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外賣不停”,唐宋時期的餐飲店如何延續城市的煙火氣?

發稿時間:2022-05-24 16:16:37   來源:國家人文曆史   作者:大梁如姬

  中國人講究煙火氣,而煙火氣這三個(ge) 字,差不多專(zhuan) 指的正是餐飲小吃。因此,餐飲行業(ye) 的繁榮,自古以來也被中國人當成了樸素的一類生活標準,城市有煙火,活著就有安全感。“煙火氣”三個(ge) 字,在很長一段時期裏都是中華文明專(zhuan) 屬。在民生經濟尤其是餐飲、小商品領域的發展,從(cong) 古代開始就一直是中華文明為(wei) 外人豔羨的一部分。

為(wei) 什麽(me) 中華文明能夠孕育出煙火氣?為(wei) 什麽(me) 中國的煙火氣能從(cong) 古代一直延續至今,直到今天,我們(men) 也喜歡用“煙火”來形容所有的塵世美好?其實,這也與(yu) 我們(men) 很早就在餐飲行業(ye) 的“模式創新”有很大關(guan) 係。

寶藏名畫《清明上河圖》,約等於(yu) 一幅“今日份”開封城市日常。城市裏的日常有些什麽(me) 呢?飲食男女,關(guan) 注的自然都是吃吃喝喝的事。看圖中100多棟房屋,餐飲業(ye) 幾乎占了一半,就知道開封城的“開封菜”有多火爆了。那麽(me) ,當時的人怎麽(me) “幹飯”呢?都是“下”館子嗎?非也,咱們(men) 把圖放大仔細觀賞,你可能還會(hui) 看到一些很熟悉的身影——送餐的外賣小哥。

一家寫(xie) 著“腳店”的店鋪前,有一位身上係著圍裙的店小二,正一隻手拿著筷子,一隻手端著兩(liang) 隻碗往外走,要去送餐。這,莫不是遇到贗品了?

這麽(me) 想,張擇端反手就想給你一記慈愛的耳光,這麽(me) 瞧不起老祖宗們(men) 嗎?什麽(me) 滴滴打車”“美團外賣,古人早就有了好嗎?宋代孟元老的筆記《東(dong) 京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裏就說: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豬羊荷包,燒肉幹脯……”可見,古代餐飲行業(ye) 早就摸準了懶人心理,於(yu) 是提供了超前的外賣服務。

古代就有外賣了?他們(men) 一沒手機,二沒線上APP,咋實現與(yu) 商家一對一點菜呢?這個(ge) ,方式就多了。

先看唐朝人是怎麽(me) 吃外賣的。

唐代李肇撰寫(xie) 的《唐國史補》裏記載了這樣一出故事:

德宗非時召吳湊為(wei) 京兆尹,便令赴上。湊疾驅,諸客至府,已列筵畢。或問曰:何速?吏對曰:兩(liang) 市日有禮席,舉(ju) 鐺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饌,常可立辦也

說唐德宗的時候,有一個(ge) 叫吳湊的官員被提拔為(wei) 京兆尹,相當於(yu) 現在的首都市長。升官了,自然就要請客吃飯,於(yu) 是,吳湊趕緊給在京的各位同事發了邀請函,請他們(men) 到自家府邸來吃席。等他遍邀一群朋友到家,發現家裏的席麵都擺開了,不止驚問:咋這麽(me) 快?能幹的小吏解釋說:東(dong) 西兩(liang) 市的酒樓飯莊每天都有準備這種禮席服務,專(zhuan) 門給聚餐的人做菜,想吃什麽(me) 菜,隻要你準備好鍋碗瓢盆去取,就算是三五百人一起吃飯,也能馬上開席。也就是說,這一餐,是小吏親(qin) 自跑到商家,麵對麵下單的。

當時的飯館老板打聽到京城老爺們(men) 經常要在家中聚餐,就自行摸索出這樣一套新的經營模式——提前燒好各種流行菜式,等著他們(men) 來點菜。即使席上的菜不全由外送,京城那些著名的硬菜,大家多少會(hui) 點幾道備著。這樣既能節省大家的時間,也能讓幹飯人一飽口福。

這時候的外送員,一般都由店家的夥(huo) 計或者各家派人充當。值得一提的是,客人去點菜,也是要先預付定金的,等取菜的時候,才付清尾款。可見,當時也有尾款人了。

有了唐朝酒樓的外送創新,餐飲業(ye) 哪能錯過這麽(me) 好的營業(ye) 機會(hui) ?紛紛把外送列為(wei) 了行業(ye) 標配。在宋朝這個(ge) 商品經濟繁盛的時代,外賣服務就很好的得到了延續。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桯史》裏記載,宋太祖過生日宴時,就也為(wei) 群臣點過外賣:一日長春節,欲盡宴廷紳,有司以不素具奏,不許,令市脯,隨其有以進。某年,宋太祖生日到了,他決(jue) 定要請所有員工吃頓飯,但宋太祖實在不是個(ge) 時間管理達人,在說要辦生日宴之前,他完全沒通知禦廚操辦,臨(lin) 時要開飯,根本來不及。宋太祖表示,這好辦啊,就用市脯唄。

