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演變及展望
發稿時間:2022-04-18 11:13:16 來源:《理論視野》 作者:石碧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men) 黨(dang) 根據不同曆史時期的區域實際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區域發展戰略思想,適時推動區域戰略轉型,對中國區域建設實踐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深刻地改變著區域發展格局。進入新時代,特別是建黨(dang) 百年之際,回顧和總結我們(men) 黨(dang) 區域發展戰略思想演進的主要特點和經驗教訓,對於(yu) 進一步推進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實現第二個(ge) 百年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yi) 。
一、以改變生產(chan) 力布局為(wei) 重點的區域平衡發展戰略思想(1949—1978)
為(wei) 了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生產(chan) 力布局極不合理的狀況以及“有利於(yu) 國防安全”等多方麵的考慮,改革開放以前30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平衡發展為(wei) 指導,把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放在內(nei) 地,這對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一)建國初期“重點建設內(nei) 地”的區域戰略思想
為(wei) 了“改變工業(ye) 生產(chan) 過分集中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現象”,新中國成立初期,黨(dang) 中央一直將促進內(nei) 地發展作為(wei) 國家區域戰略的主要目標。“一五”時期(1953—1957)中共中央確立了優(you) 先發展重工業(ye) 的工業(ye) 化戰略,以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為(wei) 核心,進行全麵的經濟調整和建設。當時中央在考慮沿海與(yu) 內(nei) 地工業(ye) 的均衡布局時遵循的原則是“在全國各地區適當地分布工業(ye) 的生產(chan) 力,使工業(ye) 接近原料、燃料產(chan) 地和消費地區,並適合於(yu) 鞏固國防的條件,來逐步地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態,提高落後地區的經濟水平”。根據這一思想,“156項工程”絕大多數布局在東(dong) 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其中的106個(ge) 民用工業(ye) 項目,有50個(ge) 布局在東(dong) 北、32個(ge) 落戶在中部;44個(ge) 國防企業(ye) ,西部和中部布局了35個(ge) ,有21個(ge) 集中在西南的四川和西北的陝西兩(liang) 省。此外,按照“集中與(yu) 分散相結合、大中小型企業(ye) 相結合”的生產(chan) 力布局原則,“一五”時期建設項目在宏觀上分布比較分散,但大多配置在發展基礎較好的大中城市,從(cong) 而在內(nei) 地建成了大批工業(ye) 基地和新興(xing) 工業(ye) 區,初步奠定了中國工業(ye) 化的基礎。
(二)黨(dang) 的八大前後“注重沿海與(yu) 內(nei) 地配合”的區域戰略思想
1956年,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任務勝利完成以後,中共中央根據國內(nei) 外形勢發展的變化,針對建國初期“重點建設內(nei) 地”區域戰略對沿海發展重視不夠等問題,開始調整區域戰略思想。這次戰略調整的出發點是試圖擺脫蘇聯區域發展模式的束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調整的核心是正確處理沿海與(yu) 內(nei) 地的發展關(guan) 係,戰略思想集中體(ti) 現在毛澤東(dong) 的《論十大關(guan) 係》中。
在如何認識和處理“沿海工業(ye) 與(yu) 內(nei) 地工業(ye) 的關(guan) 係”上,毛澤東(dong) 指出,沿海工業(ye) 和內(nei) 地工業(ye) 的發展差距“是曆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ye) 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wei) 了平衡工業(ye) 發展的布局,內(nei) 地工業(ye) 必須大力發展”,“新的工業(ye) 大部分應當擺在內(nei) 地,使工業(ye) 布局逐步平衡”。中共八大政治報告決(jue) 議明確指出:“在內(nei) 地和近海地區的關(guan) 係上,既須繼續把工業(ye) 重點合理地移向內(nei) 地,發展內(nei) 地的經濟事業(ye) ,又須充分利用和合理方針近海地區的經濟事業(ye) ,特別是應當充分利用近海原有的工業(ye) 基地來迅速推進內(nei) 地新的工業(ye) 基地的建設。”
受限於(yu) 當時的曆史條件,這個(ge) 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思想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對於(yu) 沿海地區優(you) 勢的認識和開發利用上存在嚴(yan) 重不足。但這次戰略調整,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區域發展思想中國化的第一次成功探索,具有較高的理論指導價(jia) 值。
(三)大躍進時期建立地方工業(ye) 體(ti) 係的區域戰略思想
1958的“大躍進”打亂(luan) 了沿海與(yu) 內(nei) 地工業(ye) 協調發展的部署,為(wei) 了高速度發展工業(ye) 化和迅速實現生產(chan) 力的均衡布局,中共中央在1958年6月做出了《關(guan) 於(yu) 加強協作區工作的決(jue) 定》,在原來行政區劃和沿海、內(nei) 地兩(liang) 大經濟地帶的基礎上,將全國劃分為(wei) 東(dong) 北、華北、西北、西南、華東(dong) 、華中和華南7個(ge) 經濟協作區,並要求各區“盡快地分別建立大型的工業(ye) 骨幹和經濟中心,形成若幹個(ge) 具有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經濟區域”。同時,為(wei) 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毛澤東(dong) 積極倡導地方也建設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經濟體(ti) 係。1959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ge) 重大問題》明確闡述了建立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地方工業(ye) 體(ti) 係和經濟體(ti) 係的重要性,“要根本改變我國工業(ye) 基礎薄弱和地區分布不平衡的狀況,需要一個(ge) 相當長的時期的努力。這不但要求在全國範圍內(nei) 建立一個(ge) 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而且要求在各個(ge) 協作區以至許多省、自治區都建立不同水平和各具特點的工業(ye) 體(ti) 係”。
建立經濟協作區和在地方建立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經濟體(ti) 係是這一時期黨(dang) 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次重要嚐試,具有積極意義(yi) 。但從(cong) 實踐效果來看,各地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工業(ye) 項目遍地開花,彼此在低水平上重複生產(chan) 和建設,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地區優(you) 勢難以發揮。
