比,全社會(hui) 的財富生產(chan) 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方麵是農(nong) 業(ye) 部門為(wei) 全社會(hui) 提供穩定充足的食物供給,另一方麵也從(cong) 其他經濟部門獲得更多的發展支撐,例如從(cong) 化工業(ye) 當中獲取化肥、農(nong) 藥等農(nong) 用化學品,從(cong) 金融部門獲取融資。在分工專(zhuan) 業(ye) 化的背景下,人們(men) 食物結構日益複雜,不僅(jin) 克服了傳(chuan) 統地理空間的約束,甚至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或編輯生物性狀。從(cong) 趨勢來看,人類即將擺脫食物獲取的自然約束,進入發展的全新階段。
從(cong) 整體(ti) 來看,食物來源多樣性、可選品種的多樣性與(yu) 食物供應充足性是密切相關(guan) 的。當食物供應匱乏時,盡管人們(men) 不得已需要尋找一切可以充饑的東(dong) 西,例如樹皮、草根,但並不代表食物來源的多樣性。隻有當現代農(nong) 業(ye) 可以高效提供食物產(chan) 出時,人類可以用更小的成本來支付食物消費時,更寬廣的食物觀念才得以形成。例如在現代生活方式中,一部分富裕階層所推崇的“輕食”,其中特征性食物是蔬菜沙拉,顯然“輕食”的基礎在於(yu) 充足的食物供應;而在食物短缺時代, 往往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巨大社會(hui) 反差。
大食物觀的現代基礎
當食物來源和品種越多樣時, 其基本前提是充裕的食物供應,人們(men) 不可能在營養(yang) 短缺的時候將蔬菜沙拉當作現代生活方式。可以進一步設想,在一個(ge) 相對貧困的內(nei) 陸社區,食物來源和品種必然也是既定的,很難獲取外部的食物供應,例如水產(chan) 、乳製品、果蔬等。根據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超過50%農(nong) 村居民的豆、肉、蛋、奶和蔬菜消費量均沒有達到標準。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貧困, 最主要的表現是食物獲取不足, 在現代社會(hui) 仍然如此,所以大食物觀是建立在現代經濟生產(chan) 基礎上的,既包含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也包含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這就意味著, 大食物觀並不是“有啥吃啥”,而是“吃啥有啥”,是更高層次的糧食安全目標,包含了食物選擇的自由權利。具體(ti) 來看,大食物觀一定建立在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現代財富交換基礎上的。
以當下社會(hui) 視角來看,似乎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人們(men) 的食物來源更為(wei) 寬泛,不僅(jin) 覆蓋了既有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也包括了任何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其實不然, 這種來源的寬泛是生產(chan) 不足, 食物短缺的結果,其後果是進一步惡化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 例如部分國家仍然在濫捕鯨魚等野生動物,非常容易造成物種滅絕。如前所述,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食源廣泛並不是大食物觀的體(ti) 現,本質是匱乏之後的“涸澤而漁”;而大食物觀的食物充足之下的多元選擇,兩(liang) 者不可同日而語。
能夠看到, 上個(ge) 世紀6 0 年代以來,以雜交水稻和小麥為(wei) 標誌的品種改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巨大成功,疊加化肥、農(nong) 藥、灌溉技術的推廣, 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迅速增長,使得糧食產(chan) 出可以支撐人口增長。根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數據,1961年全球穀物單產(chan) 為(wei) 每公頃1.35噸, 到2020年已經增長到4.07噸,60 年間平均單產(chan) 增長了2倍,年均增長1.9%;同期全球人口數量從(cong) 30.7億(yi) 人增長到77.6億(yi) 人,增加了1.5倍,年均增長1.6%。
不僅(jin) 是穀物生產(chan) 效率始終超過人口增長,而且隨著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農(nong) 藝改進,全球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源也在不斷拓展,例如土壤改良、灌溉設施的利用,使得農(nong) 作物播種麵積得到擴展,人類可以獲得的食物數量更超過了單產(chan) 提高。1961—2020年間,全球穀物總產(chan) 量從(cong) 8.8億(yi) 噸增長到30億(yi) 噸,人均穀物占有量從(cong) 285公斤增長到386公斤。正是有了穀物和農(nong) 作物的產(chan) 出基礎,才使得大規模畜禽飼養(yang) 、水產(chan) 養(yang) 殖成為(wei) 可能,同期全球肉類總產(chan) 量從(cong) 7135萬(wan) 噸增長到3.37億(yi) 噸,人均肉類占有量也從(cong) 23.2公斤增長到43.4公斤。