所謂市脯,就是集市上買(mai) 的肉,《論語·鄉(xiang) 黨(dang) 》篇孔子曾說:沽酒市脯,不食。孔子是個(ge) 講究人,對食物的要求必須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果是市集上買(mai) 來的肉,他是不吃的,而作為(wei)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沒那麽(me) 挑剔,他過生日都可以吃外賣。

自從(cong) 宋太祖打了樣,宋朝皇帝吃外賣上癮,動不動就要點一份皇城外的美食來加餐。北宋和尚文瑩是個(ge) 文學愛好者,他寫(xie) 了一本《玉壺清話》,裏麵就提到過“真宗曾於(yu) 太清樓宴請群臣,進仁和樓所釀酒,遍賜宴席。”看來,宋朝皇帝有外賣情節,不僅(jin) 食物,連酒都是別人釀的才香。

小小的外賣,成為(wei) 連接民間與(yu) 宮牆之間的橋梁。自古至今,酒樓飯店這類服務鄰裏的小本生意,一直是普通老百姓的主要謀生手段。這類民生小生意,按照現代人的總結最要緊的是四個(ge) 字——“降本增效”。降本的方法有很多,但增效的方法,在缺少技術變革的古代其實很有限。而拓展外賣業(ye) 務,就屬於(yu) 少有的一些增效手段。

巷陌深深,沒有外賣業(ye) 務,巷陌中的小吃店很難解決(jue) 酒香巷子深的難題,隻能服務周圍的居民而已,而因為(wei) 小吃店沒有門檻,因此,古代的餐飲小吃店之間的競爭(zheng) 往往也異常激烈。如果有機會(hui) 讓王公貴族也點自己家的外賣,對餐飲店來說,不亞(ya) 於(yu) 今天的頂流網紅突然免費到店吃飯打卡,其背後的品牌效應不可估量。這正是為(wei) 什麽(me) 這些餐飲店紛紛發展出自己的外賣業(ye) 務的重要原因。

從(cong) 皇帝視角看,通過外賣的方式,既可以品嚐不一樣的美食,也拉近了自己與(yu) 民間的距離,因此,除了日常偶爾點餐,每到元宵佳節,皇帝也能吃上饞哭自己的10件套。還是開封八卦集的《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說每年元宵節時,宋朝官方都要舉(ju) 辦燈節,皇帝為(wei) 了與(yu) 民同樂(le) ,共賞由花燈組成的繁光與(yu) 星河,也要在皇宮東(dong) 大門的“晨暉門”外設一個(ge) VIP帝王座。每當此時,就是小商販們(men) 人生的高光時刻。他們(men) 集體(ti) 挑著擔子或推著小車,一窩蜂地在皇帝麵前“團團密擺,準備禦前索喚”,也就是等待皇帝點餐。

那麽(me) ,他們(men) 都提供了些啥呢?有熟食鵪鶉骨飿兒(er) (類似於(yu) 餛飩)、圓子(類似於(yu) 湯圓)、白腸、水晶鱠(類似於(yu) 皮凍)、科頭細粉、湯雞;有水果、幹果類的旋炒栗子(現炒栗子)、段金橘、橄欖、龍眼、荔枝等等。

你可能要問了,這麽(me) 魚龍混雜的地方,皇帝待在這兒(er) 安全嗎?對於(yu) 心裏滿是“總有刁民想害朕”的皇帝來說,他們(men) 是不可能讓自己暴露在沒有武裝保衛的環境下。在皇帝旁邊就用荊棘圍了起來,那些圍著主動送外賣的人,都得距離皇上“五七十步”呢。而且,在這個(ge) 座位旁邊,朝廷如門司、禦藥、知省、太尉等各部門都要派人站崗,安保工作安排得妥妥的。

