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點滴

發稿時間:2021-10-26 14:44:17   來源:《光明日報》  

演講人:儲(chu) 朝暉  演講地點:北京育英學校名家講堂  演講時間:二○二一年九月

今年的10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30周年誕辰。

40年前,我因為(wei) “迷上陶行知”,從(cong) 學物理轉向對教育和“人理”的研究,以把教育辦得更好作為(wei) 自己的人生目標。經過40年來調查、實驗與(yu) 文獻交融的研究與(yu) 思考,我認為(wei) 陶行知那一代教育家對中國教育現代化產(chan) 生了卓越影響,並為(wei) 當今教育奠定了極為(wei) 重要的基礎。我認為(wei) ,陶行知教育思想仍是解決(jue) 當今教育難題切實有效的重要資源之一,對實現“十四五”建立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的目標,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遠期規劃具有獨特的啟示意義(yi) 。

“止於(yu) 人民幸福”辦教育

教育大道是什麽(me) ?陶行知將先秦時期《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修改為(wei) “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人民之幸福”,將“明德”改為(wei) “民德”,意味著“德”的主體(ti) 是人民,即反對用少數人確定的“明德”束縛、綁架大多數的人民;“親(qin) 民”曾被朱熹注解為(wei) “新民”並廣為(wei) 傳(chuan) 播、接受,陶行知認為(wei) ,無論人的學問多高都應該親(qin) 民親(qin) 物親(qin) 赤子,問古問今問未來,尤其反對以居高臨(lin) 下姿態去改造、救助老百姓,而是要創造條件讓人民做自己的主人;更有價(jia) 值的是,他將忽視人又顯得抽象的“止於(yu) 至善”改為(wei) “止於(yu) 人民之幸福”,明確將人民作為(wei) 教育的主體(ti) 和目的,將追求幸福生活作為(wei) 教育的目標。

這樣的改變並不簡單是詞語的改變,而是陶行知認識到當時舊教育的實踐和理論實際是“吃人的教育”,它不隻教人通過追求做人上人的路徑去“吃別人”,還教人經由損害身體(ti) 和獨立思考意識與(yu) 能力的方式“吃自己”,這樣是不可能創造人民幸福的,因此,陶行知在批判舊教育的基礎上提倡新教育,建立教人創造幸福的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明確說,生活教育是要“遂民之情、達民之欲”,一切所教所學所探討,為(wei) 的都是人民的幸福。他不僅(jin) 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1929年春,在曉莊學校的一次寅會(hui) 上,陶行知征求三個(ge) 自告奮勇的同誌去淮安辦新安小學,每月隻拿八元錢夥(huo) 食費,沒有薪水,當場有李友梅、吳輔仁(庭榮)、藍九盛三人自告奮勇報名。會(hui) 後,陶行知召集他們(men) 提出三點希望:一是你們(men) 是到那裏去創造,不是到那裏去享受,你們(men) 是去為(wei) 農(nong) 人和兒(er) 童謀幸福,三人要和衷共濟,凡事都以農(nong) 人和兒(er) 童的利益為(wei) 前提。二是要在教育上革命,進而辦一種革命的教育。你們(men) 如果到那裏去仍然辦一種傳(chuan) 統的學校,那就不必多此一舉(ju) ,而曉莊也就不必需要這種遠征的軍(jun) 力。你們(men) 要……到那裏去做一種新教育的試驗。三是到那裏去是為(wei) 了那裏的農(nong) 人和兒(er) 童辦學校,這個(ge) 學校辦起來,馬上就是那裏的全體(ti) 農(nong) 人和兒(er) 童的共有物,不要把他們(men) 看成是你們(men) 三人或者此外的任何一個(ge) 人的私有品。

陶行知依據生活教育理論,從(cong) 教育現代化的視角對應試為(wei) 主要特征的教育將人們(men) 帶入小胡同提出嚴(yan) 厲批評,陶行知反對“把肉兒(er) 趕跑了,把血色趕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趕掉了……把有意義(yi) 的人生趕跑了……把中華民族的前途趕跑了”的趕考,主張發起“培養(yang) 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要“止於(yu) 大眾(zhong) 之幸福”,就必須解放老百姓的創造力,解放包括孩子在內(nei) 的所有人的雙手、雙眼、嘴、頭腦、空間和時間。

