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常紀文

文章

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擔當

發稿時間:2022-02-21 14:14:2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常紀文

  【我看碳達峰碳中和】  

  “我們(men) 必須深入分析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麵臨(lin) 的形勢和任務,充分認識實現‘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點工作,統一思想和認識,紮紮實實把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落到實處。”

  ——2022年1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持續推動產(chan) 業(ye) 和能源結構調整,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如今,我國已進入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碳達峰碳中和成為(wei) 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雙碳”政策體(ti) 係的加快構建下,我國能源、冶金、化工、建築、交通、農(nong) 業(ye) 等行業(ye) 領域正在編製專(zhuan) 項行動方案。在中國積極參與(yu) 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影響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紛紛跟進,發布了本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

  碳達峰碳中和的國際前景廣闊。目前,盡管全球以化石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以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為(wei) 主體(ti) 的溫室氣體(ti) 結構沒有根本改觀,主要排放國高能源消耗、高溫室氣體(ti) 排放的工業(ye) 結構沒有根本改善,但近些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卻通過實實在在的減排舉(ju) 措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其中,中國的主動擔當與(yu) 貢獻有目共睹,為(wei) 發展中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實施作出了良好的國際示範。

  中國行動 減汙降碳增匯協同發力

  2021年10月15日,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青海海南、海西基地項目開工,通過光伏治沙等模式,有望實現新能源與(yu) 生態協同共進。助力“雙碳”,這隻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2021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並網裝機容量約為(wei) 5300萬(wan) 千瓦,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光伏發電並網裝機容量達到3.06億(yi) 千瓦,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隨著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裝機容量越來越大,我國一些省份目前正在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強建設大型光伏和風電基地。同時,國家能源局也公布了全國676個(ge) 整縣光伏推進名單。按照我國碳中和的行動目標,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將超過50%,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達到80%。可以說,中國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市場空間廣闊。在2021年9月召開的第76屆聯合國大會(hui) 上,中國承諾,今後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我們(men) 相信,中國的示範和幫助,有利於(yu) 廣大發展中國家改善能源結構,促進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產(chan) 業(ye) 的大力發展,減少全球溫室氣體(ti) 的排放。

  以區域和流域為(wei) 單元,優(you) 化工業(ye) 結構,減少同質化低端競爭(zheng) ,各地區、各行業(ye) 正積極做好經濟增長和減汙減排的“加減法”。在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方麵,中國同樣持續發力。我們(men) 看到,鋼鐵行業(ye) 探索利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產(chan) 生的氫氣替代焦炭煉鋼;一些城市已經開通了氫能公共汽車;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將水稻改為(wei) 旱作稻,減少農(nong) 業(ye) 甲烷的排放;鄉(xiang) 村建築采用節能和保溫改造工程,減少了冬季取暖、夏季製冷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與(yu) 此同時,赤泥轉化為(wei) 赤泥磚,磷石膏、煤矸石轉化為(wei) 建築材料和可利用的熱能……一些地方以前堆積如山的大宗工業(ye) 固廢,正在通過綜合利用得到消納。總的來說,降碳、減排的區域和流域大格局正在建立,一些企業(ye) 通過技術改造和工藝升級提升了行業(ye) 的競爭(zheng) 力,一些行業(ye) 碳達峰碳中和的做法上升為(wei) 全國性標準,成為(wei) 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這對於(yu) 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巨大的示範和啟迪意義(yi) 。

  在加強碳匯方麵,中國也走在前列。截至2021年12月23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wei) 1.79億(yi) 噸,累計成交額達76.61億(yi) 元。碳交易作為(wei) 碳排放指標調劑的市場手段,既有利於(yu) 植樹造林、增強碳匯,也有助於(yu) 控製碳排放總量,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向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在我國浙江、福建、陝西、江西等地區,權益主體(ti) 通過“生態銀行”等平台的集中收儲(chu) 和轉讓機製,將所得的碳匯指標在碳交易場所公開掛牌交易,將“綠水青山”的生態服務價(jia) 值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在碳交易越來越國際化的今天,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加強生態修複,有望在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兩(liang) 方麵實現雙贏。

  中國經驗 把係統觀念貫穿“雙碳”全過程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傳(chuan) 統化石能源節約和可持續利用,各國有必要在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範圍內(nei) 開展協商,結合各自的國情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經驗,對於(yu) 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為(wei) 了攜手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在開展溫室氣體(ti) 減排、加強碳匯建設等方麵采取措施,科學穩妥預防風險、應對挑戰。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製定立足於(yu) 各國國情的溫室氣體(ti) 減排戰略,穩中求進,與(yu) 本國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規律相匹配,與(yu) 各行業(ye) 的發展專(zhuan) 項規劃相匹配。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宜尊重規律,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應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謹慎的探索,采取生態保護、汙染防治、能源節約、產(chan) 業(ye) 優(you) 化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協同增效減少碳排放。

  其次,各國宜按照區域主體(ti) 功能定位,在國家和區域層麵統籌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不搞“齊步走”和“一刀切”。對於(yu) 一些工業(ye) 區,宜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大力發展高質量工業(ye) 經濟;對於(yu) 一些生態區,宜通過財政補償(chang) 的方式,支持其發揮在全國和全球碳匯建設方麵的作用。

  再次,發展可再生能源,宜強調化石能源有計劃收縮和可再生能源有計劃擴展的有效銜接。考慮到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仍對保障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作用巨大,因此,在新能源對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保障支撐作用發揮之前,宜做好能源保供的前後銜接,避免化石能源收縮太急太快,一旦遇到極冷、極旱等極端天氣而出現能源風險。

  最後,碳減排要抓關(guan) 鍵抓根本,下決(jue) 心遏製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項目的盲目上馬,開展工業(ye) 產(chan) 業(ye) 的提質增效,重點采取措施發展太陽能、風能、氫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水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探索農(nong) 業(ye) 甲烷排放控製新路徑,開展建築、交通領域的節能減碳。同時,采取整合產(chan) 能、產(chan) 能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的方式,大力開展技術攻關(guan) 和創新,在不增加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前提下,提高煤化工、石油化工、造紙、鋼鐵、冶金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集聚度和技術先進度,避免為(wei) 碳減排增加新的負擔。對於(yu) 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有待通過引進先進產(chan) 業(ye) 增強自身經濟發展的造血能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