(四)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區域戰略思想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防安全被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工業(ye) 布局“有利於(yu) 備戰”讓位於(yu) “以備戰為(wei) 中心”,黨(dang) 中央開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三線建設的目標,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縱深地區,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個(ge) 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ye) 遷移過程,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ye) 化的重要助推器。
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1964—1978年的三線建設也是“重點建設內(nei) 地”區域平衡戰略思想的延續和體(ti) 現。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顯著地改變了中國的工業(ye) 布局,改善了中國工業(ye) 布局偏重於(yu) 沿海地區的現象。但受限於(yu) 當時的國內(nei) 外環境等主客觀因素,三線建設布局以國防原則取代了經濟原則,存在許多片麵性。
總體(ti) 來說,區域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內(nei) 地工業(ye) 的發展基礎,有效地改善了內(nei) 地與(yu) 沿海發展不平衡狀況。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yi) 和經濟意義(yi) 。但這種模式過分突出公平和均衡發展目標,忽視了生產(chan) 力布局的效率原則,很容易導致一種低水平的平衡發展。
二、改革開放時期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思想(1978—2012)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了kaiyun官方地址開放的新曆程。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生產(chan) 力布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央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開始由均衡轉向非均衡發展階段。
(一)改革開放初期“優(you) 先發展沿海”區域戰略思想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誌提出了“有條件先富、先富幫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兩(liang) 個(ge) 大局”的戰略構想。在“兩(liang) 個(ge) 大局”思想指導下,黨(dang) 中央開始實施“沿海地區優(you) 先發展”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特別是“七五”時期,提出了以“梯度發展理論”為(wei) 核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七五”計劃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客觀存在東(dong) 、中、西三大地帶,並且在發展上呈現出由東(dong) 向西推進的客觀趨勢”;“‘七五’期間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東(dong) 部地區的發展,同時把原材料、原材料建設的重點放在中部,並積極做好進一步開發西部的準備”;要“正確處理東(dong) 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經濟關(guan) 係,充分發揮它們(men) 各自的優(you) 勢和發展它們(men) 相互間的橫向聯係,逐步建立以大城市為(wei) 中心的、不同層次、規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經濟區網絡”。
在“七五”實施過程中,國家經濟和改革政策發生了明顯的向東(dong) 傾(qing) 斜,使東(dong) 部沿海地區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八五”時期雖有所調整,但依靠改革和率先利用市場機製發展起來的沿海經濟帶再次出現了增長的高潮。總的來說,這種向東(dong) 傾(qing) 斜的區域戰略思想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1)實施沿海對外開放政策。通過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興(xing) 辦沿海經濟開發區等,由點到麵,逐步推進,形成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2)實施差異化的區域優(you) 惠政策。給予東(dong) 部沿海開放地區在財政、稅收、投資決(jue) 策權、外貿自主權、利用外資審批權等方麵的特殊權限和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3)加大對東(dong) 部沿海地區的投資。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國家基建投資重點開始向沿海地區大幅度傾(qing) 斜。“六五”期間,在全國基本建設投資分配中,沿海地區所占比重由“五五”時期的42.2%提高到47.7%;整個(ge) “七五”時期,沿海與(yu) 內(nei) 地基建投資之比高達1.29∶1,遠高於(yu) “六五”時期的1.03∶1。
實踐證明,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實施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僅(jin) 促進東(dong) 部率先發展,進而帶動了整個(ge) 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推動了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但這種非均衡戰略在客觀上加劇了東(dong) 西部發展的不平衡。
(二)適度傾(qing) 斜與(yu) 協調發展相結合的區域發展戰略思想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秉承非均衡發展戰略思想,加快推進“兩(liang) 個(ge) 大局”戰略構想中的“第二個(ge) 大局”,把“縮小地區差距”擺在突出位置,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區域戰略思想,堅持“效率優(you) 先、兼顧公平”,在繼續保持東(dong) 部沿海地區優(you) 先發展的前提下,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時期的區域戰略思想主要體(ti) 現了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
1.“適度傾(qing) 斜”
為(wei) 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東(dong) 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仍然是戰略的重點和核心。“要在東(dong) 部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得更好”,要“繼續發揮東(dong) 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頭作用。東(dong) 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增創新優(you) 勢,更上一層樓,有條件的地方應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2.“協調發展”