後來,過生日、元宵和吃外賣,幾乎就成了宋朝皇帝的標配。

這些美食,也是經過開封市民重重檢驗的。《東(dong) 京夢華錄》卷三說:“坊巷院落、縱橫萬(wan) 數,莫知紀極。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隻於(yu) 市店旋買(mai) 飲食,不置家蔬。”說開封城猶如當今的北上廣深,城市人口密集,街道繁華擁擠,每條街巷,都有茶樓、酒樓和飯莊,而且,這些酒家一般都不是專(zhuan) 營一項業(ye) 務,他們(men) 經營範圍廣泛,“兼賣諸般下酒”,賣酒、賣茶的也兼做飯菜,飯莊不僅(jin) 能吃喝,還提供娛樂(le) 服務,比如吟詩作賦和彈琴唱曲一條龍服務,所以,那會(hui) 兒(er) 的白領、生意人基本都不自己在家燒菜,而是到酒樓飯莊去吃。隻有這些大家頻繁光顧的,才能在首都這個(ge) 連餐飲業(ye) 都人才輩出的地方立足,從(cong) 而有機會(hui) 給皇帝送一頓外賣。

到南宋時,雖然皇帝們(men) 搬到杭州去了,這種吃外賣的風俗也沒變。你見過大宋杭州城晚上三四點的景色嗎?宋代吳自牧表示,他見過。在他寫(xie) 的《夢粱錄》記載:“杭城大街,買(mai) 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鍾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杭州城大街上,24小時不絕人煙。哪怕到了大半夜,也有一堆小哥哥、小姐姐們(men) 熬著最狠的夜,點上最好吃的外賣,恣意快活。到晚上敲了三四通鼓,大家這才陸陸續續收拾回家。而第五通鼓響起來,賣早餐的又開始營業(ye) ,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在這麽(me) 熱鬧的城市生活,怎麽(me) 忍得住不加入他們(men) 、參與(yu) 其中呢?宋末元初的周密創作的《武林舊事》第三卷記載,宋高宗趙構退休當了太上皇後,很愛與(yu) 民同樂(le) ,經常乘著小船在西湖上泛遊。每當此時,宋高宗就像一個(ge) 雞媽媽,身後會(hui) 跟著一群生意精,他們(men) 一邊遊船,一邊故意扯開嗓子叫賣自家的招牌菜,為(wei) 的就是勾引皇帝的饞蟲,讓天子為(wei) 自己做營銷。

宋高宗也知道身後有一群人為(wei) 自己的胃“保駕護航”,玩餓了,就直接召喚他們(men) 來送餐。有一個(ge) 叫宋五嫂的人很擅長做魚湯,宋高宗喝完魚湯,很想見見幕後主廚,便把宋五嫂叫上船閑聊。一看宋五嫂原來年紀這麽(me) 大,還需要出來跑外賣,不免大手一揮,又是賜金銀,又是賞布匹,吃個(ge) 外賣活脫脫變成了關(guan) 愛空巢老人。

宋五嫂的魚羹經過皇帝吃播帶貨以後,瞬間成為(wei) 大宋“舌尖上”的頭牌菜,吃瓜群眾(zhong) 聽說後,心想“若是同吃一道羹,此生也算共酸甜”呀,於(yu) 是紛紛加入團購,把賣魚嫂養(yang) 成了老富婆。南宋理宗時期的一位進士朱繼芳聽說這事後,還提筆寫(xie) 了一首《宋五嫂魚羹》記錄:

柳下白頭釣叟,不知生長何年。

前度君王遊幸,賣魚收得金錢。

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也愛深入了解民間美食。宋代文人周密的著作《癸辛雜識別集·德壽買(mai) 市》記載,宋孝宗隆興(xing) 年間的某次元宵節,孝宗趙昚一邊觀燈,一邊大快朵頤當下杭州城流行的食物。當時,宋孝宗吃了點啥呢?有一家“李婆婆魚羹”,還有一家“南瓦張家圓子”,都榮幸進入了“禦腹”。為(wei) 了體(ti) 現皇家天子氣度,宋孝宗主動給商家漲價(jia) ,市麵上賣一貫錢的,他就給二貫錢。另外一貫,算是賞的小費。

這次以後,“李婆婆”的廚藝徹底抓住了宋孝宗的胃,讓天子都情不自禁當回頭客。後來,有一次請為(wei) 嶽飛平反的大臣史浩吃飯,即使安排了宮廷禦宴,宋孝宗還是忍不住安利一波李婆婆家的菜,命人去打包李婆婆雜菜羹、賀四酪麵、髒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好幾種“網紅”美食進宮。此次,大家吃得是“君臣皆醉”。

除了帝王和達官貴人外,普通百姓也有外賣吃嗎?