“止於(yu) 人民幸福”,把教育辦成人民通向幸福的通道,教育才能從(cong) 小胡同走上寬廣大道,教育的思想才能更加豐(feng) 富,理論才能更加深厚,觀念才能更加開放,才能深入認識並尊重人的成長規律,並據此改進管理與(yu) 評價(jia) ,政府、學校、家長才能從(cong) 被堵的同一條胡同裏走出來,教育教學的內(nei) 容、方式方法才能靈活多樣,學生才有條件成為(wei) 真實的學習(xi) 主人。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創造理想社會(hui)

縱觀陶行知的思想和實踐係統,其聚焦點在於(yu) 培養(yang) 人做人和創造理想社會(hui) ,兩(liang) 個(ge) 焦點互動而又融為(wei) 一體(ti) 。他曾經給教育下過一個(ge) 簡短的定義(yi)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如果將整個(ge) 係統考慮進去,可以說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創造理想社會(hui) 。顯然,這是一個(ge) 比僅(jin) 僅(jin) 追求學曆文憑的單軌雷同教育更具有包容性和獨特性的巨大空間,在這個(ge) 巨大空間裏,不隻是師生能夠獲得更自主的成長發展,從(cong) 而減輕負擔;教育的社會(hui) 效能也能獲得更充分發揮,社會(hui) 也因此能快速高質量發展。

陶行知所闡述的做人,不同於(yu) 兩(liang) 千年來我國古代傳(chuan) 統儒家思想僅(jin) 僅(jin) 從(cong) 道德維度講做人,而是要培養(yang) 同時有良好私德與(yu) 公德和生活力的人。生活力是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的一個(ge) 重要概念,它包含健康的體(ti) 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xing) 味、改造社會(hui) 的精神,它們(men) 由基礎到高層逐級相互支撐與(yu) 牽引著形成培養(yang) 健全人的目標體(ti) 係。改造社會(hui) 的精神是培養(yang) 目標的最高層,與(yu) 建設理想社會(hui) 相銜接,有了自覺自主的改造社會(hui) 的精神,就能通過選擇將自身的優(you) 勢潛能與(yu) 社會(hui) 的需求形成良好的相互滿足,激發個(ge) 體(ti) 瞄準社會(hui) 問題最大限度發展、發揮自己。

陶行知對做人的標準先後提出做主人、真人、人中人、抬頭樂(le) 幹的人、自立立人的人、有獻身和創造精神的人,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通過行以求知知更行,在川流不息的現代化社會(hui) 中追求真理做真人。他對所要創造的理想社會(hui) 描述為(wei) :民主、科學、富裕、平等互助、愛滿天下的社會(hui) 。

教人做人創造理想社會(hui) 的思想貫穿了陶行知進入大學學習(xi) 後的教育生涯,1914年他在金陵大學畢業(ye) 論文《共和精義(yi) 》中寫(xie) 道:“故今日當局者第一要務……施以相當之教育,而養(yang) 成其為(wei) 國家主人翁之資格焉。”1923年,陶行知用“平民主義(yi) 做教育的目的,試驗主義(yi) 做教育的方法”,發起了平民教育運動,此後,他有針對當時社會(hui) 上等級森嚴(yan) 、縱向階層和行業(ye) 與(yu) 地域橫向隔閡的問題,提出了“用四通八達的教育,創造四通八達的社會(hui) ”的觀點,他在闡述生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教人做人創造理想社會(hui) ,不同於(yu) 就教育論教育、就社會(hui) 論社會(hui) 、就個(ge) 人論個(ge) 人,它跨越了長期的個(ge) 體(ti) 與(yu) 群體(ti) 本位之爭(zheng) ,而是同時重視教育的個(ge) 體(ti) 發展與(yu) 社會(hui) 改造功能,同時重視學校與(yu) 社會(hui) 的教育功能發揮,把個(ge) 體(ti) 的成長、教育發展、社會(hui) 改造當成一件事來做,實現做好人和創造理想社會(hui) 的共同目標。

做手腦相長的人中人

陶行知有一次看到學生作文中寫(xie) 道:“吃得苦中苦,方為(wei) 人上人”,他便讓學生改為(wei) “吃得苦中苦,不為(wei) 人上人”。他主張做人中人,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想做人上人的人同時依然是人下人,隻有追求做人中人的人才能接近自己的理想,陶行知這樣的選擇在現實社會(hui) 中又屬於(yu) 更艱難的一種選擇。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保有很強的等級觀念,官本位意識濃厚,一度將人分為(wei) 士農(nong) 工商四等,還認為(wei) “上智下愚不移”,教育領域還不能完全排除其影響。

