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中國金融改革往哪裏去
發稿時間:2022-07-11 10:12:18 來源: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當前我國金融模式的四個(ge) 典型特征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很多金融政策是參考歐美金融體(ti) 係設計、修改的。在一定程度上,歐美金融體(ti) 係是我國金融改革的學習(xi) 榜樣。2008年10月,由美國次債(zhai) 風險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正日益嚴(yan) 重,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原來借鑒、學習(xi) 的對象出了這麽(me) 大的風險,我國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應該往哪裏走、怎麽(me) 走,確實是一個(ge) 值得決(jue) 策者與(yu) 老百姓都關(guan) 注的一個(ge) 大問題。
在之後的十幾年間,這個(ge) 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裏,2009年我回到北京大學工作以後,一大部分的研究精力都放在了學習(xi) 、理解和分析金融改革政策上。怎麽(me) 評價(jia) 過去幾十年的改革政策?為(wei) 什麽(me) 一度行之有效的金融體(ti) 係後來卻麵臨(lin) 了許多挑戰?未來進一步變革的方向是什麽(me) ?最近出版的《讀懂中國金融:金融改革的經濟學分析》,就是我和王勳博士在過去十幾年圍繞這些問題所做的研究與(yu) 思考的一個(ge) 總結。
首先對金融模式做一個(ge) 定義(yi) 。所謂金融模式,指的是包含金融結構、組織形態、運行機製和監管框架四個(ge) 層次的金融體(ti) 係的綜合體(ti) 。金融結構主要指的是資本市場或者商業(ye) 銀行,有時候也叫直接融資或者間接融資;組織形態的內(nei) 容可以很多,比如國有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或者民營金融機構,也可以分為(wei) 分業(ye) 經營和混業(ye) 經營;運行機製可以看成“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之間的分工,換句話說,金融體(ti) 係的運行主要由市場機製決(jue) 定還是由政府政策決(jue) 定;監管框架的內(nei) 涵更豐(feng) 富,從(cong) 機構設置方麵看,有分業(ye) 監管與(yu) 混業(ye) 監管,從(cong) 具體(ti) 做法上,又可分為(wei) 機構監管、功能監管、審慎監管等。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關(guan) 於(yu) 我國金融模式的話題,先說過去是怎麽(me) 樣的,現在又怎麽(me) 樣,怎麽(me) 演變過來的,然後再說未來的方向,最後再簡單討論一下未來可能的演變軌跡。
在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說我國其實並不存在一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金融模式,如果要說有,那就是一家金融機構的模式。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當時就一家機構即中國人民銀行,而且一身三任,既是中央銀行,又是商業(ye) 銀行,還是監管部門,其資產(chan) 規模占全國金融資產(chan) 的93%。當時隻有一家金融機構,因為(wei) 計劃經濟年代對金融中介沒什麽(me) 需求,資金調配都是中央計劃決(jue) 定的。但這個(ge) 獨家機構模式無法適應“以經濟建設中心”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因此,從(cong) 當年開始,當局就逐步建立一些金融機構。現在回過頭去看,金融體(ti) 係的調整實際包含了重建和改革兩(liang) 個(ge) 過程,交織在一起。重建就是從(cong) 一家機構出發,建立了很多金融機構,構建了一個(ge) 相對完整的金融體(ti) 係。改革是指金融資源的配置與(yu) 定價(jia) 逐步地從(cong) 政府主導轉向由市場主導。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讚23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從(cong) 一家金融機構出發,現在已經建立了一個(ge) 完整的金融體(ti) 係。與(yu) 其他國家特別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ti) 係相比,我國這個(ge) 新的金融模式呈現出四方麵的突出特征:規模大、管製多、監管弱以及銀行主導。
