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往深裏走
發稿時間:2021-11-08 14:32:04 來源:學習(xi) 時報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改革由來已久。為(wei) 了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guan) 各方之間的利益關(guan) 係,平衡各方之間的發展機會(hui) 成本,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從(cong) 以行政手段為(wei) 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的轉變,2005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jue) 定》提出:要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chang) 機製。中央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應考慮生態補償(chang) 因素,國家和地方可分別開展生態補償(chang) 試點。為(wei) 了規範化開展生態補償(chang) 工作,2007年《關(guan) 於(yu) 開展生態補償(chang) 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立了生態補償(chang) 的基本原則,並在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chan) 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方麵推進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建設試點。經過艱難的探索,新安江等中小流域的生態補償(chang) 試點工作取得一些成績和經驗。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加強了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領域的法製建設,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guan)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確保其用於(yu)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這一基礎性規定為(wei) 全麵推進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奠定了法製基礎。
在實踐中,由於(yu) 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的範圍偏小、標準偏低,為(wei) 生態保護者和生態受益者共同接受的良性互動體(ti) 製機製尚未全麵係統建立。為(wei) 了解決(jue) 現實中遇到的補償(chang) 重點不突出、改革措施不協同、補償(chang) 方式單一、補償(chang) 資金未形成合力等難點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深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改革。因此,從(cong) 改革的曆史維度上觀察,《意見》在以往的改革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也為(wei) 接下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是根據實踐深化不斷發展改革原則。深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改革,應在繼續體(ti) 現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及清晰界定各方權利義(yi) 務外,還需特別強調係統推進、政策協同及強化激勵、硬化約束,體(ti) 現改革措施的有效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在推進中與(yu) 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保護機製、環境汙染防治評價(jia) 考核機製、生態保護評價(jia) 考核機製、碳達峰碳中和評價(jia) 考核機製、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評價(jia) 考核機製等改革措施的政策協同性不強,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激勵和約束性不強,如在實踐中,橫向的區域平等協商補償(chang) 和基於(yu) 市場交易的市場補償(chang) 在實際中應用不足,社會(hui) 有序參與(yu) 、市場有效調節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體(ti) 製機製還沒有完全形成;跨區域的生態保護獎懲力度也不夠,難以獲得補償(chang) 方和受補償(chang) 方的共同認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損害關(guan) 係複雜,導致責任追究難,評價(jia) 和考核的約束力不夠。因此,推動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由理論走向實踐,破解目前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工作遇到的一些難題,必須在改革原則上作出相應改變。
二是立足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完善改革目的。補償(chang) 的直接目的是開展全麵、充分的補償(chang) ,調動各方開展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但從(cong) 根本上看,就是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新發展理念,構建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也就是說,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的深化改革是為(wei) 了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產(chan) 業(ye) 結構更加合理、產(chan) 業(ye) 鏈條更加協作、區域利益關(guan) 係更加和諧、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協調、區域發展機會(hui) 更加公平,既提升國家和區域的整體(ti) 生態環境質量,也提高國家和區域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為(wei) 此,鼓勵地方加快重點流域跨省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建設,開展跨區域聯防聯治;推動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支持沿線省級區域在幹流及重要支流自主建立省際和省內(nei) 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通過對口協作、產(chan) 業(ye) 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mai) 生態產(chan) 品和服務等方式,促進受益地區與(yu) 生態保護地區良性互動。
三是在改革手段上體(ti) 現係統性和集成創新性。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是基於(yu) 生態係統保護的補償(chang) ,涉及多種生態環境要素,涉及多類生態保護區域,涉及縱向和橫向補償(chang) 方式,涉及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機製,涉及經濟、產(chan) 業(ye) 、培訓、就業(ye) 等補償(chang) 措施,因此手段和方法既應體(ti) 現係統性,也應體(ti) 現一定的集成創新性。為(wei) 此,在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yang) 護補償(chang) 、開展水流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健全公益林補償(chang) 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完善天然林保護製度、完善濕地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完善以綠色生態為(wei) 導向的農(nong) 業(ye) 生態治理補貼製度、完善耕地保護補償(chang) 機製、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健全沙化土地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研究建立近海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等分類補償(chang) 製度的基礎上,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製,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chang) 與(yu) 綜合補償(chang) 統籌兼顧、縱向補償(chang) 與(yu) 橫向補償(chang) 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yu) 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並逐步探索統籌保護模式,即結合生態空間中並存的多元生態環境要素係統謀劃,推進不同渠道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統籌使用,以靈活有效的方式一體(ti) 化推進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工作,提高生態保護整體(ti) 效益。此外,還需將汙染防治、生態修複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統籌起來,鼓勵地方將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係統保護修複等工程與(yu) 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有機融合,完善居民參與(yu) 方式,建立持續性惠益分享機製,增強改革的可持續性。
四是優(you) 化補償(chang) 方式和手段,提升補償(chang) 工作的綜合績效。生態補償(chang) 既要擴大覆蓋麵,但也需起到“四兩(liang) 撥千斤”的積極性調動功能,因此必須克服傳(chuan) 統撒胡椒麵式的資金撥付方式,圍繞國家生態安全重點健全綜合補償(chang) 製度。為(wei) 此,應依據《意見》做好4個(ge) 方麵的改革優(you) 化措施。一是逐步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規模,繼續對生態脆弱脫貧地區給予生態保護補償(chang) ,保持對原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不減。二是突出生態功能重要地區的縱向補償(chang) 重點,如對青藏高原、南水北調水源地等生態功能重要性突出地區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根據自然保護地規模和管護成效加大保護補償(chang) 力度。三是改進縱向補償(chang) 辦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中實施差異化補償(chang) ;探索建立補償(chang) 資金與(yu) 破壞生態環境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逆向關(guan) 聯機製。四是健全橫向補償(chang) 機製,在一些大江大河推動建立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補償(chang) 方式除了“授人以魚”式的資金補助或補償(chang) 外,還應因地製宜倡導“授人以漁”式的對口協作、產(chan) 業(ye) 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mai) 生態產(chan) 品和服務等新型生態補償(chang) 方式,鼓勵並促進受益地區與(yu) 生態保護地區可持續的生態與(yu) 經濟良性互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