“八五”計劃就明確提出要“促進地區經濟朝著合理分工、各展其長、優(you) 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九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黨(dang) 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從(cong) 多方麵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1999年,江澤民明確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標誌著“兩(liang) 個(ge) 大局”的區域戰略思想已經從(cong) “第一個(ge) 大局”向“第二個(ge) 大局”轉變。
實踐證明,這個(ge) 時期的區域戰略思想,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於(yu)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產(chan) 生了較大的影響,不僅(jin) 減緩了西部與(yu) 東(dong) 部增長速度上的差距,而且給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開拓了全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這個(ge) 階段,雖然區域經濟整體(ti) 提速較快,但未能遏製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向,西部地區與(yu) 東(dong) 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的統籌區域發展戰略思想
黨(dang) 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為(wei) 總書(shu) 記的新一代黨(dang) 中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進一步提出“統籌區域發展”戰略思想,在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同時,先後啟動了“東(dong) 北地區等老工業(ye) 基地振興(xing) 戰略”(2003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2004年)、“鼓勵東(dong) 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2006年),以及“主體(ti) 功能區戰略”(2007年)等,形成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ti) 思路。
2003年,黨(dang) 的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按照“五個(ge) 統籌”的要求,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2005年,黨(dang) 的十六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了以四大板塊為(wei) 主體(ti) 的區域經濟發展總體(ti) 戰略。2007年,黨(dang) 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ti) 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麵振興(xing) 東(dong) 北等老工業(ye) 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dong) 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優(you) 化開發、重點開發、限製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ti) 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統籌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對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思想的繼承與(yu) 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統籌區域發展體(ti) 現了一種新的區域發展理念。首先,統籌區域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以人為(wei) 本”,在區域發展中強調“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統籌區域發展戰略在繼承非均衡發展戰略注重東(dong) 中西之間關(guan) 係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四大板塊”的發展,注重區域整體(ti) 推進、共同發展。
三、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思想(2012年至今)
區域協調發展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dang) 的十八大將基本建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ti) 製機製作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目標。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堅定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時代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內(nei) 涵十分豐(feng) 富。具體(ti) 來說,表現出以下幾個(ge) 方麵的特征:
(一)堅持統籌協調與(yu) 分類指導相結合,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較為(wei) 完整的區域戰略和政策體(ti) 係。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國家在全麵實施區域發展總體(ti) 戰略基礎上,相繼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發展戰略。這種“4+6”的板塊與(yu) 軸帶相結合的區域戰略布局,有利於(yu) 促進我國東(dong) 、中、西和東(dong) 北四大板塊之間的合縱連橫,形成了沿江沿海沿河沿線經濟帶為(wei) 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開創了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新時代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加注重統籌協調,重點突出重大區域戰略的引領帶動作用。同時,對各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的重點任務也進行了調整和優(you) 化,針對各區域發展實際,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做到分類指導、精準施策。
(二)堅持重點突破與(yu) 整體(ti) 推進相結合,著力培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引擎
一是加快城市群建設,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進一步明確了城市群在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ti) ,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可以充分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培育區域發展新增長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二是加大對特殊類型區域的扶持力度。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抓好這兩(liang) 類重點區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堅持補齊短板與(yu) 建立長效機製相結合,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製
