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俏彬:“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下的2022年積極財政政策
發稿時間:2022-05-10 08:40:08 來源:《地方財政研究》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在世紀疫情衝(chong) 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基於(yu) 國際國內(nei) 形勢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yu) 特征所做出的高瞻遠矚的戰略判斷,關(guan) 係到中國經濟社會(hui) 長遠發展。我們(men) 要加強對這一戰略的深層次理解,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對於(yu) 經濟社會(hui) 的穩定和支撐作用,為(wei) 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做出堅定貢獻。
2022年國際國內(nei) 形勢分析
一、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恢複速度可能減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化。承接2021年之勢,2022年將繼續處於(yu) 重要的結構調整期。從(cong) 國際上看,正在發生的俄烏(wu) 衝(chong) 突猛烈衝(chong) 擊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影響極其深遠。中美關(guan) 係雖然有回暖跡象,但雙方博弈競爭(zheng) 的基本格局不會(hui) 改變。疫情後全球供應鏈向區域供應鏈的調整重組已成定局,各大經濟體(ti) 都在抓緊進行供應鏈的重新布局。2021年對全球經濟產(chan) 生廣泛影響的供應鏈危機和大宗商品價(jia) 格上漲大概率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雖然新冠疫情已處於(yu) 後半程,但餘(yu) 音未消,仍將繼續影響世界。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隨著疫情壓力減輕以及通脹來勢猛烈,美聯儲(chu) 政策取向正調轉方向,貨幣政策從(cong) 量化擴張轉向逐步收縮,加息與(yu) 縮表已在路上,這將對全球特別是新興(xing) 經濟體(ti) 產(chan) 生重大影響。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放緩,從(cong) 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4%,較去年10月份預測值下調0.5個(ge) 百分點。經合組織(OECD)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複蘇勢頭放緩,增長4.5%。受多種因素影響,上述國際組織也調整了對2022年中國經濟的預測值,世行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5.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經濟增長4.8%,OECD預測中國2022年和2023年將放緩至5.1%,均較此前的預測有所下調。這表明,2022年我國經濟增長不容樂(le) 觀。
二、國內(nei) 經濟麵臨(lin) 較大的下行壓力
2021年,我國經濟全年增長率為(wei) 8.1%,經濟總量達到近114.4萬(wan) 億(yi) 元,人均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2551美元,已非常接近目前世界銀行定義(yi) 的高收入國家門檻下限。但同時也要看到,由於(yu) 種種因素影響,202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經曆了一波快速下降,從(cong) 第一、二季度的18.3%、7.9%陡降到第三、四季度的4.9%和4.0%。
一般認為(wei) ,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在5%-6%之間,低於(yu) 這個(ge) 速度,將給就業(ye) 、居民收入、企業(ye) 利潤、政府財政收入、社會(hui) 穩定等帶來極大的壓力。如果放任經濟下行,廣大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將會(hui) 發生嚴(yan) 重的生產(chan) 經營困難,一大批中小微企業(ye) 可能破產(chan) 倒閉,進而失業(ye) 增加,引發各種社會(hui) 不穩定因素。長期積累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可能顯露,經濟運行鏈條中一些薄弱環節、風險點將暴露出來,進而引發連鎖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工業(ye) 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減弱我國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能力。因此,2022年需要集中全力,調動各方麵的力量進行應對,全力穩住宏觀經濟的大盤,為(wei) 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前提和條件。