第一個(ge) 特點是規模大。原來隻有一家金融機構,金融資產(chan) 規模也很小。這是因為(wei) 計劃經濟時代資金調配主要通過中央計劃完成,經濟運轉對金融中介的需求很小。但隨著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當前我國的金融體(ti) 係已經非常龐大,金融機構數量很多,光是銀行機構就有四千多家,並且四大國有商業(ye) 銀行在全世界都排名前列。我國資本市場即債(zhai) 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但體(ti) 量也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因此無論從(cong) 資產(chan) 規模還是機構數量來看,我國的金融體(ti) 係規模都已經非常龐大。
第二個(ge) 特點是管製多。我們(men) 曾經做了一個(ge) 指數叫做金融抑製指數,以此來衡量政府對金融體(ti) 係運行的幹預程度,比如幹預利率的決(jue) 定、匯率的形成、資金的配置、跨境資本的流動等。金融抑製指數為(wei) 0,表示這個(ge) 國家是完全市場化的;金融抑製指數為(wei) 1,表示該國金融體(ti) 係基本由政府決(jue) 定。從(cong) 研究情況看,1980年中國金融抑製指數接近1,市場化程度最低;2018年指數下降到0.6,說明政府幹預程度在降低,市場化程度在提高。但橫向比較來看,2018年0.6的金融抑製指數在全球130個(ge) 國家中排名第14位。說明即使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政府對金融體(ti) 係的幹預程度在全球範圍內(nei) 仍然相對較高。
第三個(ge) 特點是監管弱。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較為(wei) 完備的金融監管框架,包括一委一行兩(liang) 會(hui) 一局,再加上地方金融監管局,有機構、有人員、有手段,但在識別和化解風險方麵,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過去40年我國金融體(ti) 係始終比較穩定,關(guan) 鍵在於(yu) 兩(liang) 點:一是政府兜底;二是中國經濟持續地高增長。這兩(liang) 點保證了風險發生時,政府可以穩住投資者信心,不至於(yu) 出現擠兌(dui) 恐慌,從(cong) 而為(wei) 政府處置存量風險、暫停增量風險留足時間。1997年亞(ya) 洲金融危機時,我國銀行不良率超過了30%,但並沒有出現銀行擠兌(dui) 現象。後續政府通過一係列措施,包括剝離壞賬、注入資本金、引入戰略投資者、海外上市等方式,將四大國有商業(ye) 銀行做大並成為(wei) 世界規模前列的銀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問題在於(yu) ,政府兜底無法長期持續,我國經濟增速也在不斷放緩。過去應該由監管發揮作用的很多事情都被政府所替代,但實際上並未管控住金融風險,這導致我國金融監管相對較弱。
第四個(ge) 特點是銀行主導。國際上主要有資本市場主導和商業(ye) 銀行主導的兩(liang) 類金融體(ti) 係,當然這裏的主導是一個(ge) 相對的概念。而我國金融體(ti) 係中,銀行主導的特點是非常突出的。
新發展階段我國傳(chuan) 統的金融模式麵臨(lin) 調整
這樣一個(ge) 金融模式看起來有很多問題,但至少在過去幾十年,這套金融體(ti) 係在支持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方麵沒有出現過大的問題。隻是最近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多,抱怨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一方麵金融效率在下降,另一方麵金融風險在上升。
為(wei) 什麽(me) 這套體(ti) 係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多年還算行之有效,如今卻出現問題?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時我國人均GDP大約隻有200美元,屬於(yu) 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一時期我國生產(chan) 成本很低,可以實現粗放式、要素投入型的增長。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年均GDP增長達到9.8%。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讚27
但現在情況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202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2萬(wan) 美元,距離世界銀行確定的高收入經濟門檻隻有一步之遙。人民生活變得更富裕,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但它也帶來的一個(ge) 問題就是生產(chan) 成本的上漲。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喪(sang) 失了過去的低成本優(you) 勢,所以必須要轉變增長模式,從(cong) 要素密集型增長逐漸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變。隻有通過創新來升級換代,提高效率,我國才能保持住競爭(zheng) 力,否則經濟增長將很難持續。