正是得益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大幅提升,人類的食物來源也從(cong) 植物性食物逐步轉向植物動物並重,食物來源日趨多樣。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提升一方麵是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技術進步, 另一方麵則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分工深化,使得全球的優(you) 勢資源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例如中國—東(dong) 盟自貿區的發展,使得中國的柑橘、蘋果等大量進入東(dong) 盟市場,同樣也使得榴蓮、山竹等這些熱帶水果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促進了雙方消費者的福利提升。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辣椒出口國,同樣也是最大的辣椒進口國;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牛肉出口國,同樣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類似的交換在農(nong) 業(ye) 領域十分平常。正是中國大量進口動物內(nei) 髒,全球畜禽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鏈才得以進一步優(you) 化。
隨著經濟社會(hui) 不斷發展, 全社會(hui) 勞動生產(chan) 率普遍提高, 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不斷增長,當人們(men) 口糧需求得以滿足以後,便開始食物消費的升級過程,從(cong) 油脂到蛋白質,再到水產(chan) 果蔬,來源也從(cong) 當地走向全球。在這個(ge) 背景下,蔬菜沙拉也成為(wei) 現代生活方式的一個(ge) 外在表現,但是其根本在於(yu) 既有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礎。就此而言,大食物觀是建立在強大的現代農(nong) 業(ye) 和現代社會(hui) 基礎上的。
糧食安全下的大食物觀
毫無疑問,大食物觀是對現有糧食安全在內(nei) 容上的豐(feng) 富與(yu) 更新,不僅(jin) 體(ti) 現了經濟社會(hui) 的進步,也為(wei) 糧食安全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空間。2013—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從(cong) 148.7公斤下降到141.2 公斤,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從(cong) 10.6公斤下降到10.4公斤,同期人均水產(chan) 消費量從(cong) 10.4公斤增長到13.9公斤,蔬菜消費量從(cong) 97.5公斤增長到103.7公斤。如果將時間線拉長,穀物消費下降,肉類水產(chan) 蔬菜消費的增長將會(hui) 更為(wei) 明顯,從(cong) 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的食物消費演化來看,也是如此。在食物消費層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表現為(wei) 食物消費的多元化。從(cong) 糧食安全的公共政策來看, 不僅(jin) 增加了更大的迂回空間, 同時還增加了任務的複雜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很多地方采取封控措施, 居民反映最迫切的並不是糧食不夠,而是蔬菜不足。
在此背景下,穩定糧食生產(chan) 的同時進一步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 提高肉類、果蔬、水產(chan) 的產(chan) 出也同樣確保了糧食安全, 不同食物之間的關(guan) 聯變得更為(wei) 緊密。大食物觀也體(ti) 現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經濟社會(hui) 的係統性和協同性。在大食物觀之下, 穀物不再是農(nong) 耕民族的專(zhuan) 門食物,肉類也不再是遊牧民族的專(zhuan) 門食物,通過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社會(hui) 交換, 食物之間的轉化更加立體(ti) ,既有物理形態上的,例如奶牛養(yang) 殖,早期隻能依靠豐(feng) 富的草場資源,現在可以依托飼料工業(ye) 實現更高效的生產(chan) ,飼料也從(cong) 飼草和穀物籽粒再擴展到青貯飼料,使得穀物利用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也有經濟形態上的,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後, 國內(nei) 豬肉價(jia) 格大幅上漲,帶動了禽肉產(chan) 量快速增長,主要是因為(wei) 禽肉飼料經濟性更高, 對豬肉產(chan) 量下降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大食物觀實現了農(nong) 業(ye) 質量效益競爭(zheng) 力提升與(yu) 糧食安全的統一。大食物觀是建立在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礎上的,這也使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從(cong) 單純的產(chan) 出增長轉向質量效益競爭(zheng) 力的提升。