另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文字中使用了成語“埋頭苦幹”,便建議他改為(wei) “抬頭樂(le) 幹”,其意是讓自己抬起頭,看清方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幹的事,隻有越幹越快樂(le) ,才能持續不斷地幹下去。隻有實現充分自主,真正成為(wei) 學習(xi) 的主人,用抬頭樂(le) 幹的方式學習(xi) 才能有效減輕負擔,並能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使自己的創造能力獲得充分發揮。

陶行知主張人是自然和社會(hui) 的本體(ti) ,要教育並確保每個(ge) 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社會(hui) 和國家的主人。做主人就要明白役物不為(wei) 物所役,要學會(hui) 發明工具、使用工具。書(shu) 也是工具,他曾經寫(xie) 詩道:“用書(shu) 如用刀,不快自須磨;光磨不切菜,何以見婆婆。”由此我聯想到,當下不少未成年人沉迷於(yu) 網絡,原因之一就是成人社會(hui) 中的孩子難以生成自己的主體(ti) 性,缺乏自主意識和能力,分不清自己是目的還是工具,長時間過被動的生活而養(yang) 成了被動型人格。解決(jue) 這類問題,當然需要形而下的輔助措施,但更需要改變觀念,在努力創造人人平等的社會(hui) 的同時讓越來越多的人確立做人中人的定位。教育孩子做人中人,在這樣的做人準則和社會(hui) 中辦創造幸福的教育,創造自己的幸福,創造他人的幸福,創造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

創造幸福需要心靈手巧、智仁勇合一的人,為(wei) 了清晰表述在平等社會(hui) 中培養(yang) 創造幸福的人的特征,陶行知曾經創作《手腦相長歌》:“人生兩(liang) 個(ge) 寶,雙手與(yu) 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hui) 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為(wei) 了廣為(wei) 傳(chuan) 播,他又請趙元任作曲將其傳(chuan) 唱開來。1932年,陶行知在國立暨南大學教育學係的講演中說:目前中國教育的兩(liang) 條路線——教勞心者勞力,教勞力者勞心。這首歌揭示了人類與(yu) 其他動物的分化在於(yu) 手的分離與(yu) 腦的發達;建立平等社會(hui) 在於(yu) 針對客觀存在的腦力與(yu) 體(ti) 力分化問題,讓一部分人“腦化手”,另一部分人要“手化腦”;培養(yang) 孩子需要認識到手腦相長的原理,讓孩子在豐(feng) 富體(ti) 驗基礎上獲得親(qin) 知,才能更有效學習(xi) 掌握好聞知,生成說知。

陶行知認為(wei)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指南,行動是思想的母親(qin) ,教育與(yu) 生活的範疇相等,這樣的教育就會(hui) 有無限的自主動力而非被動壓力。

職業(ye) 教育要培養(yang) “生利人物”

1918年,陶行知提出了養(yang) 成生利人物的“生利主義(yi) 之職業(ye) 教育”。受儒家“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的古訓影響,我國古代社會(hui) 中長期以來讀書(shu) 人是不敢言“利”的,盡管顏元做了“義(yi) 利分”轉向“義(yi) 利合”的論證與(yu) 辨析,清代徽州商人中也有士人從(cong) 商的潮流,但是大多數教育人與(yu) 受教育人仍然想盡各種辦法避“利”而行。而陶行知受黃炎培之約寫(xie) 了《生利主義(yi) 之職業(ye) 教育》,在《教育與(yu) 職業(ye) 》1918年第1卷第2期發表此文時,編輯為(wei) 了緩衝(chong) ,特意加了個(ge) 編者按道:“作者所謂‘生利’,當作‘生產(chan) ’”,但縱觀全文,陶行知表達的其實就是“生利”,生有利之人、有利之事、有利之物。由此,陶行知在教育史上突破了舊有觀念,將教育與(yu) 生利緊密聯係在一起。