當前我國金融體(ti) 係之所以出現問題,就是因為(wei) 過去的金融模式無法適應新的增長模式,所以也要跟著轉型才行。總的來看,我國金融模式進一步轉變的內(nei) 容很豐(feng) 富,集中體(ti) 現在以下四方麵。
第一,要大力推進金融創新。過去我國粗放式、要素投入型的增長模式,不確定性相對較低。因為(wei) 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是別人生產(chan) 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技術、營銷渠道、市場都十分成熟。隻要生產(chan) 成本足夠低,就有競爭(zheng) 力。簡單說就是不確定性比較低,風險比較小。但這套金融體(ti) 係現在卻無法很好地支持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
比如過去政府始終強調的中小企業(ye) 融資的問題。這一問題在曆史上始終是存在的,基本難點有兩(liang) 個(ge) :一是獲客難,即金融機構如何找到中小企業(ye) ,獲知其融資需求,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金融服務。因為(wei) 中小企業(ye) 數量很大,但地理位置相對分散,因此找到他們(men) 很困難。傳(chuan) 統做法是將機構網點開遍全國,貼近企業(ye) 客戶。但這種方式成本很高,在很多地方也很難獲得足夠回報。二是風控難。對於(yu) 金融機構來說,為(wei) 企業(ye) 提供融資服務既要能把錢借出去,還要能把錢收回來,而後者才是更大的挑戰。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需要對中小企業(ye) 客戶進行全麵、嚴(yan) 謹的信用風險評估,評價(jia) 用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這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傳(chuan) 統做法是根據用戶的財務數據和抵押資產(chan) 進行評估。但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恰恰是中小企業(ye) 比較欠缺的,導致大多數銀行並不願意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金融服務。
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小企業(ye) 融資難已不再是單純的普惠金融問題,而是上升到宏觀經濟約束的高度。原因在於(yu) 以中小企業(ye) 為(wei) 主的民營企業(ye) 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力軍(jun) ,在城鎮就業(ye) 、創新、經濟增長方麵都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也就是說,創新麵臨(lin) 的巨大挑戰之一,就在於(yu) 能否更好地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好金融服務。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金融創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個(ge) 創新方向是提高直接融資在金融體(ti) 係中的比重。相比於(yu) 以銀行為(wei) 主的金融體(ti) 係,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往往可以更好地支持創新活動。原因有很多,包括直接融資可以更好地識別創新項目、更容易與(yu) 創業(ye) 企業(ye) 共擔風險和收益等,而如果通過銀行貸款則需要還本付息,有時會(hui) 給企業(ye) 造成較大的現金流壓力。因此資本市場在服務創新方麵更具優(you) 勢。我們(men) 應該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在金融體(ti) 係中的比重。
第二個(ge) 創新方向是商業(ye) 銀行的創新。我國以銀行為(wei) 主導金融結構在短期內(nei) 不會(hui) 發生太大變化,但銀行的業(ye) 務模式也需要創新,要想方設法地支持創新活動。國際金融體(ti) 係可大體(ti) 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是市場主導的金融體(ti) 係,代表國家是美國、英國;二是銀行主導的金融體(ti) 係,代表國家是德國、日本。雖然英美的技術創新相對更活躍,但德日在經濟發展、技術創新領域也是世界領先國家。我們(men) 應該向這些銀行主導的金融體(ti) 係的國家學習(xi) ,對商業(ye) 銀行的業(ye) 務模式進行創新,更好地支持創新活動,這方麵是大有可為(wei) 的。