傳(chuan) 統意義(yi) 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要強調產(chan) 出增長,隨著產(chan) 出水平越過人類基礎營養(yang) 需要以後, 產(chan) 出增長往往容易導致“穀賤傷(shang) 農(nong) ”。為(wei) 此,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開始重視產(chan) 出質量效益競爭(zheng) 力問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優(you) 質優(you) 價(jia) ,例如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力推廣的高筋小麥,每斤收購價(jia) 格比普通小麥高出0.1— 0.2元,其主要用途是烘焙。這不僅(jin) 保障了糧食產(chan) 量,同時還實現了農(nong) 民增收,更好地滿足了社會(hui) 需要。畢竟,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是小農(nong) 生產(chan) 方式,主要特征是自給自足,當前條件下盡管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小農(nong) 人口,但其生產(chan) 目的已經轉變為(wei) 商品交換。在此過程中,伴隨商品交換價(jia) 值最大化也同時實現了農(nong) 業(ye) 質量效益競爭(zheng) 力提升與(yu) 糧食安全的統一,隻有在糧食滿足需要的基礎上,人們(men) 才會(hui) 轉向其他作物和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顯然在吃不飽肚子的條件下,農(nong) 民並不會(hui) 種植果樹。
大食物觀的現實價(jia) 值
在現實條件下,大食物觀將有助於(yu) 社會(hui) 認識的提高。2022年5月初,山東(dong) 農(nong) 民將小麥出售做青貯飼料,每畝(mu) 1500 元,引發社會(hui) 廣泛討論。如果在大食物觀背景下,該現象就容易為(wei) 社會(hui) 所接受。小麥青貯飼料每畝(mu) 1500元,可以獲得全株小麥青貯2噸左右,平均每噸價(jia) 格為(wei) 750元,而玉米青貯平均每噸400元。從(cong) 養(yang) 殖場角度, 使用小麥青貯飼料用量不會(hui) 太大,屬於(yu) 權宜之計;從(cong) 全行業(ye) 來看,當前最主要的青貯原料是玉米,並非小麥。站在農(nong) 民角度,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400公斤, 當前收購價(jia) 格在每公斤3元,如果銷售小麥,每畝(mu) 產(chan) 值為(wei) 1200 元,根據《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20年全國小麥畝(mu) 均產(chan) 值為(wei) 1010元, 按1500元銷售小麥青貯,那也是合算的。
客觀評價(jia) 小麥青貯的成本收益,不但是對傳(chuan) 統生產(chan) 經營方式的優(you) 化,而且節約了後期管護、收獲費用,提高了秸稈利用效率,放寬了倒茬作物(長江中下遊小麥主產(chan) 區為(wei) 稻麥輪作、黃淮海小麥主產(chan) 區為(wei) 小麥玉米輪作)的種植時間窗口, 間接促進了秋糧穩產(chan) 增產(chan) 。盡管有這麽(me) 多益處,但是仍有很多批評,認為(wei) 影響了糧食安全。
需要看到,2021年中國乳製品淨進口385.2萬(wan) 噸,淨進口乳製品折合生鮮乳2229.6萬(wan) 噸,以2021年奶類國內(nei) 總產(chan) 量3780萬(wan) 噸來計算,乳品自給率為(wei) 62.8%。按照乳品飼料轉化率1∶1匡算,對應的飼草料也要超過2000萬(wan) 噸,國內(nei) 通過增加青貯飼料產(chan) 出,提高原料奶及肉類產(chan) 量,可以更好地滿足國內(nei) 消費需求。反觀小麥,2021 年中國進口小麥977萬(wan) 噸,占國內(nei) 小麥產(chan) 量1.37億(yi) 噸的7.1%, 在總量上中國並不需要進口小麥,但是由於(yu) 品種結構問題, 例如高筋、低筋麵粉需求仍需要進口調劑,這部分用量大約為(wei) 300萬(wan) 噸;2021年其餘(yu) 的進口小麥主要是飼料用途。由此可見,當前需求增長主要集中在動物性食物,而穀物需求基本飽和。大食物觀正是涵蓋了社會(hui) 對優(you) 質肉蛋奶消費升級, 小麥青貯不僅(jin) 促進農(nong) 民增收, 同樣也是增加了食物產(chan) 出,並沒有產(chan) 生效率浪費,這與(yu) 明代“改稻為(wei) 桑”的政策基礎完全不同。
事實上,當前小麥青貯更多的是臨(lin) 時和隨機的,是對玉米青貯的補充,如果產(chan) 業(ye) 鏈可以穩定發展的話,在合適的地方完全可以考慮燕麥、大麥、黑麥等比較效益更好的飼用穀物作為(wei) 青貯,進一步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糧經飼統籌發展,近年來在很多地方已經實施並取得良好成效。
除了消費升級帶來的食物結構變化之外,保持消費持續穩定也是同等重要的,這一點有賴於(yu) 長效機製。大食物觀更好地體(ti) 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涸澤而漁、焚林而狩這樣的短視行為(wei) 是需要摒棄的。除了陸地以外,廣袤的海洋也是重要食物來源,早期海洋捕撈由於(yu) 缺乏規範,導致近海無魚可捕,遠洋糾紛不斷。針對這些問題,政策也從(cong) 支持捕撈的漁業(ye) 成品燃油補貼轉向海洋漁業(ye) 資源養(yang) 護補貼,促進漁業(ye) 長期可持續發展。在中國海水產(chan) 品當中,2012—2020年間, 人工養(yang) 殖比例從(cong) 54.5%提高到64.4%,這也確保了水產(chan) 品的持續穩定供應,加之冷鏈物流的普及,即使在國內(nei) 中西部地區,也可以獲得新鮮豐(feng) 富的海產(chan) 品供應,極大地提高了消費者福利。
