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東西文明以何種路徑才能走得更近?
發稿時間:2021-12-23 14:19:48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邱藝寧
在中國人的天下秩序中,“西方”具有特別意義(yi) 。從(cong) 單純的地理指代到其文化內(nei) 涵的加重,從(cong) 古絲(si) 綢之路發達的商貿往來到近代西學東(dong) 漸,中華文明的發展從(cong) 來都伴隨著東(dong) 西文明的交流與(yu) 互鑒,其間有主動、有被迫。然而今天,一些觀點認為(wei) ,中華文明與(yu) 西方文明格格不入、甚至勢同水火,中國的崛起被視作“霸權主義(yi) ”信號。從(cong) 曆史的脈絡去尋找,我們(men) 該如何回應“文明衝(chong) 突”學說?東(dong) 西文明以何種路徑才能走得更近?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國剛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此作深入解讀。
中新社記者:縱觀人類發展軌跡,不同文明的產(chan) 生是否存在必然聯係?早期的東(dong) 西方文明是如何相遇的?
張國剛:現代人類先祖在能人、匠人階段分三次走出非洲,並進入亞(ya) 洲和歐洲。到距今25萬(wan) 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智人階段,分化為(wei) 不同膚色和體(ti) 型的群體(ti) ,並從(cong) 文化上逐漸分道揚鑣。公元前12000至10000年,隨著地球氣候轉暖,農(nong) 業(ye) 革命推動了人類古文明的誕生。同源的人類有著相同的智力原理,因此人類在各地創造的物質文明既具有根本上、宏觀上的相似性,又在工藝、性質、用料等方麵表現出區域性和差異性。
公元前1000至前2000年,歐亞(ya) 大陸的東(dong) 西方古文明在遊牧民族遷徙推動下出現過一次大規模的交流。最早的東(dong) 西方文明互動部分發軔於(yu) 古印歐人,他們(men) 一支侵入兩(liang) 河流域,一支向東(dong) 南地區侵入印度,還有一支經中亞(ya) 地區遷徙到中國北方。大遷徙帶來衝(chong) 擊、也帶來新變化,各文明相互交流、汲取、融合,在戰爭(zheng) 與(yu) 和平交替中成長。
中新社記者:中西文明交流的曆史,也是雙方互相認識的過程,中西文明交流可以劃分為(wei) 哪幾個(ge) 曆史階段?
張國剛:人類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肇始於(yu) 莽原時代,礙於(yu) 自然條件,其規模和形式都受很大限製。進入文明社會(hui) ,特別是國家誕生以後,文明的交流互動更多受到政權、經濟社會(hui) 等多重因素影響。在此過程中,中國對“西方”的認識也產(chan) 生了漸進式的改變。
中國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外交往的熱情與(yu) 路徑也是不一樣的。傳(chuan) 統中國與(yu) 西方文明的交流大體(ti) 可以劃分為(wei) 三大階段。
15世紀以前為(wei) 第一個(ge) 時段,可稱為(wei) 古典時期。這一時段中國長期在經濟、科學等領域領先於(yu) 周邊國家,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始終處於(yu) 比較主動的、強勢的地位。自兩(liang) 漢時期開始,東(dong) 西打通直接聯係通道,物質文化交流接踵而至。
1500至1800年間的三個(ge) 世紀可算作第二個(ge) 時段,即晚明和前清曆史時期。新航線的開辟,使中西交往的內(nei) 容擴展到宗教、科技、藝術、思想、政治等層麵,內(nei) 容更加完整。這一時段,中國與(yu) 西方在政治上處於(yu) 對等地位,西方文化的東(dong) 漸和中國文化的西傳(chuan) 保持互惠格局。
鴉片戰爭(zheng) 前後到1949年可算作第三個(ge) 時段,即近代時期,中國處於(yu) 被動的、弱勢的地位。
中新社記者:您曾在著作中提出,中西文明是真正的兩(liang) 個(ge) 異質文明,如何理解?各文明存在差異性的同時是否也擁有共性?