第三個(ge) 創新方向是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ye) 和創新活動,這是未來我們(men) 要努力的方向。大科技信貸是目前比較受關(guan) 注的領域,可以幫助金融業(ye) 更好地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服務。因為(wei) 它可以用數字技術克服獲客難和風控難的問題。過去傳(chuan) 統金融機構需要把分支行開遍全國,才能真正貼近用戶。但這種方式成本過高,實操性很差。而數字技術和大科技平台,比如微信、支付寶等日活躍用戶十億(yi) 以上的平台,已經觸達了很多客戶。並且這些平台獲客速度很快,邊際成本極低,可以在短期內(nei) 大量獲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了獲客難的問題。與(yu) 此同時,客戶在平台上的活動,包括活動、社交、購物、支付等,都會(hui) 留下數字足跡。平台利用數字足跡積累起來的大數據就可以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從(cong) 而判斷借款人的違約概率。從(cong) 研究情況看,利用大數據對小微企業(ye) 做信用風險評估,結果是比較可靠的。這說明數字技術創新可以幫助我們(men) 克服過去金融體(ti) 係無法解決(jue) 的很多問題。當然,數字經濟隻是金融創新的一個(ge) 方麵,市場和銀行的創新也很重要。
第二,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抑製指數已經從(cong) 1下降到了0.6,但仍處於(yu) 很高的水平。未來在進行金融資源配置和信貸決(jue) 策時,能否真正讓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是市場化改革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另一方麵,要努力實現真正市場化的風險定價(jia) 。比如貸款利率的決(jue) 定,這是信用市場化風險定價(jia) 的基本含義(yi) 。如果市場風險較高,貸款利率就應該比較高,因為(wei) 成本要能覆蓋風險,否則未來可能受到較大損失,這是市場化風險定價(jia) 的基本要求。但過去幾年監管部門一直在鼓勵銀行降低中小企業(ye) 融資成本,這種用行政手段壓低企業(ye) 貸款利率的做法,短期內(nei) 似乎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從(cong) 長期來看,銀行持續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貸款的意願和能力都會(hui) 受到影響。
中小企業(ye) 融資難的問題固然存在,但最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ye) 的融資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這裏可以用兩(liang) 組數據來說明。第一個(ge) 數據是中小企業(ye) 在銀行總貸款中的比重。根據OECD公布的數據,中國中小企業(ye) 貸款在總貸款中的比重已經達到65%,是除韓國、日本以外比例最高的國家。這說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第二個(ge) 數據是民營企業(ye) 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全球危機以後,民營企業(ye) 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去杠杆化的傾(qing) 向非常明顯,而國有企業(ye) 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則相對平穩。但2021年底,我國民營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已經反超國有企業(ye) 。其中的原因很複雜,而且民營企業(ye) 中既包括中小企業(ye) ,也包括大企業(ye) 。這兩(liang) 組數據組合起來,至少可以說明我國中小企業(ye) 的融資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關(guan) 鍵的問題是,這些改進是如何實現的?目前我國仍比較習(xi) 慣於(yu) 用行政性手段來解決(jue) 問題。盡管金融機構自身的創新,比如數字金融創新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發揮作用最大的仍是行政性的監管要求。這些監管要求的基本內(nei) 容是每家商業(ye) 銀行每年對中小企業(ye) 的貸款總量和中小企業(ye) 貸款在總貸款中的比重都要比前一年有所上升,否則就要接受監管問責。
現在看這些行政性很強的政策要求實實在在地增加了中小企業(ye) 的貸款,但這裏有一個(ge) 重要的挑戰,是否風險可控?是否有利可圖?如果做不到這兩(liang) 條,那麽(me) 即使短期實現了政策目標,長期也很難持續,甚至會(hui) 造成很多新的問題。所謂有利可圖,就是成本要低於(yu) 可能獲得的回報;所謂風險可控,就是銀行要有獲客和風控能力,將風險控製在較低水平。
大科技平台用大數據來替代抵押品做信用風險評估的方式,目前來看效果不錯。比如微眾(zhong) 銀行、網商銀行的信貸平均不良率遠低於(yu) 傳(chuan) 統商業(ye) 銀行同類貸款,說明這種信用風險管理方式效果較好。