開放條件下的大食物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全球麵臨(lin) 饑荒和營養(yang) 不良人口增加了約1億(yi) 人。2022年俄烏(wu) 衝(chong) 突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緊張,使得糧食安全形勢持續惡化。根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F A O)公布數據,當前全球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處於(yu) 1960年以來的最高曆史水平, 已經突破了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的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在這種背景下,全球饑餓狀況的擴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要看到,由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飆漲,也帶動了全球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的增長, 根據FAO在2022年4月的估計數據,2021/22年度全球穀物產(chan) 量將達到27.99億(yi) 噸,比2020 年增加0.8%。不僅(jin) 如此, 全球肉類、水產(chan) 等都處於(yu) 增產(chan) 狀態中,因此全球糧食緊張狀況並不會(hui) 持續太久,在可期的未來,全球農(nong) 產(chan) 品供需將會(hui) 逐步寬鬆。
實際上, 全球農(nong) 產(chan) 品供需始終處於(yu) 波動狀態,無論其平衡狀況如何,從(cong) 大食物觀出發,對當前的糧食安全策略都有一定的啟發。
農(nong) 產(chan) 品的進口並不意味著農(nong) 產(chan) 品的缺口。202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接近1億(yi) 噸,有觀點認為(wei) 大豆缺口1億(yi) 噸,實際上是一種誤解。2021年印度人口與(yu) 中國相當,印度稻米產(chan) 量為(wei) 1.3億(yi) 噸,而我國稻米產(chan) 量為(wei) 1.5億(yi) 噸,盡管印度稻米產(chan) 量比中國少,但是印度卻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但是並不能因為(wei) 印度是糧食出口國就斷定印度糧食安全沒問題,恰恰相反,當前印度有15%的人口處於(yu) 營養(yang) 不良狀態。在1996 年開放大豆進口之前,中國始終是大豆出口國,但並不能據此認為(wei) 當時大豆不存在缺口。進口是價(jia) 格競爭(zheng) 的結果,當價(jia) 格上漲時自然會(hui) 減少進口,甚至會(hui) 從(cong) 進口國轉變為(wei) 出口國; 缺口則有很強的物理色彩,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一般正常人每日食物熱量的攝入總量控製在1800—2500 卡路裏,其對應的年人均糧食安全標準大體(ti) 是400公斤,低於(yu) 最低標準可以認為(wei) 存在缺口,但是以中國的國內(nei) 農(nong) 業(ye) 資源產(chan) 出就已經越過了這一標準,因此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並不意味著農(nong) 產(chan) 品缺口。
農(nong) 業(ye) 高價(jia) 值化並不妨礙糧食安全。無論是FAO,還是其他國際組織,都對高價(jia) 值農(nong) 業(ye) 持肯定態度,同樣也是我國脫貧攻堅中產(chan) 業(ye) 扶貧的重要經驗。例如因地製宜開展食用菌、經濟林果、稻魚共生等種養(yang) 模式,為(wei) 貧困地區實現穩定脫貧提供了解決(jue) 方案。傳(chuan) 統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及人均資源都十分匱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特別是糧食生產(chan) 條件往往較為(wei) 惡劣,但是在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背景下,劣勢自然條件有可能轉化為(wei) 優(you) 勢條件。在貴州山區, 如果以梯田生產(chan) 稻穀, 那麽(me) 畝(mu) 均不超過300公斤,產(chan) 值不超過千元,但是利用山區氣候條件,因地製宜種植特色蔬菜,實現錯峰上市,畝(mu) 均產(chan) 值可以達到3000元。看似本地糧食產(chan) 量下降, 但在整體(ti) 上卻更好地利用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源。毫無疑問,如果高價(jia) 值農(nong) 業(ye) 有損糧食安全,那麽(me) 糧食將成為(wei) 高價(jia) 值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大食物觀之下的農(nong) 產(chan) 品供需,不僅(jin) 可以反映經濟餘(yu) 缺,同樣可以反映營養(yang) 餘(yu) 缺。
無論如何,大食物觀是建立了糧食安全基礎上的,既是觀念的更新升級,同時也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