一方麵,補短板,著力解決(jue) 當前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區域差距過大,生態退化、環境汙染等問題依然是區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將推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wei) 縮小區域差距的根本任務。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要“在發展中提高和保障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加快完善主體(ti) 功能區政策體(ti) 係。十九大提出,要“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li) 中國”,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製度,完善主體(ti) 功能區配套政策”。另一方麵,構建促進協調發展的長效機製。加快“建立更加有效區域協調發展機製”。堅持深化改革,通過完善體(ti) 製機製以形成製度保障,逐步形成長效機製。
(四)堅持開放互動與(yu) 合作共贏相結合,增強區域協調發展動力
我國沿邊和內(nei) 陸地區開放相對較晚,開放程度較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雖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中西部許多地區成為(wei) 開放的前沿和重要節點,內(nei) 陸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但總體(ti) 上還是開放的窪地。十九大提出要“優(you) 化區域開放布局”,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東(dong) 快西慢、沿海強內(nei) 陸弱的區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內(nei) 陸沿邊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wei) 重點,擴大統籌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大西部開放力度”,“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wei) 重點,全麵推進內(nei) 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在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推動內(nei) 陸和沿邊地區從(cong) 開放的窪地變為(wei) 開放的高地,與(yu)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統籌推進,形成“陸海內(nei) 外聯動、東(dong) 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全麵實施,各區域的比較優(you) 勢得到充分發揮,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you) 化、協調性增強的良好態勢。在區域重大戰略的引領帶動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明顯優(you) 化。
四、展望
從(cong)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思想的演變可以看出,黨(dang) 在不同曆史時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根據區域實際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創新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區域發展道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思想,強調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與(yu) 時俱進地開創出一條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重點突破之路,推動我國區域發展邁向更加協調和更有效率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加快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推進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dong) 北振興(xing) 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dong) 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今後,推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點是要加快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通過培育新的增長極和增長帶,由點到線,由線到麵,縱橫南北,為(wei) 區域發展擴展新空間,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開創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加強城市群建設,開拓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決(jue) 定了在高質量發展方麵,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齊步走”,而是要發揮各地比較優(you) 勢,“走合理分工、優(you) 化發展的路子”。要形成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城市群作為(wei) 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體(ti) 形態,日益成為(wei) 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ti)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you) 勢區域為(wei) 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力,有利於(yu) 構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三)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體(ti) 相當”是新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目標。目前,我國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問題較為(wei) 突出。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當前,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著重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大對困難地區和群眾(zhong) 的精準幫扶,提高老少邊窮、廣大農(nong) 村及中西部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zhong) 生活質量,使不同區域和群眾(zhong) 都有均等的發展機會(hui) ,公平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的紅利,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推動共同富裕的奮鬥目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