陶行知認為(wei) 職業(ye) 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有“正當之主義(yi) ”。這也是1917年中華職業(ye) 教育社發起和創立後聚焦討論的關(guan) 鍵問題,有人提出,以職業(ye) 教育解決(jue) 當時眾(zhong) 多人普遍存在的生計問題,把職業(ye) 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定位為(wei) “生活主義(yi) ”或者“衣食主義(yi) ”。陶行知認為(wei) ,這樣的“生活主義(yi) ”失之於(yu) “太寬泛”,因為(wei) 職業(ye) 是生活的一部分,從(cong) 屬於(yu) 生活。“衣食主義(yi) ”又容易讓人等同於(yu) “學賺錢”,助長“自私之念”。陶行知認為(wei) 生利既可以是“生有利之物”來“以物利群”,也可以是“生有利之事”來“以事利群”,所以把職業(ye) 教育定位為(wei) “養(yang) 成生利人物之教育”,以養(yang) 成“生利人物”為(wei) 主要目的。

陶行知指出:“教學鹹得其宜,則國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將見國無遊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ge) 性可舒。然後輔以相當分利之法,則富可均而民自足矣。”他明確提出職業(ye) 教育的培養(yang) 目標是生利人物,既是要將長期存在的“消耗”的教育轉為(wei) “生利”的教育,澄清當時人們(men) 對職業(ye) 教育的一些錯誤認識。而目前,仍有一些從(cong) 事職業(ye) 教育工作的人在進行學曆比拚,一些職業(ye) 學院不關(guan) 注自己是否培養(yang) 了生利人物,卻將晉身本科作為(wei) 發展目標;一些進入職業(ye) 學校的學生因職業(ye) 學校畢業(ye) 而自信心不足,沒有認真考慮自己能否有技能滿足眾(zhong) 人的需要,自己的個(ge) 性是否得到充分發展。

陶行知主張的生利主義(yi) 職業(ye) 教育,並未像儒家兩(liang) 千年來深懷忌諱地掉進自私自利陷阱,而是聲明職業(ye) 教育非為(wei) 生計,而為(wei) 利群。生計需求的滿足是個(ge) 人的權利,社會(hui) 需要保障每個(ge) 人的這一基本權利,但職業(ye) 教育需要有更高的目標追求。陶行知所說的“生利”,不是指獲得個(ge) 人利益,而是特指“發舒內(nei) 力以應群需”,即“利群之精神”。以“利群”作為(wei) “生利”的價(jia) 值追求和評判圭臬,“生利之人”非為(wei) 自私自利去謀求個(ge) 人溫飽生存或奢靡物欲,而是通過為(wei) 自己生利,而實現為(wei) 社會(hui) 和國分享,成為(wei) 國家和民族的建設者。

為(wei) 此,陶行知提出職業(ye) 教師“以生利之經驗、學術、教法三者為(wei) 資格”,“以生利經驗為(wei) 根本之資格”,足資當下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挑選與(yu) 評估“雙師型”教師參考。職業(ye) 教育學生需要才能、興(xing) 味“最適者”,“才能、興(xing) 味皆最高則此業(ye) 為(wei) 最適;因其最適而選之,則才能足以成事。興(xing) 味足以樂(le) 業(ye) ,將見學當其性,用當其學,群與(yu) 我皆食無窮之益矣。故能選最適之業(ye) 而學者,生大利不難,豈僅(jin) 生利已哉!”他警告說,學生若“擇事不慎,則在校之時,學不能專(zhuan) ;出校之後,行非所學”,必然造成學生人生與(yu) 學校資源的低效與(yu) 浪費。以上這些觀點,更可為(wei) 當下職業(ye) 學校招生參考。

勞動教育重在培養(yang) 勞動的身手

勞動教育在中國受到高度重視,自從(cong)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後,各地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依然存有一些困惑,有人認為(wei) 勞動教育就是培養(yang) 人的勞動素養(yang) ,何為(wei) 勞動素養(yang) ?如何評價(jia) 不同個(ge) 體(ti) 特征差異的勞動素養(yang) ?