2022年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全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一、進出口難再現2021年的盛景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進出口在經曆了最初的衝(chong) 擊後,隨即強勢反彈,在全球貿易嚴(yan) 重受阻的情況下一枝獨秀,對穩定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wan) 億(yi) 元,比2019年增長1.9%,貿易順差3.7萬(wan) 億(yi) 元,增長27.4%,創曆史新高。2021年,我國進出口繼續強勢增長,全年貨物進出口總值為(wei) 39.1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比2020年增長21.4%,一年之內(nei) 相繼跨過5萬(wan) 億(yi) 、6萬(wan) 億(yi) 美元兩(liang) 大台階,達到了曆史高點。必須看到,這一多年來罕見的外貿盛景背後的主要推動因素有較大的偶然性和一次性。一是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國疫情防控領先於(yu) 其它國家,打了一個(ge) 漂亮的時間差。二是我國強大的工業(ye) 製造能力和完整堅韌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發揮了重大作用。三是各國應對新冠疫情實施的大封鎖政策之下,各類“防疫經濟”的興(xing) 起和繁盛。2022年,隨著疫情好轉、疫苗大範圍接種,各國邊境漸次放開,全球供應鏈恢複速度加快,預計我國的這一優(you) 勢將明顯下降。換言之,2022年淨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有所放緩,至少不能期待再有2021年的上佳表現。
二、消費恢複仍然受製於(yu) 疫情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nei) 需市場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ti) ,內(nei) 需在任何時候對於(yu) 我國經濟增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支撐力量。從(cong) 2021年的情況看,全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2.5%,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5.3個(ge) 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但是也要看到,由於(yu) 種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消費對於(yu) 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汽車和住房以往是拉動消費的主要引擎,但現在均已進入了一個(ge) 相對減弱的階段,而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類的消費潛能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受疫情的不確定影響,明年消費環境整體(ti) 而言仍將處於(yu) 複蘇期,各類麵對麵接觸型服務消費的全麵回升還有待時日,這都會(hui) 在較大的程度上製約了消費對於(yu) 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三、投資需求是穩增長的不二選擇
在我國的特殊體(ti) 製和特殊發展階段下,投資曆來是經濟穩定之錨。從(cong) 曆次經濟麵下行壓力時政府的應對策略看,在消費、淨出口拉動能力受限的情況下,通過穩投資來穩增長曆來都是宏觀調控的不二選擇。特別是2021年下半年我國經濟新一波的下行,深究起來與(yu) 投資不足有較大關(guan) 係。2021年,全年資本形成總額拉動經濟增長僅(jin) 1.1個(ge) 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隻有13.7%,均為(wei) 近年來的新低。特別是第四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度為(wei) 負數(拉動經濟-0.5個(ge) 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wei) -11.6%),為(wei) 幾十年來所未見。進一步具體(ti) 分析,三大主體(ti) 投資中製造業(ye) 投資比上年增長13.5%,保持了較高增速。但房地產(chan) 投資急劇下降,全年投資147602億(yi) 元,僅(jin) 比上年增長4.4%,與(yu) 往年兩(liang) 位數以上的增長不可同日而語。基礎設施投資方麵,如果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chan) 和供應業(ye) ,全年僅(jin) 增長0.4%,相當於(yu) 基本上沒增長。
通過以上簡要分析可以看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2022年要穩住宏觀經濟的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最需要、最能見效的辦法是增加投資,恢複並加強投資對於(yu) 經濟的支撐作用。鑒於(yu) 製造業(ye) 投資率已處於(yu) 高位,房地產(chan) 發展轉向以及房住不炒的堅定政策取向,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達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目的,基本上是當前的不二選擇。因此,2022年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主要策略是“增投資”“促消費”“穩出口”“防風險”。一是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和速度,發揮好投資對於(yu) “穩增長”定海神針的作用。二是要處理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guan) 係,千方百計恢複和促進居民消費。三是要利用好製造大國和疫情防控領先所形成的時間優(you) 勢,盡可能抓住外需上升的良機。四是要協調好重大結構調整與(yu) 穩增長的關(guan) 係,對房地產(chan) 、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債(zhai) 務等長期積累下來的風險,要有序釋放,把握好節奏,不急於(yu) 求成,避免不同風險形成共振和疊加。
2022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三大重點
一、保持適當支出強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2021年我國財政收入形勢較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20萬(wan) 億(yi) 元,達到20.25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0.7%,與(yu) 2019年相比增長6.4%,完成收入預算並有一定超收。綜合研判,今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有望繼續保持較好增長態勢。目前我國財政赤字率不高,2021年為(wei) 3.2%,遠低於(yu) 世界上主要經濟體(ti) 。雖然政府債(zhai) 務規模絕對量達到46.55萬(wan) 億(yi) 元(2020年),但占GDP的比重(負債(zhai) 率)為(wei) 45.8%,低於(yu) 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風險總體(ti) 可控。這些都為(wei) 2022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22財政支出將保持適當的強度,並且“靠前發力”,支出進度將進一步加快,以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對穩增長的支撐作用。預計2022年我國政府支出規模、債(zhai) 務規模將有所增加,特別是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仍然將保持較大力度,總規模可能不低於(yu) 今年的水平。由此釋放出來的巨量資金,將主要用於(yu) 擴大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從(cong) 投資方向上看,既包括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這樣的民生項目,也將重點圍繞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這兩(liang) 條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以各類“新基建”為(wei) 主體(ti) ,麵向未來、麵向全局,突出基礎性、公共性,短期為(wei) 穩增長做貢獻、中長期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需要指出的是,在積極財政政策釋放出巨量資金後,對各級地方政府的項目準備、實施、管理能力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進一步加強項目策劃和儲(chu) 備,提高項目庫的“容量”和“質量”,防止“錢等項目”或資金與(yu) 項目“分家”。要進一步強化項目與(yu) 資金之間的匹配程度,保證項目建成後能有一定的收益和現金流。要做好項目管理,努力提高項目的投資績效。總之,要堅持形成有效投資,確保形成實物工作量,切實將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到“穩增長”的刀刃上。
二、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ti) 活力
自2015年以來,我國每年都推出力度不同的減稅降費政策。據有關(guan) 部門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減稅降費金額達到7.6萬(wan) 億(yi) 元,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2021年持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全年為(wei) 市場主體(ti) 新增減負1.1萬(wan) 億(yi) 元。2022年為(wei) 了繼續做好“六保”“六穩”工作,我國將繼續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ti) 活力。但與(yu) 過去相比,2022年的減稅降費將體(ti) 現兩(liang) 個(ge) “更加突出”。
第一,更加突出減稅降費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主要瞄準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製造業(ye) 等國民經濟運行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的重點環節、薄弱環節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這主要是因為(wei) 在當前疫情衝(chong) 擊還沒有完全過去的背景下,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仍然是受經濟下行影響最大的部分,而它們(men) 直接關(guan) 係著就業(ye) 和老百姓生計,是實施“六保”“六穩”政策的關(guan) 鍵環節。疫情發生以來,製造業(ye) 雖然率先恢複,但今年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jia) 格、國際運價(jia) 等大幅度上漲的影響,特別是麵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以強基固本。
第二,更加突出結構性,努力將短期的減稅降費與(yu) 完善我國稅收製度的長遠需要結合起來。
一是延續並完善部分已經出台的減稅降費政策。前幾年,我國出台了不少支持小微企業(ye) 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這些政策將於(yu) 今年年底到期。為(wei) 了做好今年“六保”工作,可將這些政策延期一年。繼續執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you) 惠政策,對月銷售額未超過15萬(wan) 元的納稅人免征增值稅政策。繼續執行小型微利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對年應納稅所得不超過100萬(wan) 元的部分,按2.5%計稅;超過100萬(wan) 元但不超過300萬(wan) 元的部分,按10%計稅。
二是進一步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的政策力度。增值稅的留抵部分,本質上是企業(ye) 的資金占用。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的改革力度,既能顯著減輕企業(ye) 負擔,也有利於(yu) 規範和優(you) 化稅收製度。今年,為(wei) 適應形勢需要,可以加大留抵退稅力度,做到應退盡退。適當降低政策門檻,讓更多的市場主體(ti) 能夠享受政策。比如,按照目前規定,留抵退稅需要滿足連續6個(ge) 月有增量留抵稅額,而且納稅信用等級要為(wei) A或B,但一些新開辦企業(ye) 納稅信用等級較低,無法及時享受政策。對此可出台針對性的解決(jue) 辦法。