所以,盡管當前中小企業(ye) 融資環境得到了改善,但如果持續依靠行政要求強製商業(ye) 銀行給中小企業(ye) 提供貸款,最終將產(chan) 生較嚴(yan) 重的金融風險和財務後果。因此我國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在市場化條件下解決(jue) 問題,包括實現市場化的風險定價(jia) 、進一步降低金融抑製指數等,核心是依靠金融創新本身,這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第三,要做實金融監管。雖然在過去三十多年,我國維持了金融穩定沒有出現大問題,但這並不是靠監管政策做到的,而更多是靠政府兜底和經濟持續高增長實現的。目前來看,這種做法很難長期持續。一方麵,隨著我國金融體(ti) 係規模越來越大,複雜性越來越高,一出現問題就由政府兜底,這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麵,我國經濟增速在不斷下降。國際清算銀行曾指出,金融危機後很多國家的金融風險都在上升,並將其總結為(wei) “風險性三角”:杠杆率上升、生產(chan) 率下降和政策空間收縮。在此形勢下,我國很難再依靠過去的金融模式來支持經濟增長。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讚8
在監管方麵,我國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過去我國的監管體(ti) 係有框架、有人員、有工具、有目標,但在很多領域都缺乏監管規則的真正落地。過去兩(liang) 年中小銀行出現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yu) 監管規則沒有真正落地。比如大股東(dong) 違規操作,這在規則上是明文禁止的,但卻變成了一個(ge) 比較普遍的現象。這說明我國監管體(ti) 製確實需要進一步改進。具體(ti) 來看,有以下三個(ge) 重要方向:
一是目標。監管最重要的目標是保障充分競爭(zheng) ,反壟斷,保護消費者利益,終極目標是維持金融穩定,除此外,不應該去管其他事情。現在我國的監管目標非常複雜,並且各目標之間並不完全一致。比如行業(ye) 監管和金融監管,本身就是存在矛盾的。二是權限。監管目標確定以後,要給監管部門相應的權力,由他們(men) 來決(jue) 定采取什麽(me) 措施,以及什麽(me) 時候采取措施。三是問責。過去金融監管體(ti) 係是法不責眾(zhong) 。雖然大家都出了問題,但似乎大家都沒有問題。因此對監管問責十分必要。經過四十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監管框架,但更多是形式上的監管,未來我們(men) 要努力將其發展為(wei) 實質性的監管。
第四,要穩健推進金融開放。金融開放非常重要,但必須要穩健推進。很多國家在條件不成熟時貿然推進資本項目開放、金融行業(ye) 開放,最後釀成了重大的金融危機。所以在金融開放的效率提升和金融穩定之間,也要把握好平衡。
總結來看,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發展階段,過去這套金融體(ti) 係已經不太適應新經濟的增長模式,必須要做出改變。改變的方式包括:加強金融創新、推進市場化改革、做實金融監管、穩健推進金融開放等。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我國目標金融模式的方向是比較清晰的,就是要更多地走資本市場的道路,走市場化改革的道路,走國際化的道路。
務實改革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
我國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
雖然我國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清晰,但未來金融模式會(hui) 怎麽(me) 演進?還有很多想象的空間,是會(hui) 變成像德日那樣以銀行主導的金融體(ti) 係,還是像英美那樣以市場主導的金融模式?市場化程度是否能達到那麽(me) 高的水平?監管框架又會(hui) 構建?這都與(yu) 我國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有關(guan) 。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我國在金融改革過程中有學習(xi) 的榜樣,但從(cong) 未明確過具體(ti) 的目標模式,中國的金融和經濟改革,並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清晰地勾畫出改革藍圖或目標模式。這可能是因為(wei) 兩(liang) 方麵的原因。第一個(ge) 原因是1978年決(jue) 定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時,其實很難想清楚未來幾十年會(hui) 怎麽(me) 變化,更重要的是且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不允許把一些徹底的理念明確地表達出來,比如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概念是在改革進行了十五年之後才被提出來的。第二個(ge) 原因是我國的經濟改革包括金融改革都有非常務實的特點,實施改革政策的目的是要解決(jue) 問題,終極目標是什麽(me) 樣子,有時候可能反而不是那麽(me) 重要,雖然方向很清晰。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讚10
