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清官的“人格力量”是如何形成的?
發稿時間:2022-01-17 14:15:27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孫泊 曹佳佳
在中國古代,老百姓常常將廉官稱為(wei) 清官。而在正式的官方稱呼中,清官則被稱為(wei) 廉吏、良吏等。晏嬰、張載、張鵬翮、李沆、司馬光、包拯、趙抃、海瑞、於(yu) 成龍等,都是中國古代清官典型代表,其彰顯出的人格力量是百姓愛戴他們(men) 的重要原因,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研究古代清官人格力量的形成,除了注重清官個(ge) 體(ti) 因素以外,更需要運用唯物史觀從(cong) 清官文化、選官製度、家庭教育等多維視角加以整體(ti) 探析,如此方能揭示古代清官人格力量的生成脈絡、發展方向和傳(chuan) 承路徑,為(wei) 新時代縱深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思想資源和路徑參照,塑造起屬於(yu) 新時代精神特質的清官人格。
風清氣正的清官文化:清官人格力量形成的社會(hui) 滋養(yang)
清官文化最核心的觀點就是“為(wei) 政以廉”。簡單說來,就是廉潔從(cong) 政,取利有道,嚴(yan) 格自律自省,這也是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內(nei) 聖外王”的內(nei) 在要求。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孔子明確提出為(wei) 官者的清正廉潔對社會(hui) 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上善則下善”(《論語·裏仁》),“上惡貪則下恥爭(zheng) ,上廉讓則下恥節”(《孔子家語·王言解》)。
作為(wei) 一名清官,要克己律己,以上率下,以實際行動做好榜樣示範。中國古代清官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自覺接受清官文化的約束,努力“修身”,形成了獨特的人格力量。很多清官的故事在百姓的不斷傳(chuan) 頌中漸漸被渲染神化,但其中的清官人格力量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傳(chuan) 承發展。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百姓對清官存在太多期許和渴望,這就把清官塑造成一種正麵意義(yi) 的價(jia) 值符號,是“尊老孝親(qin) ”的道德楷模、是“為(wei) 政儉(jian) 廉”的聖賢、是“勤政恤民”的救世主、是“鐵麵無私”的公正裁判。新時代的中國,政府和社會(hui) 興(xing) 辦的各種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都融入了各類清官文化的元素。我們(men) 必須承認,清官文化對領導幹部堅定初心使命、恪守正道具有積極作用。
德才兼備的選官製度:清官人格力量形成的製度保障
百姓頌揚清官,不僅(jin) 因為(wei) 他們(men) 公正執法、為(wei) 民伸冤,更因為(wei) 他們(men) 具有內(nei) 在的高尚道德情操。舊時的曆代朝廷都十分重視官員的道德品質。西周的法定選官標準是“六德”(知、仁、聖、義(yi) 、忠、和)與(yu)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漢朝更是將道德操行置於(yu) 首位,按照德、才、能的順序進行官員素質考察。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製成為(wei) 選拔官員的製度規範,最初也是強調德為(wei) 先。
隋唐至明清時期,實行科舉(ju) 考試選拔官吏製度。從(cong) 科舉(ju) 考試的內(nei) 容來看,“自隋唐至明清,考試範圍未曾偏離儒家經典,儒家的‘德、仁、禮’成為(wei) 考生必須掌握的內(nei) 容,旨在培養(yang) 未來官員的道德素質”。同時也強調“在品行端正的前提下,兼具能力和學識的人才可錄用”。這些選官製度,雖然存在許多弊端,但是在特定曆史時期,這些選官製度也選拔出了許多青史留名的清官能臣。這些清官能臣或為(wei) 政一方,成為(wei)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居廟堂之高,成為(wei) 皇帝的左膀右臂,為(wei) 國家發展嘔心瀝血。所以說,選官製度是清官人格力量生成的製度保障。