三是適當擴大研發費用加計費用扣除比例政策的享受麵。為(wei) 了支持製造業(ye) 的發展,鼓勵經濟“脫虛向實”,去年我國已經將製造業(ye) 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cong) 75%提高到100%,同時允許企業(ye) 提前享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可將這項政策擴大範圍,使各類科技型企業(ye) 都能享受,以加快促進技術進步,帶動全社會(hui) 加大研發費用的投資。對扣除的費用範圍可考慮適當擴大,將合理的間接費用一並納入,以放大這項政策的實施效果。
四是適當減輕中低收入群體(ti) 的個(ge) 人所得稅負擔。日前,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已公布了三項政策:將全年一次性獎金不並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實施按月單獨計稅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將年收入不超過12萬(wan) 元且需補稅或年度匯算補稅額不超過400元的免予補稅政策延至2023年底;將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單獨計稅政策延至2022年底。這三政策預計可為(wei) 社會(hui) 減負1100億(yi) 元。另外,為(wei) 適應我國人口結構變化,還可考慮提高三孩養(yang) 育、養(yang) 老保險費用扣除標準。
五是堅決(jue) 治理亂(luan) 收費。近年來,國家持續治理亂(luan) 收費,極大地降低了社會(hui) 交易成本,優(you) 化了營商環境,但個(ge) 別地方仍屢禁不止,有的還花樣翻新。必須看到,亂(luan) 收費會(hui) 嚴(yan) 重抵消減稅降費政策效果,加重企業(ye) 負擔,影響企業(ye) 信心和預期。要標本兼治,持續治理亂(luan) 收費。要嚴(yan) 禁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征收標準、擴大征收範圍,發現一起,處理一起。要進一步加強對行業(ye) 協會(hui) 商會(hui) 收費的規範管理,並用市場化的方法推動經營性收費趨於(yu) 合理。
三、要統籌好發展與(yu) 安全的關(guan) 係,始終保持好我國財政的可持續性
當前和未來一個(ge) 時期,百年未來有之大變局仍將處於(yu) 加速演化期,大國關(guan) 係與(yu) 國際地緣政治頻繁變化,數字化和綠色轉型也以催枯拉朽的方式重新定義(yi) 人類社會(hui) 習(xi) 以為(wei) 常的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從(cong) 國內(nei) 的情況看,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才處於(yu) 起步階段,綠色轉型更是任重而道遠,多年積累下來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風險也需要有序化解。與(yu) 此同時,人民群眾(zhong) 對於(yu) 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豐(feng) 富,對能買(mai) 得起的住房、優(you) 質教育醫療、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發強烈,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呼聲很高……所有這些,都將轉化為(wei) 對政府財力的現實需要。中長期而言,財政可持續麵臨(lin) 壓力。
要進一步統籌好發展與(yu) 安全、長期與(yu) 短期的關(guan) 係,保持好我國財政的可持續性。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要求下,2022年,積極財政政策在擴大支出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精準、注重提升效能。一是要處理好“擴支”與(yu) 增效之間的關(guan) 係。擴大支出不是所有的支出都同步增加,財政支出結構同樣要有增有減、有保有壓。要突出財政支出的重點,主要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急需,同時又對長遠發展有益的科技、創新、能源轉型、製造業(ye) 發展、糧食安全等方麵。二是要始終堅持近年來黨(dang) 政機關(guan) 過緊日子的傳(chuan) 統,原則上不增加一般性支出,繼續嚴(yan) 格控製“三公”經費,嚴(yan) 格執行各項經費開支標準,嚴(yan) 禁各類樓堂管所和形象工程建設支出,嚴(yan) 禁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花錢,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ye) 。三是要進一步嚴(yan) 肅財經紀律,對財政收支中的各類違規違紀現象嚴(yan) 格查處,堅決(jue) 製止。四是要實施好全麵預算績效管理,將績效要求落實到每一分錢上,推動績效管理向縱深發展。五是要加強地方政府債(zhai) 務管理,堅決(jue) 遏製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zhai) 務,對各類新增隱性債(zhai) 務行為(wei) ,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穩妥化解隱性債(zhai) 務存量,完善常態化監控、核查、督查機製,對各類隱性債(zhai) 務風險隱患做到早發現、早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六是要加快預算一體(ti) 化建設工作,用好大數據,全麵提升財政管理現代化水平。
對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幾點深層次思考
一、如何處理好名義(yi) 赤字率與(yu) 實際赤字率之間的關(guan) 係