根據我們(men) 的總結,務實的金融改革具有如下兩(liang) 個(ge) 特征:第一,任何改革政策都要滿足“可行性”的條件。有些政策提起來很不錯,但沒法落地,也就不具備可操作性,意義(yi) 不大。比如要求明天建立一個(ge) 龐大的資本市場,這本來就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另外,政治可行性同樣重要,因為(wei) 我國改革的的特點是漸進、雙軌。務實的一個(ge) 重要體(ti) 現就是在滿足可行性條件的前提下,解決(jue) 實際問題。
第二,改革措施的決(jue) 定與(yu) 評價(jia) 主要以結果導向。就是每一步改革的推進,都要用實際效果說話,效果好就往前走,效果不好就往回走,這與(yu) 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的理念是一脈相承。我國四十多年的金融改革,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整體(ti) 效果還不錯。當然我們(men) 也要承認,這種務實改革的做法有時也會(hui) 引發一些新問題。因為(wei) 這種改革不徹底,可能會(hui) 形成一些新的利益集團,而這些新的利益集團很可能變成下一步改革的阻力。因此,持續地向前推進改革,是務實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ge) 重要條件。
現在我國金融改革的方向應該已經比較清晰,簡單說就是市場化程度要提高、國際化要提高、資本市場的作用要提高、監管的效能要提高。但與(yu) 此同時,我國仍會(hui) 在很長時期內(nei) 采取務實改革的措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第一,雖然我國資本市場中直接融資的比重會(hui) 逐步提高,但不太可能很快達到英美國家的水平。決(jue) 定一國金融體(ti) 係是以銀行為(wei) 主還是以資本市場為(wei) 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法律體(ti) 係、文化背景、政治製度等。因此我們(men) 雖然會(hui) 走向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wei) 主的道路,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銀行仍將是我國主要的融資渠道。
第二,未來我國會(hui) 向混業(ye) 經營的模式前進,但能否直接從(cong) 分業(ye) 經營走向混業(ye) 經營,前提條件在於(yu) 能否控製住風險。盡管混業(ye) 經營能帶來巨大的回報,效率也會(hui) 有很大提升,但風險管控和識別也會(hui) 更加複雜。因此從(cong) 分業(ye) 經營走向混業(ye) 經營,也會(hui) 是一步一步的前進過程。
第三,市場化改革不會(hui) 一步到位。盡管我國金融抑製指數可能會(hui) 繼續下降,但在當前大背景下,政府仍會(hui) 在金融體(ti) 係中發揮重要作用。隻要行政性幹預是有益的,我們(men) 就仍會(hui) 繼續推進。
第四,監管模式如何發展,目前仍有較大不確定性。當前我國實行的是分業(ye) 監管模式,未來會(hui) 變成綜合型服務機構、還是區分審慎監管和行為(wei) 監管的“雙峰”模式?目前尚且不明確。
總結來看,1978年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金融體(ti) 係,所謂的金融模式其實就是獨家機構模式;經過4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與(yu) 重建,當前我國金融模式呈現出規模大、管製多、監管弱和銀行主導四個(ge) 基本特征。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這一套過去行之有效的金融體(ti) 係的有效性在不斷下降,未來我國將朝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高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提高監管效能的方向前進。雖然大方向比較明確,但我國應該仍會(hui) 采取“務實”的方式向前推進。這就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盡管我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重會(hui) 提高,但不會(hui) 很快上升到英美的水平;盡管我國金融體(ti) 係的市場化程度會(hui) 提高,金融資產(chan) 價(jia) 格決(jue) 定和金融資源配置會(hui) 更多依靠市場化的方式進行,但政府仍然可能會(hui) 在金融體(ti) 係運行中發揮很大作用;此外,要真正實現產(chan) 權中性,讓國企和民企做到公平競爭(zheng) ,相信也會(hui) 是一個(ge) 非常緩慢的過程。
不過,如果堅持“務實”的原則,重視可行性條件和結果導向,那麽(me) 改革持續穩步推進,是一個(ge) 大概率事件。未來的金融模式應該能夠越來越有效地支持新發展階段的經濟增長。與(yu) 此同時,也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與(yu) 動蕩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