陶行知曾經提出培養(yang) “勞動的身手”的觀點,比較通俗,也好判定,主要內(nei) 容包括尊重、熱愛勞動的價(jia) 值觀念,勤勞的習(xi) 慣和勞動技能。陶行知在辦曉莊學校時,就要求即將到農(nong) 村做教師的學生必須學會(hui) 種菜和做飯,並寫(xie) 詩嘲笑“書(shu) 呆子燒飯,一鍋燒四樣:生、焦、硬、爛”的現象,他要求每個(ge) 學生與(yu) 學校周邊的一個(ge) 農(nong) 戶結對交朋友,以養(yang) 成他們(men) 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感情,實現培養(yang) “勞動的身手”的目標。

勞動教育不同於(yu) 書(shu) 本知識的教育,陶行知說,“過什麽(me) 生活便是受什麽(me) 教育”“過的是少爺生活,雖天天讀勞動的書(shu) 籍,不算是受著勞動教育”“要想受什麽(me) 教育,便須過什麽(me) 生活”。簡言之,過勞動的生活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勞動教育。生活範疇的廣泛性使得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hui) 各方麵共同參與(yu) 並擔責。

陶行知認為(wei) ,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健全發展,它需要並同時發揮培養(yang) 人的健康體(ti) 魄、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xing) 味、改造社會(hui) 的精神。將勞動教育作為(wei) 整體(ti) 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培養(yang) 孩子自己動手,發現勞動機會(hui) ,學會(hui) 看事做事,養(yang) 成自主勞動的品質和能力。

在生活教育的觀念裏,生活與(yu) 教育範疇相等,勞動為(wei) 生活的一種表征。勞動是在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生活中的需要就是勞動的動因與(yu) 課程內(nei) 容:生活需要衛生,保持與(yu) 打掃衛生就是勞動教育的內(nei) 容,習(xi) 慣了在整潔環境裏生活的人看到不整潔就會(hui) 產(chan) 生動手打掃的動機,並通過動手打掃而過上整潔的生活;生活需要飲食,燒飯做菜就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勞動教育的過程,品味自己做的食物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效的評價(jia) ;生活需要待人接物,參與(yu) 待人接物就是勞動的鍛煉,還會(hui) 養(yang) 成熱情好客的陽光個(ge) 性。推而廣之,生活需要科技,發明創造技術也就是一種勞動;生活需要探明真理,探索真理也是勞動。生活中有勞動機會(hui) 時要培養(yang) 人自覺自願參與(yu) 的意識,勞動的身手需要在勞動過程中慢慢養(yang) 成,養(yang) 成了勞動的身手的人又會(hui) 產(chan) 生尋找機會(hui) 施展的欲望。對於(yu) 養(yang) 成了勞動的身手的人,勞動就成為(wei) 自覺自願的自主行為(wei) ,就成為(wei) 一種樂(le) 趣。

陶行知認為(wei) ,兒(er) 童的勞動必須符合其年齡與(yu) 生活特征。兒(er) 童生活中的勞動成年人不必過度替代,陶行知寫(xie) 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兒(er) 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孩子從(cong) 小就有好動、“自己來”的本能,需要保護而非禁止,特別要保護兒(er) 童對大自然好奇與(yu) 探索,他們(men) 在大自然中的活動就是適合他們(men) 特點的勞動,就是良好的勞動機會(hui) 。要保障學生對社會(hui) 的好奇以及參與(yu) 社會(hui) 活動的機會(hui) ,各種社會(hui) 服務是適合青少年時段的勞動,把他們(men) 關(guan) 在學校或家中,適合他們(men) 的勞動教育機會(hui) 就大大減少。

陶行知曾給人寫(xie) 了副對聯:“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這樣的勞動不隻是體(ti) 力勞動,而是以心製力,具有“行動、思想、新價(jia) 值產(chan) 生”的創造性特征。由此延伸開去,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hui) ,勞動又具有信息化、樂(le) 趣化、多樣化、選擇性等特征,複合型勞動已成為(wei) 當今最主要的勞動形態,具有樹德、增智、強體(ti) 、育美的綜合育人價(jia) 值,對一些青少年熱衷於(yu) 虛擬生活,現實感弱、不會(hui) 表達感情也讀不懂他人的情感,社會(hui) 交往能力下降的現象,既要擴大包容度,又要積極引導。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世界現代教育思潮與(yu) 在中國的教育實踐結合的產(chan) 物,生活教育理論遇到實踐問題展現出了一片新的視野,與(yu) 此同時,陶行知教育思想本身也需要在解決(jue) 教育突出問題中豐(feng) 富、發展。我希望更多的人來參與(yu) 生活教育,進一步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資源積極實踐探索,把我國教育改革與(yu) 發展和教育現代化推進到一個(ge) 新的階段。

( 儲(chu) 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地方教育史誌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



友情鏈接: