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

文章

央企前三季度淨利潤超1.5萬億!重組進入快車道,下一個是誰?

發稿時間:2021-10-28 14:21:05   來源:華夏時報  

  近期,國資委公布了央企前三季度成績單。2021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ye) 淨利潤持續快速增長,累計實現淨利潤15129.6億(yi) 元,同比增長65.6%,比2019年同期增長43.2%,兩(liang) 年平均增長19.7%。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shu) 長彭華崗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今年央企整合駛入快車道,一批符合國企改革方向的重大重組項目成功實施。國資委將根據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穩步推進央企重組整合,並在相關(guan) 領域積極培育、適時組建新的央企集團。此外,他還透露,將以相關(guan) 領域行業(ye) 體(ti) 製改革為(wei) 契機,通過無償(chang) 劃轉、有償(chang) 收購、股份製合作等方式,大力推進稀土、物流等領域專(zhuan) 業(ye) 化整合,通過資源優(you) 化配置切實增強企業(ye) 競爭(zheng) 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世界一流企業(ye) 。

  即使央企經濟運行起點高、態勢好,但彭華崗還是表示:“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均衡因素依然較多,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也麵臨(lin) 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

  中國經濟法學會(hui) 理事、首都法學法律高級人才庫專(zhuan) 家範世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下一步要下大力氣推動國有企業(ye) 改革,抓緊國有經濟高度發展的契機堅持分類改革的思路。”

  中國企業(ye) 改革與(yu) 發展研究會(hui) 研究員吳剛梁則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混改的痛點是‘混而不改’,必須堅持‘混’‘改’雙肩挑。有些企業(ye) 形式上合並了,在經營方麵並沒有深度融合,還是‘兩(liang) 張皮’,過分糾結於(yu) ‘誰吃誰’、職位如何安排等問題,如此一來,不但沒有形成良性合作,還加劇了機製內(nei) 耗。”

  央企整合駛入快車道

  此次央企所取得的喜人成績,得益於(yu) 國企改革央企重組項目的不斷推進。

  國資委發布會(hui) 上,彭華崗介紹,截至8月底,各地、各央企改革任務完成率分別達到了63.3%和50.6%,其他改革措施也都已經全麵啟動,加快推進。同時,96.9%的央企建立子企業(ye) 經理層成員任期製和契約化管理製度,比去年年底提高了30.3個(ge) 百分點,已經與(yu) 經理層簽訂了有關(guan) 合同或契約的子企業(ye) 占到了68.3%,比去年年底提高了45.6個(ge) 百分點。

  彭華崗還表示:“將緊緊圍繞年底前完成總體(ti) 改革任務70%以上的目標,壓實企業(ye) 主體(ti) 責任,聚焦重點難點和瓶頸短板,一項一項抓落實,確保各項改革任務加快落地,明年形成一批標誌性改革成果。”此前,彭華崗曾在第四屆中國企業(ye) 論壇平行論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攻堅進行時”分論壇上透露:“確保今年年底前完成三年改革任務的70%以上、明年‘七一’前基本完成,確保取得有說服力的標誌性成果和突破性成效,不光在進度上達標,更要在成色上達標,向黨(dang) 中央、國務院交一份滿意答卷。”

  隨著央企整合三年時間的推薦,國企重組央企整合駛入快車道,一批符合國企改革方向的重大重組項目成功實施。

  國務院國有企業(ye) 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此前表示,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企業(ye) 集團層麵戰略性重組進入新的加速賽道,先後完成了一批資產(chan) 規模大、影響深遠的重組項目,共涉及6組12家中央企業(ye) 。“在中央企業(ye) 集團重組過程中,資本市場普遍反映積極,各方麵給予充分肯定,社會(hui) 反響較好。”翁傑明說。

  對此,吳剛梁對本報記者表示:“央企合並重組可以減少同質化競爭(zheng) ,補齊產(chan) 業(ye) 鏈短板,增強抗風險能力。”在吳剛梁看來,央企重組可以整合優(you) 勢資源,減少內(nei) 部惡性競爭(zheng) ,擴大企業(ye) 規模和抗風險能力,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和話語權。

  麵臨(lin) 新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彭華崗在發布會(hui) 上表示,經濟運行起點高、態勢好,但是“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均衡因素依然較多,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也麵臨(lin) 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從(cong) 外部來看,當前全球經濟複蘇勢頭在減弱,國內(nei) 經濟恢複發展麵臨(lin) 一些階段性、結構性、周期性的因素製約,內(nei) 需恢複勢頭也偏弱,給中央企業(ye) 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從(cong) 自身來看,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正在消失,各企業(ye) 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也較突出。比如航空運輸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仍較為(wei) 困難,汽車企業(ye) 受芯片短缺影響被動減產(chan) ,煤電企業(ye) 受煤價(jia) 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出現虧(kui) 損。

  為(wei) 了應對以上問題,彭華崗指出:“近期,國資委正在統籌研究具體(ti) 措施,推動中央企業(ye) 提前謀劃,統籌考慮今後三個(ge) 月和明年的工作安排,鼓勵中央企業(ye) 以深化提質增效、瘦身健體(ti) 、創新發展、防範風險等工作為(wei) 重點舉(ju) 措,在開拓全球市場、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增加有效投資、加大研發投入等方麵下功夫。”同時,做好企業(ye) 運行監測,逐戶逐項對照目標任務進度,督促企業(ye) 優(you) 化調整工作方案,確保完成全年生產(chan) 經營目標。

  此外,“混改”等問題也值得關(guan) 注。彭華崗在發布會(hui) 上坦言,在工作中發現有的混改項目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或者合作失敗,公司運營出現困難等情況,甚至也還發現個(ge) 別人以改革名義(yi) 損公肥私,造成國有資產(chan) 流失。“混改是個(ge) 技術活,不是一混就靈,也不是一混了之。在混改過程當中,要確保百分之百成功,這也是不現實的,各項改革都會(hui) 有具體(ti) 情況。”

  吳剛梁表示:“當前混改的痛點是‘混而不改’,必須堅持‘混’‘改’雙肩挑。”國企混改是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在國有控股的基礎上加入非公資本,還是國家控股主導。國企混改並非重混輕改或重改輕混就能實現,要推進國企混改成功落地,必須堅持“混”與(yu) “改”雙肩挑。

  “有些企業(ye) 形式上合並了,在經營方麵並沒有深度融合,還是‘兩(liang) 張皮’,過分糾結於(yu) ‘誰吃誰’、職位如何安排等問題。如此一來,不但沒有形成良性合作,還加劇了機製內(nei) 耗。”吳剛梁說。

  中國經濟法學會(hui) 理事、首都法學法律高級人才庫專(zhuan) 家範世乾也對央企前三季度成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央企增長數據喜人,一方麵說明我國國有企業(ye)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績,央企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另一方麵也有可能受內(nei) 外部特殊環境的影響。近兩(liang) 年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為(wei) 了應對疫情,各國國有企業(ye) 和國有經濟均大幅度發展,因此隨著疫情的控製,為(wei) 控製疫情而加大的國有經濟擴張可能會(hui) 削弱,國有經濟會(hui) 回歸正常發展速度。

  範世乾還指出:“國有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反而可能因為(wei) 臨(lin) 時的高增長而被掩蓋。”所以,在他看來,此時更要下大力氣推動國有企業(ye) 改革,抓緊國有經濟高度發展的契機堅持分類改革的思路。明確國有企業(ye) 從(cong) 每一個(ge) 單獨的企業(ye) 實際出發進行分類,確定分類後企業(ye) 的目標、治理製度和監管的區別。分類推進黨(dang) 組織在國有企業(ye) 中的法定地位和職權,按照企業(ye) 性質,國家持股比例等因素建立黨(dang) 組織參與(yu) 國有企業(ye) 治理的不同模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