長期以來,我國財政赤字率均維持在3%左右。即使2020年麵臨(lin) 百年未有大疫情的嚴(yan) 重衝(chong) 擊,當年也僅(jin) 上升到3.6%。2021年隨著經濟有所恢複,赤字率隨之回調到3.2%。預計2022年仍將保持較低水平。但與(yu) 此同時必然看到,目前我國赤字率是以一般公共預算的收支數為(wei) 計算基礎,與(yu) 國際上全口徑政府收支的計算慣例不完全符合。以2020年為(wei) 例,官方標準的赤字率為(wei) 3.60%,而采取國際統計標準的赤字率則達到了6.18%。如果剔除掉結轉結餘(yu) 資金,記入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差額情況,則廣義(yi) 口徑的財政赤字率已經達到10.58%。名義(yi) 赤字率較低,一方麵有利於(yu) 保持和提高我國主權債(zhai) 務評級,降低融資成本,但另一方麵可能誤導各方麵高估財政實力,進而產(chan) 生不切實際的“債(zhai) 務期待”。一種典型的看法是,我國赤字率這麽(me) 低,說明財政政策不夠積極,還有很大的發債(zhai) 空間。因此,以發展的眼光看,逐漸調整我國赤字率的計算口徑,促進名義(yi) 赤字率與(yu) 實際赤字率的逐漸收斂,是今後財政工作必須麵對的一項任務。如何開啟這項頗具難度的任務,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如何處理好債(zhai) 務規模與(yu) 債(zhai) 務結構的關(guan) 係
2020年,我國政府債(zhai) 務餘(yu) 額與(yu) GDP之比(負債(zhai) 率)為(wei) 45.8%,雖然與(yu) 國際通行標準相比,仍然在可控與(yu) 安全範圍內(nei) ,但目前存在三大突出問題。一是各級政府債(zhai) 務還本付息的支出越來越大,負擔越來越沉重,已成為(wei) 新形勢下新的財政“剛性支出”。二是結構性壓力突出。國債(zhai) 與(yu) 地方債(zhai) 結構不合理,前者輕、後者重。一般債(zhai) 和專(zhuan) 項債(zhai) 結構不合理,前者輕、後者重。顯性債(zhai) 和隱性債(zhai) 結構不合理,前者輕、後者重。三是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限額大量結餘(yu)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地方政府反映專(zhuan) 項債(zhai) “不好用”,沒有足夠的項目與(yu) 之匹配。
結合今後一個(ge) 時期的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nei) 一係列重大戰略任務的安排布置,可能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對債(zhai) 務結構進行調整,適當增加國債(zhai) ,調減地方債(zhai) ;適當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債(zhai) ,調減專(zhuan) 項債(zhai) 務,同時嚴(yan) 格控製各類隱性債(zhai) 務,以此平衡上述各類債(zhai) 務之間的關(guan) 係,保證在債(zhai) 務總量繼續擴大的同時,結構上更加平衡,更加穩定。
三、如何處理好結構性減稅與(yu) 結構性增稅之間的關(guan) 係
經過“十三五”時期大規模減稅降費之後,目前我國財政實力與(yu) 支出前景已不具備繼續實施大規模普惠性減稅降費的條件,但經濟形勢、產(chan) 業(ye) 發展、區域協調等始終對結構性減稅提出現實需要。從(cong) 我國稅製結構上看,從(cong) 間接稅為(wei) 主向直接稅為(wei) 主的轉型迄今並未完成。2020年,在當年全部稅收收入中,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比重分別為(wei) 32.94%和44.60%,與(yu) 2016年31.57%和39.07%相比,間接稅占比提高近5個(ge) 百分點。在稅製轉型過程中,所得稅的不斷完善,房地產(chan) 稅甚至遺產(chan) 稅的陸續到來都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產(chan) 生加稅的效果。如何在保持宏觀稅負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平衡好結構性減稅與(yu) 結構性加稅之間的關(guan) 係,也是今後理財工作中必須嚴(yan) 肅對待的大事。以企業(ye) 所得稅為(wei) 例,加稅和減稅需要同時並存。一方麵,近年來,因為(wei) 連續出台對小微企業(ye) 的所得稅優(you) 惠製度,社會(hui) 上已形成了對小微企業(ye) 低稅甚至無稅的認知慣性,今後應考慮將類似政策從(cong) 製度上固定下來,以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增強社會(hui) 預期。另一方麵,由於(yu) 多年來累積的大量稅收優(you) 惠,很多企業(ye) 實際承擔的所得稅率遠低於(yu) 25%的名義(yi) 稅率,部分大企業(ye) 的實際稅負甚至不足10%。隨著新一輪國際稅收改革的呼之欲出,特別是15%的全球最低稅率將於(yu) 2023年正式實施,這勢必要求我國提高某些企業(ye) 的實際稅負。平台經濟經曆多年的快速發展後,即使是25%的企業(ye) 所得稅率,事實上已難於(yu) 對其利潤水平進行合理調節,資源型企業(ye) 的情況也與(yu) 之類似。未來,如何根據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實際需要,將近年來受到社會(hui) 廣泛歡迎的小微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從(cong) 製度上固定下來,也適當提高一些需要重點調節的行業(ye) 、企業(ye) 的所得稅稅率,做到稅製有增有減,增強我國財政經濟製度的彈性和韌性,促進縱向公平,同樣也需要深入思考。
總之,圍繞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要求,積極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精準、可持續。積極財政政策釋放出來的巨量資金,既要用得出,還要用得好,財政投資要圍繞經濟數字化轉型、綠色轉型兩(liang) 條主線,突出基礎性和公共性,短期為(wei) 穩增長做貢獻,長期則夯實我國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基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