修身立德的家風家訓:清官人格力量形成的家庭孕育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自漢立天下,家訓漸入盛行,宋元時期達到鼎盛,《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文正公家書(shu) 》《溫氏母訓》等,都是我們(men) 耳熟能詳的經典家訓。
古代家訓的名目多樣,大致有訓誡、遺訓、書(shu) 信、警句、著作這幾種,這類家訓往往關(guan) 係到人生經驗的總結,如何處世待人及德行氣節的養(yang) 成。長者們(men) 通過自身經曆在子孫未進入社會(hui) 之前完成對他們(men) 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家訓中如“大丈夫寧為(wei) 玉碎,不為(wei) 瓦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名言警句,以及“曾子殺豬”“孟母三遷”等經典故事,還有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訓》,至今仍有積極意義(yi) 和時代價(jia) 值。
家訓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家庭對子女理想信念及道德品質教育的最常用法寶,一個(ge) 家庭有好的家訓、家規,才能有力培育優(you) 良家風,才能引導後世子孫修身立德,為(wei) 他們(men) 成年後的人生道路奠定道德根基。中國古代清官從(cong) 稚嫩懵懂的孩童成長為(wei) 封建能官廉吏的楷模,其守正執法、憂國憂民、廉潔清正等品質不是憑空產(chan) 生的,而是長期的家庭教育塑造出來的,如東(dong) 漢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自知”怒斥賄賂者,又以遺財不如遺清白的治家之道,為(wei) 後世子孫做出了拒腐奉廉的榜樣。明代於(yu) 謙出生官宦家庭,其祖父為(wei) 人剛毅忠烈、父親(qin) 樂(le) 善好施,於(yu) 謙深受長輩言行熏陶,在年少時就寫(xie) 下“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絕句,誓做一名忠君愛國、愛護百姓的能臣,堅守國家大義(yi) 和民族氣節。
內(nei) 聖外王的清官理想:清官人格力量形成的主體(ti) 塑造
重視名節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人生信條。他們(men) 始終將“吾日三省吾身”作為(wei) 嚴(yan) 格自律的基本要求,同時,他們(men) 內(nei) 心也不乏存在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願望,正所謂“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
縱觀古今,人們(men) 總有不同的名利觀,特別是儒家所倡導的“立功、立言、立德”的價(jia) 值觀,更是影響了士人的心理狀態。他們(men) 認為(wei) ,好名聲更能體(ti) 現士人的風骨。因此,通過自省自律塑造自我人格力量儼(yan) 然成為(wei) 他們(men) 的人生追求。
例如海瑞就把“必為(wei) 聖賢,不為(wei) 鄉(xiang) 原”當作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曾國藩每日都通過“日課十三條”來自省,每天都通過“研幾”來淨化靈魂,告誡自己要克製貪欲並時時自省改過以求自己廉潔的本色不變色、不走樣。封建時代,在奢靡嚴(yan) 重的官場風氣下,曆代清官依然能夠堅守心中的那方淨土,不與(yu) 貪官腐官同流合汙,勇於(yu) 與(yu) 不正之風作鬥爭(zheng) ,緣於(yu) 清官主體(ti) 能夠時刻用“內(nei) 聖外王”的道德標準嚴(yan) 格約束自己,用自己的“清”去淨化官場和社會(hui) 的“濁”,用言行去感化眾(zhong) 人,並且使這種行為(wei) 方式成為(wei) 一種習(xi) 慣,以達到匡時濟世、救國救民的目的。
古人雲(yun) :“以史為(wei) 鏡可以知興(xing) 替,以人為(wei) 鏡可以知得失。”我們(men) 在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清官人格力量的深刻內(nei) 涵並進行現代傳(chuan) 承的同時,更應本著“擇其善者而從(cong) 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曆史態度固根本、除糟粕、強弱項,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並借鑒之,在新時代實踐中加以繼承和弘揚,全力推進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向縱深發展,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