當然有,而且,民間吃起外賣來更方便。即使沒有現代高科技,也能足不出戶就實現外賣點菜。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三徑野錄》(今已亡佚)作者描述:“吳中婦女驕惰,皆不肯入庖廚,饑則隔窗索喚,市食盈筥,至不下樓。”說蘇州婦女很懶,不愛自己下廚做菜,同時她們(men) 也很社恐,不想下樓買(mai) 飯吃,所以,她們(men) 想到了一個(ge) 好辦法——“隔窗索喚”。甭管是不是飯點,反正樓下多的是餐廳,於(yu) 是,每當饑餓來襲,她們(men) 就打開窗戶對著外麵大喊:“哎,某某酒家,我要點XXXX這幾樣菜,打包,送上樓哦。”就這樣,下單成功。聽到叫喚的店家趕緊接單,不一會(hui) 兒(er) 就做好了,因為(wei) 臨(lin) 街,他們(men) 也不用上門送外賣,而是由樓上掉一根繩子下來,繩子下掛一個(ge) 小竹筐,裏麵裝著錢,商家把錢拿走,放進做好的飯菜,招呼婦女們(men) 往上拽繩子就算完成交易。

這種操作,當今那些封閉院校的學生見了,都忍不住直呼內(nei) 行。

通觀宋代的外賣,形式和今天其實相差甚遠,那會(hui) 兒(er) 沒有當下建構的一整套網絡係統,也沒有今天美團外賣這種便利的平台,所以,宋人可沒法在手機上選好吃哪家,然後再一一勾上自己喜歡的菜品一鍵下單,他們(men) 大多數都是店家主動送上門的叫賣服務,或者點餐的人需要親(qin) 自進店選菜下單。如果不知道當日有哪些時令菜,店家也備好了手寫(xie) 版的菜單,可以照單點選,但要索喚及時食品,知處不然,則酒家亦有單於(yu) 牌麵點選也,然後由店內(nei) 員工完成配送。這不,《清明上河圖》的那一幕,顯然就是店小二在充當外賣員。

近一點的地方,小二哥手端著碗筷就去了,如果地方遠,則要把食物在食盒裏,稍稍保溫一下。《清明上河圖》的另一個(ge) 鏡頭裏,就有一個(ge) 頭上頂著疊了兩(liang) 三層的大盤子,手裏拎著支架的外賣小哥正在努力配送中。

當然,店員當專(zhuan) 業(ye) 的配送員,對於(yu) 餐飲店來說人力成本還是太高。如果兼職配送,配送效果不好,如果全職配送,人工成本太高。解決(jue) 的辦法,正是通過社會(hui) 化物流的方式來形成職業(ye) 分工,這就是古代的靈活就業(ye) 。

繼續看《東(dong) 京夢華錄》:“更有百姓入酒肆,見子弟少年輩飲酒,近前小心供過,使令買(mai) 物命妓,取送錢物之類,謂之‘閑漢’。”說在東(dong) 京開封城裏,很多土豪、富家公子之類的人喜歡聚餐喝酒,這時候,就有一些精神小夥(huo) 不請自來,小心翼翼地前去討好:“親(qin) ,代買(mai) 服務了解一下?”問他們(men) 需不需要外賣服務。不管是取錢送東(dong) 西,還是去妓院點個(ge) 歌姬陪吃,他們(men) 都願意代為(wei) 跑腿。這些人,在當時被稱為(wei) “閑漢”。不過,這些“閑漢”可不是義(yi) 務幫工,當時也不盛行“白嫖黨(dang) ”,一切都是有償(chang) 勞務。他們(men) 就可以算嚴(yan) 格意義(yi) 上最早的職業(ye) 外賣小哥了。

有一說一,這些人雖然被稱為(wei) “閑漢”,卻也是靠雙手雙腳主動工作的勞工,並不能算真正的“閑漢”。之所以被人認為(wei) “閑”,其實是這些勞工們(men) 時間靈活,接單才開始幹活,似乎並不像農(nong) 民和工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裏,這樣的社會(hui) 分工形態顯得相對超前。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閑”的另一層含義(yi) ,其實是當時的勞動人民對這種時間靈活的新就業(ye) 形態的一種豔羨吧。

從(cong) 曆史上看,外賣是酒樓、餐館等民生產(chan) 業(ye) 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之後的產(chan) 物。借助外賣,商家可以擴大經營服務範圍,甚至可以把服務的觸角從(cong) 民間伸進宮廷,把達官貴人甚至天子皇帝這些原本不可能光顧的群體(ti) 變成自己的客戶。而另一方麵,隨著外賣等社會(hui) 服務業(ye) 的發展,也逐漸出現了新型的社會(hui) 分工,即職業(ye) 配送的外賣跑腿小哥等等,這些,都不斷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ye) 人口,拓展城市民生小店的經營水平,都市經濟因此才能夠加速蓬勃發展起來。

有趣的是,當我們(men) 從(cong)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來到信息社會(hui) ,不再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年輕人們(men) ,很多在進城之後,也和唐宋時期一樣,成為(wei) 騎手。當他們(men) 滿載著飯香,快速地走街串巷,成為(wei) 城市裏最忙碌和最被需要的人時,似乎,我們(men) 也隱約觸摸到了《清明上河圖》中,中國城市煙火綿延不斷的一些道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