張國剛:古羅馬時代,地中海周邊的海陸通道都是暢達的;西亞(ya) 歐大陸乃至南亞(ya) 地區、北非地區,自古以來交往密切。隻有遙遠的中國,因為(wei) 高山、大漠阻隔,處在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發展出獨特的中華文明。對於(yu) 西方世界而言,真正具有“他者”異質的東(dong) 方,是在天山以東(dong) 的中國。天山以西的所有文明實體(ti) 都具有某種共同的曆史、宗教、語言、戰爭(zheng) 方麵的聯係,共同映襯出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但差異性不代表沒有共性。
實際上各文明的共同特點都是解決(jue) 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神、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人世間的利益既衝(chong) 突又聯係,所以需要治理。在治理過程中,西方強調個(ge) 體(ti) 權利、自治和自由;中國更注重群體(ti) 利益、集體(ti) 觀念,約束個(ge) 體(ti) 權利。不同的治理傾(qing) 向是長期曆史傳(chuan) 統作用的結果,中西方在人類文明諸元素的排列組合上選擇了不同路徑,優(you) 先考慮事項會(hui) 有所差別,但終極目標都是解決(jue) 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不斷提升生活品質,使人與(yu) 自然、社會(hui) 關(guan) 係更加和諧。
中新社記者:您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到過文明互鑒的過程存在“郢書(shu) 燕說”式的解讀,這種以自我需求為(wei) 導向的相互影響是如何作用於(yu) 中西文明交流史的?
張國剛:“郢書(shu) 燕說”即指選擇式的解讀或“誤讀”,曆史中比比皆是。某種文明對外來文明的吸收借鑒,進而加以創造性轉化,豐(feng) 富本土文明的內(nei) 涵、也將本土文明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對外來文明而言,本土文明對其中某些元素的選擇和借鑒過程,彰顯了這種外來文明蘊含的不同於(yu) 原生方向的可能性,這也是對其超越時空價(jia) 值的文明元素的發現和提示。
需求是影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麵。就佛教來說,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在中國被強化了“孝”的內(nei) 容,唐末五代,中國佛教徒編纂出“二十四孝”的故事;印度禪學在中國被發展成佛教禪宗。元雜劇《趙氏孤兒(er) 》被伏爾泰改編成《中國孤兒(er) 》,所要表達的道德訴求契合歐洲社會(hui) 的需要,與(yu) 同時代的亞(ya) 當·斯密《道德情操論》表達的訴求一致。古代中國的編年史以伏羲為(wei) 始祖,歐洲啟蒙思想家從(cong) 中發現了挑戰天主教權威的有利證據,從(cong) 而采信並加以發揮。
商品也是一樣。明清兩(liang) 代,西方對中國的瓷器有需求,瓷器及其生產(chan) 技術傳(chuan) 到西方,被接受消化且製造出比中國更高質量的瓷器。指南針是中國發明的,但西方人把指南針改造成航海羅盤;到清朝,中國又把羅盤引進過來。
文明之間有流動,接受方有需求才交流。各文明的不同經驗在被解讀後,通常會(hui) 加入自己的現實需要,這是一種借鑒及改造,起到本土化、工具化的作用。今天再講“郢書(shu) 燕說”是希望給大家一個(ge) 警示,對西方經驗百分之百地照搬行不通,需要加以改造,為(wei) 我所用、為(wei) 我能用、為(wei) 我適用。
中新社記者:今天,地球已成為(wei) 一個(ge) 村落,各文明如何通過交流互鑒從(cong) 而實現彼此認可、共融?所謂“天下大同”,您認為(wei) ,如果當今世界有共同價(jia) 值的話,那是什麽(me) ?
張國剛:由於(yu) 西方率先進入工業(ye) 化,近幾百年來,西方文明呈現出強勢特征。但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掙紮在貧窮和落後狀態,說明西方文明不可能完全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發展問題。
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共存而互補;世界不可能統一於(yu) 某一種文明。從(cong) 現實層麵講,在西方文明之外,需要有一種特征的文明打破一段時間以來不對稱的狀態。不論從(cong) 曆史還是現實的角度,中華文明能幫助達到平衡。人類文明向前發展需要有更多的思路,需要更多的包容性。
中國幫助14億(yi) 人實現全麵脫貧並走向現代化,這是屬於(yu) 人類文明的一大成就。中國的強國夢從(cong) 來不是尋求霸權主義(yi) ,而是解決(jue) 世界的平衡問題,幫助人類實現共同富裕。
尊重彼此的文明特性,一要改變思想觀念:世界在變化,不要故步自封、自以為(wei) 是。二要改革:西方需要解決(jue) 意識形態紛爭(zheng) 、民粹主義(yi) 等問題,中國則要進一步完善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及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自由、民主、人權、法治這些理念在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也有表達。構成互補、互相平衡,這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yi) 所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